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唐朝官制是在繼承隋朝官制的基礎上一步步完善成熟起來的,其核心就是三省六部制,即尚書省、門下省和中書省,尚書省下設六部,六部轄二十四司。而在**的設定上,宰相是唐朝時期輔佐皇帝、統領百官、協調政務的百官之首,是真正擁有實權的人物。
但宰相並不是一個官職,而且它在唐朝的發展也是一步步逐漸走向成熟的。而且,總體上,唐朝實行的是群相制,這些宰相併不拘泥於某一個品級的**,從正一品到正五品都有可能是宰相,只要是成為實權派的宰相,那就是百官之首。大體上來說,宰相集中在三品和四品**之中。
唐初的宰相最開始有三四個,即三省的最高長官,分別是尚書令、中書令和侍中,其中尚書令是正二品,這個官職只有李世民擔任過,唐中期出現的那個就不提了。而中書令和侍中都是正三品。到了貞觀年間,尚書令就被束之高閣了,其副手尚書左右僕射(從二品)就成為宰相,這個時期的宰相有四位。
那四位宰相存在的時間比較短,很快就出現了更多的宰相,李世民為此加授部分三品**以同中書門下三品,這樣的**也成為宰相,還有一些則是被准許參預政事,也算是宰相。所以李世民時期,大部分正三品的**都可能是實權派宰相。
李治到了唐高宗時期,群相制進一步發展,不僅是同中書門下三品,還加了一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這個通常加在五品以上**的,不過五品**一般都是加上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直接升到四品,這同樣是實權派宰相。這部分四品**通常是三省的副手,比如黃門侍郎、中書侍郎。
隨著宰相數量越來越多,宰相制度越來越完善,而尚書省逐漸被邊緣化,後期尚書左右僕射也不再是實權宰相,除非加授同中書門下三品或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所以這些時期的宰相,其官職大多集中在三品和四品。
安史之亂後,隨著宰相制度的繼續發展,同中書門下三品也逐漸不再是實權宰相,而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則成為實權宰相的主力軍。同時,三省的長官逐漸成為閒職和一種榮譽官職,而使相也在安史之亂後逐漸出現,成為一種制度,所謂使相就是節度使加上三省長官的官職。
郭子儀但使相也只是一個榮譽性質的宰相職位,郭子儀就曾做過使相,在藩鎮林立的時代,使相成為一種制度,唐朝皇帝中,使相最多的是唐僖宗時期,有多達六十人成為使相,可謂氾濫成災。
說這些就是想說,唐朝時期的官職很難真正界定誰的權力最大,但是能確定的是,實權派的宰相是真正的掌權者,他們大部分集中在三品和四品。
那麼,問題就來了,一品和二品的**呢?三師、三公也是宰相,但其實就是有名無實的宰相,一品和二品的官職,大部分都是有名無實的,即地位尊崇,但沒有什麼權力。綜合一品和二品的官職、散官和勳爵來看,它們一般會被授予皇室成員,還有就是重臣去世後的追封,再就是年老致仕的德高望重的**。
甚至很多時候,這些職位都是空閒的。
當然,也有一些手握權力的**曾位居正一品官職,比如貞觀時期的長孫無忌和房玄齡。這樣的例子是少之又少的,大部分一品和二品就是高大上的閒職,沒啥權力,但享受的待遇卻是很高的。而真正握有實權的就是實權派的宰相,不管他們是三品還是四品官職,只要被皇帝任命宰相,允許進入政事堂議事,就代表著這個人是宰相,可以和其它宰相共議軍國大事。
魏徵比如,貞觀時期的宰相魏徵,他是在貞觀三年(629年)被任命為從三品的祕書監,開始參預政事的,即實權派的宰相。當時的宰相主要是三省的最高長官。
還有武則天時期的狄仁傑,狄仁傑第一次任相是在天授二年(691年)的九月,當時狄仁傑剛升任正四品下的地官侍郎,然後加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成為實權派宰相,不過狄仁傑在宰相之位上做了不到半年就被來俊臣陷害入獄,後被貶官外放。
神功元年(697年),狄仁傑第二次拜相,此次他拜相的官職是正四品上的鸞臺侍郎,加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成為實權派宰相。不過後期,他的官職升到了正三品。等他去世之後,被追封為正一品的司空。
所以我們看,唐朝時期,最厲害的官職並非是正三品,而是真正擁有實權的宰相。而大多數的一品、二品**,就是地位尊崇而沒有實權的人罷了。
2樓:創作者
一二品的官職都有太師、太傅、親王、太子太傅、輔國大將軍等等,但是一二品的官職大部分是一種榮譽,即地位尊崇,但沒有什麼實際權力。
唐代的宰相是三品官,那一品、二品又會是什麼官?
