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在三國時期的歷史中,或者是演義中,其中爭論最多的英雄人物,諸葛亮一定可以算是第一位的。就拿劉備的死換為分界線,其實可以把諸葛亮的一生劃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就是在劉備生前時期,第二個部分就是在劉備死以後,這樣區分,你會驚人的發現諸葛亮的前半生戰功顯赫,戰無不勝。但是到了後期,以蜀國為據點的很多戰役,幾乎都是連連敗仗,勞而無功,這到底是因為什麼呢?
我們就來剖析下他在劉備去世後的多次失敗。
首次打敗仗的時候,諸葛亮設險兵在斜谷。自己去攻打祁山,卻留馬謖守在漢中街亭。張頜率兵攻打街亭,結果諸葛亮失敗的回去了,這次敗在了用人的上面。
第二次失敗的時候,在這一年的冬天。諸葛亮要帶兵過散關,圍住陳倉,但是沒想到20多天還是攻不下來,最後糧食吃沒了,不得不撤兵,這次敗在了後勤保障上。
第三次失敗的時候是兩年之後,還是在祁山,諸葛亮包圍祁山,卻引來了司馬懿和張頜的救援,但是自己的後勤保障又再次出了問題,所以不得不只能再次撤兵,在撤兵的中途,張頜久追不退,於是被蜀軍射殺,雖然說是沒有白來,但是這次的收益也太小了,所以只能算是又一次失敗。
在最終的一次失敗中,諸葛亮的後勤保障可以說一點問題沒有,失敗卻失敗了在和曹魏爭奪北原上失去先機。這是因為諸葛亮的戰略失誤,所以導致雙方對峙上百日。諸葛亮也在這場戰爭中逝世,所以蜀軍只能退回漢中。
其實在第三次失敗,也就是第四次北伐的時候,諸葛亮也是可能獲勝的,但是卻因為他後來的主公劉禪包庇縱容運糧的**李嚴,所以才耽誤了行軍的大事,姜維在他死後,繼承了他的遺志,多次討伐魏國,戰功顯著。但是後來還是大勢已去,他在面臨司馬昭的數次進攻中,也是節節抗擊,但無可奈何,一個人的力量總是不夠的,在自己打得火熱朝天的時候,沒想到成都被偷襲了,劉禪毫不猶豫的選擇了投降,當姜維得知這個訊息的時候,也真是無可奈何。
在姜維死的時候,他感嘆,或許這就是天意吧,其實這是姜偉對自己的主公劉禪的不滿。當年師傅諸葛亮就是被劉禪害死的,自己又要被劉禪給害死,有一種無奈的感覺在裡面,劉備當年白帝託孤也是因為看到了劉禪的無能,但是他卻捨不得放棄權力。劉備的英雄才略和劉禪的軟弱無能,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所以帶出來的人也受著影響,諸葛亮接二連三的失敗,自己肯定要負責任。
但是劉禪的窩囊加快了諸葛亮的失敗,就好比你本身跑的就不快了,還要在背上個累贅,本來拿能拿名次的,現也只能倒數了~
2樓:匿名使用者
精華補完第十四:諸葛亮的失敗原因之一來自於他的戰略缺陷
一、環境分析,無論什麼謀略,都需要首先了解所處的是個什麼樣的環境。環境帶來機會,也帶來威脅,把握好環境帶來的機會,這是天賜之“勢”,所謂“天時”,“順天乘時”,是一種最順利的成功路徑,特別是對於相對弱小的個體來說,改變整體環境的作用可以暫時忽略,把握機遇對成功具有更大的意義,基本上“隆中對”對於環境的把握還是比較到位的。
二、優劣勢對比與路徑選擇:“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曲折而行;成者,另闢蹊徑。”,殺身成仁,知其不可為而為,對於智者來說,都是愚蠢的行為,或者說是不得已的選擇。
智者之所以樂水,是因為“水流皆勢”,高明的戰略家所設計的競爭路線都是選擇對方最薄弱的環節,諸葛亮認為曹操佔盡天時,擁兵百萬,事實上已經坐大,“不可與爭鋒”,諸葛亮判斷“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諸葛亮認為劉備“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有自己入川的優勢條件。
諸葛亮的路徑選擇是從區域地理面上規劃,諸葛亮選擇益州做為復興的基業,後世也受到一些批評,認為益州之地固然易守難攻,但是要想走出去卻也不容易,不過諸葛亮本來的規劃是荊州、益州兩地互為支撐,荊州失守是個意外,而且,在當時也並沒有其他的選擇。
三、培育核心競爭力。諸葛亮為劉備規劃的核心競爭力就是“人和”,在“人和”的基礎上可以內修政理,外修同盟,內修可以總攬英雄,百姓擁戴,外修可以創造一個有利的國際環境。
基本上這三點,包括了大勢選擇、途徑選擇、核心選擇,都比較成功,也比較到位,因此才能以弱勝強,終於在亂世之中崛起,但是諸葛亮的成功來自於此,失敗也來自於此,我覺得他有個很大的戰略缺陷,或者說是文人經常有的戰略缺陷——那就是太過強調“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簡單的說,就是喜歡把天下地理分成幾大塊,其中一塊是自己的,然後他就防守這塊地區,把精神集中到了“訓練軍隊、安撫百姓”的“內修政理”上,卻忘記了一點:如果不進攻,只重防守,那其他勢力也正好利用這個機會,同樣“內修政理”,但是老百姓是很容易就被同化的,這樣一來,等幾方都完成了的差不多了,天下百姓和士民就不再是統一的“漢朝”的子民和士民,而是各國的百姓和各國的士民,這樣的情況一旦確立,對統一是極大的傷害,多國鼎立的局面就確定了,以後的勝負就決定於哪一國比較強大,而將軍和謀士的才能的作用就大幅度的減少了。
3樓:匿名使用者
1從地理上分析 天下九洲 劉只有1洲 吳有2洲 人才多的 當然是魏晉 (所以後來有 王浚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這都說明了 魏晉有人才
2 魏晉北方是政治中心所在,人才聚集.
