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制度形成的基本途徑有哪些

2025-02-14 20:00:11 字數 1296 閱讀 6013

1樓:拾遺學姐

1、發展。存在是發展的存在,發展是存在的發展,任何事物都是存在與發展的統一。社會是人在自然環境下存在發展的需要,是人對立統一的聯絡在一起的現象。

社會的存在發展需要,規定著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聯絡。

2、意識。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在物質資料生產需要的按勞的私有,與社會自身生產需要的按需的公有的前提下,人在存在發展面前,唯有的選擇就是滿足兩種生產。要保證自己,也要保證社會。

所以,我們講是公有與私有規定了社會的本質。

3、改造世界。

這是社會存在發展的需要。這是環境條件決定了存在的社會。這樣的聯絡是社會存在發展的需要規定的。

是社會的人的人認識提高的情況下實現的,是社會的認識,是生產實踐的結果。本質的人與人之間的聯絡、與現實社會中人與人的關係是不同的。聯絡的抽象的,關係是具體的。

4、生產關係。

物質資料的生產關係和社會自身的生產關係都不能獨立存在。本質的聯絡是各種社會關係的實質。 按以前的思維是不易理解的。

我們可以把社會看成一群人(其實就是)他們在自然界中,一面物質生產,一面自身生產。

2樓:網友

這是哲學問題吧?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有什麼樣的生產力水平,就有相應的社會制度。但途徑是怎樣的我不知道。

社會制度的構成要素有那些

3樓:乾萊資訊諮詢

社會制度是反映並維護一定社會形態或社會結構的各種制度的總稱。社會制度的構成主要包括:

1,觀念,是制度的理論基礎,是某種制度產生及施行的合理性根據;

2,規範,包括成文的和不成文的規範,是制度的基本內容;

3,組織,是保證社會制度實施的實體;

4,裝置,包括物質裝置和象徵裝置在內。

5,社會制度包括社會的經濟、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制度。其中社會的經濟制度,即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決定社會的性質;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項制度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築,決定於經濟制度,又為經濟制度服務。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發展是社會制度發展的根本原因。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給我國社會帶來了哪些方面變化,有何歷史意義?

4樓:包煙

綜合國力不斷增強,改變了世界政治經濟格局。

中國從乙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變成了享有主權的國家 從乙個四分五裂的國家變成了除臺灣統一的國家 由經濟落後的國家變成了經濟飛速發展的國家。

5樓:dreamboat晗

意義:更好管理國家。

西歐封建社會制度與中國封建社會制度有什麼不同

1 時間不同 中國的 主義 集權制度 指政治制度,經濟上的土地私有制要開始於戰國時期,結束於土地改革。正式開始於公元前221年,結束於公元1911年。也就是自秦朝建立開始,至清朝滅亡結束。西歐封建社會制度從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500年左右的歐洲歷史,被西方史學家稱為 中世紀 其中從十世紀開始到...

評價社會制度的標準是什麼

1.是意識形態。意識形態是與一定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直接相聯絡的觀念 觀點 概念的總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 道德 文學藝術 宗教 哲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等意識形式。意識形態的內容,是社會的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和人與人的經濟關係和政治關係的反映。意識形態的各種形式起源於以生產勞動為基礎的社會物質生活。隨著經濟基礎...

從社會化的角度來看,社會制度對人們的行為具有導向作用對嗎

對。社會規範最基本的有三大類 道德規範 法律規範和技術規範。1 道德規範在中國已經系統化 精煉化,熟記這些規範,不但有助於應對一些重要的考試 考核 更重要的是有助於我們立身做人。個人品德 公民基本道德規範 愛國守法 明禮誠信 團結友善 勤儉自強 敬業奉獻。社會公德 文明禮貌 助人為樂 愛護公物 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