3樓:職場圈掃地僧
至於為什麼要這麼設立,主要就是要壓制宰相,畢竟他們在朝中的權利很大,要是官位也是到了極致的話,沒有人能夠壓得住他們,就會很容易發生造反的事件。
4樓:不知道幾千裡也
一品、二品就是太傅、少保之類的官,都是名聲大沒有實權的虛職。
5樓:省略了對白
在大概的通有概念上來說宰相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在唐代卻只有三品官,那是因為在唐代一品官職多是虛職,二品官職多是將軍等位高權重之人,所以宰相是三品官職也就不足為奇了。
6樓:庾布儂
唐代一品官職位高權不重,三公、三司等,二品官職有尚書令、輔國大將軍、太子少保、太子少傅等。
讓人看不透的官職,唐朝的宰相只是三品官,那麼一品二品都是誰?
7樓:曾姆斯的體育
在古代宰相這一職位一直被後人認為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然而唐朝宰相確實是個三品官,人們都好奇高居宰相卻只為三品,那麼一品二品又是什麼官職呢?讓人十分覺得茫然。
其實唐朝的衣品**一般指的是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將等官職。而二品**一般是指什麼大都督等武將。
在唐朝的官職十分繁多。**被分成了九品三十級,做到了極大程度上的分權,避免了因為某個人權力過大而威脅到皇帝的統治地位。作為唐朝時期最著名的宰相狄仁傑,狄仁傑便是一個三品官。
一品**的官職雖多,但其中也有很多虛職。比如太史,太傅等**完全沒有實權。也僅僅只有個官職榮譽而已。
而唐朝比的程咬金就是作為大都督在去世後得到了一個二品**的榮耀。像這樣去世後被評為二品**的那對皇帝就更沒有什麼威脅了。從中便可以看出一品二品的**官職雖高,但是不是虛職,就是人已經去世。
實際上的三品**依舊能夠獨當一面,權傾朝野。
唐朝為了加強**集權,設立了如此多的官職。從這個官職制度上就能夠看出唐朝之所以出現過如此繁榮的局面的原因了。**的細分下去,這樣不僅可以做到全面具體化,權力的分散讓**不敢一枝獨大,只好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也少了很多造反與腐敗。
8樓:d**id烏拉拉
一品**一般指的是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將等官職,但是裡面有些都是虛職,像是太史、太傅等等完全沒有實權,而二品**一般就是什麼大都督等等武將,比如程咬金就曾經在去世之後得到了這樣的一個榮耀。
9樓:雲水南
狄仁傑才是三品**,但是宰相才是這個官職,一二品是皇親國戚。
10樓:流年亂浮華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很多官銜大的卻沒有什麼實權,也就是說唐朝時期的正一品官職雖然品級較高,但其實是一個虛職,或者說是一個榮譽稱號。
正一品:太師、太傅、太保等
從一品: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等。
正二品:尚書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職,後來此職一直空置)、大行臺尚書令等從二品:尚書左右僕射、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等。
11樓:黃昏很溫暖
那是王爺,郡王才是一品。
唐代的宰相是三品官,那一品、二品是什麼官?
