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演變,春節歷史的演變

2022-03-18 04:21:37 字數 4779 閱讀 8837

1樓:匿名使用者

春節是中華民族—年中最盛大的傳統節日,也是中國農曆的新年。民間習慣稱過春節為「過年」。實際上,直到2023年改行公曆(即西曆)以前,我國—直將農曆年的首日(大年初—)稱為「元旦」。

實行公曆後,春節作為—年之始的特徵弱化了,但中國人對其重視的程度並未減弱。從官方來說,202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久就頒佈了《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規定元旦放假1天,春節放假3天;從民間來看,春節前的「忙年」,除夕的團圓飯、吃餃子(寓意交子)、守歲、長輩給晚輩壓歲錢,拜年等習俗都仍將春節作為「年」。春節作為年節,最能體現中國作為傳統農業社會的特色,「年」是根據農業生產週期確定的歲時名稱。

「年」字的本義,《說文解字》解釋為「谷熟」。過年的基本主題是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國泰民安。在過年的習俗中,辭舊迎新,祈求來年的平安、豐足是主要內容。

春節不僅是較科學的農業時令的表現,春節習俗中還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許多觀念和信仰。在傳統社會,過了冬至直到除夕,人們的主要活動都是忙於春節的準備工作,年前的—周是最忙的階段,俗稱「忙年」。為迎接新年,人們要準備充足的食品,打餈粑、做年糕,殺雞殺豬,宰牛宰羊、醃製臘貨;為迎接新年,要給大人孩子準備過年穿的新衣、新鞋、新帽,還要打掃房屋,張貼春聯年畫。

臘月二十三(有的地方為臘月二十四)這—天俗稱「過小年」,要「祀灶」,要焚燒灶神,送「灶王爺上天」。有的地方在臘月二十四至三十之間還要舉行「還年福」、「謝年」、「辭年」、「燒平安紙」的儀式,雖然各地做法不—,但目的都是祭祖拜神。除夕是過年活動中最關鍵的環節,這—天全家人要團聚—起吃團圓飯,晚輩給長輩祝拜能得到「壓歲錢」,全家—起通宵守歲。

在新年來臨之時,家家戶戶燃放煙花爆竹。大年初—開始,人們又忙著走親訪友、四處拜年。這些習俗大都由來已久,它們的實踐方式和功能都經過了—些歷史演變。

如貼年畫,最早是貼門神,左邊貼神荼以驅除惡鬼,右邊貼鬱壘以迎接善神。到了唐代,開始貼歷史人物秦叔寶和尉遲敬德作門神。貼年畫由貼門神演變而來,圖案也越來越豐富。

貼春聯最早的目的也是為了辟邪,其原型是古人在門上懸掛的用以驅鬼的桃符,每逢新年時將「新桃換舊符」,後來逐漸演變成用紅紙書寫的對聯。又如燃放煙花爆竹,最早引爆的是真的竹子,目的是為了驅邪避鬼。宋代以來才開始有用火藥製成的爆竹,後世才發展出品種繁多的煙花和鞭炮。

再說壓歲錢,在唐代的時候被稱為「洗兒錢」,被用來鎮邪祛魔,並非像現在這樣主要是錢財贈予。這些習俗最早都起源於避邪的目的,漸漸地被賦予喜慶、娛樂的功能。後來,這些習俗的巫術功能反而被喜慶功能掩蓋了。

春節習俗非常集中地反映了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除夕的團年飯,既是—年最豐盛的宴席,桌上的食品同時也是象徵符號的組合。全魚象徵年年有餘,全雞諧音吉利,豆腐意味富貴,肉丸子表示團團圓圓。

近代以來,中國社會—步步工業化、城市化。這種社會發展的步伐在最近20多年以驚人的速度大規模推進。中國的現代城市文明與傳統的以春節習俗為代表的農業文明越來越拉開了距離。

服務業的發達使人們不必親手製作年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們不再期待除夕年飯有多豐盛,小孩也不必等待過年才穿新衣服。人們在傳統的年節中所能夠體驗的生活的美好的方面現在分散在日常生活之中。沒有了強烈的預期,沒有了集中的享受,人們對年的感覺自然也就平淡了許多。

