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德戰爭中,蘇軍成功運用的軍事戰略理論是

2022-02-16 10:16:27 字數 5252 閱讀 5217

1樓:匿名使用者

肯定是a: 大縱深戰役理論 ,著名的十次突擊一直衝的德國就是最好的證明。簡單的說就是在德國人的防線上先撕開一道口子,然後大裝甲叢集像潮水一樣湧進去,把裡面的指揮後勤衝個七零八落,然後再消滅其它部隊。

空海一體作戰理論,才疏學淺只聽說過空地一體作戰理論美國人提的,但答案肯定不是這個,二戰蘇聯根本就沒像樣的海軍,德國的海軍也只在西歐鬧騰,所以不可能是這個

電子戰理論,二戰僅在西歐戰場英美和德國之間形成了原始初級規模的電子戰,以當時蘇聯的技術水平,根本就沒有開展電子戰的基礎

核武決戰理論,二戰蘇聯根本就沒研製出核**,德國也半途而廢。這個理論是冷戰乃至美蘇爭霸的事了

圍繞著如何有效的實施進攻,蘇聯軍事家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國內戰爭經驗的基礎上,形成了大縱深作戰思想。

一戰後,軍隊和武裝的發展非常迅速,軍隊已有新的技術裝備,同時軍隊中已建立了新的兵種.這些軍事上的進步使進攻的威力大大增強,於是,軍事家們提出了大縱深戰鬥的基本原則,規定在兵團和部隊的戰鬥隊型中應建立突擊群、牽制群、預備隊以及火力群。突擊群用於主要突擊方向上實施進攻:

牽制群用於輔助突擊方向上作戰,其任務是轉移敵人的注意力,保障突擊群的順利進攻;預備隊用以完成戰鬥程序中突然出現的任務;火力群的主要任務就是保障突擊群的快速突破。

初期,蘇聯軍事專家們認為,為了粉碎敵人龐大的集團軍,必須連續實施一系列在時間上互相聯絡並能導致全線勝利的戰役。他們在分析當時幾場戰爭的經驗和新式兵器的發展情況後,得出結論:可以通過實施一系列連續的戰役來消滅敵人。

連續戰役的理論的實質就是在實施頭一個戰役的過程中就考慮並準備下一個戰役,以防止**中斷和運輸堵塞,達成戰鬥行動的連續性,不給敵人以變更部署和組織戰鬥的時間。連續戰役的勝負主要取決於後勤工作是否跟得上。根據這個理論,方面軍被認為是一個戰略單位,遂行統帥部賦予的任務。

它應當統轄一個戰區內的軍隊,並應當能夠為了解決一個總戰略任務而在幾個作戰方向上實施進攻。進攻地帶的寬度定為300-400公里,戰役的縱深定為200公里。

但是,隨著軍隊大量裝備新式**和技術兵器,連續戰役的理論已不再適合未來戰爭的要求。於是,大縱深作戰理論應運而生。

最早對大縱深戰役思想進行研究的是特里安達菲洛夫。他提出,為了奪取對敵人的全面勝利,必須實施一系列連續的突擊,以打擊敵人的所有兵力,打亂敵人的組織,使之無法繼續進行頑強抵抗。

30年代,大縱深理論顯得越來越重要。其實質就是,以殺傷兵器同時壓制敵整個防禦縱深,在選定方向上突破其戰術地幅;接著,負責擴張戰果的梯隊,包括坦克、摩托化步兵等,投入交戰,並以空降兵實施空降,迅速將戰術勝利發展為戰役勝利,以儘快達成預定目的。大縱深理論認為,要順利實施大縱深戰役,必須要解決兩大任務:

第一,用步兵、坦克、炮兵和航空兵對敵人的整個戰術縱深同時實施轟擊,以摧毀敵人的防禦;第二,用快速部隊和空降兵的迅猛行動和航空兵的突擊,將戰術勝利發展為戰役勝利。為了實施突破,要求在主要突擊方向上集中優勢兵力兵器,各集團軍縱深配置,建立強有力的衝擊梯隊、擴張戰果梯隊、預備隊,以及航空兵和空降兵等。衝擊梯隊的主要任務是突破敵人防禦,當開啟一個突破口後,必須將快速兵團迅速投入突破口,以摧毀敵人在整個戰役縱深內的抵抗,並協同其他兵種全殲敵人。

