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星玉冷火
五代十國,五代是指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後周是郭威建立的,後周滅亡是在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後建立了大宋,然後他把都城定到了開封,宋朝分南宋和北宋,再往後就是元朝、明朝和清朝,當然,五代十國前面就是唐朝,但是五代十國特別亂,大小朝代,你方唱罷我登場,都是不長久的短命王朝,你甚至可以理解為諸侯割據。
清明上河圖。
我國古代的朝代更替順序是怎樣的?
2樓:愛學習歷史的小樂
中國歷史朝代更替順序為:夏(建立者為「禹」)、商(建立者為「湯」)、西周(建立者為「姬發」)、東周(建立者為「姬宜臼」)、秦(建立者為「嬴政」)、西漢(建立者為「劉邦」)、新(建立者為「王莽」)、東漢(建立者為「劉秀」)、三國、西晉(建立者為「司馬炎」)、東晉(建立者為「司馬睿」)、五胡十六國、南北朝、隋(建立者為「楊堅」)、唐(建立者為「李淵」)、五代十國、宋(建立者為「趙匡胤」)、元(建立者為「孛兒只斤–忽必烈」)、明(建立者為「朱元璋」)、清(建立者為「愛新覺羅–皇太極」)、中華帝國(中華帝國建立者為袁世凱,此朝代僅存在83天)
宋朝滅亡後,是哪個朝代?
3樓:袖籽歌
元朝。1279年元軍攻滅南宋,全面佔領漢族地區,一統中國並結束南宋與金朝南北政權對峙之局面。
4樓:網友
夏→商→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西漢→新朝→東漢→三國(魏、蜀、吳)→晉(西晉、回東晉)→南朝(宋、齊、答梁、陳)→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十國→北宋→南宋(遼、西夏、金)→元→明→清。
5樓:路戍人
宋朝bai滅亡後,是元朝。
du元朝由忽必烈於zhi1271年所建。他的前身是dao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內大蒙古國。元朝的正容式國號叫大元,取自於《易經·乾篇》的「大哉乾元,萬物資始」這句話。
其中大元中的「大」字並非類似大漢,大唐那樣的尊稱,因為統治者是蒙古人所以又叫蒙元或胡元。 1368年元廷退居漠北,因其統治地區在塞北,所以稱呼元廷的殘餘勢力叫做北元。
朝代更替的原因是什麼?詳細講一講
6樓:鳳翰
民心所向,君主立憲,官吏腐敗。
7樓:蝶蘭滄海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無論乙個朝代如何輝煌,總免不了被人代替,被另乙個王朝推翻,「家天下」繼承的封建制度,秦皇漢武的出色無法否認子孫後代的平庸。
土地的高度集中到再分配的過程,土地是經濟活動中的主要生產資料。土地兼併是封建主義不能規避的乙個經濟現象,就像資本主義也不可避免「經濟危機」一樣,歷史上各朝各代滅亡都因為土地高度的集中,失去土地的農民,遇到自然災害就爆發農民起義,推翻。
各個階級的矛盾,利益衝突。
8樓:愛笑的桐桐爹地
生產資源的再次分配。
朝代更替的原因
9樓:網友
有另一種說法,就是以前是農業社會,如果人多,地就會少。乙個朝代初期,由於經歷過戰爭,人口會銳減,人均土地會很多,自然沒有矛盾,當朝代發展到後期,人口膨脹,人均土地少,而且還出現地主兼併土地,矛盾尖銳,就會有農民起義,然後戰爭過後,人口自然會減少,人均土地又多了。
唐朝滅亡後是,宋朝接下來是什麼什麼什麼
10樓:故事還長
唐朝滅亡後宋朝接下來的朝代是:元、明、清。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如下:夏商、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中國朝代。夏朝 ( 約西元前2070~1600年 ) 商朝 ( 約西元前1600~1046年 ) 周朝 ( 約西元前1046~249年 )
春秋 ( 西元前770~476年 ) 戰國 ( 西元前475~221年 ) 秦朝 ( 西元前221~207年 )
漢朝 ( 西元前202年~西元220年 ) 三國 ( 西元220~280年 ) 晉朝 ( 西元265~420年 )
十六國 ( 西元304~439年 ) 南北朝 ( 西元420~589年 ) 隋朝 ( 西元581~618年 )
唐朝 ( 西元618~907年 ) 五代十國 ( 西元907~960年 ) 宋朝 ( 西元960~1279年 )
遼朝 ( 西元907~1125年 ) 金朝 ( 西元1115~1234年 ) 元朝 ( 西元1271~1368年 )
明朝 ( 西元1368~1644年 ) 清朝 ( 西元1636~1911年 )
朝代更替的根本原因
11樓:網友
中國歷史上,朝代更替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私有制的體系之下,土地兼併現象週而復始的發生,最終動搖王朝的基礎。
土地兼併往往在乙個朝代的後期表現突出,它是封建經濟發展的結果,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地主階級力量增強的表現。
封建社會中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造成土地兼併的根本原因。封建**政權的軟弱是造成中國封建社會王朝末期土地兼併愈演愈烈的直接原因。
當土地兼併嚴重時,兩種矛盾突出起來。一是農民與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國家同地主的矛盾。這些矛盾的發展將出現兩種結果,一是封建**採取抑制兼併的措施,使兼併現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二是直接導致農民戰爭的爆發。
