清明節的來歷(介子推和重耳的故事)縮寫成的

2021-08-02 11:49:46 字數 1092 閱讀 9934

1樓:小小小白

晉文公將介子推死去的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習俗:四川:川東重慶、萬縣等地,舊時有“上野墳”的習俗。

清明節前後,三兩女子結伴攜酒食往郊外野餐。不管是否相識的男子均可入席同樂。什邡等地,婦女以薺菜花沾油後投入水中,視水面花紋以卜吉凶,稱為“油卜”。

成都一帶則賣炒米團,上面點染彩色,以線相串,稱為“歡喜團”。

廣西:橫州鄉民清明節取柳葉及田螺浸水洗眼睛,據說可使眼睛明亮。興仁縣掃完墓後,以白紙作長幡掛在墓頭,稱為“標墳”,又叫“掛青”。

開陽縣掃墓時,由值年主祭備酒食以祭。祭畢,親友就近飲宴,稱為“野餐”。

2樓:不會飛的肥豬

在中國的典故中,清明節來歷眾多。  其中,最為人們熟知的是介子推的傳說。春秋時晉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餓,隨臣介子推從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為重耳煮湯,重耳得知後感激涕零。

晉文公即位後封賞群臣時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則不慕名利隱居綿山。

重耳追悔莫及,火燒綿山以尋找,事後卻發現介子推揹著老母死在一棵枯柳下,並留下遺言:“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將當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登山祭奠,柳樹竟然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以寒食後一天為清明。

3樓:朝華秋梵禕

介子推割肉救重耳,後來晉文公重耳下令以後每年介子推被燒死的這天,全國禁火,吃乾糧冷飯,以紀念介子推。這就是民間廣為流傳的寒食節的來歷。

介子推被燒死後,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

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

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4樓:匿名使用者

晉文公回國繼承王位,封賞一直跟隨他的臣子,但是漏掉了介子推。後來介拒不受封以致於晉文公放火燒山,與其母一起被燒死,後文公為紀念他,令每年該日禁火,是為寒食節

龍口清明節的習俗,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 清明節是什麼時候?

清 明 祭 祖 古 今 談。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紀念祖先的節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掃墓。這一習俗相沿已久,據史書記載,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漢書 嚴延年傳 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 還歸東海掃墓地 隨著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越來越發達和強固,遠古時代沒有納入規範的墓祭,也歸入了...

清明節的來歷,清明節的來歷20字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 清明前後,種瓜種豆 植樹造林,莫過清明 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

清明節的來歷,清明節的來歷50字

來歷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因為清明及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 581至907年 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漸漸融合為同一個節日,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因此,清明節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習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