12樓:匿名使用者
宰相之職在我們心中大概是一個很高的官職,反正小時候我看電視的時候總是幻想自己可以做宰相或者丞相,畢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今天,我碰到這個問題之後才發現原來宰相只是區區三品官,在它的上面還有兩品,頓時夢就醒了。既然唐代權重的宰相只是三品官,那麼一品,二品到底是什麼官呢?
下面具體說明:
唐代的一品官職多位虛職,位高權不重,比如三公三司,開府儀同三司,天策上將等官職,這些職位多是用來賞賜給一些德高望重的宿老,或者一些上了年紀,但還沒有退下來的大臣。唐朝一品職務的產生,本質上就是因為皇帝安撫群臣的需要。相比較於一品官職,唐朝的二品官職往往才是當朝人臣追求的目標。
尚書令,輔國大將軍,大行臺尚書令,上柱國,太子少保,太子少師,太子少傅等官職皆是二品。
隋唐英雄傳中的程咬金就是從二品,不過是在他死了以後,朝廷表彰他的功勞,追封驃騎大將軍。由此我們看到唐代的一品二品**實在難得,相比較於「鏡中花,水中月」的一品二品職位,士子們更想追求實際一點的宰相之位,雖然品級只有三品,但是權力卻是實實在在的。
唐朝之所以宰相只是三品官和它的政治體制有很大關係。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長官尚書令,中書令,侍中即宰相,所以宰相往往掌握了整個政治結構中的第二高的權力。在《新唐書》中曾有一段話記載:
宰相之職,佐衛子,總百官,治萬事,其任重矣。」,可見宰相之重要,皇帝為了節制宰相之權,就用了很常見的一招「權重位不高」。
13樓:阮淑敏
一品、二品都是一些給皇親國戚的官職,沒有什麼實際權力,比如太傅、少保等。
14樓:bat誰主沉浮
唐代的宰相是三品官,一品大官自然是公爵。而二品大官就是中書令,統領中書省的各大**。
15樓:不知道幾千裡也
一品二品就是太傅、少保這樣的官,都是沒有實權的虛職,主要是給皇親國戚或特別有功的大臣養老用的。
唐朝時期去日本的僧人是誰,中國在唐朝時期,曾派一位僧人東渡日本,六次才成功,問 這個僧人是誰?
鑑真 687 763 唐朝僧人,又稱過海大師 唐大和尚。6次東渡日本成功,穿學佛教,創立日本文字,建立唐招提寺,763年卒,遺體被做成金身,為日本國寶級。鑑真 6次東渡日本成功,其中有一次差點掛掉 鑑真 687 763 唐朝僧人,又稱過海大師 唐大和尚。日本律宗之始祖。什麼都是浮雲,這是寒假作業上的...
在唐朝時期中國和羅馬打過仗嗎,唐朝時期中國和阿拉伯帝國打過仗嗎?結果如何?
羅馬帝國 公元前27年 395年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 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 395年羅馬帝國 分為東 西羅馬。西羅馬帝國亡於476年,東羅馬帝國 拜占庭帝國 亡於1453年。395年還沒有唐朝,而且東羅馬 拜占庭帝國 不與中國接壤,所以不會打仗。應該沒有 唐朝在鼎盛時期勢力範圍只達到阿拉...
唐朝時期 唐三藏西天取經總共花了幾年時間
玄奘13歲出家。貞觀三年 629 從長安 今西安 出發,歷經4年至印度那爛陀寺,拜名僧戒賢為師,研習 瑜伽師地論 等佛經。十九年攜大 小乘佛教經典回到長安。因此前後歷時16年,或者說17個年頭。玄奘取經共耗時多少年?唐朝時期 唐三藏西天取經總共花了幾年時間?玄奘西行取經前後歷時18年。貞觀元年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