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大將軍何進為什麼最後被太監殺了

2022-08-03 06:26:57 字數 3966 閱讀 1714

1樓:匿名使用者

防範之心低,身邊沒軍隊

東漢權臣何進身為將軍為什麼被太監所殺

2樓:劉迅的人

要誅殺十常侍被十常侍知道了,所以要涉及殺死何進。何進這個人自以為是,不聽人勸,以為自己是大將軍,沒人能夠弄死他,最後一個人進入宮中,被太監一起殺死了。

3樓:

行動之前走漏風聲被十常將計就計侍反伏擊

大將軍何進為什麼不聽取曹操的建議,而聽袁紹的

4樓:龍羽_飄飄

首先,袁紹、曹操分別為何進誅殺十常侍提出建議,是《三國演義》中的說法,而正史中,此事曹操並未建議。提出類似曹操建議的是主簿陳琳。

主簿陳琳入諫曰:「《易》稱『即鹿無虞』,諺有『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況國之大事,其可以詐立乎?

今將軍總皇威,握兵要,龍驤虎步,高下在心,此猶鼓洪爐燎毛髮耳。夫違經合道,無人所順,而反委釋利器,更徵外助。大兵聚會,強者為雄,所謂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秖為亂階。

」其次,從兩種意見的分歧來看,一種是濫用職權、藐視皇權,直接調動軍隊誅殺宦官控制皇宮;一種是利用職權,調動軍隊,借力逼迫何太后殺宦官。

再次,在此以前袁紹已經提出過利用何太后壓制十常侍的建議,但因十常侍的讒言、賄賂,而被何太后駁回。

袁紹亦素有謀,因進親客張津勸之曰:「黃門常侍權重日久,又與長樂太后專通姦利,將軍宜更清選賢良,整齊天下,為國家除患。」進然其言。

袁紹復說進曰:「前竇武欲誅內寵而反為所害者,以其言語漏洩,而五營百官服畏中人故也。今將軍既有元舅之重,而兄弟並領勁兵,部曲將吏皆英俊名士,樂盡力命,事在掌握,此天贊之時也。

將軍宜一為天下除患,名垂後世。雖周之申伯,何足道哉!今大行在前殿,將軍受詔領禁兵,不宜輕出入宮省。

」進甚然之。

太后不聽,曰:「中官統領禁省,自古及今,漢家故事,不可廢也。且先帝新棄天下,我奈何楚楚與士人對共事乎?

」進難違太后意,且欲誅其放縱者。紹以為中官親近至尊,出入號令,今不悉廢,後必為患。而太后母舞陽君及苗數受諸宦官賂遺,知進欲誅之,數白太后,為其障蔽。

又言:「大將軍專殺左右,擅權以弱社稷。」太后疑以為然。

中官在省闥者或數十年,封侯貴寵,膠固內外。進新當重任,素敬憚之,雖外收大名而內不能斷,故事久不決。

綜上所述,何進的地位權威與其妹妹何太后密切相關,他不能不尊重何太后的決定;在何太后為皇權代表的時候,他不能藐視皇權作出近乎叛逆的舉動。只能說何進在道德和風險之間,選擇了道德。高估了皇權對他人的約束力,因而被宦官所殺。

至於分權之說,只要何進沒死,何進集團不會瓦解。集皇帝、太后、大將軍,及其它**的力量,單獨的地方武裝,很難威脅即將成型的權力架構。

當然,如果太后不是何進的妹妹,皇子劉辯不是何進的外甥,也許何進不會這樣選擇。

5樓:姬三月

你搞錯了吧。曹操當時就不在洛陽,怎麼提建議?

魏書曰:太祖聞而笑之曰:"閹豎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當假之權寵,使至於此。既治其罪,當誅元惡,一獄吏足矣,何必紛紛召外將乎?欲盡誅之,事必宣露,吾見其敗也。"

明顯,曹操當時還沒有參與決策的資格。他就是個袁紹的大狼狗而已。雖然有自己的想法。

靈帝末年,備嘗在京師,復與曹公俱還沛國,募召合眾。會靈帝崩,天下大亂,備亦起軍,從討董卓。

曹操這個離開首都,和張楊鮑信張遼的任務應該一樣,是承皇命擴張軍力的一個部分。趁著皇帝擴張軍力,何進趕快摻沙子。

漢靈帝死後,何進繼續擴張軍事力量。是為了可能和太監要攤牌梭哈。這裡有個問題,按道理何進殺健碩之後,已經兼併西園軍,但何進似乎並不放心,還是在不斷地招兵。

不用腦洞也知道,何進清楚西園軍裡心懷鬼胎,未必到時候不反水。

事實上呢,這個感覺是有道理的。

6樓:匿名使用者

何進瞧不起曹操的出身……

袁紹家四世三公,就是說,袁紹的爺爺的爺爺、爺爺的爸爸、爺爺和爸爸這四代人都有做過國家『三公』的(三公貌似應該是司徒、司空、司馬,司馬後改稱太尉),這在當時社會是貴族的代表,受人尊敬和崇拜。

而曹操本姓夏侯,父親曹嵩是被過繼給太監曹騰當兒子所以曹操才從夏侯姓改姓曹的。他的出身是很受歧視的,雖然那何進自己也是個殺豬的出身。(可笑東吳某些謀士還說曹操是曹參的後代,逗死我了)

再者,貌似當時袁紹家的勢力也要大過曹操家的,記得太傅袁隗是袁紹的叔叔,當時同何進一同輔政,曹操家就沒有什麼大官了。何況當時士族講究門第出身,天下有很多袁門故吏,這一點後來官渡之戰前曹操都很擔心的。