航空兵的任務就是奪取制空權,掩護方面軍的軍隊和後方,支援軍隊突破敵人防禦和在戰役縱深內追擊敵人,攻擊敵人的預備隊,保障空降兵著陸,給軍隊空運補給和實施空中偵察。

蘇軍進行了一系列的軍事演習,驗證了大縱深理論的基本原則。特別是2023年的哈桑湖戰役、2023年的哈勒欣河戰役以及蘇芬戰爭為大縱深戰役理論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戰爭實踐。(本文只著重介紹蘇芬戰爭,因為它對於大縱深理論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蘇芬戰爭使大縱深戰役理論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它也證明了大縱深理論的基本正確性,如對堅固築壘防禦實施進攻時,軍隊要作深遠的戰役佈勢,縱深配備步兵部隊和分隊的戰鬥隊形,將兵力兵器堅決的密集使用於突破地段,炮兵、坦克兵和航空兵的使用等一些基本原則都被證明是正確的。同時,戰爭也證明了大縱深理論所存在的缺點和需要改進的地方。實踐證明,分別建立突擊隊和牽制隊是不適宜的,因為這樣劃分會造成牽制隊的軍隊消極等待突擊集團獲得戰果。

炮兵密度必須提高到每公里正面40-60門火炮,在突破地段要更加堅決的密集使用炮兵的火力.此外,還必須進行周密的炮兵偵察。將坦克分為支援步兵的坦克群和遠戰坦克群的作法是不可取的,因為這樣會妨礙對防禦之敵同時實施猛烈的突擊。

在突擊敵人堅固的防禦時,航空兵的行動應在時間上盡最大可能同時進攻的軍隊靠近,以便後者能利用航空兵突擊的成果迅速擊潰敵人。

在大縱深理論中,突破理論和追擊理論是最關鍵的兩個組成部分,它們構成了大縱深理論的核心內容。突破敵人防禦是進行大縱深戰役的前提,沒有突破的完成就談不上縱深進攻。德軍面對蘇軍的進攻時,往往在蘇軍進攻之前將其部隊從前沿撤到縱深,以避免蘇軍的炮火準備和航空火力準備時的火力殺傷,然後以有組織的火力和反突擊,阻止蘇軍的進攻(狡猾狡猾的)。

如在2023年7月的博爾霍夫戰役中,在蘇聯第61集團軍的進攻發起前,德軍將主力從第一陣地撤回縱深,使蘇軍在衝擊前的炮火準備沒有見效,蘇軍的第一梯隊師雖然沒有遇到德軍的強大抵抗就突破了第一陣地,但在蘇軍前往第二陣地的路上,遭到了德軍的頑強抵抗,致使損失慘重,進攻失敗。

大縱深理論認為,採取戰鬥偵察,可以及時察覺敵人企圖,更正指揮員的錯誤判斷,使己方炮火力量發揮最大限度的作用,給敵人造成巨大的損失,同時為己方的後續進攻部隊的進攻鋪平道路,減少突擊部隊的**。

大縱深理論認為,集團軍司令員在選擇主要突擊方向時應考慮一系列因素,如方面軍司令員的戰役企圖、敵軍集團防禦性質和集團程式設計、地形條件、己方軍隊狀況和能力等。確定主要突擊方向一般要達到兩個基本要求,就是必須在戰役第一日突破敵人的戰術防禦和保障自己突擊集團前出至防禦之敵的側翼和後方。一旦確定了主要突擊方向,就應當將裝備最好的、戰鬥力最強的兵團放在主要突擊方向上,高度集中兵力,以形成對敵優勢。

實施火力突擊是突破必不可少的階段。突破一般以衝擊的炮火準備和航空炮火準備作為開始。炮兵和航空兵在火力準備階段的任務是,以火力壓制、破壞敵人軍隊的指揮和協同,保障建立通向敵人戰術地幅全縱深的缺口,以及阻止敵人預備隊開進。