12樓:楚雁寒
封建時代的王朝更替,本質就是各個利益集團之間利益的再分配。
正如,項羽,劉邦,都是地主階級的總頭子,無所謂社會性質的變化。
這就像現在美國民主黨與共和黨輪流執政一樣,從左手換到了右手,而中國古代就是從楊的皇帝,變成姓李的皇帝。
而生產關係與生產力是否一直是決定社會形態的更迭,也就是由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由資本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更替。
而我認為,王朝的更替乃是統治階級內部的調整,是內部矛盾的演變,而並非涉及生產關係的根本變革。
所以,我們在引用原理的時候要看清問題,而不是照搬~~~
13樓:漂泊的雲
到各朝代後期吏治日益腐敗,賦稅繁重以至於百姓無法生存,才揭竿而起,以命而搏之。
14樓:熱情的天下奇觀
封建制度下,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矛盾的激化。
15樓:網友
一件事情發生由 內因 和 外因 共同作用的結果朝代更替也一樣。
內因 腐敗 社會制度的落後 民族自身的各種傾向 等等外因 相對生產力不發達 外部入侵。
16樓:dj林夕灬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經濟基礎是指有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係的總和。
經濟基礎的。
實質是社會一定發展階段上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質社會關係。
經濟基礎與經。
濟體制具有內在聯絡。
經濟體制是社會基本經濟制度所採取的組織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產關係的具體實現形式。
經濟體制與生產力發展的關係更為直接、
更為具體,在實踐中它總是與社會的基本經濟制度結合在一起的。
上層建築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以及相應的制度、組織和設施。自。
原始社會解體來,上層建築由意識形式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設施、
政治組織等兩部分構成。
意識形態又稱為觀念上層建築,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宗教、哲學等思想觀。
點。總之 當上層建築 不符合經濟基礎發展時 那麼他就會被改變!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辯證關係及其矛盾運動。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力的產生、性質、水平和發展要求決定生產關係的產生、
性質和狀況。
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係的變革。
有什麼樣的生產力就有什麼樣的生產關係。
與它相適應,不相適應的生產關係遲早是要變化的。
2)生產關係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生產關係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就會推動社會生產。
力的發展。當生產關係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時,它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3)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相互作用構成了生產方式的矛盾運動,這一矛盾運動中,貫穿。
著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的規律,這條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
律,是歷史發展的根本規律。
當乙個朝代 限制了生產力的發展時 那麼它就會激化生產方式的矛盾運動!
這個朝代會被另外乙個符合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辯證關係的朝代所替代!
請說出中國古代朝代更替的順序?說出中國古代史上實現統一的王朝
1 中國古代朝代更替的順序 代表更替,中間沒有 表示並存 夏 商 西周 東周 分為春秋和戰國 秦 西漢 新 玄漢 東漢 三國 魏蜀吳三國並立 西晉 東晉十六國並立 南北朝 北朝有 北魏,後 成東魏西魏 北齊北周 隋 唐 五代十國並存 五代 後梁 後唐 後晉 後漢 後周,十國並立存在 遼宋夏金並立 元...
古代的科考制度是在哪個朝代建立的
從廣義上面來說,科舉是始於漢代,那時候是為了選拔有用之才,主要是推薦和舉薦,只要具備德才兼備的人,就能被稱之為秀才。實際上,真的稱得上嚴格意義的科舉考試,是在隋煬帝楊廣時期創立的,那才是通過考試選拔 的一種制度。科舉制度從隋煬帝大業元年 605年 建立,至清朝光緒三十一年 1905年 廢除,歷經13...
古代的衣服你最喜歡哪個朝代?
個人最喜歡明朝漢服。漢服在每個時代都有不同風格,古代漢服以秦漢的莊重 隋唐的兼收幷蓄與明朝的新穎時尚三個時代最為典型。就在博物館裡就有顏色鮮明的古代服裝,每次去的時候我都會在明朝漢服那裡駐足好久,因為真的是太好看了,而且明朝服裝的有點就在於選擇性更加廣泛,而且絲織技術也更加完善先進,不同場合不同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