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翰林是什麼官,翰林是什麼官

2022-01-22 13:07:41 字數 4875 閱讀 6565

1樓:匿名使用者

1、翰林是皇帝身邊的文學侍從官,從唐朝起開始設立,始為供職具有藝能人士的機構。

2、翰林是皇帝身邊的文學侍從官,從唐朝起開始設立,始為供職具有藝能人士的機構,但自唐玄宗後演變成了專門起草機密詔制的重要機構,院裡任職的人稱為翰林學士。明、清改從進士中選拔。

它的由來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唐玄宗時,從文學侍從中選拔優秀人才,充任翰林學士,專掌內命由皇帝直接發出的極端機密的檔案,如任免宰相、宣佈討伐令等。由於翰林學士參與機要,有較大實權,當時號稱「內相」。

首席翰林學士稱承旨。北宋時,翰林學士開始設為專職。明代,翰林學士作為翰林院的最高長官,主管文翰,並備皇帝諮詢,實權已相當於丞相。

清代沿用明代制度,設定翰林院,主管編修國史,記載皇帝言行的起居注,進講經史,以及草擬有關典禮的檔案;其長官為掌院學士,以大臣充任,屬官如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侍讀、侍講、修撰、編修、檢討和庶吉士等,統稱為翰林。

2樓:匿名使用者

不是官,是文人的頭銜。翰林院院士,基本上等同於現在的科學院院士。

翰林是什麼官?

3樓:nm牛虻

翰林是皇帝的文學侍從官。

翰林起源於唐玄宗時,從文學侍從中選拔優秀人才,充任翰林學士,專掌內命由皇帝直接發出的極端機密的檔案,如任免宰相、宣佈討伐令等。北宋時,翰林學士開始設為專職。

明代,翰林學士作為翰林院的最高長官,主管文翰,並備皇帝諮詢,實權已相當於丞相。

清代沿用明代制度,設定翰林院,主管編修國史,記載皇帝言行的起居注,進講經史,以及草擬有關典禮的檔案;其長官為掌院學士,以大臣充任,屬官如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侍讀、侍講、修撰、編修、檢討和庶吉士等,統稱為翰林。

擴充套件資料

元代翰林國史院不但聚集了不同族群的知識精英,而且也融匯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群體,他們對元代詩風融合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在元代空間統合與族群互動的背景下,翰林國史院文士以館閣之筆記錄當朝文物、書寫風雅盛事、敘述一時心曲,不僅形成了有元一代雅正復古的詩歌風氣,也為後世提供了觀察元代知識精英跨地域、跨群際互動的重要切入點。

明清詩論將元詩與唐宋詩置於同一維度下進行比較,並以彼時不同的政治、族群環境為依據評議元詩,構建出元詩在中國詩史中的不同地位,也正表現出文學史寫作與構建中暗含的時代文化脈絡。

4樓:老妖真精

古代翰林制度

翰林制度是從唐至清特有的一項職官制度,在中國封建社會政治史、文化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翰林」之名漢代已有,本指文學之林,是文翰薈萃所在。唐代開始作為官及官署名,最初的性質是「天下以藝能技術見召者之所處也」(《唐會要》卷57「翰林院」),文學、經術、僧道、書畫、琴棋、陰陽等各色人士以其專長聽候君主召見,稱「翰林待詔」。

唐玄宗時,較多地選用文學士人,稱「翰林供奉」,用於起草詔令,議論時事。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在翰林院之南另建學士院,專門負責掌管「內製」。原有翰林院自此一分為二:

一為翰林學士院;一為翰林院,人稱舊翰林院。二者雖皆有「翰林」之名,但性質卻很不相同,前者專以待文學之士,是在禁中起草詔命、參預機務的樞要部門;後者則雜處各種技能之人,是在內廷供奉君主的普通機構。唐朝後期,政局發生一系列重大變化,藩鎮割據形勢出現,宦官專權局面嚴重,皇帝與朝臣聯合反對宦官的鬥爭以及朝臣內部的黨爭愈演愈烈。

在這種政局下,號稱「天子私人」的翰林學士得以在政治上發揮更大的作用。先是起草內製、參謀顧問,侵奪了中書的權力;繼而參預機密,權力趨於鼎盛。德宗時有「內相」之稱。

憲宗時從翰林學士中進一步發展出「專受專對」的學士承旨,表明翰林學士參與中樞決策的地位得以確立。與此同時,舊翰林院一直儲存,其官稱翰林供奉或翰林待詔、翰林待制,後又有翰林天文、翰林圖畫等等,不設學士,也不參與制詔的起草,始終只是一個主要供君主消遣的侍從機構。

