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狐狸比較差
杭州劉女士的兒子今年剛上小學,學校要求孩子1分鐘要跳繩140下,於是她花1288元,在培訓班給兒子報了9節課。
結果一節課還沒上,兒子突然開竅,跳繩達標了!劉女士覺得既然兒子都學會了,報班也沒啥必要,想申請退款,於是跟培訓機構產生了糾紛。
這個話題隨著越來越多家長的參與,討論重點由該不該退錢轉到該不該給孩子報這個班。
大部分人覺得不應該,這一千多是劉女士交的「智商稅」;還有一部分人瞭解的比較詳細,發現劉女士不是「病急亂投醫」,陪孩子練習跳繩差不多一年,實在想不出別的辦法才報的班。
其實,關於孩子上跳繩培訓班的事情,很早之前家長們就有過討論。去年6月,同樣發生在杭州,一位家長花一年2萬的學費給孩子上「跳繩班」。
不久,「優勝教育突然停擺」成了家長圈裡的頭號新聞,雖然創始人直播時說不會跑路,但錢什麼時候退還是個未知數。
一位媽媽為了讓孩子考上大學,把家裡唯一的房子給賣了。在銷售人員「隨時退」的承諾之下,這個媽媽先後向優勝教育交了三四十萬的學費。公公和老公直接對這個媽媽撂下狠話:拿不出錢就滾。
作為稍理性的消費者、讀者,很多人一眼就能看出來這些是騙術。但是,為什麼聰明的父母們,會屢屢上當?
父母頻繁交「智商稅」的三種心理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在教育孩子方面,很多父母操之過急。正是這種急功近利的心態,導致焦慮情緒揮之不去,像一團迷霧籠罩在家庭的上空。
他們的焦慮情緒(憤怒、焦慮、恐懼等)會佔用大量大腦資源,導致一定時期內判斷力的下降,從而引發種種交「智商稅」的行為。
在這些負性情緒的影響下,容易產生哪些心理呢?
1.盲從心理。
曾有一位來訪者小李,由於一線生活壓力大,她跟丈夫結婚5年才要的孩子;自從孩子出生後,她表示再也沒有睡過一天的安穩覺。
隨著孩子的漸漸長大,朋友、同事之間,談論的都是孩子的事:上什麼樣的幼兒園,買**的學區房,報什麼課外學習班,讀什麼樣的小學,將來考哪所大學……孩子的人生道路已經被家長們安排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小李覺得自己的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給孩子報了同事介紹的高階學前輔導班。輔導班的課程設計非常吸引她,比如,可以帶孩子接近大自然,培養孩子的吃苦能力等等。
但是,一年的費用需要將近10多萬,這對普通的白領家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費用。他們夫妻達成共識:再窮不能窮教育。於是去銀行貸款,只為給孩子一個更好的未來。
當我問他們:這麼做具體能對孩子將來的發展產生什麼影響呢?得到的卻是一臉茫然。
對於孩子的教育,許多父母寧可省吃儉用、加班加點、辦理貸款,也要拼命讓孩子擠進名額有限的課外輔導班。
或許,這並不是他們自身意願的選擇,只是他們被集體潛意識所操控——「別人都這樣,我也要跟上隊伍」。
2.攀比心理。
孩子從小就成為父母拿來攀比的物件。
小時候,拿我們跟鄰居比;
上學後,拿我們跟班級第一比;
步入社會,拿我們跟收入高的人群比;
而立之年還未到,他們會說:你看那誰,孩子都打醬油了,再看看你,男/女朋友都沒著落……
不比別人家的孩子強,父母誓不罷休;比別人家的孩子強,他們依然在攀比的道路上迷茫、焦慮,且永不放棄。
有的家長即使不說,也會在暗地裡較勁,讓自己疲憊不堪。這種不停攀比的不自信的感覺源於內在小孩兒的自卑,他們把自己未完成的願望投射到孩子身上。
於是,越焦慮越攀比,越比較越不自信,惡性迴圈直至失去理智,整個家庭迷失方向。
3.「原罪」心理。
在網上看到這樣的一個問題:孩子考不上大學,跟父母的關係有多大?
