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起兵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及讀後感

2025-02-04 20:00:11 字數 1425 閱讀 9087

1樓:卓陽曦

朱棣起兵造反的原因是因為,當時的建文皇帝朱允炆要實行削藩,要繳了朱棣的兵權最後朱棣是被逼無奈才起兵造反的。

朱棣從北京起兵後,曾輸了一仗,是誰指揮那場戰爭的

2樓:網友

是東昌戰役。

官兵是盛庸指揮,而燕軍是由朱棣親領,張玉隨駕、戰死於朱棣馬前,朱棣被圍,幸得朱能救駕。

靖難初期,建文帝以耿炳文為將,失敗後,又以李景隆為將,此人矇蔽聖聽,大敗於朱棣,不過其後朱棣沾沾自喜,燕軍上下皆以為奪天下易如反掌,滋生輕敵心理。

建文帝撤免李景隆大將軍職務,採用黃子澄之謀,遣使議和以求緩攻,又任命盛庸為平燕將軍,率兵北伐,於滄州城外兵敗,盛庸隨後退軍至東昌(今山東聊城),嚴陣以待。

此役燕軍輕敵,被南軍大敗,朱棣親信將領張玉死於戰陣,朱棣自己也被包圍,借朱能援軍的接應才得以突圍。東昌戰役是雙方交戰以來,南軍取得的第一次大勝利。兵敗後,朱棣總結說:

東昌之役,接戰即退,前功盡棄,今後不能輕敵,不能退卻,要奮不顧身,不懼生死,打敗敵手。

為何朱棣謀反會獲得成功?他為此都做了哪些事情?

3樓:孤獨的yu呀

因為當時朱允文手下留情,覺得不能殺了自己的叔叔。所以讓手下大將盡量將朱棣活捉,才給了朱棣謀反的機會,朱棣才將自己的軍隊從2000人擴大到20萬人。

4樓:失落感

我認為朱棣能夠造反成功的原因之一是當時的建文帝做出了錯誤的決策,原因之二就是朱棣身邊的能人志士很多,為他造反成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5樓:山東西法

朱棣的能力優於建文帝,而且常年帶兵與蒙古作戰,其本身也是一名優秀的將領。建文帝選人失誤,建文帝任命李景隆等人,這些人能力不行,錯失了打敗朱棣的良機。

朱棣起兵的原因是什麼?

6樓:民聲聽得見

朱棣要維護皇位的正統性。

大明朝第一任太子朱標早逝,沒有熬過朱元璋,然後朱標的兒子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在朱元璋死後即位,是為建文帝。

但建文帝登基的第渣含二年,遠在北平的燕王朱棣,扒羨也就是朱允炆的四叔起兵反抗,這就是著名的「靖難之役」。經過四年的戰爭,朱棣獲取了勝利,順利登基為帝,是為明成祖。

朱棣起兵的目的:

朱棣起兵的目的不是推翻朝廷統治,而是要「清君側、靖國難」,只是對朱允炆的如此笑統治不滿。而「明」是朱元璋定下的國號,當初也是千挑萬選出來的,如果朱棣把它改了,那就變成了造反,是在反對開國皇帝朱元璋,這對他的名聲是不利的。

至少乙個不忠不孝的罪名是跑不掉的。青史如刀,乙個「得位不正」的名聲,會讓朱棣背上永久罵名的。而沿用大明的國號,對天下人來說,皇位也還是在他們老朱家來回轉手,可能也就是「父死子繼、「兄終弟及」這樣很正常的流程。

奧本山事件的起因是什麼,大致的經過?謝謝

2004年11月19日,活塞坐鎮主場奧本山球館迎戰印第安納步行者。比賽臨近結束時活塞球員本 華萊士與步行者球員羅恩 阿泰斯特在籃下攻防時發生衝突,在雙方隊友的攔阻下,事態起初並未擴大,阿泰斯特更是以一副玩世不恭的樣子躺在了現場的記錄臺上。本以為事件就此平息時,一杯啤酒從天而降,砸在了阿泰斯特的身上,...

越戰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知道的快來哦

朝鮮戰爭是二戰之後的經典戰爭。起因 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北方攻入南方,開始了歷時三年的朝鮮戰爭。值得指出的是,金日成並未事先告知中國詳細的作戰計劃和具體的開戰日期,因此中國大陸與美國一樣,直到戰爭開始才得悉的。這也可以稱為真正意義上的朝鮮單方面 不宣而戰 經過 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

呂布殺丁原投靠董卓」的起因 經過 結果

呂布因其勇武被幷州刺史丁原任為騎都尉,後屯於河內,任其為主簿,大見親待。漢靈帝死後,丁原進京與大將軍何進密謀誅殺宦官,併為執金吾。董卓入京之後,其謀士李肅用赤兔馬及前途等 語言收買呂布 誘呂布殺丁原,並任他為騎都尉,非常信任 喜愛他,不久再任他為中郎將,封都亭侯。呂布怎麼當上丁原義子的?呂布當上丁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