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小行星以中國科學家命名,這顆星叫什麼名字?

2025-02-16 13:20:04 字數 4851 閱讀 9797

1樓:塔羅還得是我

引言:中國的科學技術不斷發展,與時俱進,綜合國力不斷提高中國的太空任務也完成的非常優秀,在探索未知宇宙過程中發現了小行星,這是中國科學家們頑強奮鬥結果。在對未知神秘宇宙不斷認識中。

一、張瀰漫行星。

在今年7月份,由**評選委員會和天文臺共同表決,經國際天文學下設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審議,張瀰漫行星正式命名通過,據測算,張瀰漫行星繞日執行週期約6個地球年在2021年7月30日衝日時,距離地球3億多公里。今年85歲張彌曼院士長期從事比較形態學、古魚類學、中生代晚期及新生代地層、古地理學及生物演化論研究。<>

二、張瀰漫。

張彌曼院士,2018年榮獲世界級科學大獎,有人說她才是真正傑出人才,偶像,她開創性的工作為水生脊椎動物向陸地的演化提供了化石證據。時代風雲改變了她的觀念,也改變了她的命運。原籍浙江,1936年4月出生於南京,後隨父母輾轉江西。

由於小時候父親在醫學院工作,她常常要穿過解剖室到父親的辦公室去喊他回家吃飯,耳濡目染之下,從小就樹立了當醫生的理想。<>

三、行星發現。

上個世紀中國正在實現著工業化目標,國家號召青年學生積極投身地質的探索,探索資源發現,立志報效祖國張彌曼於是選了另一條人生道路,報考了北京地質學院,幫助祖國尋找礦產資源,擺脫能源進口。在此之前,她對這門學問一無所知。但此後幾十年內,張彌曼卻全身心地撲在這個對平常人而言神秘而枯燥學科上,數十年如一日。

2樓:樂樂在此呢

錢偉長星,這顆星是為了紀念錢偉長先生的,所以才會以科學家的名字命名,具有著不一樣的意義。

3樓:王祿

錢偉長星,這個行星是紀念了我們的乙個科學家的,他是做出了很多的貢獻的,現在已經去世了。

4樓:小豆子子梓

這顆星被稱為葉培建星,小行星的命名權時間只有10年,所以發現者必須在10年之內完成命名和申請。

有哪些很有意思的小行星編號的**?

5樓:杭寧學長

1、吳汝康星。

為紀念曾復原「北京人」頭像的古人類學奠基人吳汝康,不久前,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於2010年8月7日發現的,國際編號為317452號的小行星,已獲得批准命名為「吳汝康星」。

2、蘇步青星。

編號297161小行星由紫金山天文臺於2008年2月29日在江蘇盱眙觀測站發現,命名為「蘇步青星」是為了更好紀念蘇步青先生,銘記他在數學研究和教育領域作出的傑出貢獻。

3、郭永懷星。

2018年7月,國際小行星中心正式將編號為212796號的小行星命名為郭永懷星。他也成為第一位以烈士身份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科學家。

小行星命名要求:

首先,發現者提出的命名不能太長,不能超過16個英文字元。

第二,提出的命名最好是乙個單詞。不一定是英文的,但應該在某種語言裡能發音。

第三,命名不能帶有攻擊性,不能讓某一部分人覺得不舒服。

第四,不能和已有的小行星名字,或已有的衛星名字太接近。

此外,涉及政治和軍事的事件或者人物,必須在事件過去100年後或者人物去世100年後,才能用於小行星的命名。不能涉及明顯的商業性。對於不同型別的特殊小行星,還有各種專門的命名要求。

浩瀚星空又添一顆中國星,除此之外還有哪些以中國科學家命名的小行星?

