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網友
原因很簡單,知道勸了也白勸,具體情況如下:
知道自己的面子已經不夠勸了,法正才夠。《三國志》裡有載,諸葛亮收到劉備退往永安時,發出「若法孝直尚在,必能使主上不東去」,意思是只有法正才勸得住。
荊州士人們也有一定的冒險心態。對於劉備而言,荊州丟不得,因為這裡既是北上宛洛的關鍵路口,也是眾多荊州出身同僚的根基所在,諸葛亮雖然明知道成功率不高,但也不好明確反對(三國志裡面,明確記載有勸阻意思的蜀漢勳舊,只有趙雲,既是武人,也不是荊州出身)。
劉備向東前,諸葛亮自身的處境也很微妙。劉備宣稱為漢中王時,諸葛亮是軍師將軍屬府中事宜(類似於大總管),法正是尚書令(而曹操當年可是安排荀彧做尚書令的,這個位子有決策權,更接近丞相),也就是說法正的地位高於諸葛亮了。不過法正當時已經生重病了,很快不幸了。
2樓:我們回首那些年
在偷襲荊州、斬殺關羽後,孫權聞劉備將來伐,遣使求和,遭到劉備的拒絕。緊接著,吳南郡太守諸葛瑾給備來箋說:「陛下以關羽之親,何如先帝?
荊州大小,熟與海內?俱應仇疾,誰當先後?若審此數,易於反掌」。
哪知道諸葛瑾的這封信,更加激怒了劉備。在此背景下,諸葛亮因為和諸葛瑾是兄弟關係,出於避嫌的考慮,就更不應該勸阻劉備了。
也即你的兄長諸葛瑾勸我不要伐吳,你諸葛亮也跟著表達類似的觀點,即便劉備再信任諸葛亮,也會心裡不舒服的。因為兩人的特殊關係,諸葛亮之前和諸葛瑾見面的時候,都是只談公事。所以,在諸葛瑾的這份書信之後,諸葛亮就更不好勸阻劉備了。
或許正是因為這一原因,諸葛亮才在夷陵之戰後感嘆法正若在就好了,因為法正沒有避嫌的需要,可以極力勸阻劉備。
3樓:網友
按照歷史的說法,諸葛亮只是劉備集團里政治能手,法正才是劉備集團的軍事專家,凡是涉及軍事戰爭方面,法正最有發言權,也深得劉備信任。諸葛亮好比是蕭何,那麼法正才是張良。再者,劉備發動夷陵之戰,諸葛亮勸阻無效,無奈的說了句:
若法孝直在,必能勸阻主上出兵。可見法正的地位和話語權不在諸葛亮之下。後期諸葛亮五出祁山二不能勝利,也是無奈,因為後期蜀漢人才凋零,諸葛亮不得已才親自領兵作戰,一方面是以攻代守,另一方面是報答劉備三顧之恩。
4樓:後來幽默
諸葛亮一貫的策略都是聯合東吳,劉備伐吳與諸葛亮的意願是相違背的,他也勸了,只是劉備沒有聽從。
5樓:不知道幾千里也
因為他知道自己勸動不了劉備,比自己更受信任的趙雲去勸說都沒有成功,他也就沒有去浪費口舌了。
6樓:瀟柏晗
因為劉備當時被仇恨沖昏了頭腦,執意要為關羽報仇,誰都攔不住他。
劉備不顧大局發動夷陵之戰,諸葛亮為什麼不勸阻?
7樓:愛貓咪的葉子
因為諸葛亮非常了解劉備,他知道這個時候劉備一心想要進攻吳國為關羽報仇,不可能有人阻止得了他。
8樓:浩宇星辰
因為諸葛亮知道劉備當時非常的傷心,劉備必須要發動這場戰爭,無論他說什麼,都無法勸阻劉備。
9樓:新鮮妃子笑
諸葛亮勸阻了,但是沒有勸下來,畢竟關羽的死對劉備的影響實在太大了,所以諸葛亮沒有能力阻止劉備。
關於劉備與諸葛亮之間的故事諸葛亮與劉備之間的故事
第一件是三顧茅廬 第二件是勸劉備乘亂取荊州。曹操南下的時候,劉表已死,劉琮繼任荊州之主。劉備向南撤退,諸葛亮勸劉備在路過襄陽的時候襲取劉琮,奪取荊州。但劉備沒有采納這個意見,於是才有了當陽之敗,也才有了赤壁之戰。第三件是勸劉備稱帝。劉備取得益州和漢中之後,稱帝建國的條件已經成熟。於是群臣勸劉備稱帝,...
諸葛亮與劉備北伐劉備之死
兩件事情的起因,物件和時間點差距蠻大的。劉備公元221年稱帝,公元222年為報關羽被東吳殺害之仇 我自己理解,劉備的野心也佔了很大一部分 討伐東吳,被陸遜火燒連營八百里打敗,公元223年死於白帝城。死前託孤於諸葛亮和李嚴。後來李嚴在鬥爭中敗給諸葛亮,諸葛亮手握軍政大全,東和孫吳,北伐曹魏,於第七次北...
諸葛亮跟劉備相比那個比較會用人,劉備和諸葛亮誰更會用人?
諸葛亮不是有句話說事必躬親嗎?他能力大,把事情都做了,自然沒什麼人才了。劉備不同,每天就閒著籠絡人才,然後一把鼻涕一把淚的把事情交給別人去做,人才被重用了很高興,很滿足不說,能力還得到了發揮和鍛鍊。你看諸葛老人家,每次安排個專案,都是把事情分得很細很細,趙雲,張飛,關羽在赤壁的時候每人都只帶那麼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