回答是這樣的:父母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畢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還有人說,一個人有沒有教養問題,這個得看父母為他付出多少、如何給他做榜樣了。
看到網友們的回答,我終於更能體會大多數父母的良苦用心:哪怕是被騙,好處總比壞處多吧;有付出不一定有收穫,但沒付出孩子一定不會平白無故就變得更好;做點什麼總比不做強……
正是因為父母揹負著影響孩子一生的「原罪」,導致壓力重重,生怕自己因為工作沒有做到位,耽誤了孩子的成長。角色感和責任感爆棚,把大多數甚至全部的時間、金錢和精力全放在孩子身上都不覺得過。
我們回過頭來再仔細品品這個問題,孩子考不上大學,真的該賴父母?
孩子一生平庸,責任都在父母?
這些想法本身就是製造焦慮的偽命題。
被焦慮操縱的父母,正在傷害自己最愛的孩子
前段,大連理工研究生自殺事件引起很多人的關注。
在遺書裡,他自己腦補了這樣的對話:
「可…可我確實盡力了啊?」
「那就是你笨,懶,沒用。這二十幾年家裡給你這麼多關懷,結果養了一個廢物出來。」
這些話,都讓我看到,他或許從小就沒有得到過父母給予的安全感和無條件的愛。他的這些話,都在強調一個事實:一定要達到某種標準,一定要配得上父母的期待;如果配不上,自己就是沒有任何價值。
即使在安排自己的後事時,他都想用「貢獻養分」來體現生而為人僅有的價值。
我們的父母在教育過程中,會要求孩子說:「如果你考到90分,我就給你買你最想要的禮物」;在孩子考試發揮失常自責哭泣時,會呵斥孩子:「你怎麼這麼粗心、沒用,還有臉哭……」
在這些要求、指責、呵斥、抱怨的家庭氛圍之下,孩子不知道開心為何物,不知道生活的真正意義。
等孩子長大後,他們會感受到:我只有做到一些事才有價值,才配被人愛;家人愛了我這麼多年,為我付出這麼多,我一定要配得上父母的期望;如果我配不上,那我就不夠好,甚至不配活在這個世界上。
在父母的高期待中,孩子因為沒有達到標準而變得自卑、自責,自慚、自愧,抑鬱、厭世,很多的家庭悲劇不就是這樣產生的嗎?
父母如何停止傳遞焦慮,培養身心健康的孩子?
1.尊重孩子發展的規律。
我們不得不承認,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讀書,就像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喜歡彈鋼琴、都喜歡運動一樣。
美國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提出「智慧多元化」理論,他強調每個人身上至少存在八項智慧:語言智慧、數理邏輯智慧、**智慧、空間智慧、身體運動智慧、人際交往智慧、自我認識智慧、認識自然的智慧.
每個孩子身上的智慧都存在著差異,那些數理邏輯智慧強的人在理科學習上更有優勢,那些身體運動智慧更突出的人更擅長運動。很多父母像前文提到的小李一樣,由於盲從心理不光花了冤枉錢,還給孩子造成了心理負擔。
比起「拔苗助長式」的培養方式,去了解自己的孩子、發現孩子身上的特點,培養適合自己孩子的興趣愛好,才是父母考慮的重點。
2.用長遠的眼光看待育兒問題。
如果把人生看成一場比賽,那肯定是馬拉松,而不是百米衝刺。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觀點當然沒錯,因為任何競賽都有起跑線。
但是,瞭解馬拉松規則的人都知道,誰堅持到最後,誰才是贏家。同時,在孩子不同的發展階段,培養的側重點有所不同。
比如,學齡前的兒童,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而人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想象力會漸漸消失。這些都需要父母正確而有效地引導。
最後,提供幾個小tips,幫助父母避免交「智商稅」:
1.購買產品之前充分了解相關資訊;
2.在理性的情況下實施購買行為;
3.豐富和擴大自己的知識和眼界。
《戰國策》裡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所有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只是愛的方式不同,效度與結果也截然不同。
父母只有意識到自己的盲從和攀比心理,學會處理自己的情緒,才能在提升自我的過程當中讓自己的養育方式更有全域性觀和格局觀;同時深入瞭解孩子的心理,才能知道什麼才是孩子需要的、真正對他們好的。
教育家盧梭說過,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
孩子看不到教育的發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發揮了潛能,這才是最好的教育。
2樓:卞凌昳
是從眾心理。吃虧後停止,因為父母為小孩好的觀念太深,只有發現吃虧無效果後才會說服自己停止。
3樓:zero天秤
父母的價值觀與我們不太相同,畢竟是差了一代人,想要停止父母的交「智商稅」的行為,需要給父母詳細的說明其中的關係,這樣才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4樓:惠華小知識
這是一種著急的心理,正是過於著急,所以才會盲目消費。這種情況應該讓父母認識到,自身的缺點,這樣才能慢慢改變。
心理學的學科性質是什麼?
