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54年的漢武帝,卻花44年去打匈奴,為何揪著匈奴不放

2022-01-06 02:54:55 字數 5766 閱讀 2749

1樓:熊熊說歷史

「匈奴不滅,何以家為。」年紀輕輕的霍去病說出了這樣一句大義凜然的話。我們除了讚揚霍去病之外,其實也可以從中看出一些端倪。

匈奴不滅,難以成家,可見在許多人看來匈奴是他們最大的敵人。按道理說匈奴和霍去病並沒有私仇,那麼為什麼霍去病會如此痛恨匈奴呢?只能說明霍去病和匈奴有公仇,也就是國家和匈奴有仇。

漢武帝是漢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漢武帝的諡號「武」字在一定程度上要感謝敵人匈奴。漢武帝在位54年,有40多年都在策劃或者打擊匈奴。漢武帝似乎和匈奴有深仇大恨,匈奴不滅誓不罷休。

其實漢武帝確實和匈奴有深仇大恨。不僅有公仇,還有私仇。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與義務,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工作和任務。漢朝也是一樣,每一代人都有自己需要做的事。劉邦要做的是建立大漢政權,開創劉姓江山。

所以劉邦當上皇帝之後也沒有安生,他一直都在徵南逐北,消除大漢內部的不安定因素。劉邦去世之時,大漢政權已經基本穩定,劉氏一族為天下主的思想也開始逐漸深入人心。

呂后、漢文帝、漢景帝時代(無為時代)是大漢積攢國力的時代。劉邦建立了大漢,卻是一個在爛攤子上建立起來的帝國,帝國的根基並不穩固。無為時代的任務是讓大漢逐漸富起來。

經過文景之治,西漢逐漸積攢了國力,西漢的國力大大增強。到了漢武帝時代,西漢的國策有無為轉向有為,西漢要考慮的是強起來的問題。

漢武帝時代的任務便是擴大漢朝的影響力,擊敗漢朝的外在威脅,為漢朝開疆拓土,使得漢朝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帝國。漢武帝的歷史使命就是打敗周邊敵人,為漢朝開疆拓土,那麼漢武帝揪住匈奴不放就可以理解了。當時漢武帝不光揪住匈奴不放,周邊政權都被漢武帝揪住了。

只不過其他政權被漢武帝揪幾下,直接揪死了。匈奴的生命力頑強,揪了幾十年沒有揪死而已。

漢武帝和匈奴既有國仇又有家恨。漢朝初年,匈奴是漢朝最大的威脅,匈奴險些顛覆了新生的漢政權。此後匈奴亦是經常入關侵犯漢朝,匈奴騎兵時常南下燒殺搶掠。

人數少時上千人,人數多時十幾萬人。漢朝初年深受匈奴入侵之苦,邊境各郡幾乎家家和匈奴有仇。漢朝面對匈奴的入侵,卻無法進行大規模還擊。

漢初統治者為了換得邊境短暫的安寧,為了贏得難得的和平發展時間,只能通過屈辱的和親討好匈奴。

每次和親,除了嫁給匈奴人公主之外,還要附贈大量財物。漢朝靠著女人和金錢才能獲得短暫的和平。和親之策雖然為漢朝贏得短暫的和平,卻也將恥辱刻在每一位漢朝人心裡。

做為漢朝最高統治者的皇帝,更是承受了比普通人更多的恥辱。漢武帝有能力打擊匈奴,自然不會錯過這個難得的機會,自然會揪住不放。

我們再來說說漢武帝和匈奴的家恨。漢朝建立之初,劉邦曾經率領三十二萬大軍抵禦匈奴入侵。可惜的是,劉邦兵敗白登山,被圍困長達七天七夜。

劉邦採納了陳平的密計才得以逃脫。劉邦去世之後,冒頓單于曾經寫一封信調戲呂后。面對冒頓單于的汙辱信,呂后選擇了接受,而且回了冒頓單于一封極其卑躬屈膝的回信。

這封侮辱信,像一根刺一樣一直紮在大漢皇帝心裡,也紮在漢武帝心裡。漢朝的和親公主雖然沒有幾個真公主,但是卻有不少真翁主。這些和親公主都是以劉家女兒的名義出嫁,無疑給劉家帶來恥辱,也給漢武帝帶來恥辱。

