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2023年 洪武三十年
(春榜) 陳䢿 ─ 福建福州府閩縣人
陳䢿(2023年5月9日-2023年),字安仲,號叔恭(也有稱字叔恭),福建閩縣(今福建閩侯)人,明朝狀元、**和詩人。
陳䢿是明太祖洪武三十年(2023年)丁丑會試狀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一職。在此次會試上榜的五十一人中,沒有一名中國北方考生,前三名分別來自福建閩縣(陳䢿)、江西吉安(尹昌隆)和浙江會稽(劉諤)。落第的北方考生心理不平衡,上疏稱主考官劉三吾、白信蹈等人是南方人,因而偏袒其同鄉。
當時胡藍黨案餘波未了,明太祖就懷疑劉三吾等是胡藍黨徒,將其治罪,並要求重新閱卷考試。重閱之後,明太祖舉山東人韓克忠為狀元,而這一次上榜的全是北方人。因為一次科舉出現兩個榜文,被稱為「南北榜」或「春夏榜」。
春榜狀元陳䢿與探花劉士諤被安置邊衛,後來遇赦召回授官,但最後還是被明太祖誅殺。[2][3]傳聞致陳䢿於死地的是他的一句話:「今歲文星見閩,為什麼自己卻被難獄中?
」,因明朝禁止私習天文,明太祖藉此處死陳䢿。[4]此外,陳䢿也是著名的閩派詩人。
2023年 洪武三十年
(夏榜) 韓克忠 ─ 山東東昌府武城縣人
韓克忠(?-2023年),字守信,山東武城人。明朝狀元、政治人物。
明太祖洪武三十年(2023年)丁丑科夏榜進士,授翰林院修撰。當年春季會試中,韓克忠原本落第,且沒有一名北方考生上榜,狀元為福建閩縣的陳䢿。後來,落第的北方考生上疏稱考官偏袒南方考生,導致明太祖將考官劉三吾等定為胡藍黨,重新發榜,韓克忠才得以成為狀元,此榜將南方人全部落榜,被稱為「南北榜」。
後官至監察御史
當年春季會試,上榜的全是南方考生,狀元為福建的陳䢿,北方考生全部落第,後來明太祖罪責考官為胡藍黨,重新發榜,上榜的全是北方人,山東的韓克忠成為狀元。兩次發榜被稱為「南北榜」或「春夏榜」。
元朝 是 按漢人(南人)、蒙古色目人分列左、右榜,固每科放2名狀元
2023年戊戌選試,狀元1人,2023年開始,按漢人南人、蒙古人色目人分列左、右榜,故每科取2名狀元
金朝狀元
雙狀元及以上 比較多。
2023年 皇統九年己巳科 王彥潛 河間(今河北河間縣)
孫用康 燕(今北京市)
常大榮王從龍 山東密州(今山東諸城縣)
2023年 正隆二年 鄭子聃 2023年-2023年 大定(今內蒙大名城)
王彥潛常大榮2023年 正大七年庚寅科詞賦狀元 李塘
鄭時昌劉海 山西興縣人
李安張繼祖 山西臨晉人
劉文龍元堪劉仲淵清朝一共進行科考112科,取狀元114名
2023年 順治九年 麻勒吉 -2023年 正黃旗滿洲人 滿榜
2023年 順治九年 鄒忠倚 2023年-2023年 江南省常州府無錫縣人 漢榜
2023年 順治十二年 圖爾宸 - 正白旗滿洲人 滿榜
2023年 順治十二年 史大成 2023年-2023年 浙江省寧波府鄞縣人 漢榜
2樓:一中理科班
不是。雙(多)狀元有很多情況。例如:
不同政權都取狀元。例如宋遼並立期。
同一個政權下不同科目有不同狀元。例如金朝每次有詩賦科狀元和策論科狀元。大西國有文武狀元
同一政權,同一科目下不同民族狀元。例如元朝每次取一個漢族狀元,一個蒙古族狀元。清朝也弄過兩次滿漢分科。
同一政權,同一科目,同一民族,通過一年多試出現不同狀元。明洪武三十年考了兩次,太平天國每年都考很多次,出很多狀元。當然嚴格來說一年四五個狀元不算雙狀元。
如果說同一政權,同一科目,同一民族,再限定大一統王朝,那麼洪武三十年是唯一的一次雙狀元。
古代的狀元是不是每三年就會出一個啊?
