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要很長的

2022-02-08 19:32:58 字數 5273 閱讀 7082

1樓:東籬採菊人

佛教史蹟畫題材之一,依據《魏書·釋老志》繪製,故事為:漢武帝天狩年間派遣大將軍霍去病徵討匈奴,霍去病大將軍所率士兵英勇奮戰,最終打敗匈奴,匈奴王率領他的部屬五萬餘人,投降了漢朝。霍去病從戰利品中獲得兩尊奠天金像。

霍去病班師回朝後,把這兩尊金像奉獻給了漢武帝,漢武帝視金像為大神,把這兩尊身高一丈餘高的金像陳設在甘泉宮裡,每日率群臣燒香禮拜,但漢武帝不知這兩尊金像的名號,於是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到大夏國去問金像名號。張騫辭別了漢武帝,帶領侍從人馬翻山越林,長途跋涉到了大夏國,見到了大夏國的僧人、寺院和佛塔。得知當時的大夏國盛行佛教。

張騫從西域回來後對

漢武帝說:在大夏國的旁邊,有一個叫身毒(印度)的國家,那裡有佛陀像,兩尊金像就是佛陀之像。從此佛像從印度傳入了中國。中國始聞佛陀之教。

張騫出使西域問佛名故事畫位於初唐第323窟主室北壁,以全景豎軸式***描繪了故事內容,每組畫面均有榜題,榜題字跡有的儲存清晰,有的已模糊不清。共四組畫面。第一組畫面;漢武帝手執香爐與眾臣在「甘泉宮」前跪拜金人。

第二組畫面;漢武帝同眾多大臣給張騫送行,張騫帶侍從牽馬持節向漢武帝辭別;第三組畫面:張騫和侍從在赴大夏國的途中;第四組畫面:張騫和侍從翻山越林到達了大夏國,城內佛塔高聳,城外有兩僧人相迎。

歷史上張騫出使西域目的是聯絡中亞國家,共同進攻匈奴,並非去問金人名號,這是佛教徒偽造歷史,杜撰的故事而已,目的是為了提早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是抬高佛教地位的附會之作。但張騫出使西域名垂青史,開拓絲綢之路的歷史功績是真實可信的。此幅故事畫是現存最早的張騫出使西域圖,是研究絲綢之路歷史、佛教東傳史和中外交通文化交流史極為珍貴的形象資料。

引入石榴話傳奇

張騫引入石榴,有一則傳奇佳話。張騫在西域安息國的住家門前,有一顆石榴樹,原本缺水而瘦小乾枯,張騫惜之,經常為它澆灌,幾年後長得枝繁葉茂,花開似火。後來張騫要回中原前夕,突然來了一位女子,請求與他一同前往中國。

張騫唯恐是安息國的宮女想逃亡,為免節外生枝而拒絕了她。

張騫回國時,帶著那棵已經日久生情的石榴樹,途中卻遭匈奴人俘擄,慌亂中竟不知石榴樹失落於何處。等他回到長安,在城外拜見出城迎接他的漢武帝時,忽然有一位紅裙綠衣的女子,喘吁吁地向他奔來。

張騫大吃一驚,來人不正是那位要求一同回中土的女子嗎?張騫問她目的為何,那姑娘垂淚回答:「奴只求回報澆灌之恩。

」說完力竭倒地不起,隨即化成一棵石榴樹,正是張騫所失落者。張騫恍然大悟,向漢武帝稟報了原委;漢武帝大喜,命花工將之移植御花園中,從此中土就有了石榴。後人因此而尊張騫為五月石榴花花神。

出使西域十三年

讓張騫名垂青史的,是他的冒險精神與事功。他從西域引進的汗血馬、苜蓿、石榴、葡萄、胡瓜等多種動植物,對於漢朝國力的擴充,以及漢民族農業、文化的發展,都有關鍵性的貢獻。由於他曾多次出使西域,打通了中西交通的孔道,促進了東西方的瞭解與交流,才有後來的絲路;可以說,張騫是絲路的開拓者,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世界級的英雄人務,和唐朝西行求佛法的玄奘、明朝七次下西洋的三保太監鄭和,同為我國最偉大的冒險家;作《史記》的司馬遷稱他「鑿空西域」;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稱他為中國古代「第一奇男子」。

2樓:匿名使用者

張騫西域問佛名的故事

《魏書》卷一一四《釋老志》中記述:漢武帝元狩年(前122年至前117年)中,派遣大將軍霍去病討伐匈奴。霍去病率軍把匈奴從皋蘭追擊到居延海,斬殺了匈奴單于王之首。

匈奴部屬首領發生內訌。昆邪王殺了休屠王,率領他的部屬五萬餘人,投降漢朝。霍去病從戰利品中獲得匈奴的兩尊金像。

霍去病班師回朝後,把這兩尊金像奉獻給漢武帝。漢武帝以為是大神,就把這兩尊身高一丈有餘的金像陳設到甘泉宮裡。漢武帝並不大祀,但常率領群臣燒香禮拜。

這就是佛道東傳的開始。

到了開通西域時,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赴大夏國〓去問金像名號。張騫從西域歸還後,對漢武帝說:「在大夏國的旁邊,有一個身毒〓國,另一名也叫天竺〓,那裡有浮影象(佛陀)。