所以說,曹操和袁紹,雖然年紀相仿,才華都很出眾,官職也差不多(當時二人都是西園八校尉之一),可是何進偏偏就聽信袁紹的餿主意(事後董卓進京,袁紹也覺得當時自己提的主意是餿主意),而放棄了曹操的建議。

大體應該就是這樣吧,小弟一家之言,還請諸位大蝦們指正,多謝。

7樓:一中理科班

因為何進(外戚)和袁紹(士大夫)都和宦官有世仇,而曹操沒有。所以前兩者希望徹底消滅宦官,後者則清醒一些。何進不是被袁紹說服的,而是出於自己的利益選擇和袁紹合作的。

他和曹操沒有這樣的利益,所以自然不會支援曹操。

東漢歷史的特點就是宦官和外戚的對抗。其中士大夫多數站在外戚一邊。所以外戚和士大夫中的一撥人這一邊希望一次性徹底**宦官今後對自己的所有威脅。

舉例來說,之前的外戚(樑冀、竇武)都遭宦官掃除,這就不難理解何進希望消滅宦官。在黃巾起義前十幾年,一直有宦官對士大夫的「黨禁」。孔融、袁術、袁紹都因為在這次運動中庇護、幫助士大夫而成名。

孔融的哥哥等人則死於此。所以士大夫對宦官是有刻骨仇恨的。所以不難理解袁紹希望一次性掃除宦官。

曹操並不是士大夫,沒有這樣的仇恨。甚至有說法,認為曹操是宦官後人。所以他作為局外人(或者是宦官的局內人)清楚知道急務是掃滅宦官的頭,而不是掃滅所有宦官。

但是他了解歷史規律,瞭解宦官,卻不瞭解外戚和士大夫的看法。

8樓:遠去的吻

ls正解,因為袁紹出身好,名門望族,而曹操說白了就是太監養子的兒子,出身底下,在當時很被看不起!所才聽袁紹的!

9樓:匿名使用者

何進當時的確輕視了宦官集團的力量 導致自己身首異處 能怨誰 沒準何進就第一個曹操 挾天子以令諸侯也未曾可知

10樓:匿名使用者

要知道袁紹為四世三公,名門之後。而曹操卻是宦官之後,而何進對付的正是宦官,如果你是何進,你會選擇誰的建議呢? 當時人的門第觀念可是十分強烈的。

對於第二個問題,何進是大將軍,是名義上的三軍總司令,呼叫任何一支部隊來守衛京師都沒有什麼不可以,招董卓,是因為董卓位於西涼蠻荒,與中原各諸侯都無明顯瓜葛,招來好管制。

11樓:匿名使用者

你難道沒聽說過「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疆」麼?志大而智小,怎麼分得清對錯呢?

東漢時期殺了何進的那幫太監是誰?

12樓:八節天照

宦官首領張讓與常侍段圭、畢嵐等數十人

13樓:匿名使用者

十常侍,史稱「十常侍之亂」

何進是個大將軍,為什麼會連幾個太監都打不過

14樓:孝嫌皇后那拉氏

誰說大將軍就一定會武功?他又不需要親自上戰場殺敵。有真功夫的,比如李廣,卻是一輩子都當不了大官。

何況何進這個大將軍是靠裙帶關係當上的:他本是屠夫的兒子,只因妹妹當上了皇后,他才爬上大將軍位置的,說白了就一酒囊飯袋,蠻勁和小聰明是有的,智商其實不高,真功夫沒多少。而且當時宦官準備充分,何進根本就沒防備,如何能幹得過宦官?

大將軍也同樣的血肉之軀。

15樓:匿名使用者

神仙也打不過一群東方不敗

16樓:洛陽才子他鄉客

何進並不是一個職業軍人,也並不是靠打仗當的將軍,而是憑藉外戚的關係當上的大將軍,所以他的格鬥技能並不怎麼樣,而且即便他很能打也對付不了一群人的

17樓:口天西貝

不是打不過,他進了宮沒帶**和軍隊啊,太監有準備,他沒有的

康熙為什麼讓十四阿當大將軍王哥

老十四允禵的封號不是大將軍,而是 大將軍王 康熙的這一用心很深,因為康熙非常警惕八阿哥允祀,同時他也知道驍勇善戰的允禵與允祀為 如果允祀發動政變,帶兵前來逼宮的一定是允禵。因此康熙一直想把允祀和允禵拆散。而西北的戰事對康熙來說是個絕佳的機會。西北戰事重大,必須要年輕有為的皇子坐鎮指揮,十四阿哥允禵確...

為什麼要在千牛衛大將軍前加上「檢校」

檢校 是 詔除 皇帝下詔單批 而非 正命 通過吏部正式任命 的 加官 一般在兩種情況下出現 1 第一種情況是品級高的 兼任品級的官職,比如初唐著名權臣長孫無忌就曾以 太尉 正一品 的身份兼任 檢校中書令 正三品 2 第二種情況是不需要掌握實際權力的官銜,有點類似於如今的 名譽職務 比如杜甫曾經擔任過...

為什麼古代的大將軍不反了皇帝,皇帝只是名號 兵權不是都是在將軍手上嗎 怎麼說皇帝兵政兩握呢

兵權不全在將軍手裡,如秦代將令虎符,分兩部分。皇帝將軍分別持有。只有發生戰爭才會將另一半給將領。到後來還設有監軍等來制約軍權。而且皇帝也有自己直屬部隊。1 誰當將軍是將軍說了算嗎?是皇上說了算!2 士兵的糧餉 裝備 戰馬誰供給?不都是皇上說給就給嗎?3 士兵聽命於虎符。比如秦朝,調動50人的部隊就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