劉家人頂著匈奴人帶來的國仇家恨默默耕耘了六七十年,一旦復仇將會連本帶利一起還給匈奴。我們也就能理解為什麼漢武帝一直揪著匈奴人不放。

漢武帝時期具備了長時間對外戰爭的各項基礎。漢武帝時期,漢朝有充足的經濟基礎用於對匈作戰。《史記》記載漢武帝時期漢朝糧食多的到腐爛都吃不完,錢財多到串錢的繩斷還來不及花。

漢武帝集合漢朝三四代人的積蓄攻打匈奴。充足的物質基礎,給了漢武帝足夠的底氣發起對匈奴的戰爭。漢武帝時期各種人才也出現了井噴式增長。

武將方面衛青、霍去病等人,政治上面有韓安國、竇嬰等人,財經上有桑弘羊等人,文化上有司馬相如、枚乘等人,外交上有張騫等人。豐富的人才儲備給了漢武帝足夠的膽氣出擊匈奴。漢武帝和漢朝大臣們發起了對匈奴的戰爭,這場戰爭前後持續了40年之久。

漢武帝把他的大部分精力都用於對付匈奴。

漢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也是一位心中有抱負的君主。漢武帝的立志把大漢推向頂峰,立志建立一個空前強大的帝國。於是漢武帝在國內設定內外朝制度,限制丞相的權力,將大權牢牢把控在自己手中。

漢武帝頒佈推恩令一勞永逸地同姓諸侯王問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加強思想上的控制。漢武帝設定刺史,加強地方的監控。

選官制度上推行察舉制,廣泛選拔人才。漢武帝通過一系列大有為措施,改變了無為而治,把整個國家推向一個高峰。

漢武帝對外方面發動大規模對匈奴戰爭。這也是漢武帝對外政策的主導方面。漢武帝通過對外不斷用兵,大大增加了漢朝的國土,征服了不少民族政權。

北方強大的匈奴,是漢武帝的主要目標,也是最有能力抵抗的敵人。雄心勃勃的漢武帝立志要誅滅匈奴,而匈奴為了生存只能和漢武帝拼命。一個要命,一個要活命,最終雙方博弈40多年。

漢武帝最終沒有完成徹底滅掉匈奴的任務,匈奴最終也不在是西漢的威脅。

漢武帝利用了漢朝人尚武精神。漢朝以武立國,實行嚴格的軍功爵制。漢朝時期,整個社會有一股強烈的尚武精神。

漢朝人對武力的痴迷要超過文化,投筆從戎者絕不止班超一人。漢朝當時流行「復仇」文化,其實就是尚武精神的一種體現。漢武帝利用了漢朝人的尚武精神發動對外戰爭,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尚武精神進一步發展。

漢武帝時期,老百姓的名字也帶有一定尚武的意味,叫做「破奴」、「充國」、「廣漢」的人逐漸多起來。

漢武帝對外戰爭,大大擴充套件漢朝的領土,閩越地區、兩廣地區、西南地區、河西一帶朝鮮半島北等地區,劃入**版圖。漢武帝對外戰爭,打敗了強大的匈奴,雖然沒有徹底消滅匈奴,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對漢朝的威脅。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漢武帝的對外戰爭消耗漢朝的國力,漢武帝一個人把之前六十多年的積累消耗殆盡。

尤其是是漢武帝后期,對匈奴作戰基本上敗多勝少,造成漢軍**慘重。好在漢武帝及時更改了內外政策,果斷停止對匈戰爭,最終漢朝度過了危險期。

2樓:職場導師夏清

因為那時候漢朝太強大了,容不得別的國家侵犯,漢武帝想要一勞永逸,所以就揪著匈奴不放。

3樓:小鄧同學

因為在漢武帝時期國內的矛盾已經不尖銳,而匈奴的禍患已經非常強了,所以漢武帝集中了全國的力量對匈奴進行了大規模打擊。

4樓:汽車小張家的老大

因為匈奴在當時對於漢武帝的威脅是非常大的,這也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國家的人民。

5樓:

漢武帝在位54年,卻花了44年去打匈奴,為何劉徹揪著匈奴不放?

在位54年的漢武帝,卻花44年去打匈奴,為何揪著匈奴不放?

