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食物之一,它是什麼時候傳到中國的

2022-10-07 02:01:47 字數 5366 閱讀 5116

1樓:九品生活官

好像不能說「傳」到中國。你可以看看下面的內容:

中國水稻栽培歷史悠久,在《管子》、《陸賈新語》等古籍中,均有約在公元前27世紀的神農時代播種"五穀"的記載,稻被列為五穀之一。《史記·夏本紀》關於"禹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溼"的記載,表明公元前21世紀,中國人民就已經開始和自然作鬥爭,疏治"九河",利用"卑溼"地帶發展水稻。

距今約4200餘年前,水稻栽培已從長江中下游推進到黃河中游。到了戰國時期,由於鐵製農具和犁的應用,開始走向精耕細作,同時為發展水稻興修了大型水利工程,如河北漳水渠(公元前445~前396年)、四川都江堰(公元前256年)、陝西鄭國渠(公元前246年)等。西漢時四川首先出現了梯田。

6世紀30年代,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曾專述了水、旱稻栽培技術。晉《廣志》中並有在稻田發展綠肥,增加有機肥源,培肥地力的記載。反映了當時的種稻技術已有一定水平。

魏晉南北朝以後,中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唐宋六百多年間,江南成為全國水稻生產中心地區,太湖流域為稻米生產基地,京能軍民所需大米全靠江南漕運。當時由於重視水利興建、江湖海塗圍墾造田、農具改進、土壤培肥、稻麥兩熟和品種更新等,江南稻區已初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拼作栽培體系。

中國稻種資源豐富,到明末清初《直省志書》中所錄16個省223個府州縣的水稻品種數達3400多個。另外在育秧、水肥管理等方面也都有了新的進展。

202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在繼承和發展過去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的基礎上,運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使稻作生產獲得了很大的發展。至2023年全國水稻栽插面積達3317.8萬公頃,平均每公頃產量為5370.0千克,稻穀總產量達到17825.5萬噸,分別比2023年增加約29%、170%和266%。

2樓:河傳楊穎

水稻原產中國,後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

稻的栽培歷史可追溯到約公元前12000~12023年前的中國湖南。在2023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在道縣玉蟾巖發現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12320±1200—14810±230年。 水稻在中國廣為栽種後,逐漸向西傳播到印度,中世紀引入歐洲南部。

水稻生存環境:

水稻喜高溫、多溼、短日照,對土壤要求不嚴,但是水稻土最好。幼苗發芽最低溫度10~12℃,最適28~32℃。分櫱期日均20℃以上,穗分化適溫30℃左右;低溫使枝梗和穎花分化延長。

抽穗適溫25~35℃。開花最適溫30℃左右,低於20℃或高於40℃,授粉受嚴重影響。

相對溼度50~90%為宜。穗分化至灌漿盛期是結實關鍵期;營養狀況平衡和高光效的群體,對提高結實率和粒重意義重大。抽穗結實期需大量水分和礦質營養;同時需增強根系活力和延長莖葉功能期。

每形成1千克稻穀約需水500~800千克。

3樓:淵風羽

水稻原產中國,沒有什麼時候傳入中國一說。

稻的栽培歷史可追溯到約公元前12000~12023年前的中國湖南。在2023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在道縣玉蟾巖發現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12320±1200—14810±230年。 水稻在中國廣為栽種後,逐漸向西傳播到印度,中世紀引入歐洲南部。

4樓:貓貓狗狗我最愛

水稻原產中國,後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

擴充套件資料水稻是草本稻屬的一種,屬穀類,也是稻屬中作為糧食的最主要最悠久的一種,區別於旱稻。原產中國和印度,七千年前中國長江流域就種植水稻。

水稻按稻穀型別分為秈稻和粳稻、早稻和中晚稻,糯稻和非糯稻。還有其它分類,按是否無土栽培分為水田稻與浮水稻;按生存週期分為季節稻與「懶人稻」(越年再生稻);按高矮分為普通水稻與2米左右的巨型稻;按耐鹽鹼性分為普通淡水稻與「海水稻」(其實它主要使用淡水)。