突然實施火力突擊是達到有效殺傷敵人的重要手段。在蘇德戰爭中,德軍的有生力量和技術裝備所遭到的最大損失,就是由於蘇軍的炮火和迫擊炮的首次急襲射擊造成的。儘量縮短火力準備與步兵、坦克開始突擊之間的時間間隔,也是達成突破的重要條件。

一旦在敵人的防禦中撕開了一個突破口,快速叢集就應該迅速進入突破口,擴大勝利。此時,炮兵主要是壓制敵人炮兵和預備隊,特別是敵人的防坦克配系對快速叢集的進攻所造成的障礙;航空兵的主要任務是壓制和消滅敵人所剩的重要目標,徹底摧毀敵人的防禦體系。在一般情況下,快速叢集的隊形是這樣的:

步兵師先遣支隊和偵察機關在前,隨後是運動保障隊,再往後是先遣大隊,最後是主力。分兩路開進,並分成兩個梯隊。這樣就可以便於戰鬥過程中部隊的指揮和機動,最好的發揮快速叢集的威力,迅速完成對敵防禦的戰術地幅的突破。

防禦一方在對付敵人的進攻時,往往會採用反突擊的方法,即突入進攻軍隊的戰鬥隊形的縱深,從而遏制對方的進攻。如何實施反突擊成為大縱深戰略的又一重要環節。2023年8月蘇第27集團軍在庫爾斯克會戰中在阿赫特爾卡地域實施的抗擊反突擊的成功例子。

德軍對分佈在170公里的寬大正面上的蘇第27集團軍右翼實施了反突擊,德軍組成了強大的反突擊集團,共有官兵1.6萬人,坦克約400輛,火炮和迫擊炮200餘門。而在德軍的反突擊方向上,第27集團軍有1.

5萬人,坦克約100輛,火炮710門。由於反突擊是在較窄的正面上實施的,德軍在主要突擊方向上的兵力要優於蘇軍。8月18日,德軍在猛烈的炮火下對蘇軍戰鬥隊形進行了嚴密的密集襲擊後,開始實施反突擊,並突破了俗步兵第166師正面,於18日晚在約7公里的狹窄地段攻入27集團軍防禦縱深近24公里。

德軍在突破了蘇軍右翼的防禦後,使蘇軍左翼受到被合圍的威脅。為了粉碎德軍的反突擊集團,方面軍司令員命令以近衛坦克第4、5軍和坦克第93旅從南面向敵軍集團側翼和後方實施突擊,以步兵147師從北向南割斷敵突入集團與其主力的聯絡,將其殲滅,於8月19日恢復態勢。德軍的反突擊被擊退了。

蘇軍之所以能擊潰德軍的反突擊就在於對力量進行了及時而巧妙的區分,並實施了廣泛的機動。

追擊是為達到殲敵目的而向退卻之敵實施的進攻,以插入退卻之敵的後側並實施合圍,分割並殲滅或俘虜敵軍集團。在戰鬥中,防禦者實施退卻的徵候有:防禦者撤出部分炮兵和後勤機關;實施佯動反衝擊;積極進行偵察;炮兵進行短促的火力急襲;在進攻一方可能行動的道路上設定工程障礙物;在後方焚燬物資和工程設施等。

在一般情況下,防禦者力求在能見度不好的情況下實施退卻,如夜間、雨天、降雪和濃霧等。為了使其主力擺脫進攻者的追擊,會派出後衛進行掩護,後衛往往由摩托化部隊和坦克部隊編成,能進行有效的反衝擊和迅速脫離追擊部隊。(唉,沒想到我們光榮的擲彈兵團還要完成如此艱鉅的任務。

摩托化部隊就得給人打掃戰場,悲哀啊。不過,從另一方面看,說明我們擲彈兵團有能力擔任如此重任,全是精兵啊,呵呵~~~~~沒關係,師部和兄弟部隊先撤,我們擲彈兵團將不辱使命,堅決完成好任務,保證大部隊的安全轉移,擲彈兵團的同志們衝啊!!)