」從此中國始聞有浮圖(佛陀)之教。

莫高窟初唐第323窟北壁西側,以全景式***詳細地描繪了這一故事。共五組畫面,全幅畫面呈凹字形,每組畫面都有榜題,有的清晰尚存,有的亦漫漶不清。

第一組畫面位於全圖右側下部:有一王者,手敬香爐,跪拜頂禮;左右各立臣屬三人,躬身合掌,持笏頂禮。

墨書榜題:「漢武帝將其部眾討凶奴,並獲得二金[人]長丈餘,列之於甘泉宮,帝為大神,常行拜謁時。」

此組畫面表現,漢武帝獲得金像,同群臣禮拜的情景。

第二組畫面,位於全圖右側上部:一座宮殿,匾額上書「甘泉宮」三字。殿內立金像兩尊,頭有肉髻,衣著袈裟,已是佛陀形象。

榜題僅存方框,文字亦漫漶不清。

此組畫面表現漢武帝把兩尊金像,陳設在甘泉宮,時常禮拜的情景。

第三組畫面,位於全圖下層:一王者騎於馬上,左右臣屬八人,後有侍者執曲柄傘蓋。王者對面,一人手持笏,跑拜辭行。後有二侍從,持雙節,牽四馬。馬上馱著物品絲綢。

畫面中間是榜題,上書:「前漢中宗既得金人,莫知名號,乃使博望侯張騫往西域大夏[國]問名號時」。(題記中「前漢中宗」可能是畫工筆誤)。

此組畫面表現,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張騫向漢武帝辭行告別的情況。

第四組畫面,位於全圖的左側下部:一人騎馬在先,二侍從持節騎馬隨後,穿行在荒無人煙的山巒中。

榜題僅存方框。文字漫漶不清。

此組畫面表現,張騫帶領侍從人馬,跋涉在去西域途中。

第五組畫面,位於全圖的左側上部:三人行至一西域方城,兩人手持雙節。城內佛塔高聳,城外兩僧人向城內觀望。

榜題僅存四字:「[至]大夏時」。

此組畫面表現:張騫帶領侍從人馬到達了大夏國,並見到了大夏國的僧人、寺院和佛塔。[註釋]

①大夏國:西域古國。《史記·大宛傳》說:

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餘里,媯水南。《魏書》、《隋書》、新舊《唐書》皆說:大夏即是吐火羅國,後被大月氏族所滅。

在今阿富汗一帶,亦叫犍陀羅國。

②③身毒、天竺:都是印度古時舊稱。[附記]

一、此故事依據《魏書》卷114《釋老志》譯寫。原文見中華書局標校本《魏書》第8冊,第3025頁。

二、此故事又見如下佛經資料:

(1)《歷代三寶紀》卷2。見《大正藏》第49冊,第29頁。

(2)《廣弘明集》卷2。見《大正藏》第52冊,第101頁。

(3)《佛祖統記》卷35。見《大正藏》第49冊,第328頁。

三、研究此故事畫的論著參見:

(1)馬世長先生著《莫高窟第323窟佛教感應故事畫》,見《敦煌研究》2023年試刊第1期。

(2)孫修身先生著《從〈張騫出使西域圖〉談佛教的東漸》。見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組編《敦煌學輯刊》第2集,第128頁。

(3)金維諾先生著《敦煌壁畫裡的中國佛教故事》。見《美術研究》2023年第1期。

四、此故事畫涉及到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問題。對這一問題,從古到今都有爭議,史家們爭論的焦點是:霍去病大敗匈奴,獲得兩身金人是史實。

但這兩身金人,是否就是佛像?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是史實。但出使西域的目的,是否就是去問金人的名號?

