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且看歷史那些事
古代的人一般都偏愛於馬的俊逸豪邁,幾乎沒有誰喜歡驢,他們把驢放在一個幹苦力活的地位上,命運可謂是與生俱來的慘。也就是因為驢子十分的悲慘,這一點成為了文人同病相憐的地方。
春風得意馬蹄疾,那些春風得意的人騎著馬廝殺在戰場上,好不快活,而失意的文人就騎著驢隱蔽在世俗之中,看山看水,無關緊要。驢常常成為文人們詩歌文章中的意象。愛驢至深的詩人還屬賈島,說起賈島就絕對不可能不提起驢。
賈島總是在驢背上推敲用字的妙處,儘管因為驢碰到了馬隊而被迫做了幾天的牢,也沒有過餘的憂愁。
可能詩人都是比較不那麼世俗,儘管心中無比煩悶,都可以用一些意象排遣心中的不舒暢。杜甫進京求官,奈何仕途不順,就只能看著別人騎著馬,四處風光,而自己卻只能騎著驢四處遊蕩,乞討生活。杜甫騎驢十三年不可謂不愛驢,驢早已成為了他的精神寄託。
可能只要想到這世界上還有比自己更為悲慘的事物,那心裡可能就好受很多,生活因此也能繼續下去。
文人們總是在尋求生活的共同點,驢子能帶給他們天大的安慰,於是驢和文人變成了不解之緣。《騎驢吟詩圖》中那隻瘦弱的驢,看起來就十分曲折,削弱的背脊上馱著一個更加失意的詩人。整幅圖看起來都是「命途多舛」四個字。
雖然我們現在不能夠一睹古代文人騎著驢過市的瀟灑風姿,但是能夠從他們的詩中想象得到那是多麼快意的畫面,縱然仕途坎坷,縱然無法實現心中抱負。
2樓:漫步青春
古人說的好,騎驢看唱本,走著瞧,情侶能夠觀天下,別騎驢別考慮問題,所以文人喜歡騎驢。
3樓:博熠教育
首先曹丕學驢叫是因為好友王粲喜歡驢叫,曹丕是在王粲死後祭奠王粲的儀式上,叫大家一起學驢叫以祭奠王粲,其他人騎驢,不論是不是買得起還是買不起馬,騎驢也是有騎驢的好處的,驢比較起馬來速度真不快,但驢比較溫和,耐力比較好,騎驢非常悠哉,騎馬不用多一個小時感覺渾身都要散架了,沒什麼急事,身份地位又不高,騎驢還是挺好的。賈島,陸游其實都活的挺落魄的,總的來說第一買不起馬,第二也用不著馬來趕時間撐場面。
4樓:祖硯齋主人
曹丕、賈島哪來的出典?至於陸游的細雨騎驢,其實是文人入詩的道具,也並不一定真是這樣的。
5樓:子越的爸爸
那時候只能騎驢慢慢的走,出行中一個人才能靜下思考。騎馬速度太快顛簸沒那心思推敲什麼了。
6樓:從口從羊咩
不是喜歡的問題
是現實只能騎驢
如果是現在就是賓士、寶馬、奧迪、標緻等等
7樓:匿名使用者
一是馬匹不多。另外,主要是驢性情溫和,好駕馭。
8樓:散步的蝸牛
朋友,我們的古時候怎麼會馬車哦或者驢子方便,另外就是驢子攜帶方便一些呀。
9樓:職場方舟
並非是文人喜歡驢,而是古代適合普通人騎著原行的牲畜中,就是驢。
因為牛要用來耕田,而且速度慢,而馬在古代**較貴,普通的駑馬(用來拖貨等幹雜活的),漢唐時是牛的**兩倍,而戰馬要高達牛的十倍。
驢比較溫順,跑起來速度也不慢
10樓:夢哈伴你讀文化
可能是因為驢的性情比較溫和,而且特別的容易駕馭,相比於馬來說更容易操控和騎,所以說為人大都喜歡這種溫和的動物,作為坐騎。
11樓:上佺
僧敲月下門 僧是誰沒弄明白 門是**的門 沒弄明白 有的說 僧是賈島 有的說 是老和尚歸寺 寺又在** 沒弄明白 晚間能看到老和尚歸寺嗎!請看:
僧敲月下門是凝夏夕露坐類僧敲磬於門裡
騎驢撞韓愈能解釋清楚嗎!沒有的事!謠言而己
12樓:娛樂百事曉
在古代牛是農業的重要工具,馬是軍隊專用的裝備,騾子那個時候還沒有,不騎驢的話騎什麼?難道騎共享單車或者滴滴打車嗎?