5樓:匿名使用者

水稻原產中國,後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

水稻是禾本科稻屬,一年生草本植物。人類食用部分為穎果,俗稱大米。其田間栽培管理技術主要有:

一、插秧後的田間管理水稻移栽後,由於根系受傷,吸收水肥能力降低,地上部停止生長,葉色變黃,直到新根發生後才開始繼續生長。

一查苗補苗 插秧後往往有缺穴現象。須及時檢查補苗,以保證應有的密度和基本苗數。

二看苗灌水 大苗插秧後可以灌深一些水,兩三天後,落淺到一寸左右。小苗移栽,灌淺水l寸左右。

三追返青肥 當新根長出2—3寸時,可追施返青肥, 以促進新葉出生快,分櫱早。追肥時灌淺水l寸左右,可以用「沃葉水溶肥灌根。

四防治潛葉蠅危害 隨水稻插秧,潛葉蠅也從秧田轉移到大田。可噴施「樂果」,效果很好。

二、分櫱期管理 水稻分櫱期主要是長根、長葉、長分櫱營養體,是營養生長主要時期,是決定穗數的關鍵時期。管理任務:要促分櫱早生快發,增加有效櫱,控制無效櫱,到最高分櫱期能達到正常的「拔節黃」,為豐產打下基礎。

一早施分櫱肥 在分櫱始期,追施氮肥,以滿足水稻長葉、長分櫱的需要,每畝施用尿素2.5千克為宜,最多不超過5千克。施肥不可過晚,否則易引起徒長倒伏。

二淺水勤灌、適當晒田 水稻在分櫱期間,特別是有效分櫱期間,一般灌水1寸左右,能提高地溫水溫,促進土壤養分分解,分櫱節處的光照和氧氣充足,能促分櫱的發生和生長。鹽鹼地要活水灌溉,防止水質變劣,危害稻苗。當有效分櫱期結束以後,要灌深水抑制分櫱發生。

生長過旺時,可給合排水晒田,控制生長,減少無效櫱,對防止倒伏作用明顯。

三防除雜草和病蟲害 除草已普遍應用除草劑,不僅可以消滅稻田雜草,又可減輕大量的繁重勞動。分櫱期還要防治病蟲害,主要有時稻瘟病、惡苗病、褐斑病、白葉枯病。蟲害如二化螟、稻薊馬、稻縱卷葉螟等。

應及時檢查,及時防治。

三、長穗期管理 水稻這一時期的生長特點,是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並進; 除莖稈急劇增長外,幼穗迅速分化形成,分櫱向兩極轉化,有效櫱繼續生長髮育,無效櫱逐漸枯死,稻田防止過早封行,保證幼穗分化良好。

一巧施拔節長穗肥 凡是拔節後葉黃缺肥田,應巧施穗肥,對鞏固有效分櫱,提高每穗粒數有顯著效果。一般施用尿素2.5—5千克左右。

不可施肥過多,以免引起不良後果。孕穗一般不再追肥,如孕穗末期莖葉發黃,呈早衰狀態,可在出穗前15一18天巧施粒肥。一般每畝施尿素 l一2千克。

切忌施肥量過大,引起貪青晚熟。

二灌好「養胎」水,適時落幹晒田 水稻幼穗分化期是水稻一生中生長很快和需水最多時期,是耐旱、耐寒力最弱時期。如果缺水,幼穗首先受到影響,不但影響花粉粒正常發育, 也影響養分向穗部運輸,容易造成穗子短、粒數少、空殼多,必須注意水分的管理。此時正值盛夏,日照強,溫度高,適當加深水層,可以控制水溫。

