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問題我想只有李世民自己才知道。不過根據歷史記載裡世民至少是很尊重長孫皇后的。
2樓:匿名使用者
長孫皇后去世,李世民稱:「顧內失吾良佐,哀不可已已。」他說皇后「每能規諫,補朕之闕」,以**宮「不復聞善言」。
李世民承認皇后能夠彌補自己的過失。這很重要。皇后的很多話,在李世民聽來都是「善言」。
長孫皇后是李世民最信任的人,他們從小同甘苦共患難,相互的信任歷經考驗,所以,李世民是很聽從長孫皇后的勸告的。
李世民究竟在什麼事情上聽從皇后的話,歷史記載有限。我們從皇后的角度看看,她是如何充當皇帝顧問的。
首先,顧問以不問為前提。長孫皇后這個皇帝的顧問,經常是皇帝問而不答,這給人以強烈印象。皇帝有所問,她就是不回答。
皇帝一再問,她就說這是皇帝的事情,我可不能婦人干政。李世民然後就百般解釋你沒有干政嫌疑,皇后才會說出自己的看法。這是為什麼?
皇后真的沒有意見嗎?是在扭捏作態嗎?都不是。
經過這麼一個過程,是讓李世民確認是否真的需要皇后的意見。這是一個意見再篩選的過程。皇后只回答李世民確實需要回答的問題,換句話說:
皇后只回答重要的問題,只回答唐太宗確實拿不定主意的問題。什麼小事都問你,你就是祕書,只有大事才問你,你才是顧問。
其次,長孫家的利益,皇后很堅持。在這個問題上,皇后一改以往的習慣,不是迴避而是堅持。這當然是因為她是長孫家族的最有權勢的人,她也自認為對長孫家族有一份責任。對此,兩件事最突出。
皇后和長孫無忌有個同父異母的哥哥,叫長孫安業,早年曾有虐待繼母和弟弟妹妹的不良記錄。按照當時人的看法和習慣,後來有了勢力的皇后和長孫無忌,一定會報復他們的哥哥的。貞觀元年,長孫安業參與了李孝常等人的謀逆陰謀,要殺皇帝搞政變。
這當然是重大的政治案件,按照律法,這屬十惡不赦之條,一定要殺頭。當時也是重要大臣的長孫無忌沒有說什麼話,可能他的願望是希望他的這個同父哥哥依法處置。但是,皇后出面了。
她對皇帝說:
安業之罪,萬死無赦。然不慈於妾,天下知之,今置以極刑,人必謂妾恃寵以復其兄,無乃為聖朝累乎!
皇后對著皇帝不禁哭泣起來:我們長孫家真是很不幸,怎麼會出現這樣的事啊。陛下對安業多好啊,沒有立什麼功勞,卻當上了監門將軍。他不圖報答,反而謀逆,真是死有餘辜啊。
皇帝心頭立刻亂了,你是什麼意思啊?李世民問。
皇后說,我家哥哥幹出了這樣的勾當,死不足惜,可是天下人會怎麼理解啊?人們一定會以為是我們兄妹**哥哥,因為哥哥當年對我們不好,這盡人皆知啊。如果這樣,不是很拖累朝廷嗎?
