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王之渙說「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下面我們利用數學

2021-12-20 16:58:19 字數 6767 閱讀 9398

1樓:笨笨

在直角三角形aoc中,ac=500,oc=6400,∴ao=

50+640

=41210000

≈6420

∵ob=6400,

∴ab=20km=20000m,

∴樓ab的層數為:20000÷3.2=62500答:至少要登上62500層樓才能窮千里目.

2樓:

就是這個連結

網頁連結

3樓:為者無謂

**的角度越大,看到的景物越小越遠

4樓:匿名使用者

20000÷3.2=6250

5樓:

唐代詩人王之渙說「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下面我們利用數學知識計算,到底要登上多少層樓才能「窮千里目」.如圖,圓弧代表地球剖面的一部分,圓心為o,ab為直立於地面的某高層建築,ac為站在樓頂處的視線,與地球半徑ob、oc構成了rt△aoc.設ac=500km(即1000裡),取地球半徑為6400km,樓ab每層高約3.2m.求樓ab至少要多少層才能「窮千里目」?(參考資料:

64.22≈4121)

詩人王之渙在《登鸛雀樓》一詩中寫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你能運用剛學的數學知識說說其中的道理

6樓:匿名使用者

不知學沒學「直角三角形」,在直角三角形中,斜邊的距離大於直角邊,站在高處,和站在平面看一點,當然是斜邊遠,見到的範圍廣,見到的景緻也就多。

7樓:知心海底

站在的角度不同,只要沒障礙物,站得越高就望得越遠

8樓:匿名使用者

......

我是北師大版的 你是人教的吧!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中樓是指什麼

9樓:那個閃電

指的是鸛雀樓。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出自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鸛雀樓,又名鸛鵲樓,因時有鸛雀棲其上而得名,位於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黃河東岸。始建於北周 ,由於樓體壯觀,結構奇巧,加之周圍風景秀麗,唐宋之際文人學士登樓賞景留下許多不朽詩篇,以王之渙《登鸛雀樓》最富盛名。

2023年12月,該樓的復建工程開始,2023年9月26日,新鸛雀樓落成並開始接待遊人。新建的鸛雀樓為仿唐形制,四簷三層。

10樓:匿名使用者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出自唐·王之渙·《登鸛雀樓》。全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意指要想看到無窮無盡的美麗景色,應當再登上一層樓。比喻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要想在某一個問題上有所突破,可以在一個更高的角度審視它。

這裡是鸛雀樓,引申為努力。

唐代詩人王之渙寫的登鸛雀樓裡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可以用六個字解釋為什麼

11樓:我也想知道阿

唐代詩人王之渙寫的登鸛雀樓裡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可以用:登高才能望遠。

因為:在低處的時候,光的傳播過程當中,由於有較多的物體而產生阻擋的現象.當人的位置升高時,隨著入射角的增大,視角也就增大了。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什麼意思?

12樓:xting薯條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意思: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深刻意義:要想看到千里以外的地方,應當再登上一層樓。

比喻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出處:出自唐朝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原文:

登鸛雀樓——作者 王之渙 朝代 唐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譯文: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湧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註釋:

1.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陽。

3.依:依傍。

4.盡:消失。 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種東西或達到某種目的的願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窮:盡,使達到極點。

7.千里目:眼界寬闊。

8.更:替、換。(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13樓:桓梓維袁歌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意思是:要想看到千里以外的地方,應當再登上一層樓。

14樓:匿名使用者

指要想看到無窮無盡的美麗景色,應當再登上一層樓。比喻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要想在某一個問題上有所突破,可以在一個更高的角度審視它;也表達了只有積極向上才能**遠矚。

15樓:藏誠方嬋

要看到更加遠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層樓。

一般比喻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出自唐朝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全詩是「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意思是:要想看到千里以外的地方,應當再登上一層樓。

16樓:匿名使用者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出自唐朝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全詩是「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意思是:要想看到千里以外的地方,應當再登上一層樓。

比喻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17樓:玲玲呼呼呼寶寶

就是你想看的更遠你就要站的更好

唐朝詩人王之渙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登鸛雀樓》).

18樓:手機使用者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用概括之筆,寫出了大自然的雄景奇姿,道出了詩人對生活的深刻的理解,表達了詩人積極向上的盛唐心象。 前兩句,是寫詩人登樓時的所看到的景象。「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雖似作者隨口朗出,卻也自然流暢,描寫出了雄渾、蒼茫、壯闊的景象。

關於這兩句詩,有人曾提出質疑,這兩句詩寫的是什麼時間的景象?是傍晚?還是什麼時間?

這的確是應該仔細推敲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集中地體現在如何理解「白日」這個詞上。如果把「白日」理解為黃昏的太陽,那就可以理解為,依山而盡的大且圓的太陽,在暮靄的襯托下,它自然格外醒目。

它緊貼山邊,徐徐而下,彷彿對大地充滿了依戀。它射出萬道霞光,其景色是非常壯麗的。但是,傍晚時候的太陽,應該是紅色的,而不是白色的。

筆者認為,「白日」,寫的是中午時候的太陽。因為那個時候的太陽,從顏色看是白色的,也是我們感覺離我們最遠的時候,也是最高的時候。這實際上,是寫太陽的高,但就是這樣高的太陽慢慢地依傍著中條山消失盡了。

這一者用太陽的高來襯托山的高,二者也寫出了一個太陽動態的移動的過程。作者在思考?但繼而進入詩人眼裡的是「落天走東海」的黃河,它浩浩蕩蕩,滔滔滾滾。

這一句妙在它是想象之語,黃河此刻奔流在鸛雀樓下,距離大海還有數千裡之遙,但它肯定會日夜不息,跨山越水,傳澗飛壑,向著大海的方向前進,歸宿是容納百川的大海。

我是非常用心回答的,**分

nmfzgqmgdw01852882272011-9-21 19:17:51

唐代王之渙詩曰「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他這裡說的樓是?

