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文言文翻譯 北人生而不識菱者,仕於南方。席上啖菱,並殼入口。或曰 「啖菱須去殼。」

2022-03-15 16:59:46 字數 4516 閱讀 7055

1樓:匡傲冬

北方有個不認識菱角的人,在南方當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那個人)連角殼一起放進嘴裡(吃)。有人說:「吃菱角必須去掉殼,再吃。

」那人掩飾自己的缺點,說:「我不是不知道,連殼一起吃,是為了清熱解毒。」有人問道:

「北方也有這種東西嗎?」他回答說:「前面的山後面的山,什麼地方沒有?

」菱角生長在水中卻說是在土裡生長的,是因為他硬把不知道的說成知道的。

1.並:連同。

2.去:去除。

3.欲:想要。

4.坐:因為,由於。

5.或:有的人。

6.而:卻。

7.曰:說。

8.菱:俗稱菱角,水生植物,果實可以吃。

性喜溫暖和充足陽光,盛產於我國中部和南部。果實有硬殼。 9.

北人:北方人。 10.

以:用來。 11.

強(qiǎng):本文中指「勉強」。 12.

仕:(仕途)在……做官。 13.

啖:吃。 14.

並殼:連同皮殼一起吞下。 15.

食:食用。 16.

何:**。 17.

識:見過,見識

2樓:斂安春

有個北方人,自出生以來就沒有見過菱角。後來到南方做官,(一次大家)坐在席上吃菱角,這個人連殼一起放到嘴裡。有人提醒他說:「吃菱角要去殼。」

1.並:連同。

2.去:去除。

3.啖:吃。

4.或:有的人

3樓:成代杉

有個生於北方不認識菱角的人,到南方做官。在酒席宴上吃菱角,他連菱角的殼一塊吃下去。有人告訴他吃菱角要吐殼,這個人為遮掩自己的無知,辯解說:

我不是不知道吃菱角要吐殼,和殼一塊兒吃下去的原因,是打算用來清熱的啊。有人問他說:北方有這種東西嗎?

他回答說:前山後山,到處都是呀!

4樓:夕涼輕雨

北方有個自從出生就不認識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個人)連角殼一起放進嘴裡吃。有的人說:「吃菱角必須去掉殼再吃。」

5樓:涼之田

北方人生來不認識菱角的,(有個北方人)在南方當官,酒席上吃菱角,連角殼一起放進口裡。有的人(就)說:「吃菱角必須去掉殼。」

自護其短北人生而不識菱者,仕於南方。席上啖菱,並殼入口。或曰:「啖菱須去殼。」其人自護其短,曰:「

6樓:拓跋洽

小題1:① 吃 ② 有人 ③ 剝掉 ④想要

小題2:b

小題3:不要不懂裝懂、強不知以為知,否則會鬧出笑話。

小題1:試題分析:啖:

吃,咬著吃硬的或囫圇吞整的食物。或:一詞多義,這裡指有人,有時指「有時」。

去:一詞多義,這裡指去掉,有時指離開,或指距離。欲:

想要,表示打算。

點評:文言實詞的考查,最常見的命題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個詞讓學生作解釋。要求解釋的詞,一般為常見實詞,一詞多義、古今異義等,同學們平時一定要多加積累。

小題2:試題分析:a句為「用」;b句為「因為」;c句為「把」;d句與可組成連詞「可以」。

點評:此類考題需要同學們日常多積累,要學會歸納典型文言虛詞用法,常見的有而、何、乃、其、所、為、以、者等。「以」在古文中常用的方法有:

1.動詞用、認為、可、能夠。2.

介詞因為。 3.連詞而、且,因此。

4助詞5.副詞已經。5通「已」等。

小題3:試題分析:北人不識菱,他應該問一問如何吃菱,但他怕別人笑話他沒有見識,所以裝作知道,吃了殼還說是為了去火,當被問起是否知道菱的生長問題時說成山上生長的,其實菱是水中生長的,因此弄出了笑話,告訴人們應該虛心求教,不能不懂裝懂,否則就會貽笑大方。

點評:解答此類習題,首先要理解文章內容,知道文章要表現的是什麼,然後結合具體內容說出故事給我們的經驗教訓是什麼。

文言文《北人食菱》的翻譯

7樓:文化傳承的源與流

這段故事出自明代江盈科《雪濤**》。以下是其原文、註釋、譯文:

【原文】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識菱①者,仕於南方,席上食菱,並殼入口。或曰:「食菱須去殼。

」其人自護其短曰:「我非不知,並殼者,欲以去熱也。」問者曰:

「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後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於水而曰土產此,坐②強不知以為知也。

【註釋】

1、北人:北方人。

2、菱:俗稱菱角,水生植物,果實可以吃。形狀像牛頭,紫紅色,水生植物,果實可以吃。性喜溫暖和充足陽光,盛產於我國中部和南部。果實有硬殼。

3、仕:出仕;做官。

4、或:有人。

5、須:需要;必須。

6、其人:那人。

7、護短:為缺點或過失辯護。

8、以:來;用來。

9、去熱:祛熱。

10、北土:泛指北方地區。

11、夫:句首發語詞,無實義。

12、而:連詞,錶轉折,卻。

13、坐:因為。

14、強(qiǎng)不知以為知:自己不懂硬以為懂。《論語·為政》「由,誨女知之乎」宋朱熹集註:

「子路好勇,蓋有強其所不知以為知者。」《二刻拍案驚奇》卷一:「都管強不知以為知,逐葉飜飜,一直飜到後面去。

」強,勉強。

【譯文】

北方有個自從出生就不認識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有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個人)連菱角的殼兒一起放進嘴裡(吃)。有人說:「吃菱角必須去掉殼兒。

」那人為自己的錯誤辯護說:「我並不是不知道(吃菱角需要去掉殼兒),(我)連殼兒一起吃,是想要來祛熱啊。」問的人說:

「北方地區也有這種東西嗎?」他回答說:「前面的山後面的山,哪塊地沒有呢?

