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子爭儲場面血腥,為何柔弱的李治卻成為了太子

2022-01-06 02:25:23 字數 4140 閱讀 5753

1樓:何不秉燭遊矣

李治之所以輕輕鬆鬆被立為太子,除了他本身的才華之外,還與他的兩位兄長鬥爭到兩敗俱傷的結果有關。

按理來說,李承乾太子謀反案的最直接受益者,應該是他一母同胞的弟弟魏王李泰才對。因為早在李承乾還未謀反之前,李世民就因為李承乾的一系列的作為問題而對其深惡痛絕,轉之則因為魏王李泰的才華、見識皆屬一流而得到其父李世民的賞識、器重和厚愛,心中早有更換李泰為大唐太子之意。

但作為父親,李世民太瞭解自己的兩個兒子,李泰和李治的心性了,李泰心狠手辣,睚眥必報;李治純良仁厚,與人為善;李泰太像當年的自己了,雄才大略,做事堅毅果敢,正是因為太像李世民自己,所以李世民更加知道,一旦李泰成為太子,並在自己百年作古之後,他會做出什麼樣的行為。李世民自己就身為「過來人」,他知道政治鬥爭究竟有多麼的殘酷,多麼的可怕,所以他更加不可能想看到這種事情的發生。

所以在一番權衡之下,也是為了保護自己三個兒子的周全,李世民捨棄李泰而改立李治為太子。也因此,李泰錯失太子之位且遭李世民打壓,而李治則穩坐太子之位,後期還當上了皇帝。

2樓:亭殿閣

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姑娘,也正因如此,有時候這位姑娘總讓人引起誤解,人們對於歷史人物的瞭解過於浮在表面,比如唐高宗李治就是典型的一個例子,作為一代帝王,他給人們留下的深刻印象不是在政治上的建樹,而是他有個強勢的父皇唐太宗,還有個強勢的皇后武媚娘,前者發動玄武門之變黃袍加身,後者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千古留名,加之一直以來各大影視劇的影響,人們對於李治的印象更是固化為情史傳奇,才能平平的人,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答案藏在已經遠去的斑駁時光裡。

翻開泛黃的史書,李治從時光深處緩緩走來,年少即位,李世民留給了他一個太平盛世,而盛世之下,暗湧流動,彼時長孫無忌弄權,一心想要實現關隴門閥一手遮天的願望,不斷打壓關東寒士,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利用高陽公主一案,先是處死了包括名將薛萬徹在內兩名親王、兩名公主、三名駙馬,後又流放宗室名將李道宗、名將執失思力、宰相宇文節、譙國公柴哲威等人,最後以罷原宰相房玄齡配享為手段,打倒了作為關東寒士代表的房家。面對長孫無忌,年輕的帝王李治沒有選擇正面對抗,而是聰明的借力打力,在李治的君王之路上,他選擇了兩個得力的助手,一個是託孤大臣,軍方首席名將李勣,二是武媚娘。

在後世眼中,李治對武媚娘情有獨鍾,所以才力排眾議要立為皇后,然而,如果深究到底,與其說李治是因為愛情,倒不如說是因為欣賞武媚孃的政治才能,並且立她為後,是向長孫無忌的公開挑戰,論帝王之術,李治絲毫不輸給自己的父親李世民,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而歷史也證明了李治這招棋下的又對又妙,立後風波之後,他和武媚娘攜手共進,而長孫無忌最終落得的結果,不過是削職流放黔州,不久被逼自盡,其黨羽早已盡數被清出朝堂。

長孫無忌倒臺之後,湧動在大唐平靜之下的風波悄無聲息的化解,安定內部之後,李治開始平定外亂,也就是在李治執政時期,大唐版圖擴張到最大,唐軍北征西討,無論是西突厥、百濟,還是高句麗,白江口,鐵騎所到之處,無人不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征討高句麗,公元666年,李治派兵征討高麗句,這個從隋朝開始到唐朝都是歷代君主心頭大患的強國,李治僅僅用了兩年就攻打成功,橫掃其國,完成了三代英主的未竟之志,而領兵掛帥的人,正是李治從一登基就選定了輔佐自己的李勣。

文能平門閥,武能定外敵,李治的卻可以稱得上一代文韜武略的帝王,然而在筆者看來,李治最令人佩服的不僅僅是以上幾點,還有他作為一代帝王的心胸與遠見,李治臨終前將朝政大權交託給年近六十的武媚娘,對於這個與自己攜手走過一輩子的女人,李治了解她的野心與能力,他相信大唐在她的手上會變得更好,所以,在人生的最後時刻,他拋開了世俗偏見,不執著於男女性別,而是將權利交給能者,交給和他政治理想一致,方向一致的武媚娘,在封建時代,這不是一般帝王能做到的,可李治,他做到了,而武媚娘在他走後,也並沒有令他失望,拋開一切成見,不談情史豔事,武媚孃的政治才能,所做出的政治貢獻絲毫不亞於男性帝王。

李治的一生,是精於算計卻不著痕跡的一生,無論是身為太子時候的低調,還是登基之後韜光養晦,都顯示出極高的政治素養,他既能兵不血刃的解決對手,哪怕這個人是自己的親人,又能天子一怒,遠征千里,開疆拓土,這樣的人,真正瞭解之後,會令人由衷讚歎,李世民之所以會選擇他作為太子,繼承大唐江山,可以算得上一代帝王的英明之舉。

3樓:藝文添活

因為其他皇子的表現過於激進,爭儲之戰暴露了他們的劣勢,而李治性格寬厚仁慈,不會有太多手段,李世民立李治為太子,也是看中了他這種性格,為了同時保住其他兒子。

李世民最後選擇了李治為繼承人,確實是出乎意料的,因為在前期的爭儲之戰中,李治的表現並不突出。最開始,太子之位屬於長子李承乾,同時他有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據史料記載,三子李恪和四子李泰是李世民最寵愛的兩個兒子。