19樓:雨中漫步

黃鶴樓。這個才正確。

「欲窮千里目」,寫一種無止境探求的願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千里」「一層」,都是虛數,是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

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個哲理:登高,才能望遠;望遠,必須登高。

20樓:匿名使用者

由於樓體壯觀,結構奇巧,加之區位優勢,風景 秀麗,唐宋之際文人學士登樓賞景留下許多不朽詩篇,其中王之渙《登鸛雀樓》詩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堪稱千古絕唱,流傳於 海內外。

21樓:迷兒迷

鸛雀樓,又名鸛鵲樓,與武昌黃鶴樓、 洞庭湖畔岳陽樓、南昌滕王閣齊名,被譽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樓。其故址位於永濟市蒲州古城西郊的黃河岸畔,因時有鸛雀棲其上而得名。 鸛雀樓始建於北周 (公元557--580),廢毀於元初。

由北周大將軍宇文護鎮河外之地,築為層樓。由於樓體壯觀,結氣勢巨集偉,風景秀麗,唐人留詩者甚多。「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即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登樓賞景留下得千古絕唱。

唐代王之渙詩曰「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他這裡說的樓是?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指哪個風景地

22樓:韓琴

指的是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這是盛唐詩人王之渙所作的五言詩《登鸛雀樓》,詩人登上古鸛雀樓,繪下北國河山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氣勢磅礴、意境深遠,全詩原文如下: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白話文釋義: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湧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擴充套件資料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其中,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寫得景象壯觀,氣勢磅礴。

前兩句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後人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

後兩句寫所想,「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願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千里」「一層」,都是虛數,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

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同時,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

從這後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而含意深遠,耐人探索。這裡有詩人的向上進取的精神、**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

23樓:破碎的沙漏的愛

根據詩名可知指的是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鸛雀樓在其故址所在地山西省永濟市,建於北周時期,因鸛雀經常棲息其上而得名,元朝初年毀於戰火,重建於2023年。鸛雀樓前瞻中條山,下瞰黃河,景色壯美,歷代文人墨客留詩者眾多,其中以唐代詩人王之渙所作《登鸛雀樓》尤為著名。

整個鸛雀樓景區以鸛雀樓獨特的人文底蘊和厚重的黃河文化為根基,以地域歷史文化為特色,以弘揚愛國主義為主題,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磅礴氣勢為主旋律,形成了晉南地區旅遊的一個新亮點。

原詩如下

登鸛雀樓

唐代: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譯文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湧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創作背景

該詩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僅存的六首絕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過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縣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誣陷而罷官,不到三十歲的王之渙從此過上了訪友漫遊的生活。寫這首詩的時候,王之渙只有三十五歲。

王之渙「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早年精於文章,並善於寫詩,多引為歌詞,常與王昌齡、高適等詩人互相唱和,名動一時。他尤善五言詩,以描寫邊塞風光為勝,是浪漫主義詩人。

靳能《王之渙墓誌銘》稱其詩"嘗或歌從軍,吟出塞,曒兮極關山明月之思,蕭兮得易水寒風之聲,傳乎樂章,布在人口。"但他的作品現存僅有六首絕句,其中三首邊塞詩。

他的詩以《登鸛雀樓》、《涼州詞》為代表作。章太炎推《涼州詞》為「絕句之最」:「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賞析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望景。次句寫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

這是由地面望到天邊,由近望到遠,由西望到東。

這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之下,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就次句詩而言,詩人身在鸛雀樓上,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句中寫的是詩人目送黃河遠去天邊而產生的意中景,是把當前景與意中景溶合為一的寫法。

詩筆到此,看似已經寫盡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詩人在後半首裡,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樣兩句即景生意的詩,把詩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讀者展示了更大的視野。這兩句詩,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

同時,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從這後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而含意深遠,耐人探索。

唐代王之渙詩曰「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他這裡說的樓是

黃鶴樓。這個才正確。欲窮千里目 寫一種無止境探求的願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 千里 一層 都是虛數,是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欲窮 更上 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個哲理 登高,才能望遠 望遠,...

讀古詩猜成語,讀古詩,猜成語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1 輕舟已過萬重山。一瀉千里 2 白雲生處有人家。深居簡出 3 山外青山樓外樓。天外有天 4 黃河之水天上來。天作之合 5 憑君傳語報平安。言而無信 6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柳綠成茵 7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死而復生 捲土重來 8 春色滿院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紅杏出牆 獨闢蹊徑 ...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一詩句出自

王之渙 登鸛雀樓 作品資訊 名稱 登鸛雀樓 1 年代 盛唐 作者 王之渙 2 體裁 五言絕句 作品原文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草書帖 3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註釋譯文 註釋 1 鸛雀樓 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