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漢語拼音】chi
【中文詞條】篪
【作 者】吳釗
吹孔氣鳴樂器。中國古老的橫吹竹管樂器。
據《周禮‧鄭玄注》、陳暘《樂書》等書記載,均說篪為 6孔(包括上出孔)、底端封閉的一種橫吹竹管樂器。從戰國初曾侯乙墓出土的大小兩件橫吹竹管樂器來看均與文獻所述篪的特徵相似,而與笛有異。因此,至晚在漢代,篪與笛應是讀音相近而形制有異的同類樂器。
篪在流傳中,其形制也稍有變化,據《爾雅‧釋樂》晉人郭璞注,至晚在晉時,它的吹孔已改用一個高出管身 1寸3分(約4.3釐米)的「翹」(即後來所謂「義嘴」)吹奏。而其他形制尚無變化。
文獻記載,宋、明宮廷所用的篪,幾乎全是這種形制。
篪原是一種民間樂器。早在周代,它常與壎一起演奏。戰國之世,它作為大型宮廷樂隊中的一員,與編鐘、編磬、建鼓、簫(排簫)、笙、瑟等,在祀神或宴享時演奏。
漢魏的相和歌樂隊,有時也用它。六朝時,隨著清商樂的興起,它又成為吳聲的主要伴奏樂器。隋唐時,它是當時藝術性最高的清樂樂隊的一員。
宋以後,因主要用於宮廷雅樂而逐漸失傳。
篪的演奏方法,據長沙楊家灣漢墓作樂木俑與山東南武陽漢元和、章和間(公元83~87)畫像石來看,吹奏時,可能雙手掌心向裡,篪身放在大拇指、食指之間,吹孔與出音孔向上成180°,左手食、中、無名指分別按1、2、3孔,右手中、食兩指按4、5兩孔。
篪的效能,從曾侯乙墓摹制篪的測音結果來看,使用最簡單的指法,可奏出、、、、、6個音,即一個完整的五聲音階加一個變化音。據文獻記載,宋、明時的篪,使用半孔指法,可吹全十二律。宋以前的篪,是否已使用半孔指法,目前因無確證,尚難定論。
參考資料
2樓:小七味
篪 篪竾、箎chí《名》(形聲。從竹,虒(sī)聲。本義:古時候一種用竹管制成的樂器)
同本義 [ancient chinese musical instrument made of bamboo]。有八孔,橫吹。唯其開孔數及尺寸古書記載不一。
如:篪壎(篪與壎。皆古樂器)
泛指吹管樂器 [pipe instrument]
快馬健兒,不知老嫗吹篪。——《洛陽伽藍記》
漢語拼音】chi
【中文詞條】篪
【作 者】吳釗
吹孔氣鳴樂器。中國古老的橫吹竹管樂器。
據《周禮‧鄭玄注》、陳暘《樂書》等書記載,均說篪為 6孔(包括上出孔)、底端封閉的一種橫吹竹管樂器。從戰國初曾侯乙墓出土的大小兩件橫吹竹管樂器來看均與文獻所述篪的特徵相似,而與笛有異。因此,至晚在漢代,篪與笛應是讀音相近而形制有異的同類樂器。
篪在流傳中,其形制也稍有變化,據《爾雅‧釋樂》晉人郭璞注,至晚在晉時,它的吹孔已改用一個高出管身 1寸3分(約4.3釐米)的「翹」(即後來所謂「義嘴」)吹奏。而其他形制尚無變化。
文獻記載,宋、明宮廷所用的篪,幾乎全是這種形制。
篪原是一種民間樂器。早在周代,它常與壎一起演奏。戰國之世,它作為大型宮廷樂隊中的一員,與編鐘、編磬、建鼓、簫(排簫)、笙、瑟等,在祀神或宴享時演奏。
漢魏的相和歌樂隊,有時也用它。六朝時,隨著清商樂的興起,它又成為吳聲的主要伴奏樂器。隋唐時,它是當時藝術性最高的清樂樂隊的一員。
宋以後,因主要用於宮廷雅樂而逐漸失傳。
篪的演奏方法,據長沙楊家灣漢墓作樂木俑與山東南武陽漢元和、章和間(公元83~87)畫像石來看,吹奏時,可能雙手掌心向裡,篪身放在大拇指、食指之間,吹孔與出音孔向上成180°,左手食、中、無名指分別按1、2、3孔,右手中、食兩指按4、5兩孔。
篪的效能,從曾侯乙墓摹制篪的測音結果來看,使用最簡單的指法,可奏出、、、、、6個音,即一個完整的五聲音階加一個變化音。據文獻記載,宋、明時的篪,使用半孔指法,可吹全十二律。宋以前的篪,是否已使用半孔指法,目前因無確證,尚難定論。
3樓:
篪 chí (遲)
古書上說的一種竹。
古代一種用竹管制成像笛子一樣的樂器,有八孔。
4樓:貳蔓九逸雅
●蚷jùㄐㄩˋ
◎〔商~〕即「馬陸」,一種節肢動物,有很多對腿。●蠄qínㄑㄧㄣˊ
◎古書上說的一種蟲。
幫忙查一下,幫我查一下95210610屬於什麼電話
跟蹤記錄 掃描日期時間 跟蹤掃描記錄 車輛gps定位資訊 簽收單 資訊 申通廣告 2012 07 02 18 07 18 江蘇南京公司 的收件員 田林江 已收件 2012 07 02 21 18 49 江蘇南京公司 正在進行 裝袋 掃描 2012 07 02 21 18 49 由 江蘇南京公司 發往...
幫忙查一下,是不是真的,幫忙查一下這個是不是真的?
當然是真的 這張 早就在網上公佈了,新聞也早就出來了號碼也是對的 隨便誰都可以在官網上截這張 的 票據是真的,一般公佈出來的彩票是真的。不可能是真的 因為大獎都在省裡領 更不可能手寫。這個不好說。既然都兌了獎。說明就是廢紙一張了。留著也就時隔紀念意義 真的,假的,跟你有什麼關係你呢?謹防上當受騙。正...
幫忙翻譯一下,謝謝!幫忙翻譯一下吧,謝謝!
樓主建議用翻譯功能。挺強大的。度過盧比肯河 是揶揄在作出一個沒有退路的決定前必須慎重。該警句源自公元前1049年,尤利西斯。凱撒征服古羅馬的過程中,當他違反當時的法律,率軍度過盧比肯河這一刻起,便意味著戰爭已經不可避免了。從此,盧比肯河 被看作 開弓沒有回頭箭 的同義詞。穿過盧比孔河是一種隱喻,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