李世民說:我當然不會讓他拖累朝廷,也不能讓他拖累皇后。
最後,長孫安業沒有被殺,長流嶺南。
長孫皇后的這次努力,確實在保護安業的性命,雖然是從朝廷名聲出發進行論證,畢竟是保全安業不死。皇后這樣做贏得了廣泛的同情,因為她沒有公報私仇,也沒有繼續發展家庭內部的鬥爭。這是讓人同情的,也是讓人讚許的。
窩裡鬥,畢竟是一種醜惡的行徑。同樣的家庭關係,武則天是怎樣處理的?她殺掉了她所有的哥哥,都是以冠冕堂皇的理由。
武則天成了皇后以後,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她的哥哥們再不能左右她了。但是,她就是咽不下那口氣,非置他們於死地不可。權力是那種東西,即使你遠離它,也知道它的強力存在。
如果你擁有它,你就會如毒品一樣上癮,而越是過度地運用它,它越會給你快感。長孫皇后擁有一種堅毅的理性,對權力也有這樣的理性。在保護安業問題上如此,在阻攔長孫無忌掌權的問題上也是如此。
長孫無忌與李世民是布衣之交,在唐朝統一國家的過程中,在唐太宗奪取最高權力的過程中,功勞很大。李世民當然最信任他。李世民掌權開始,長孫無忌就擔任吏部尚書,後來李世民想讓長孫無忌擔任尚書僕射,就是貞觀時期的宰相。
但是,皇后就是不同意。她的理由很簡單,就是預防外戚干政。這一點,李世民很不理解。
所以,還是讓長孫無忌當了右僕射。之後,有一次,朝中議論,說長孫無忌有攬權的傾向,唐太宗當眾說:我信任無忌,如同信任兒子。
朝中的議論戛然而止。但是,皇后還是很堅持,她讓無忌自覺退出。無忌當然想掌權,但是敵不過皇后的堅持,只好申請退出,皇上也就同意了。
皇后聽後很滿意。對於外戚干政的防範,有這麼必要嗎?何況唐太宗是一個很強勢的皇帝,怎麼可能放任長孫無忌呢?
可能很多人都不能理解,但是,她比任何人都瞭解長孫無忌,比任何人都瞭解李世民。
李世民和長孫皇后
3樓:幽魂如茵
長孫皇后去世,李世民稱:「顧內失吾良佐,哀不可已已。」他說皇后「每能規諫,補朕之闕」,以**宮「不復聞善言」。
李世民承認皇后能夠彌補自己的過失。這很重要。皇后的很多話,在李世民聽來都是「善言」。
長孫皇后是李世民最信任的人,他們從小同甘苦共患難,相互的信任歷經考驗,所以,李世民是很聽從長孫皇后的勸告的。
李世民究竟在什麼事情上聽從皇后的話,歷史記載有限。我們從皇后的角度看看,她是如何充當皇帝顧問的。
首先,顧問以不問為前提。長孫皇后這個皇帝的顧問,經常是皇帝問而不答,這給人以強烈印象。皇帝有所問,她就是不回答。
皇帝一再問,她就說這是皇帝的事情,我可不能婦人干政。李世民然後就百般解釋你沒有干政嫌疑,皇后才會說出自己的看法。這是為什麼?
皇后真的沒有意見嗎?是在扭捏作態嗎?都不是。
經過這麼一個過程,是讓李世民確認是否真的需要皇后的意見。這是一個意見再篩選的過程。皇后只回答李世民確實需要回答的問題,換句話說:
皇后只回答重要的問題,只回答唐太宗確實拿不定主意的問題。什麼小事都問你,你就是祕書,只有大事才問你,你才是顧問。
其次,長孫家的利益,皇后很堅持。在這個問題上,皇后一改以往的習慣,不是迴避而是堅持。這當然是因為她是長孫家族的最有權勢的人,她也自認為對長孫家族有一份責任。對此,兩件事最突出。
皇后和長孫無忌有個同父異母的哥哥,叫長孫安業,早年曾有虐待繼母和弟弟妹妹的不良記錄。按照當時人的看法和習慣,後來有了勢力的皇后和長孫無忌,一定會報復他們的哥哥的。貞觀元年,長孫安業參與了李孝常等人的謀逆陰謀,要殺皇帝搞政變。
這當然是重大的政治案件,按照律法,這屬十惡不赦之條,一定要殺頭。當時也是重要大臣的長孫無忌沒有說什麼話,可能他的願望是希望他的這個同父哥哥依法處置。但是,皇后出面了。
她對皇帝說:
安業之罪,萬死無赦。然不慈於妾,天下知之,今置以極刑,人必謂妾恃寵以復其兄,無乃為聖朝累乎!