—些在家裡過年覺得「年味兒」淡的人開始旅遊過年,人們享受年節的方式也在與時俱進。

2樓:娛樂達人圓圓芋泥

回答相傳帝舜繼承天子時,帶領人們祭拜天地,於是人們便把帝舜繼位的那天定為新年的第一天,叫作歲首,這就是夏曆的新年。不過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夏曆的新年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名稱。

先秦時期被稱為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兩漢時期叫三朝、歲旦、正旦、正日等;到了魏晉南北朝時又稱元辰、元日、元首、歲朝等;唐宋元明時又稱為元旦、元、歲日、新正、新元等;到了清代,一直叫元旦或者元日。直到2023年,袁世凱批准陰曆正月初一為「春節」,陽曆年首為「元旦」。2023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使用「公曆紀年法」,將公曆的1月1日定為「元旦」,將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並規定春節假期,讓人們熱烈地慶祝農曆新年。

春節歷史的演變

春節的歷史演變。

3樓:小譚談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週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

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曆,以月亮圓缺的週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曆,在**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曆,以公曆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曆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春節的歷史

4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很簡單!但是要求是你們想一天不如春節的作品!好了,就這麼愉快的決定了!

拜拜,先告辭了!對了對了,你們玩遊戲嗎?反正我玩!

那個遊戲名字叫迷你世界!在那裡的名字是可愛美少女,你可以自己選名字,還可以自己編輯。想玩的話,加我好友們,我就可以告訴你們春節的歷史!

記住去迷你工坊加!我用的是雪球球**

春節習俗的演變

5樓:英姿颯爽

民間過春節,習俗甚多。

但每一個習俗在悠悠的歲月中並非原模原樣,它們都有一個演變和發展的過程。現揀幾個主要習俗說說。

首先說祀灶神。祀灶神,乃中國古代的五祀之一。《禮記‧曲禮下》說天子要祭五祀,即「戶、灶、中溜(簷下接水的槽)、門、行」。

可見我們的祖先是相信萬物有靈的。祭灶神擺在第二位。不過古代祭灶是在夏天,而不是臘月。

《禮記‧月令》載:「孟夏之月其祭灶」。及到漢朝,才開始改為臘月祭灶。

傳說漢代有叫 子方的人,在臘日晨見到了灶神,他便以黃羊祭之,因而大富。人們便因此將祭灶日改在臘日。臘日是在哪月哪天?

起初漢代人以冬至後三個「戍」日為臘日,即人們可在十二月裡任選一個臘日作為祭灶日。後來統一了,定十二月初八為臘日。《荊楚歲時記》明白寫著:

「十二月初八為臘日。」何以今日習俗年祭灶神又改在十二月二十四?這是因宋詩人范成大的《祭灶詞》而起,他在詞中寫道: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少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今日人們的祭灶習俗也就緣此而來。

其次說貼春聯。貼春聯是從古時掛桃符演繹而來的。古時人們在元旦,用桃木板寫上神荼、鬱壘二神之名,懸掛在門旁,用以驅鬼避邪,保平安。

何以要用桃木?神荼、鬱壘又是何神?這答案要從《山海經》上去找,該書說:

滄海之中有度朔山,山上長了棵大桃樹,根壯枝粗,「曲蟠三千里」。其枝間,東北有條鬼門,是萬鬼出入的地方。樹上有兩個管鬼的神,一名神荼,一名鬱壘。

有他倆在,鬼們就會規規矩矩,不敢造次。這就成了民間掛桃符的緣由。

到了五代十國時,開始在桃板上寫聯語,這就是春聯、對聯的起端。《宋史‧蜀世家》記載說:「孟昶命學士為題的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

『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後蜀國皇帝孟昶題的這副對聯,就成了中國新年的第一副春聯。

到宋時,人們開始用紙寫春聯。不僅有門聯,而且發展到楹聯。據傳倡導用紅紙墨書春聯的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

他喜歡作對聯,故有「對聯天子」之譽。他指示在新春佳節來臨時,不僅皇宮大院要貼春聯,而且民間也要貼。他還號召**、讀書人**春聯。

以示普天同慶,君民同樂。

其三,貼門神。春聯是貼在門框上,門神則是貼在門板上。貼門神是從掛桃符演變而來的。

有本書叫《月令廣義‧十二月令》說:「道家謂門神,左曰丞,右曰尉。蓋司門之神,其義本自桃符,以神荼、鬱壘辟邪,故樹之於門。

」不同的是,桃符是書二神之名,門神是畫二神之像。

但到了唐朝;門神換將了,換成了秦叔寶、尉遲敬德。這裡有個故事,說一次太宗李世民重病,夜夜有冤魂啼哭索命,他驚恐萬分。有一晚由戰將秦叔寶、尉遲敬德為他守門站崗,太宗便能安睡了。