五代到清朝,翰林院的政治地位經歷了二高三低的變化:宋朝和明初高,五代、遼金元時期和明永樂以後低。

五代武人跋扈,王朝祚短,翰林的地位從唐時的頂峰跌落,政治上的作用相當有限。後晉還一度廢除翰林學士,其職並歸中書舍人。

宋代是翰林制度發展的重要時期,這集中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繼承唐、五代的趨勢,翰林學士院與翰林院發展成截然不同的衙署。翰林院作為各種技能之士的待詔之所,設在皇城之外,分為書藝、圖畫、天文、醫官諸局;翰林學士院作為草詔、顧問之臣的供職機構,設在宮禁之內,二者間地位的高下不可同日而語。

其二,翰林學士院組織結構嚴整,**設定從高到低依次為承旨、學士、直院、權直,不再是隨意性很強的內侍群體,而是****的正式機構。與之相適應的選任、降黜、員額、俸祿等各項制度日趨完備。其三,翰林制度與科舉制度的關係得以確立,非進士不入翰林,由此推進了宋代文人政治的發展。

遼、西夏、金、元,都是以少數民族為統治主體的王朝,它們程度不同地學習漢王朝的統治體制,無一例外地承襲了唐宋的翰林制度,以此標榜文治,籠絡與安置漢族知識分子。各政權中翰林機構的名稱、功能不盡相同:遼稱翰林院,體制與唐舊翰林院相似,院內人員、職事繁雜不一;所不同者是將國史院隸屬於翰林院,開了國史、翰林合二為一的先河。

西夏與金建翰林學士院,職能與宋時相似。元立翰林國史院,其職責變為以修撰國史為主。

明代翰林院的發展變化,以明成祖永樂(1403—2023年)為界,分為前後兩大時期。前期的翰林院擁有唐宋翰林學士院的職能,翰林官充當皇帝的輔弼,在當時的政治舞臺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後期的翰林院向唐舊翰林院迴歸,走上了重文詞、遠政治的道路,取而代之的是新的近侍機構——內閣。

英宗正統(1436—2023年)以後,翰林院正式成為外朝官署,逐漸降為撰修書史、起草一般文書的普通文祕機構。

清朝以後,翰林院的性質不再有大的變化。院中無承旨,亦無學士之名,而是「定掌院學士為專官」(《清史稿》卷115「職官二」),掌院學士之外,設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以及修撰、編修、檢討、庶吉士等;院下有庶常館、起居注館和國史館三機構。翰林院的主要職能是編修書籍,撰擬冊文,為皇室解經講史,以及充當科舉考官等,與政治了然無涉,屬於職清事簡的文人閒職。

清朝末年,實行政治改革,學校教育取代科舉制度,與科舉制度密切相關的翰林院日漸衰落。2023年,清朝滅亡,沿續了千餘年之久的翰林制度也最終退出歷史舞臺。

無論其身份是「天子私人」還是朝廷命官,也無論其職能是參與政事為主還是掌管文辭為主,對於中國古代的翰林來說,有一點是千年不變的,即充任者多是精通經史、飽讀詩書之士。特別是明清以後,基本都是進士高科之人,亦即當時知識階層中的精英。為人熟知的歷代名流如唐朝的李白、杜甫,宋朝的蘇軾、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明初的宋濂、方孝孺,晚清的曾國藩、李鴻章等等,皆是翰林中人。

這種構成,決定了翰林群體勢必對封建社會文化的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

作為職掌文化事業的專官,翰林首先致力於精神文化產品的創造與儲存。他們中的多數人不僅通經曉史,而且立德立言,創作出無數優秀的詩賦文章,為古代封建文化的寶庫增添了大量的財富。歷代翰林還編撰各類書籍典冊,直接擔當起整理、儲存與傳承封建文化的責任。

唐以後流傳至今的大量古代典籍,多數都出自翰林之手。如宋代以「四大書」著稱的《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和《冊府元龜》,除《元龜》外,其餘三部都是太宗時由翰林學士李方、扈蒙等主持編撰的。再如明朝修《永樂大典》,清朝修《四庫全書》,都由翰林負責,清朝修書的機構四庫館就設在翰林院內,修書期間先後有數以百計的翰林參加了《四庫全書》的編纂。

