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秋天景色的古詩有,描寫秋天景色的古詩有哪些?

2025-02-09 21:45:19 字數 2195 閱讀 2686

1樓:還有好聽的名嗎

寫秋天景色的古詩,如: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王維《山居秋暝》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葉紹翁《夜書所見》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杜牧《秋夕》

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賈島《憶江上吳處士》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王士禎《題秋江獨釣圖》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蘇軾《贈劉景文 / 冬景》

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白樸《天淨沙·秋》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王績《野望》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白樸《天淨沙·秋》

2樓:馨夢萍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3樓:數控程式設計王大師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4樓:網友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5樓:地之潤

多啦,《山行》、《秋菊》、《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

描寫秋天景色的古詩有哪些?

6樓:小兔子不乖射手

山行。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山行》的意思是:沿著彎彎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雲深處,居然還有人家。停落車來,是因為喜愛這深秋楓林晚景。楓葉被秋霜染過,好似賽過二月春花。

山行》是詩人杜牧的一首描寫和讚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絕句。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山路、人家、白雲、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畫面。

****於網路。

7樓:孤獨自由行歲月

《水仙子·夜雨》

元·徐再思。

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

落燈花,棋未收,嘆新豐逆旅淹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憂,都到心頭。

表示秋天景色的古詩

8樓:剛陽文化

秋也許就藏在金燦燦的稻穗上,也許藏在火通通的柿子裡,也許藏在綠油油菜地間。下面是我分享的`表示秋天景色的古詩,歡迎大家閱讀!

1、《秋涼晚步》宋·楊萬里。

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正是可人天。

綠池落盡紅蕖卻,荷葉猶開最小錢。

2、《望洞庭》唐·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盤裡一青螺。

3、《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宋·陸游。三萬裡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裡,難望王師又一年。

4、《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5、《夜雨寄北》唐·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6、《山居秋暝》唐·王維。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7、《秋夜曲》和彎唐·王維。

桂魄初生秋露微,舉鬥輕羅已薄未更衣。

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

8、《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9、《秋夕》唐·杜牧。喚答悶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10、《登高》唐·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形容秋天景色的古詩詞,描寫秋天景色的古詩

1 山居秋暝 唐代 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譯文 空曠的群山沐浴了一場新雨,夜晚降臨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從鬆隙間灑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響知是洗衣姑娘歸來,蓮葉輕搖想是上游蕩下輕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

關於秋天的景色描寫,秋天的景色描寫

1 秋天的雨是透著一股邪氣的,天地間瀰漫著如愁絲的雨時,萬物都在靜默,承受著它無情的洗刷。將一個夏天的躁氣在慢慢浸泡中徹底打掃乾淨,清涼伴隨著暑氣的逃遁而成為主流。2 稻田裡,一片黃澄澄的稻穀隨著秋風翻起金波,綠油油的菜地裡,肥嫩的菜葉上閃耀著晶瑩的露珠。3 走進田野,就像置身於金色的海洋。在陽光的...

描寫秋天風景的古詩名句,描寫秋天景色的古詩

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戰國楚 屈原 九歌 湘夫人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慄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 戰國楚 宋玉 九辯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漢 劉徹 秋風辭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三國魏 曹丕 燕歌行 櫚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 晉 陶淵明 酬劉柴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