13樓:
恩,還有傳說中的張果老倒騎毛驢……騎驢看唱本……
我認為,這一切的一切源於當時科學技術和資源不充足性,驢應該是當時資源相對最容易獲取的一種,也是比較文雅、上「檔次」的一種工具吧。當時的「馬」主要用於戰爭。
14樓:11221aa的老巢
買不起啊,古代馬也是很貴的.只有官府和大戶人家才用的起.驢子才是全民坐騎.
歷史與文學的區別與聯絡
15樓:天天天藍
(一)、聯絡
1、 文學真實儲存了歷史的肉身
文學真實是對歷史真實的一種有益補充,為乾巴巴的時間、地點、事件補上鮮活的人物和生動的內心,為「人事」補上「人生」。只有人事沒有人生的歷史太單調了。好的歷史著作,也多采用文學的手法來增添歷史敘事的魅力。
2、文學書寫成了歷史教益的一部分
**和歷史是兩個世界,不能重合,但有時**也起著歷史教化的作用。
魯迅曾說過,「我們國民的學問,大多數卻實在靠著**,甚至於還靠著從**編出來的戲文。」這是對中國社會的一種深切觀察。
3、文學不同於歷史,文學源於歷史,經過文學的加工,歷史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同時歷史又給了文學創作更多的源泉的靈感。
(二)、區別
1、定義不同:
歷史:廣義的「歷史學」是對「史」進行同時合訓而產生的「史有二義」的統一體。包括:
完全獨立於人們的意識之外的人類過往社會的客觀存在及其發展過程;歷史學家對這種客觀存在和過程及其規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
狹義上的史學專指後者。歷史狹義上的史學是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的屬於觀念形態的東西的統一體。
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是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態。詩歌、散文、**、劇本、寓言、童話等不同體裁,是文學的重要表現形式。
文學以不同的形式即體裁,表現內心情感,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作為學科門類理解的文學,包括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及新聞傳播學。
2、**不同:
歷史:歷史隨時產生,是人們在過去自由活動的如實記錄。它存在的意義是,讓人們總結過去,充實未來的生活,以史為鑑,借古論今。
文學:文學是意識的產物,生活的反映,文學是客觀的東西到了人的頭腦中後,人重新組織編出用文字表達出來的東西。
3、性質不同:
歷史:歷史完全獨立於人們的意識之外的人類過往社會的客觀存在及其發展過程;歷史學家對這種客觀存在和過程及其規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
就其性質而言,因歷史學家們考察的角度和出發點的不同,而有「活動」說、「學問」或「學術」說、「知識體系」說、「科學」說、「藝術」說和「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說、「整合」說等等不同的界定。
文學:是一種將語言文字用於表達社會生活和心理活動的學科,屬社會意識形態範疇。
16樓:告別安琪
歷史是文學的一個側面面,文學記錄歷史。
就像魚兒和水的關係,歷史就是水,文學就是魚。沒有文學歷史照樣存在,但缺少思考;沒有歷史文學根本無從談起。
文學:文學是語言文字的藝術(文學是由語言文字組構而成的,開拓無言之境),往往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稱作體裁)表現內心和再現一定時期,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
由於出版和教育的進步以及社會的全面發展,已經失去其壟斷地位成為大眾文化的一支。產生了所謂的嚴肅文學和通俗文學或大眾文學之分。
歷史: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正因為如此,當年胡適才說:「歷史就像一個小姑娘,你愛怎麼打扮就怎麼打扮。」這裡的「歷史」一詞,嚴格說來,應該是狹義歷史學的含義。
也因此,我國古代優秀的史學家們特別重視「史德」——「善惡必書」、「析理居正」,通俗地說,就是實事求是地記錄、公正客觀地分析論斷。
「歷史」與「文學」的區別與聯絡是什麼?