進攻者一旦發現敵人準備退卻時,就應該立即轉入追擊,力求阻止敵軍有組織的退卻,在敵到達新的防禦地區並與從縱深開來的預備隊會合之前予以圍殲。進行追擊的隊型是在戰役防禦縱深進攻的隊形,快速集團在前方。坦克軍和機械化軍具有行動迅速的特點,因而是實施追擊的主要力量。

(呵呵~~~~又用著我們了吧。不管是前鋒,還是後衛,擲彈兵團的旗幟是不倒的,什麼時候都少不了英雄的摩托化部隊——擲彈兵團,哈哈哈。師長和同志們不用擔心,我們一定快速追擊,決不讓一個敵人跑掉,同志們衝啊!!

)要追擊順利,指揮員的指揮是十分重要的,在定下進攻戰役的決心時就應該考慮到追擊時的措施,要確定:隨著摧毀哪些集團和前出至哪些地區可預期敵人的退卻;當軍隊轉入追擊時,敵人可能用哪些兵力進行抵抗;敵退卻的可能方向和截斷這些方向的路線;追擊時主要力量的集中方向;兵團和部隊實施追擊的方向;先遣支隊和空降兵的編成、任務。對於這些問題,指揮員在追擊前就應該認識到,同時,在追擊過程中,軍團和兵團指揮所應派出由司令員領導的作戰組,以便進行具體的領導。

為了保證不間斷的指揮,各級指揮所應採取逐次躍進的方法進行行動。

在實施追擊時,先遣支隊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先遣支隊通常由一個加強團或加強營組成,而坦克軍和機械化軍的先遣支隊則由一個坦克旅或機械化旅編成。先遣支隊中加強有坦克、摩步、炮兵、高射炮兵、反坦克兵、工兵分隊。

在追擊過程中,航空兵的作用也是很大的。航空兵能夠從空中掩護追擊部隊免遭敵軍伏擊(防止狗急跳牆。),另外,航空兵還可進行空中偵察,保證追擊的目的性。

追擊一般有三種方式:正面追擊、平行追擊和正面與平行相結合的追擊。

正面追擊一般是在敵軍進行預有退卻的條件下,或者己方軍隊的兵力特別是快速軍隊不足,兵力對比不利,無法通過堅決行動前出敵退卻道路時實施的。目的是在整個退卻正面牽制敵人基本兵力,限制其機動,遲滯其退卻。

平行追擊就是沿與敵軍退卻平行的路線進行追擊,它能破壞敵人行軍隊形,使其無法向中間地區前出,還使退卻之敵一直處於側翼遭突擊的威脅之下。

正面與平行相結合的追擊,就是以一部兵力從正面實施追擊,目的是遲滯敵軍基本兵力的退卻,不讓其脫身,並以集團軍主力實施平行追擊,前出退卻集團側翼,切斷退卻道路,最後合圍和消滅敵人。

強大的蘇軍在蘇德戰爭之初為啥會一敗塗地?

因為蘇軍一開始準備不足,而且德國用的是閃電戰術,蘇軍到後來組織反抗,在斯大林格勒戰役,把德軍打敗了。斯大林盲目輕信和希特勒簽署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那一紙空文。另外斯大林不相信德國人會雙線作戰,在對付歐洲強國的同時會分出兵力來對付強大的蘇聯。所以在兵力部署和防禦戰略方面都輕敵盲目。雙方簽訂的和平協議,...

一部講述二戰蘇德戰爭的電影,有片段是蘇軍士兵爬出來戰壕帶

敢死連 1944年,白俄羅斯西部,紅軍已經推進到蘇聯國界線。蘇德雙方生死對決,戰場是白俄羅斯森林中的一個無名高地。蘇軍為打破德軍大規模進攻粉碎德軍戰略集團,而在北高加索平原的一個無名高地實施了一次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陣地戰!蘇德雙方百萬大軍,動用數以千計的坦克和作戰飛機,上萬門火炮和追擊跑對壘,了蘇德...

長城在抗戰中的軍事作用,長城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什麼作用

在那個年代裡 軍事依舊沒有離開戰壕 掩體 陣地 所以長城的戰略意義不光是我們的前沿陣地 而且還是還起到阻擋敵人進攻 緩解敵人進攻鋒芒 熄滅日軍的囂張氣焰 等戰略以及非戰略目的 並且為經濟 政治的轉移 戰事的準備 和人員物資的調動及部屬 都爭取到時間 還有 同時也表明了中國的抗日決心 鼓舞了人民的抗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