5樓:歷英耀計哲
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的一門科學,主要研究個體心理的,包括認知、動機和情緒、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團體和社會心理,它是一門中間學科(介於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畢業的時候發的是理學學士學位。
6樓:魚婉柔袁家
你好,看看問題庫分類:全部問題-教育/科學-理工學科-心理學,很明顯,心理學屬於理工類,是研究心理現象和心理規律的一門科學。
7樓:淺林夕
從心理現象的發生的主題上看,人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從心理現象產生的器官上看,人腦固有的自然屬性是在人的社會生活方式的影響下變化和發展的,其技能也是自然與社會的同一;從心理現象的內容上看,人所反映的客觀現實是社會存在和自然現實的同一;從心理現象的形式上看,人的心理是社會的產物,也是自然的產物,「心理是腦對客觀現實的反映」這一科學命題本身就蘊含了自然和社會的統一。
我們上面已經提到,心理學分為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兩大部分,理論心理學的知識大部分是以間接方式指導著我們的各項工作的,而應用研究的各個分支在實際工作中則可以直接起作用。
教師可以利用教育心理學的規律來改進自己的教學實踐,或者利用心理測量學的知識設計更合理的考試試卷等;商場的工作人員利用消費和廣告心理學的知識重新設計櫥窗、陳設商品,以吸引更多的顧客,如街上流行的"打折風"就是一個應用例項;再如經理利用組織與管理心理學的知識激勵員工、鼓舞士氣,等等。這方面的應用很多,各位讀者可以在自己的工作中有意地加以體會和利用。
8樓:匿名使用者
從學科範疇看,它既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又是以教育與心理結合而產生的交叉學科。
任何一門學科的性質都是與其研究物件密不可分的,研究物件規定學科的體系並決定這門學科的性質特點。教育心理學研究的物件是教育過程中學生的各種心理現象及其變化規律、並根據這些規律研究如何有效地學與教,從這個定義出發,教育心理學應該是一門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並重的學科。教育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分支學科具有較強的理論性,作為指導教育實踐活動的學科又具有極為鮮明的實踐性與應用性。
富氫水杯真的是智商稅嗎?為什麼大家都不看好?
因為這個真的真的就是智商稅。氫這種東西,人體是無法直接吸收的。而且如果你經常想在水裡面弄點兒輕的話,自己買塊電池,弄兩根鐵絲就行。本質上來說,不就是初中的電解水實驗嗎?有的甚至連這個都不給你說,只是掛個名號。人體不能直接吸收氫氣,那你喝它有什麼用?沒有一點兒作用。本來就是由氫和氧構成的。如果有人問我...
智商是什麼意思,智商高,這是什麼意思?
iq是intelligence quotient的縮寫,意為智力商數,簡稱智商。它是測量個體智力發展水平的一種指標。最早是由德國心理學家施太倫 l w stern 提出,美國心理學家推孟在制訂 斯坦福 比內量表 中引用iq,並加以改進。iq是用智齡 心理年齡 除以實際年齡所得的商,乘以100,即比率...
國際智商標準是什麼國際智商標準
智商,即iq 按照國際標準,人們對智力水平高低通常進行下列分類 智商 在140分以上者稱為天才 120 140之間為最優秀 100 120之間為優秀 90 100之間 為常才 80 90之間為次正常 國際標準智力測試 國際標準智力測試是是一種數量化的 對智力的標準測量。有兩種個體施測至今還在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