17樓:告別安琪
歷史是文學的一個側面面,文學記錄歷史。
就像魚兒和水的關係,歷史就是水,文學就是魚。沒有文學歷史照樣存在,但缺少思考;沒有歷史文學根本無從談起。
文學:文學是語言文字的藝術(文學是由語言文字組構而成的,開拓無言之境),往往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稱作體裁)表現內心和再現一定時期,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
由於出版和教育的進步以及社會的全面發展,已經失去其壟斷地位成為大眾文化的一支。產生了所謂的嚴肅文學和通俗文學或大眾文學之分。
歷史: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正因為如此,當年胡適才說:「歷史就像一個小姑娘,你愛怎麼打扮就怎麼打扮。」這裡的「歷史」一詞,嚴格說來,應該是狹義歷史學的含義。
也因此,我國古代優秀的史學家們特別重視「史德」——「善惡必書」、「析理居正」,通俗地說,就是實事求是地記錄、公正客觀地分析論斷。
談談文學與歷史的關係
18樓:其翼若垂天之雲
歷史與文學的關係
——周振鶴教授在上海師範大學的演講
我曾經作過歷史與科學關係的演講,認為歷史學處在人文與科學之間,大旨是闡發歷史學研究方法上的科學性與研究物件的人文性,這是歷史的中庸之道(歷史與科學的共通處還有一點是求真)。另一方面,學科性質屬於人文領域的歷史,在傳統的文史哲學科之中,也處於中庸的狀態,前進一步是哲學,後退一步是文學。比如,黑格爾的歷史哲學是哲學而不是歷史,只是以歷史說事。
湯因比的歷史研究也近似哲學,以文明形態的變遷來說明其哲學觀點。這就是「前進一步是哲學」。後退一步呢?
《三國志》是歷史,《三國演義》就是文學了。關雲長走麥城是歷史,華佗為其刮骨療毒則是文學。岳飛抗金是歷史,岳母刺字就是文學了。
狹義的歷史學其實就是歷史編纂學,信奉歷史事實至高無上的原則,既不理會歷史發展的規律,也不**歷史發展的趨向,更不談論什麼歷史經驗與教訓,而只以復原歷史面貌為己任,其極端的表現就是以史料學代替史學。但我這裡卻不是要批判歷史編纂學,而是說歷史學本來的意義僅在於追求歷史事實,而對這些事實作哲學的思考或者在歷史事實的基礎上進行文學創作,實際上都進入了其他領域。當然學術之間沒有絕對的界線,歷史學也可以總結歷史規律為自己的目的,也可以科學地預見歷史的發展,但這一切都必須以史實為基礎。
脫離了歷史事實,再好的理論也只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同樣,以歷史事實為基礎的文學創作再如何戲說,也必須合情合理,才有感人的力量,否則就是瞎說胡扯,沒有人願意看了。大家知道京劇《失空斬》十分有名,但失街亭是真事,斬馬謖是真事,中間那一段空城計可就是虛構了。
只不過虛構得好,十分在理,雖然歷史學家不接受,但觀眾卻很愛看,而且在《失空斬》裡頭,就數空城計戲劇性最強。如果有歷史學家因為其違背史實而硬要將它抽掉,那豈不是成了傻瓜?所以一般而言,我不反對戲說,只要不太出格就行,否則只剩下乾巴巴的歷史事實,那就只有歷史學家自己才愛看。
那麼除了文學創作以外,歷史學著作是不是都是純粹的歷史事實,而沒有一點文學成份呢?也不盡然。歷史學裡頭有文學因素存在,同樣文學中也有歷史事實。
歷史中的文學
行刺趙盾一事未成而刺客自盡是歷史事件。但為何刺殺未遂,卻是歷史故事了。從事件而變為故事,文學成份是不可少的。這就是歷史中的文學。
歷史中的文學是指歷史中有文學的成份。文學可以虛構,歷史必須真實,也就是要可信,這是最基本的差異。但歷史中就沒有虛構的成份嗎?
司馬遷的《史記》自然是典型的歷史作品,它是廿四部正史的第一部。所謂紀傳體的史書就是由它所開創的,所以大概不會有人說《史記》是**故事。但是我們看看其中的一段史事。
《史記·晉世家》載:因趙盾屢諫,「靈公患之,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