」菱角生長在水中卻說是在土裡生長的,這是因為他自己不懂硬裝懂啊。

【道理】

1、生長在水中卻說是在土裡生長的,這是因為他硬把不知道的說成知道的。比喻護其短處 ,強詞奪理。

2、人不可能什麼都懂,但不能不懂裝懂。如果不懂裝懂,就難免露餡出醜。知識是無窮盡的,不要不懂裝懂,否則會貽笑大方。

【寓意】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如果強不知以為知,就會鬧出笑話,被人恥笑。世上的知識是無窮無盡的,而個人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只有虛心潛學,才能得到真知。

諷刺的生命在於真實。這則小故事不僅在情節構思上遵循了生活的真實,更在於北人強不知以為知的做法與表現在現實生活中極具普遍性與代表性。

8樓:笑紫煙

個出生在北方不認識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個人)連角殼一起放進嘴裡吃。有人對他說:「吃菱角必須去掉殼再吃。

」那人為了掩飾自己的缺點,(護住自己的無知),說:「我並不是不知道,連殼一起吃進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熱解毒。」問的人說:

「北方也有這種東西嗎?」他回答說:「前面的山後面的山,哪塊地沒有呢?

」菱角生長在水中,(他)卻說是在土裡生長的,這是因為他為了裝作有學問,硬要把不知道的說成知道的。

北人生而不識菱者,仕於南方…… ──選自《雪濤**》 文言文翻譯

9樓:匿名使用者

古文北人生而不識菱者,仕於南方。席上食菱,並殼入口。或曰:

「食菱須去殼。」其人自護其短,曰:「我非不知,並殼者,欲以清熱也。

」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

「前山後山,何地不有!」

夫菱角生於水中而曰土產,此坐強不知以為知也。

譯文北方有個自從出生就不認識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個人)連角殼一起放進嘴裡吃。有的人說:「吃菱角必須去掉殼再吃。

」那人為了掩飾自己的缺點,(護住自己的短處),說:「我並不是不知道,連殼一起吃進去的原因,而是想要清熱解毒。」問的人說:

「北方也有這種東西嗎?」他回答說:「前面的山後面的山,哪塊地沒有呢?

」菱角生長在水中,(他)卻說是在土裡生長的,這是因為他勉強地把不知道的當作知道的。

道理1.生長在水中卻說是在土裡生長的,這是因為他硬把不知道的說成知道的。比喻不懂裝懂,還強詞奪理。

2.知識是無窮無盡的,人不可能什麼都懂,但不能不懂裝懂。如果不懂裝懂,就難免露餡出醜,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反而不會有人笑你,說不定這個你不會的問題也因此弄清楚了呢。

註釋1.並:連同。   2.去:去除,去掉。   3.欲:想要。   4.坐:因為,由於。

5.或:有的人。   6.而:錶轉折,此指卻   7.曰:說。

8.菱:俗稱菱角,形狀像牛頭,紫紅色,水生植物,果實可以吃。性喜溫暖和充足陽光,盛產於我國中部和南部。果實有硬殼。

9.北人:北方人。   10.以:用來。   11.強(qiǎng):本文中指「勉強」。

12.仕:(仕途)在……做官。   13.啖:吃。   14.並殼:連同皮殼。

15.食:食用,此可指吃。   16.何:**。   17.識:知道。   18.答:回答。

19.護:掩飾。   20.短:缺點,短處。   21.席:酒席。

10樓:匿名使用者

生下來就不認得菱角的北方人在南方做官

語文閱讀之文言文部分,初中語文文言文答題技巧

初中的文言文不多,把主要的幾個助詞什麼的多個意思弄清楚,再多背誦幾篇就好了 掌握詞語,就等於掌握了全部,所以多記 多讀 高考語文的課外閱讀和課外文言文怎麼提高啊?練出來的。就是像做數學一樣瘋狂地練。當年我現代文閱讀不行,每次只能拿一半的分,後來我下了狠心,每天做一份語文試卷。2個月左右,此項就能拿將...

語文文言文翻譯,文言文翻譯技巧

錢穆甫擔任如埠的縣令,適逢當地爆發蝗蟲引起的旱災,而泰興的縣令卻欺騙郡的長官說 當地沒有蝗蟲。不久,蝗蟲成災,郡長官責問他,泰興的管縣無話可說,說當地的蝗蟲,大概是從如埠飛來的。於是下公文給如埠的官縣要求捕捉蝗蟲,不能讓它侵害鄰近的地區。錢穆甫拿到公文,就在對方公文的末了寫了首詩恢復他 蝗蟲原本是天...

初中文言文一本全95這頁初中語文文言文全列出來

會做就做,最好是老師講了再做,那樣做起來很容易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 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