3.黃河流域是華夏民族的發祥地,人們大多生活在那兒.對於冷兵器時代來說,人多力量大,發展就好.
4.東漢末年北方的統治者採用的政策較為先進:曹操的屯田制,曹丕的九品中正制等.
5.由於北方人多,所以徵兵徵稅就多,軍事經濟實力就強.
6.知道魏晉的強大是為什麼呢?
是通過對比那是弱小的蜀國和吳國.因為蜀國過於偏僻,道路崎嶇,雖有肥沃的四川盆地和諸葛亮的治理,但經濟仍是很不發達.而吳國缺乏人才,所以經濟相對與魏國也不怎麼樣.由於兩國的弱小,因此反襯出魏晉的強大.
7.東漢末年,曹操破袁紹之後大破烏丸,且匈奴**為南匈奴和北匈奴等外界因素,使北方經濟有良好的環境可以發展.
4樓:匿名使用者
原因當然是多種的
蜀國以弱攻強,而魏國則是以逸待勞,軍事上雖然是蜀國主動出擊,但是並沒有特別的優勢,諸葛亮《隆中對》也說過“待天下有變”,然而那時並沒有戰機。
漢高祖劉邦深得關中人心,項羽的殺戮更是讓關中百姓盼望劉邦的到來,項羽失信把劉邦放到漢中去使劉邦的將士都有怨恨,希望能打回去,當然韓信的戰術也是重點。諸葛亮多次北伐並不得人心(好好地日子不過去打仗換誰都不願意)蜀國內部也不是統一的,孫子兵法也說過“上下同欲者勝”。
地理不佔優勢,"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諸葛亮北伐失敗重要原因就是糧草供給方面,以至於最後一次想屯田“為長久之計”(然而老天並沒有給他長久的機會)
其他方面也是有的(以上純屬個人見解)
5樓:葉英
幾次不能滅魏,原因是蜀國弱小,就佔據川中和漢中,當時這些地方還沒怎麼開發,產量和人口都不足,國力相對較弱。但他又不能不進攻,魏國擁有當時產量主要地和人口密集地區,雙方和平發展的話,蜀國會逐漸被魏國拉開更大差距。南方開發是東晉開始,南宋才超過中原地區。
諸葛約定和東吳一起攻魏,吳國十萬人也被打敗了(吳國佔據的地區也不如北方富裕,且吳國門閥力量太大,從東晉就能看出來)。
最後一次北伐,司馬懿堅守不出,不與諸葛交戰。對峙的地方,離關中很近,司馬就在關中屯田保證軍糧**;諸葛就不行了,自己的產糧地在四川,想運出來.......蜀道難,他的棧道和什麼木牛流馬只是措施,緩解,但解決不了問題。
然後自己就在對峙時候掛掉了
6樓:匿名使用者
諸葛亮失敗是有多方原因的。1初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結果被陸遜火燒連營。據記載當時帶領的益州三分之二的青壯年。
結果大敗回來的還有沒五分之一,等於蜀國就已經沒有兵力攻打中原了。2諸葛亮只是一個政治家不是軍事家,而有能耐的大將也都死在這一戰了。3其實蜀國只適合守不適合攻,益州四面環山,從益州出兵到岐山至少幾個月中途耗費的糧草加上回去要用的糧草,試問他能帶多少糧草,也就導致他耗不起。
4關羽大意失荊州才是導致諸葛亮失敗悲劇的重要原因,以荊州的地理位置攻打中原是最簡單的。5退一萬步說就算他攻下長安又能怎麼樣,益州兵親一色的步兵而中原一騎兵為主
諸葛亮最後怎麼死的,諸葛亮最後是怎麼死的
諸葛亮的死因 一是外因,當時蜀中已無能人,諸葛亮缺乏有效輔助他的人 二是內因,由於無人輔佐,導致他不得不事必躬親,結果勞累過度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諸葛亮是一個有著非常傳統的正統觀念的知識分子,受先主之託,必須盡所託之事,因此將完成光復漢室的事業視為自己的事業,隨不能為,亦勉力而為之.大凡如此者,皆...
諸葛亮字是什麼綽號是什麼諸葛亮綽號臥龍的來歷
諸葛亮,字 孔明,號臥龍 也作伏龍 諸葛亮,字孔明,中國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著名的政治家 軍事家 書法家 散文家 發明家。徐州琅琊陽都人。諸葛亮青年時耕讀於荊州襄陽城郊,地方上稱其臥龍,臥龍先生。受劉備三顧茅廬邀請出仕,隨劉備轉戰四方,建立蜀漢政權,官封丞相。223年劉備死後,劉禪繼位為蜀漢皇帝,諸葛...
諸葛亮死於啥病,諸葛亮的死因究竟是什麼
諸葛亮以忠君扶蜀為先,把自身的健康放在一邊,既不鍛鍊,也不習武。為了一統天下,諸葛亮常常要深謀遠慮,運籌帷幄,這是既勞精又費神的事。他還習慣於晚睡早起,一生謹慎小心,軍中事無鉅細,都要事必躬親,整天弄得精疲力竭。這種身心勞累的負擔,年輕時還能應付,一旦過了中年,就會顯出快速衰老的徵象。據史書載,諸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