6樓:旅遊真的很不錯

雖然中國歷史上短命的皇帝有很多,但並不說沒有長壽的皇帝。單單60歲以上的皇帝就近50位。

而一共持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算著死後被追封為皇帝的人,也僅僅只有500多位,所以呢,皇帝並不是全都是短命鬼,不過長壽並不代表執政時間長,執政時間長也不代表是一位明君。不過有一位皇帝不僅長壽,執政時間還長,更難得是他還是後世口中的明君。此人是誰呢?

是漢武大帝劉徹。

其實漢武帝還是一個極其專一的君主,這種專一並不是指他對待感情,如果對待感情專一,衛子夫或許也不會落得自刎明志的下場了。漢武帝的專一,是表現在打匈奴上。

漢武帝親政的第三年,就開始打擊匈奴了,而這一件事他整整做了44年,也就是說漢武帝不是在打匈奴,就是在準備打匈奴,而對待匈奴的政策就是打擊、打擊、再打擊。那麼問題就來了在位54年的漢武帝,卻花44年去打匈奴,他為何一直揪著匈奴不肯放?

這件事還得從秦朝的滅亡說起。

秦始皇建立起了秦朝之後,就感受到了匈奴對於秦帝國的威脅,於是他派自己最為信任的心腹大將蒙恬去打擊匈奴,蒙恬不負眾望,匈奴被打得落花流水,最終把匈奴逼出了富饒的河套地區。蒙恬是匈奴的噩夢,有蒙恬鎮守秦朝的北部邊境,匈奴不敢進犯,不過等到秦始皇死後,蒙恬也迎來了人生的終點,被趙高、胡亥等人陷害身死。

蒙恬一死,匈奴立即看到了機會,再次捲土重來,又把河套地區給搶了過去,等到後來劉邦建立起了漢朝,匈奴自然也就成了漢朝的一大威脅,劉邦還被匈奴圍困,差點一命嗚呼,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白登之圍。

此後漢朝對於匈奴是厭惡的,但更是忌憚的,所以從漢高祖一直到漢景帝時期,西漢對於匈奴的政策就是主動和親、服軟,著實有些憋屈,直到漢武帝繼位,這種情況才發生了改觀。

西漢經歷了幾十年的休養生息,綜合國力有了極大的提升,到了漢武帝統治時期,軍事實力也大為增強,漢武帝決定不再對匈奴服軟,而是採取了主動出擊,征伐匈奴。

而正是這一決策,讓西漢很多將軍有了發光發亮的機會,比如說衛青、霍去病和李廣,再比如說後來的李廣利和李陵等等。

不過第一次對匈奴的打擊戰爭,漢武帝派去了30萬,不過收穫不大,後來漢武帝發現了衛青這名將才,開始有意提拔他為大將,而衛青也不負眾望,對於匈奴的打擊是致命的,尤其是他和霍去病兩人聯手打的漠北之戰,徹底擊潰了匈奴。

匈奴在衛青和霍去病的打擊下,最終退出了河套地區,向北部繼續遷移,而到了這裡,已經可以說是徹底解除了匈奴對漢朝北部邊境的威脅。

7樓:

漢武帝在位54年,卻花了44年去打匈奴,為何劉徹揪著匈奴不放?

在位54年的漢武帝,卻花44年去打匈奴,為何揪著匈奴不放?

8樓:熊熊說歷史

西漢早期,匈奴對其的威脅非常大。楚漢戰爭期間,匈奴趁著中原內戰,統一了整個漠北草原,而且還佔領當年秦將蒙恬所奪的匈奴地及朝那、膚施(現寧夏、陝北地區)等郡縣。直接威脅到漢朝北部的統治。

公元前201年,冒頓單于和韓王信勾結,匈奴的前鋒部隊一度殺到了太原,席捲了整個山西北部。如果不是後來劉邦起傾國之兵把匈奴又給推到了長城以外,冒頓單于會不會像吞併河套地區一樣,把代國也吞併掉,都很難說。