此後唐皇便令畫工將二將的像畫上,貼於門上。起初在皇宮裡貼,後來就成了千家萬戶的門神了。到了五代,門將又換崗了,換上了鍾馗。

鍾馗是個食鬼之神。故事來自沈括的《夢溪筆談》,其中說到唐明皇李隆基,有一晚作了個嚇人的夢,夢見一個大鬼,頭戴破帽,身著藍袍,眇著一隻眼,左手抓住一個小鬼,右手摳鬼眼,然後啖之。明皇驚問大鬼是誰?

答曰:鍾馗。明皇醒後,找來著名畫家吳道子,按自己所述,畫成一幅鍾馗捉鬼圖。

五代時,人們將此圖作為門神張貼,「懸於除夕」。到了宋代,門神又換將了,換上溫嶠和岳飛。今日人們多以年畫替代了門神。

其四,放爆竹。過年放爆竹,已成習俗。宋王安石有首《元日》詩說: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這裡就說到「元日」放爆竹的事。古人用火燒竹子,爆烈發聲,故稱「爆竹」。

放爆竹,是為了驅山鬼,傳山鬼中有個叫「年」的,它是個作惡的傢伙,人們常用爆竹將它趕跑。關於爆竹趕鬼的事,南北朝《荊楚歲時記》中有記載。到唐代,人們將「爆竹」稱為「爆竿」。

來鵠在《早春》詩裡說:「新曆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宋時發明了火藥,不久就有了紙裹火藥的「鞭爆」,引燃即響聲不絕。

據《武林舊事‧歲除》載:「至於爆仗,內藏線藥,一爇百餘不絕。」今日已至焰火年代,各種花爆煙火,更是花樣翻新,萬紫千紅,妝點藍空。

中國是一個農業古國,歷來就重視春季,有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因為春耕情況如何,直接影響著人們一年的生計。

為表示對春季的重視,夏曆便將立春日定為春節,並進行節慶。在立春的前一日,就舉行迎春儀式,叫做「打春」。到立春日,還要舉行「春餅」宴。

陳元靚在《歲時廣記》中說:「立春日,食蘆菔、春餅、生菜,號春盤。」人們還要向親友饋送「春餅」。

後來發展到正月初一為春節,作一日慶。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正月》中說:「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新年。

」在元旦這一天,皇帝要「祈年」,祈求新年能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老百姓也要在這天拜天和祭祖。到後來,春節就不是一日慶了,變成多日節了,節中有節,增加為過小年、除夕、元旦、元宵等

春節歷史的演變?春節的歷史演變。

相傳帝舜繼承天子時,帶領人們祭拜天地,於是人們便把帝舜繼位的那天定為新年的第一天,叫作歲首,這就是夏曆的新年。不過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夏曆的新年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名稱。先秦時期被稱為上日 元日 改歲 獻歲等 兩漢時期叫三朝 歲旦 正旦 正日等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又稱元辰 元日 元首 歲朝等 唐宋元明...

簡述筷子形態的歷史演變筷子的歷史演變分時期順序正確的是

1 用筷子的時間上限還不確定,但至少已有3000年曆史,餐叉直到戰國時仍在用。2 筷子在先秦時代稱為 梜 漢代時已稱 箸 明代開始稱 筷 3 民間關於筷子的傳說也不少,筷子有很多工藝品,在設計方面融入了更多的傳統工藝,從而也成為人們收藏的選擇,並且也深受外籍人士的喜愛。4 在中國廚房文化博物館收藏的...

福州的歷史,福州歷史演變?

福州,福建省省會,位於福建省東部閩江下游,是全省政治 經濟 文化中心,也是全省水 陸 空交通樞紐。三山傲首挺立,閩江穿流城區,白塔 烏塔,兩塔對峙,構成榕城獨特的 三山兩塔一條江 的城市格局,天造神設 山水靈秀 氣勢非凡,素有 東南都會 福地寶城 之美譽。福州,現轄五區二市六縣 鼓樓 臺江 倉山 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