與李泰相比,李承乾的優勢就是他是嫡長子,自古以來,在皇位的繼承問題上,大多遵守著「立長不立幼」和「立嫡不立庶」的原則,所以當李承乾被廢之後,李世民原想立李泰為太子的,卻被一眾大臣反對了,其中拿的就是這個理由。

太子李承乾一向和李泰不對頭,謀反時也順勢拉了李泰一把,李承乾被廢后,李世民問他為何要造反,李承乾回答都是李泰逼的,他表示如果李泰當了皇帝,其他兄弟誰也活不下來!而李泰則向李世民保證如果自己當了皇帝,以後會殺了自己的兒子,讓位給兄弟李治。

李世民知道殺子傳弟的事可能性基本為零,他自己本身也是經歷了眾多血腥權力之爭才上位,他很清楚,皇位之爭下,沒有兄弟之情可言,父子反目、兄弟成仇是李世民最不想看到的事。

他的兒子中,李承乾暴戾陰狠,李泰詭詐薄情,只有李治,善良而寬厚,他身上有儒家的「仁愛」思想,既符合帝王所需要的品質,又有大臣們的支援,更為關鍵的是,李世民認為李治這樣的性格不會在上位後殺掉自己的兄弟,因此,這場爭儲之戰的最後,李世民選擇了李治。

4樓:小南史

從當時的角度來看,柔弱的李治之所以能當太子就是因為沒有其餘合適的人選了。為什麼這樣說呢?

李世民是通過玄武門之變才坐上帝位,加上唐高祖李淵的詛咒之言,李世民最害怕自己的兒子們也會重蹈覆轍,所以堅決擁護嫡長子繼承製度,也是這麼做的,但是在命運面前,李世民作為帝王也無能為力,李治能成為太子,其實就是運氣爆棚。

首先按照當時的繼承製度,嫡長子繼承太子之位,也就是之前的李承乾是按照正常繼承製度做的太子。但李承乾自己太作,想效仿老爸李世民來個政變逼宮,結果東施效顰搞得事情敗露,最後被李世民廢了太子之位。只是廢了太子貶為庶民,已經是對李承乾最好的待遇,要不然造反肯定得殺頭。

李承乾被廢之後,按照繼承製度來該輪到李泰來做太子,而且李泰能力出眾,很是得到李世民喜愛。太子之位李泰是妥妥的了,偏偏李泰要去李世民面前大表忠心說如果自己當太子,願意把兒子殺掉,以後傳位給弟弟李治。

李世民一聽無語了,連自己兒子都可以殺掉,要是你做了皇帝,還不得連我都殺了,何況你的哥哥弟弟們,更是難逃毒手。李世民開始對立李泰為太子有些動搖,這時候李泰又跑去嚇唬膽小的李治,把李治嚇得哭著去找李世民。

李世民一看情況不對,還沒讓李泰當太子,就已經這麼殘忍,要是當了太子還得了,於是李世民就不想再立李泰為太子。李世民找長孫無忌商量對策,李世民說立李治為太子好呢還是李恪?

長孫無忌果斷告訴李世民立李治才符合繼承製度啊,怎麼能立李恪呢?況且李恪的外祖父是楊廣啊,滿朝堂都是反賊,要是李恪當了皇帝來個秋後算賬,這些人誰能跑的掉,所以李恪沒有一點機會當太子。

李治雖然能力一般,可是仁義孝順,現在國家太平,適合他來做這個太子。

最終李治莫名其妙成為太子,舅舅長孫無忌為了排除隱患,找藉口將李恪也處理掉,才保證李治順利成為皇帝!

李世民哪個皇子繼承了皇位?

5樓:

李治(628~683) 唐朝第三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字為善。貞觀五年(631)封晉王。

七年,遙授幷州都督。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間發生了爭奪皇位繼承權的鬥爭。十七年,承乾**泰未遂。

事發,太宗廢太子承乾,黜魏王泰,改立晉王李治為太子。二十三年五月,太宗去世,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時年二十二歲。次年(650)改元永徽。

起初四五年間由顧命大臣長孫無忌及褚遂良等掌握朝政。

太宗女高陽公主嫁房玄齡子遺愛。高宗即位,貶遺愛為房州刺史。永徽四年(653),房遺愛、荊王李元景及吳王李恪等謀反。事發,遺愛被殺,元景、恪及高陽公主等均賜死,高宗帝位由此得到鞏固

6樓:紫川牛牛

李治,九皇子,是長孫皇后三子,兩個同父同母的哥哥是長子承乾和四子李泰

7樓:匿名使用者

晉王李治,就是唐高宗,娶武則天當皇后的那個.

8樓:匿名使用者

七皇子 李治 李承乾的弟弟

9樓:匿名使用者

李治,九皇子,是長孫皇后三子 晉王

10樓:匿名使用者

九皇子,但是是皇后的三子~

各朝皇子為帝王之位爭個你死我活,為何宋朝3位帝王卻拼死拒絕登基

這三位分別是宋英宗趙曙,宋欽宗趙桓和宋寧宗趙擴。他們不想當皇帝都是有原因的,下面將分別為大家介紹。宋英宗趙曙是宋朝第五位皇帝。宋英宗之前的皇帝是宋仁宗,他一開始的三個兒子都早夭了,因此他在宗族裡面過繼了一個小孩,這個人就是後來宋英宗。據史料記載,幼年的宋英宗當時十分的孝順,還尊敬老師。當時的大臣包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