3樓:賀顯華老師
宋代是我國科舉考試走向正規化、制度化的朝代。就進士考試而言,宋初大抵沿襲隋唐五代專的做法,幾乎屬
每年都要舉行一次,只是錄取人數很少,且不舉行殿試。自太祖開寶六年(973年)宋準榜開始確立殿試及唱名制度,到淳化三年(992年)孫何榜時採用糊名考試的辦法,科考制度遂逐步完善。英宗治平四年(2023年),又確立了3年一次會試,並嚴格執行,這一制度一直延續到南宋滅亡。
科舉考試是封建帝王選拔人才的重要手段,但這一制度一開始就有失公允。宋初在沒有殿試時,一般情況下一切程式均由禮部主持,最後只是將結果告知太祖趙匡胤。自有殿試以來,每科狀元的確定,也並非公平競爭的結果,有的只是取決於皇帝的一人的意志或者說是迎合了當權者的政治需要,這在宋代科舉制度產生、發展與完善的過程中都有所反映。
4樓:匿名使用者
不是一定的,每3年一次大比是出一個狀元,不過有的時候會因為各種原因推遲大比的時間。還有各朝都會不定期的開恩科,來選拔人才,這個考中的和定期的科舉差不多。
5樓:大邵一世
一般情況是會試三年一次(也就是進士考試),會試后皇帝殿試的進士的第一名就是狀元。但有時列外,比如有時皇帝和太后壽誕而有恩科。
6樓:幻世來客
稱過皇帝的人數都比狀元多,加上軍閥地區的偽狀元,也才有500多位,都是歷史上的牛人。
中國古代出現過文武雙狀元嗎?
7樓:顏源的海角
唐朝,鄭冠,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文武雙科狀元
安徽歷史上有多少狀元?
8樓:小俊七七
歷代安徽籍41名狀元中。
中狀元時期分別為唐、五代4人,宋代6人,元代1人,明代7人,清代23人;籍貫所在縣分別在15個縣,其中狀元人數遙遙領居首位的是休寧縣為17人,因而有「全國第一狀元縣」之稱;
其次是歙縣為6人;一個縣出過兩個狀元的有合肥、宣城、無為、太湖、和縣等5縣;一個縣出過一個狀元的有旌德、貴池、當塗、廬江、懷寧、安慶、壽縣、潁州等8縣。
擴充套件資料從隋朝開始實行科舉制以來,從中經歷唐、宋、元、明、清各代,直到清光緒31年(2023年)廢除,歷經近2023年。在「學而優則仕」的年代,封建社會的文人都把考狀元作為躋身仕途的唯一途徑。
鳳凰網-歷史上的合肥籍狀元
9樓:
安徽歷代狀元共有41人。
安徽省區域範圍內出過多少狀元呢?安徽成為一個省份,始設於清康熙六年(2023年)。此前諸狀元的籍貫多隻註明所在州、府,不可能註明屬安徽省。
此後即使是安徽籍的考生,亦有在客籍地參加考試的,經考查其祖籍現為安徽省所屬市、縣的,一併計列在內,安徽籍歷代狀元共有41人。
歷代安徽籍41名狀元中,中狀元時期分別為唐、五代4人,宋代6人,元代1人,明代7人,清代(含太平天國時期)23人。
籍貫所在縣分別在15個縣,其中狀元人數遙遙領居首位的是休寧縣為17人(其中本籍2人、祖籍休寧縣寄籍外縣的15人,此外還出過兩位武狀元不在本文論列),因而有「全國第一狀元縣」之稱。
其次是歙縣為6人(其中本籍3人、祖籍歙縣寄籍外縣的3人);一個縣出過兩個狀元的有合肥、宣城、無為、太湖、和縣等5縣。
一個縣出過一個狀元的有旌德、貴池、當塗、廬江、懷寧、安慶、壽縣、潁州等8縣。
10樓:倪永寧士嫻
中國科舉時代究竟有多少狀元(不含武狀元和女狀元)呢?據史籍記載,有唐一代,共有狀元139人,五代十國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沿唐制,有狀元11人。宋代有狀元118人。