大多數史家認為:這是佛教徒偽造歷史、杜撰的故事而已。目的是為了提早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藉此提高佛教的地位。

但在唐代時的歷史著作中亦有佛教傳入中國在漢武帝時,匈奴祭天金人就是佛像的論點。詳見馬世長先生《莫高窟第323窟佛教感應故事畫》。敦煌研究院孫修身先生同意:

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應是漢武帝之時。霍去病所獲金人就是佛像。它雖不是佛經傳入中國之始,卻是佛像傳入中國之始。

詳見孫修身先生《從〈張騫出使西域圖〉談佛教的東漸》。出處見附記(三)。

回答者: 靠牆待紅杏 - 高階經理 六級 3-22 20:17

騫引進石榴的故事 根據晉人張華的《博物志》,及陸機的〈與弟雲書〉所記載,石榴是張騫出使西域後,約在公元前一二六年所引進,當時稱為安石榴或塗林安石。

引入石榴話傳奇

張騫引入石榴,有一則傳奇佳話。張騫在西域安息國的住家門前,有一顆石榴樹,原本缺水而瘦小乾枯,張騫惜之,經常為它澆灌,幾年後長得枝繁葉茂,花開似火。後來張騫要回中原前夕,突然來了一位女子,請求與他一同前往中國。

張騫唯恐是安息國的宮女想逃亡,為免節外生枝而拒絕了她。

張騫回國時,帶著那棵已經日久生情的石榴樹,途中卻遭匈奴人俘擄,慌亂中竟不知石榴樹失落於何處。等他回到長安,在城外拜見出城迎接他的漢武帝時,忽然有一位紅裙綠衣的女子,喘吁吁地向他奔來。

張騫大吃一驚,來人不正是那位要求一同回中土的女子嗎?張騫問她目的為何,那姑娘垂淚回答:「奴只求回報澆灌之恩。

」說完力竭倒地不起,隨即化成一棵石榴樹,正是張騫所失落者。張騫恍然大悟,向漢武帝稟報了原委;漢武帝大喜,命花工將之移植御花園中,從此中土就有了石榴。後人因此而尊張騫為五月石榴花花神。

出使西域十三年

讓張騫名垂青史的,是他的冒險精神與事功。他從西域引進的汗血馬、苜蓿、石榴、葡萄、胡瓜等多種動植物,對於漢朝國力的擴充,以及漢民族農業、文化的發展,都有關鍵性的貢獻。由於他曾多次出使西域,打通了中西交通的孔道,促進了東西方的瞭解與交流,才有後來的絲路;可以說,張騫是絲路的開拓者,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世界級的英雄人務,和唐朝西行求佛法的玄奘、明朝七次下西洋的三保太監鄭和,同為我國最偉大的冒險家;作《史記》的司馬遷稱他「鑿空西域」;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稱他為中國古代「第一奇男子」。

3樓:七彩de顏色

張騫是漢武帝時期的人。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尋找並聯絡曾被匈奴趕跑的大月氏,合力進擊匈奴。

張騫一行從長安起程,經隴西向西行進。一路上日晒雨淋,風吹雪打,環境險惡,困難重重。但他信心堅定,不顧艱辛,冒險西行。

當他們來到河西走廊一帶後,就被佔據此地的匈奴騎兵發現。張賽和隨從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單于知道了張騫西行的目的之後,自然不會輕易放過。把他們分散開去放羊牧馬,並由匈奴人嚴加管制。還給張騫娶了匈奴女子為妻,一是監視他,二是誘使他投降。

但是,張騫堅貞不屈。雖被軟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時機,準備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過了十一個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鬆了。張騫乘機和他的貼身隨從甘父一起逃走,離開匈奴地盤,繼續向西行進。由於他們倉促出逃,沒有準備乾糧和飲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飢挨餓,乾渴難耐,隨時都會倒在荒灘上。

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獵一些飛禽走獸,飲血解渴,食肉充飢,才躲過了死亡的威脅。

這樣,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終於越過沙漠戈壁,翻過冰凍雪封的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來到了大宛國(今費爾干納)。高鼻子、藍眼睛的大宛王,早就聽說漢朝是一個富饒的大國,很想建立聯絡。但苦於路途遙遠,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願。

因此,當聽說漢朝使者來到時,喜出望外,在國都熱情地接見了張騫。他請張騫參觀了大宛國的汗血馬。在大宛王的幫助下,張騫先後到了康居(今撒馬爾罕)、大月氏、大夏等地。

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樂業,不願再東進和匈奴作戰。張騫未能完成與大月氏結盟夾擊匈奴的使命,但卻獲得了大量有關西域各國的人文地理知識。

張騫在東歸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獲,後又設計逃出,終於歷盡千辛萬苦,於13年後回到長安。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內地的人們瞭解到西域的實況,激發了漢武帝「拓邊」的雄心,發動了一系列抗擊匈奴的戰爭。

求有關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

張騫應募任使者,於建元二年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在匈奴10年餘,娶妻生子,但始終秉持漢節。後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 前126 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

出使西域的張,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梗概

張騫 qian 前114 中國西漢時期外交家。漢中成固 今陝西城固 人。漢武帝建元元年 前140 為郎。武帝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建元二年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在匈奴10年餘,娶妻生子,但始終秉持漢節。後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

張騫使西域的故事簡介,一定要少,張騫出使西域故事 簡介

漢武帝建元元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建元二年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在匈奴10年餘,娶妻生子,但始終秉持漢節。後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 前126 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