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被稱為明朝「袁隆平」,從海外帶回一根藤,養活中國3億人,他是誰?

2025-02-07 18:15:14 字數 3130 閱讀 4260

1樓:嗡嗡地小蜜蜂

陳振龍,約1543年出生在福建的長樂縣,逝於1619年,甘薯之父就是他,1953年時他將朱薯藤混在麻繩裡帶回來的。

2樓:王志順順順

他就是陳振龍 ,他把甘薯帶入我國,改變了我國農作物結果和食譜。

他從菲律賓偷回一根藤,養活中國三億人口,為何被稱為明朝「袁隆平」呢?

3樓:挪威的秘密森林

要知道「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三國志》中的名言放到今天依然是真理,現代社會得以安定和諧,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百姓衣食無憂,生活安康。現代人不用忍飢挨餓,是受利於社會變革,也得益於糧食技術的進步,尤其是袁隆平的雜交水稻貢獻。

而在物資相對匱乏的中國古代,曾經也有一位為糧食生產做出傑出貢獻的人物,人稱"番薯之父",被現代人稱作:「古代袁隆平「。他就是陳振龍,明朝萬曆年間的人,曾冒生命危險從菲律賓偷回了乙個藤條,讓明朝人口增加了3億。

陳振龍。陳振龍生於福建省長樂縣,因為家鄉土地貧瘠,水稻收成不好,家鄉百姓時常忍飢挨餓。陳振龍一直想要改變家鄉人的現狀,讓家鄉百姓都能吃飽飯。

所以,陳振龍求學卻不為考取功名,而是棄儒從商。

明朝萬曆年間,商人大多選擇出海從商。陳振龍也加入其中,隨商隊來到了呂宋島,即如今的菲律賓。陳振龍看見呂宋島的人民所食主食是明朝沒有的作物,也就是朱薯,現代稱為紅薯。

呂宋島風景。

陳振龍瞭解到,朱薯不挑生長環境,適應性較高、產量高、耐旱,結果即可食用,沒有生熟的區別。陳振龍當即就有了將此作物帶回中國的心思,認為此物可以改變家鄉百姓食不果腹的局面。

16世紀新航路的發現,讓呂宋島淪為了西班牙的殖民地,也為呂宋島帶來了西班牙的糧食作物——朱薯。朱薯的原產地是美洲,由於西班牙的大範圍殖民侵略,朱薯由美洲傳播到了呂宋島。

西班牙殖民油畫。

當時的西班牙掌控著呂宋島的海關權,嚴令禁止呂宋島的物資流向其他國家。特別是朱薯,也在禁止外傳之列。所以,陳振龍將朱薯帶回中國並不容易。

中國商船在呂宋島停留多日後即將返程,但陳振龍卻沒有隨船離去,而是留在呂宋島學習栽培朱薯,等待時機把朱薯帶回家鄉。將朱薯果實帶回家鄉幾乎沒有可能,因為西班牙人的嚴格盤查,好在陳振龍多日的學習後,得知朱薯的種植只需要一根朱薯藤即可,所以他決定找機會帶一根朱薯藤回國種植。

明朝有一人肩比袁隆平,靠種甘薯救無數人,為何如今卻無人記得?

4樓:小阿魚喝一杯

袁隆平教授研究出雜交水稻,解決了中國糧食缺乏的問題,他也被人們譽為「雜交水稻之父」。而在中國古代,也曾有這麼乙個人,他在菲律賓偷帶了一根甘薯藤回中國,救了無數因災餓肚子的人,被人尊稱為「甘薯之父」,但他卻沒有像袁隆平一樣受人關注和尊敬。

中國一直就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國,對糧食的需求量自然很高。但在中國古代,技術不夠先進,糧食的產量一直就不是很好,百姓們能夠吃飽就已經十分滿足了,別的想都不敢想。若遇到乾旱蝗災,百姓們就只能吃樹皮樹根甚至連草根泥土都不放過。

那時候糧食的收成完全只能靠老天爺賞口飯吃,為了吃飽這個小小的願望,有多少人冒著殺頭的風險也要揭竿舉旗。

陳振龍出生在明朝,乙個糧食十分缺乏的時代,他本想進入官場為民造福,最終卻因官場黑暗只能改做商人。他曾跟隨一些商人去菲律賓,在那裡他看到了甘薯,一種簡單且有頑強生命力的農作物。他立即被這種農作物吸引了,想起自己家鄉。

他千方百計的和菲律賓人學習如何栽種甘薯,並打算偷偷將甘薯藤蔓帶回國內。在當時菲律賓是受西班牙控制的,進出運貨管得十分嚴格,若有偷運甘薯者,一旦發現就要殺死,陳振龍做出精明的謀劃,將甘薯藤藏在柺杖裡面,躲過了一波又一波的搜查,終於將甘薯藤蔓帶回了家鄉。