白登山之戰後,漢匈開始和親,雙方表面上維持了大體上的和平局面。

說到和親,很多人都給予了極高評價,甚至把漢初的安定局面,都歸功於和親。比如當年的御史大夫韓安國。

然而,這是一種很扯的觀念。

因為,和親只是一種權宜之計,就好比兩個小孩子拉鉤,是否守信,全看人品。匈奴人不守信,漢朝拿匈奴一點辦法也沒有。

就拿公元前166年的漢匈戰爭來說。漢文帝在陪嫁了宗女和大量物資後,匈奴軍依然無端入侵,出動14萬騎兵,一邊殺人,一邊搶劫,一邊放火,幹著比強盜還強盜的勾當,把邊境上的人和物都被搶得差不多了。甚至於,匈奴的前鋒軍一直壓到了甘肅涇川縣境內,距離長安只有200多華里。

大有進攻長安之勢。

匈奴欺負到了家門口,刀駕到脖子上了,此時此刻,漢朝能怎麼辦?除了整軍備戰跟匈奴玩命,還能怎麼辦?

因此,漢武帝選擇對匈奴開戰,原則上沒有問題。因為漢朝不反擊,匈奴也會入侵。與其被動的捱打,不如主動出擊,一勞永逸的解決匈奴造成的邊患問題。

另外,漢武帝作為西漢的第六位統治者,他身上是揹負了使命感的。

何為使命感?

前面說了,和親就好比拉鉤,沒有任何實際約束力。匈奴沒吃沒喝了,就會打漢朝。不會因為和親就不打漢朝。

在武帝之前,漢朝之所以堅持了70年沒讓匈奴進入中原。一方面,是匈奴基礎差,沒有入主中原的條件;另一方面,是漢朝高惠文景四位皇帝和呂后,都是聖主明君,把國家治理的很好,沒給匈奴渾水摸魚的機會。

但是,誰能保證漢朝出了一個昏庸皇帝,把國家搞亂了,不會讓匈奴渾水摸魚呢?就好比後來的北宋一樣,與遼締約,維持百年和平。然結果就是「天下雖安,忘戰必危」,一個小小的女真就能把宋遼一起橫掃。

其實,早在漢文帝時,文帝就想幹這事,替後世子孫一勞永逸的解決匈奴。他當時點軍十多萬,打算親征漠北。只不過薄太后知道了這件事後,堅決不讓他去,文帝才很不甘心地放棄了親征的打算。

既然,當年的文帝都能有這種覺悟,享受了高惠文景「福利」的武帝,又有什麼資格推卸這種使命感呢?

老話說,一代人幹一代人的事,武帝這代人該乾的的事,就是打匈奴。他不打,難道要留給兒子打?

總的來說,漢武帝堅持要打匈奴,跟秦始皇打匈奴,隋文帝打突厥,唐太宗打突厥,清朝康雍乾三代打準嘎爾是一樣的道理。有能力,有實力,當然要趕在自己還提的動刀的時候把邊患問題解除了。

如若不然,把問題留給子孫後代,自己落一個「仁君」的空頭名號,這是很不負責任的一種表現。

漢武帝在位54年,卻花了44年去打匈奴,為何劉徹揪著匈奴不放

因為漢武帝深知先輩受夠了匈奴的氣了,從劉邦的時候,屈辱就開始了,當年,劉邦也想把匈奴給滅了,但是因為不熟悉地形,中了匈奴的奸計,帶著軍隊被困在了白登山上,後來也是好不容易才脫身,後來再也不敢出兵對抗匈奴了,以後的朝代中,一直到劉徹以前,都是靠著和親跟匈奴保持著表面上的和平。本來和親就已經夠給匈奴面子...

漢武帝在位多少年,漢武帝在位多長時間,活了多少年

漢武帝劉徹生平 生於公元前156年 公元前141年正月甲子日,漢景帝病故。同日,漢武帝即位。公元前87年2月,丁卯日,漢武帝病故於巡視途中。以上可知,漢武帝在位54年零1個月 你錯了,漢武帝生於公元前156年,卒於公元前87年,享年70歲。於公元前141年即位,在位54年 漢武帝在位69年 漢武帝劉...

劉病已在位期間超越漢武帝,把漢朝推向了頂峰,為什麼名氣這麼小

要說劉病已名氣小,我想指的應該只是在史書上。相比他那些前輩和後人,他名氣著實不算突出,但是 烏龍闖情關 裡的孫耀威飾演的劉病已我們還是印象極其深刻的。但是確實,除了那部電視劇以外,在史書上,這位最高統治者的確宣告不顯。但是不是他沒什麼成就呢?不,不僅成就斐然,而且比漢武帝時其實還要厲害許多。那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