皇后對著皇帝不禁哭泣起來:我們長孫家真是很不幸,怎麼會出現這樣的事啊。陛下對安業多好啊,沒有立什麼功勞,卻當上了監門將軍。他不圖報答,反而謀逆,真是死有餘辜啊。
皇帝心頭立刻亂了,你是什麼意思啊?李世民問。
皇后說,我家哥哥幹出了這樣的勾當,死不足惜,可是天下人會怎麼理解啊?人們一定會以為是我們兄妹**哥哥,因為哥哥當年對我們不好,這盡人皆知啊。如果這樣,不是很拖累朝廷嗎?
李世民說:我當然不會讓他拖累朝廷,也不能讓他拖累皇后。
最後,長孫安業沒有被殺,長流嶺南。
長孫皇后的這次努力,確實在保護安業的性命,雖然是從朝廷名聲出發進行論證,畢竟是保全安業不死。皇后這樣做贏得了廣泛的同情,因為她沒有公報私仇,也沒有繼續發展家庭內部的鬥爭。這是讓人同情的,也是讓人讚許的。
窩裡鬥,畢竟是一種醜惡的行徑。同樣的家庭關係,武則天是怎樣處理的?她殺掉了她所有的哥哥,都是以冠冕堂皇的理由。
武則天成了皇后以後,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她的哥哥們再不能左右她了。但是,她就是咽不下那口氣,非置他們於死地不可。權力是那種東西,即使你遠離它,也知道它的強力存在。
如果你擁有它,你就會如毒品一樣上癮,而越是過度地運用它,它越會給你快感。長孫皇后擁有一種堅毅的理性,對權力也有這樣的理性。在保護安業問題上如此,在阻攔長孫無忌掌權的問題上也是如此。
長孫無忌與李世民是布衣之交,在唐朝統一國家的過程中,在唐太宗奪取最高權力的過程中,功勞很大。李世民當然最信任他。李世民掌權開始,長孫無忌就擔任吏部尚書,後來李世民想讓長孫無忌擔任尚書僕射,就是貞觀時期的宰相。
但是,皇后就是不同意。她的理由很簡單,就是預防外戚干政。這一點,李世民很不理解。
所以,還是讓長孫無忌當了右僕射。之後,有一次,朝中議論,說長孫無忌有攬權的傾向,唐太宗當眾說:我信任無忌,如同信任兒子。
朝中的議論戛然而止。但是,皇后還是很堅持,她讓無忌自覺退出。無忌當然想掌權,但是敵不過皇后的堅持,只好申請退出,皇上也就同意了。
皇后聽後很滿意。對於外戚干政的防範,有這麼必要嗎?何況唐太宗是一個很強勢的皇帝,怎麼可能放任長孫無忌呢?
可能很多人都不能理解,但是,她比任何人都瞭解長孫無忌,比任何人都瞭解李世民。
長孫皇后的遠見卓識,要到很多年以後才被證實。
長孫皇后對長孫無忌如此防範,而對於另外兩個人卻是認真推薦,那就是魏徵和房玄齡。李世民對魏徵的納諫也不是歷來心平氣和的,有個故事大家耳熟能詳。有一次魏徵在朝堂上給唐太宗提了意見,唐太宗接受不了,怒氣衝衝一擺袖子走了。
回到後宮,餘怒未消。皇后就說,陛下,您這是怎麼了?唐太宗說,還不是那個鄉巴佬,整天找我麻煩,早晚有一天我會殺了他。
說的還是魏徵。這時候皇后是怎麼做的呢?她就進到裡間,改換了衣服,穿上了朝服,朝服就是正式見皇帝才穿的服裝,來向皇帝祝賀。
她跪在皇帝面前,皇帝嚇了一跳:這是為何啊?她說,我聽說史書上說,主賢臣忠,只有君主賢能,臣下才能忠誠。
魏徵敢於提出很多意見,那是因為他效忠您,他敢於這樣,正好證明陛下是賢能的。現在我有一個賢能的夫君,我能不祝賀嗎?這是國家、人民之福啊,所以我要祝賀。