陳振龍回家後就種起了甘薯,恰巧那年天干大旱,糧食完全沒有收穫,可甘薯卻生長旺盛。於是他將甘薯推廣,許多地方都種起了甘薯,解決了無數人的糧食問題,養活了一代又一代人。陳振龍因引進甘薯被人稱為「甘薯之父」,為了紀念他,人們還修了許多與他相關的亭子,如先薯亭和先薯祠。

陳振龍引進甘薯改善了我國的糧食結構,使萬千人不再受飢餓之苦,這樣一位對人民有極大貢獻的人,在今天卻不再被人們提起。這種情況的原因之一是歷史太過久遠,明朝距近數百年,中國人都健忘,不記得了也很正常。

另外又因為近些年來,中國人的溫飽問題已經被袁隆平教授解決,他的雜交水稻讓人們不再擔憂會不會餓肚子,陳振龍的甘薯自然就不再被人們提起,許多後代之人也就不認識他了。還因為現在從外面引進的食物有很多,像玉公尺、辣椒等,而甘薯也不是什麼好吃的食物,陳振龍也更自然漸漸被人們忘記。

5樓:依依很美的

畢竟年代已經很久遠了,而且這種食物人們已經普遍的運用在生活中了。

古代版「袁隆平」,冒死從國外偷回一根藤,養活我國上億人

6樓:夢之緣文化

現在說起袁隆平老先生,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研究的雜交水稻技術,讓我國以僅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22%的人口。中國人不再捱餓的夢想,終於在袁隆平的手中實現。

而且雜交水稻技術向全世界範圍內推廣後,更多國家的人口享受到了這一紅利。而在我國古代歷史上,也有這麼一位英雄人物,從國外冒死偷回了一根藤,結果養活了上億的中國人。

此人便是有「甘薯之父」之稱的陳振龍。陳振龍出生於書香門第,自幼便開始吟讀詩書,未滿20便中了秀才。後來鄉試不第,陳振龍便棄儒經商。

當時明朝對海禁並不嚴格,所以陳振龍便跟隨商隊一同到呂宋島(今菲律賓)經商。在到了呂宋昌脊島後,陳振龍發現西班牙人在當地栽滿了朱薯,漫山遍野都是。經瞭解,陳振龍才得知,朱薯耐寒、高產、適應性強,無論生熟都可食用。

而陳振龍的老家卻因土地貧瘠,沒有什麼高產之物。他就在想:「這玩意好啊,如果帶回中國,那能解決多少人的溫飽問題?

於是陳振龍便打起了朱薯的主意。當時西班牙對呂宋島的管控很嚴,尤其是他們從美洲引進呂宋的農作物,槐兆更是不準任何人攜帶出境。為了避開邊境守軍的檢查,陳振龍花**向當地人購買了朱薯藤,並學習栽種之法。

因為在過海關時,陳振龍將朱薯藤編入了藤籃中,所以躲開了西班牙守軍的檢查。

在回到家鄉後,陳振龍立刻向福建巡撫金學曾上書,請求試種朱薯,以解糧荒。金學曾命人在達道鋪紗帽池舍旁空地試種,4個月後,朱薯成熟,可以充飢。金學曾大喜,遂在福建全省推廣,大獲豐收。

老百姓為感激金學曾,稱朱薯為「金薯」。後來,陳振龍命兒子將朱薯的栽種之法傳到了浙江、山東、臺灣等地,朱薯漸漸開耐明滲始在全國推廣。因為朱薯來自番邦,所以國人又稱其為「番薯」。

到了清乾隆年間,朱薯種植推廣到了全國各地。而我國人口在明末時才1億左右,到清末時已經達到了4億,朱薯的功勞不可謂不大。

袁隆平為什麼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為什麼被世界人民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從他手裡第一次誕生了雜交水稻的實用性產品,以前美國和日本都有人搞過雜交水稻,但不具推廣性 沒能體現出雜交優勢,不實用 這樣的產品和袁隆平的產品沒有可比性,甚至稱不上是真正的雜交水稻。現在我國市面上盛賣的稻種,雖然不是袁隆平的直接產品,但基本都帶著 袁氏基因 說袁隆平是雜交水稻之父,並不過份。雜交水稻...

雲南被稱為什麼,雲南被稱為什麼

雲南被稱為 植物王國 動物王國 雲南是全國植物種類最多的省份,被譽為回植物王國。熱帶 帶 溫帶 寒溫帶等植物型別都有分佈,古老的 衍生的 外來的植物種類和類群很多。在全國3萬種高等植物中,雲南佔60 以上,列入國家 一 二 重點保護和發展的樹種有150多種。雲南動物種類數為全國之冠,素有動物王國之稱...

梅花被稱為花中,梅花被稱為花中

花中清客,和鬆 竹並稱為歲寒三友。水仙才是凌波仙子。梅花被稱為 花中之 梅花為中國的十大名花,被稱為花中的君子 花中的狀元 花魁等。梅花,又名梅,別名 春梅 乾枝梅 酸梅 烏梅,薔薇科 杏屬小喬木,稀灌木,樹皮淺灰色或帶綠色,平滑 小枝綠色,光滑 葉片卵形或橢圓形,梅原產我國南方,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