元代的蒙、漢狀元共32人。明朝有狀元90人。清代至光緒三十一年(2023年)廢科舉制時,其間有狀元114人。
總計由唐初到清末,共有狀元504人。
遼金兩代,實以名列榜首的進士為狀元,此外,則遼代的狀元為18人,金代的狀元為15人。張獻忠的大西政權有狀元1人。太平天國的狀元有14人。
若上述狀元可與唐、五代、宋、元、明、清狀元同列,則中國曆代狀元共計552人。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狀元為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壬午科狀元孫伏伽。最後一個狀元為清光緒三十年(2023年)甲辰科的劉春霖。
只有中國沒有統計安徽
明洪武三十年(1397)春闈會試,主考官為翰林學士劉三吾、白信韜。發榜所錄進士宋琮等52人,竟全是南方人。 30
明朝唯一三個連中三元的狀元是?
11樓:匿名使用者
明代,「三元」者只有商輅一人。
12樓:匿名使用者
明代三人,洪武年間的黃觀和正統年間的商輅二人、還有萬曆年間的楊守勤
明朝洪武初年狀元曾泰歷史上有其人??
13樓:剛榮
沒有,明朝洪武四年(1371)頭一個狀元是吳伯宗。
洪武四年(1371)辛亥科狀元 吳伯宗,名佑,以字行於世洪武五年(1372)壬子科狀元 朱善滬(一作朱善繼)字備萬,號一齋洪武十八年(1385)乙丑科狀元 丁顯,字彥偉洪武二十一年(1388)戊辰科狀元 任亨泰,字古雍洪武二十四年(1391)辛未科狀元 黃觀,字瀾伯,一字尚賓洪武二十七年(1394)甲戌科狀元 張信,字誠甫洪武三十年(1397)丁丑會試賜陳(?) 進士第一 字安仲,號叔恭洪武三十年(1397)丁丑科夏榜狀元 韓克忠,字守信
平安福保險買了一年4600,三十年的!三十年後如果想退保能拿
請直接看說明書,現金價值 那一列。因為不知道您年齡 性別 保障計劃是如何設計的,暫無法回答。平安福終身壽險,繳費三十年,期滿後本金能拿回來嗎 你好,這款產品注重的是保障,且是終身壽險,不是分紅理財型保險,沒有本金拿回來這一說法,只有疾病類,意外,或者身故之類的才有錢拿,你如果想無故領取,只能領取保單...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句話是誰說的
出處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是一句民間諺語,是 從前黃河河道不固定,經常會改道 歷史上無數次發生 某個地方原來在河的東面,若干年後,因黃河水流改道,這個地方會變為在河的西面。這句話比喻人事的盛衰興替,變化無常,有時候會向反面轉變,難以預料。下面有一個比較早的用例 清吳敬梓 儒林外史 第四十六回 大...
土地三十年不變政策是從哪一年開始執行,到哪一年可以重新分配土
新中國三次農村土地制度變革分別為 1949 1952年的土改,1978 1984年的 大包乾 1997 1999年落實 三十年不變 的延包政策 具體需要看你們本地的第三輪土地承包的起始時間 農村土地30年不變,是什麼時候開始的?什麼時候重新分配土地?農村土地 30年不變始於1998年。1997年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