史書上沒有記錄李世民的反應,想來一定是喜上眉梢。注意皇后說服皇上的角度,她是從表揚皇上的立場來維護魏徵的直言。試想,她如果從批評皇上度量狹小入手,那麼問題一定會更復雜,甚至完全弄糟。
這種方式的成功,是建立在對人性弱點認識的基礎上的。讓皇上接受意見,還不能讓皇上威風掃地,否則就是南轅北轍了。
皇后不僅能提意見,而且善於提意見,這種方式絕不是可有可無的。對於後宮的事情,皇后也向來如此。長樂公主要出嫁了,因為是皇后親生女兒出嫁,皇帝特別囑咐要多準備嫁妝。
結果朝廷準備的嫁妝十分豐盛,甚至超過了長公主。魏徵出來發言了,說這樣於禮不合,於情未安。李世民把魏徵的意見轉述給皇后,皇后深有感慨:
魏徵真是難得,作為皇帝妻子的我尚且察言觀色。過去只聽說陛下重用魏徵,不知道理由,現在終於知道了,魏徵是能夠「以義制主之情」的人。忠言逆耳利於行,魏徵真是社稷之臣啊。
然後皇后命令賞賜魏徵。
我們看到,皇后不僅讚賞魏徵,更能對魏徵進行分析,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能「以義制主之情」,其實,唐太宗也說過魏徵類似的話:魏徵每言,必約我以禮。
我相信,唐太宗對魏徵的信任重用,這其中有皇后的因素存在。此外,皇后處處維護皇帝形象,也如同魏徵等人一樣。
太宗有一匹駿馬,他特別喜愛,總在宮中飼養,有一天這匹馬卻無病而暴亡。太宗對養馬的宮人非常生氣,一怒之下想殺掉她。皇后諫道,過去齊景公以馬降罪於人,晏子云:
你養馬而死,是罪責之一。如果你因馬殺人,百姓知道,肯定抱怨你,這是罪責之二。諸侯國聽了,必然輕視吾國,這是罪責之三。
齊景公這才沒有殺人。陛下讀書熟知此事,怎麼會忘記呢?太宗怒氣才解。
他還對房玄齡說,皇后拿平常事啟發我,真使我受益匪淺。
《武媚娘傳奇》李世民愛上武媚娘,卻對和長孫皇后相似的女子動心,真實歷史如何
在真實歷史中李世民沒有愛上武則天充其量是對武則天有些印象,而李世民與長孫皇后卻是神仙眷侶,他們兩個的愛情故事才是真正羨煞旁人所以在長孫皇后離世後李世民才會對一個長得像她的人動心。影視劇中李世民愛上武則天主要是為了烘托武則天的女主光環,如果女主去哪都不被人喜歡那這種劇還有誰會看?一 李世民並沒有愛上武...
李世民和劉恆的關係,劉恆和劉徹什麼關係
你在唐朝我在漢 這倆人能有什麼關係.不過李世民確實挺欣賞劉恆 一個是漢朝漢文帝,一個事唐朝唐太宗 劉恆和劉徹什麼關係 家世曾祖父 太祖高皇帝劉邦 曾祖母 追諡 高皇后薄氏祖父 太宗孝文皇帝劉恆 祖母 孝文皇后竇氏外祖父 王仲 外祖母 臧兒,故燕王臧荼孫。父 孝景皇帝劉啟 母 孝景皇后王氏 祖孫關係 ...
關於唐太宗,關於李世民的故事
評價很精闢,很大膽。他就是這麼對待魏徵的,說到底魏徵是前太子的人,他被重用怕也有作秀的成分。皇帝畢竟也是人,有時候人性的醜陋處被權力放大了。唐太宗是個明君啊!他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魏徵生前與他可以說是很好的朋友了,魏徵說的話句句在理,他也都聽進去了!況且魏徵死的時候,他痛哭流涕,將魏徵比作明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