一般保持水層深2—3寸。

三防治病蟲害 水稻拔節後,病蟲害流行,紋枯病、白葉枯病、葉稻瘟以及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苞蟲等常在這一時期為害,要注意及時除治。

四、結實期管理 水稻在這時期管理上總的原則是:養根、保葉,防止葉片早衰,促使粒大而飽滿,防止空殼秕粒。

一合理灌溉、適時排水 在出穗揚花期間,田間仍需保持一定水層,調節水溫,提高空氣溼度,以利開花授粉。到灌漿期,採取乾乾溼溼,以溼為主的灌水辦法,就是灌一次水後,自然落幹 l一2天,再灌一次水。這樣可以達到以氣養根、以水保葉的目的,有利於促進灌漿,防止早衰。

進入蠟熟期,要採取乾乾溼溼,以幹為主的灌水方法,灌一次水後自然落幹3—4天, 再行灌水。後期,收割前7—10天把水放幹。

二適時收穫 水稻收穫一般在蠟熟後期至完熟初期。 這時穀粒變黃,莖、葉、穗變黃,應及時收割,確保豐產豐收。

什麼叫歷史?

6樓:小笑聊情感

歷史有三層含義:

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程序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

2.、沿革,來歷。

3、過去的事實。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程序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對映。

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對映,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髮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的。

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充套件,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7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是很難定義的兩個字,有很多不同分類方法,從相對的層面來講,有學術歷史與通俗歷史,有歷史哲學與歷史考據,有正史和野史。

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

——————《說文解字》

歷史是一種精神的傳承,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更是我們承續祖先遺志的載體。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活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研究和詮釋。馬克思主義提出唯物史觀,其學說認為歷史是客觀存在的,無**學家們如何書寫歷史,歷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變。

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髮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充套件,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野史即所謂的與正史相對的民間編纂的歷史,其大部分是根據傳聞、神話等編寫,有的具有真實性,而有的則有待考察。

8樓:寶依白頓赫

定義歷史:history

historical

廣義歷史:物質變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歷史: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研究物質變動的學科,簡稱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歷史學:世界上一切科學都可以稱為歷史學。

(「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馬克思、恩格斯)

狹義歷史學:研究人類社會以往運動發展過程的學問。

歷史科學:

通常我們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學稱之為歷史科學,因為這是在唯物史觀科學理論指導下的歷史學,而以往的史學從根本上來說,很多都沒有超出歷史

唯心論的範疇。

歷史與歷史學的關係: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正因為如此,當年胡適才說:

「歷史就像一個小姑娘,你愛怎麼打扮就怎麼打扮。」這裡的「歷史」一詞,嚴格說來,應該是狹義歷史學的含義。也因此,我國古代優秀的史學家們特別重視「史德」——「善惡必書」、「析理居正」,通俗地說,就是實事求是地記錄、公正客觀地分析論斷。

詞源「史」字在中國古代指史官。篆文中寫為「

」(見圖),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

「歷史」一詞則出現於清末。

歷史這個詞在英語中為history,在法語中為histoire,二者同出於希臘語的histria,其本意為「徵問」、「問而知之」。

[編輯本段]歷史學的功用及方法

歷史學的功用

英國詩人雪萊曾這樣寫道:「歷史,是刻在時間記憶上的一首迴旋詩。」

歷史,它往往會以驚人的相似度再次出現,如何從過往相似的歷史事件中吸取經驗教訓?如何利用古人的智慧應對今天的現實生活?答案是,學習研究歷史。

也因此,歷史學就有了它最重要的功用——經世致用。

何謂經世?致力於國家,致力於社會謂之經世;何謂致用,以我之所學,化我之所用謂之致用。

「以史為鑑」,「讀史明智」……都在強調著歷史學的現實指導作用,對個人、對民族、對人類的啟示和幫助。

當一個民族成為能夠從歷史中不斷汲取力量、不斷思考、不斷創新、不斷反省的民族時,那將是整個地球,乃至宇宙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