同時,作為成功地進入中樞機構的士大夫中顯達之人,翰林有機會實踐儒家的政治理想,以其知識、節操等影響社會,實現「達則兼濟天下」的抱負。從唐末翰林充當反對方鎮,打擊宦官,鞏固統一的重要力量,到宋朝翰林踴躍議論朝政,批評時事,推進文治,歷代翰林都積極發揮了他們在當朝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更為重要的是,他們所表現的那種以天下國家為己任、於國事民生不敢忘的情懷,凸顯出中國封建知識分子「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獨特文化品質,豐富了中國封建文化的精神遺產。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由科舉而翰林,由翰林而宰臣,這種古代士大夫人生理想的「三部曲」,也對全社會起到了文化示範作用。雖然不同時期的翰林官權力輕重不同,作用大小各異,但翰林的社會地位始終非常優越,明清人甚至視「點翰林」為人生最榮耀之事。這種社會風氣,在客觀上有利於刺激文教事業的發達,促進民眾文化素質的提高。

不可否認,「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顯的政策,是封建王朝藉以推動文化進步的一個有力槓桿。

中國古代翰林中雖不無濫竽充數,甚至曲學阿世之人,但從總體上說,翰林制度的實施為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提供了活動的舞臺,翰林作為一個承擔著文化使命的特殊群體,在中國歷史上扮演了文化的創造者、守護者和傳播者的角色。

5樓:寧靜o致遠

翰林的主要職責是為朝廷起草命令,兼掌修史,著作、圖書等事務.

6樓:

翰林:唐代以後皇帝的文學侍從官,明清兩代從進士中選拔.

7樓:

翰林相當於現在**首長的祕書

官署名。唐玄宗時置翰林院侍詔,為文學侍從官。宋代稱「翰林學士院」,是翰林學士供職之所。

遼代始置翰林院。元代稱「翰林兼國史院」。明代以翰林院為正三名衙門,主要職責是為朝廷起草命令,兼掌修史,著作、圖書等事務。

清代翰林院所屬職官有修撰、編修,檢討和庶吉士等,掌管修國史,撰寫起居注(即皇帝的言行錄),草擬有關典禮的檔案。

8樓:亦夢之城

1、翰林是皇帝身邊的文學侍從官,從唐朝起開始設立,始為供職具有藝能人士的機構。

2、簡介

翰林是皇帝身邊的文學侍從官,從唐朝起開始設立,始為供職具有藝能人士的機構,但自唐玄宗後演變成了專門起草機密詔制的重要機構,院裡任職的人稱為翰林學士。明、清改從進士中選拔。

它的由來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唐玄宗時,從文學侍從中選拔優秀人才,充任翰林學士,專掌內命由皇帝直接發出的極端機密的檔案,如任免宰相、宣佈討伐令等。由於翰林學士參與機要,有較大實權,當時號稱「內相」。

首席翰林學士稱承旨。北宋時,翰林學士開始設為專職。明代,翰林學士作為翰林院的最高長官,主管文翰,並備皇帝諮詢,實權已相當於丞相。

清代沿用明代制度,設定翰林院,主管編修國史,記載皇帝言行的起居注,進講經史,以及草擬有關典禮的檔案;其長官為掌院學士,以大臣充任,屬官如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侍讀、侍講、修撰、編修、檢討和庶吉士等,統稱為翰林。

唐宋朝的司馬是什麼官,宋朝中書是什麼官

唐時期的司馬是分品級的 從四品下 親王府司馬 正五品下 上都護府司馬 從五品下 上州司馬 正六品下 中州司馬 從六品上 下州司馬 宋時期的司馬只是正九品 級別和京畿縣尉 諸州別駕 長史等同。唐前期,司馬是有實權的。新唐書 孔述睿傳 曾祖昌寓,字廣成,貞觀中對策高第,歷魏州司馬,有治狀,帝為不置刺史。...

翰林是什麼意思,在古代 翰林 是什麼意思

回答翰林制度是從唐至清特有的一項職官制度,在中國封建社會政治 史 文化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翰林 之名漢代已有,本指文學之 林,是文翰薈萃所在。唐代開始作為官及官署名,最初的性質是 天 下以藝能技術見召者之所處也 唐會要 卷57 翰林院 文 學 經術 僧道 書畫 琴棋 陰陽等各色人士以其專長聽候君主召...

官煞是什麼,官煞是什麼?

遇到的問題,麻煩,用五行的術語說,叫做 官煞 官煞,是 克 我的。克,有管制 約束之意,單純的 克 並不含貶義。面對麻煩 官煞 如果能解決好,我們就能拿到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個能力可以幫助我們在日後解決類似的麻煩,或為解決其他麻煩做準備。如此一來,這個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變成了我們的 印 印又來支援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