6樓:獨難

最近,在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發布的訊息中,我們知道那一顆被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發現的、國際編號為347336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張彌曼星」,這樣的舉動是為了要表彰張彌曼院士為四足動物起源研究事業做出的貢獻,她幾十年如一日的工作給後輩研究早期脊椎動物演化史提供了強有力的基礎。此後,在浩瀚星空中,多了一顆以中國科學家名字命名的小行星。

張彌曼院士在2020年12月被何梁何利**會推薦為國際小行星命名的候選人,2021年5月獲得批准。

張彌曼院士在八十五歲高齡還是堅持堅守在比較形態學、古魚類學、中生代晚期及新生代地層、古地理學及生物演化論研究的前線中,她頗有名望,在2018年榮獲「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曾經擔任中科院古脊椎所所長、中國古生物學會理事長、國際古生物協會主席等職務。

其實,不僅是張彌曼院士有幸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小行星,我國還有不少科學家也有幸以自己的姓名命名小行星。比如在1999年10月,國際編號為8117號的小行星命名為「袁隆平星」;1999年10月,國際編號為7681號的小行星命名為「陳景潤星」;2001年8月,國際編號為3763號的小行星命名為「錢學森星」;2003年10月,國際編號為25240號小行星命名為「錢三強星」;2011年5月3日,國際編號為第17606號的小行星命名為「吳孟超星」;2012年6月,國際編號為148081號的小行星命名為「孫家棟星」;2016年1月,國際編號第31230號的小行星被命名為「屠呦呦星」;2018年9月,國際編號為79694號的小行星被命名為「南仁東星」;2020年9月,國際編號為281880號的小行星被命名為「吳偉仁星」。

7樓:行樂

現在出現了袁隆平星,這一顆小行星也是為了更好的去紀念袁隆平,而且在這方面也是有一定的意義,然後從這樣的乙個名字就可以看出來在這方面想要做出一些改變。

8樓:白珍全全全

葉培建星 、馬永生星、林元培星、王德民星、郭永懷星、吳偉仁星。這些小行星都是以中國科學家命名的。

9樓:行樂先生

吳汝康星, 楊振寧星, 錢學森星, 錢三強星, 錢偉長星 這些都是以名字命名的星星,非常有意義。

我國發現的首顆太陽系外的行星被命名為什麼?

10樓:小董懂點科技

正確答案:望舒。

望舒」是中國天文學家發現的首顆太陽系外行星的名字,在中國神話中意為「為月亮駕車的女神」。它原本的編號名稱由數字+字母構成,為hd173416b,其母恆星是hd173416,位於天琴座(lyra),距地球約440光年。 該名字於2019年12月21日在北京天文館正式宣佈,並與原來的編號並行使用。

浩瀚星空又添一顆中國星,這顆星為何能以我國科學家的名字名命?

11樓:故事談生活

我國之前就以科學家命名的星星有許多,比如:這些星星的命名都是以科學家的名字起的,這些星星的名字代表著紀念每一位對中國有貢獻的科學家們。這次太空又多了一位以古生物學家命名的小行星。

這顆命名的行星是為了表彰張彌曼院士在早期脊椎動物演化中所發現的重要成就。說起來,張彌曼張瀰漫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研究古脊椎動物學的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剛開始張瀰漫就在地質學院上學,後來出國留學後從事古生物研究,曾經被倫敦選為外車會員,然後又輾轉於瑞典,最後或辛普森終身成就獎。

張瀰漫主要從事古魚類學,古生態學,古地理學和生物演化論的研究主要研究古代生物起源和化石的研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曾經授予她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一名中國人受到聯合國的嘉獎真的是十分自豪。

張彌曼不僅在研究生物學中水平頗高,對於各國語言也頗有研究。許多國家的語言她都會說。比如說法語,漢語,俄語,英語這些常用語言,她幾乎可以順嘴說來。

而且在每個國家的語言發音上都十分的標準。雖然她自己十分的優秀,但是正因為張彌曼長年累月撲在工作上,她的孩子從小就沒有人照顧,都是跟著奶奶長大的。

張瀰漫對祖國的貢獻有許多。比如說她在中國發現了石油,讓我國從此擺脫了其他石油國家的**壁壘,也不再讓其張瀰漫有石油的國家來牽制我國的發展。張敏曼還在研究古魚類學中發現了許多人類未知的秘密。

也希望會有更多的科學家的名字通過天上的小行星來命名,這樣就會有更多的人來記住他們對人類所做的貢獻和對祖國發展所做出的事業。

12樓:李佳楠那男

因為這顆星是我們自己發現的,所以我們就有命名權,而且這位科學家也是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13樓:樂樂在此呢

是因為這個科學家發現的,所以才會以科學家的名字進行命名,同時也是為了給科學家留下紀念。

14樓:春季的風啊

因為這顆星星是我們國家一位科學家發現的,然後就以這位科學家的名字命名了,真的好羨慕。

15樓:周**強強

因為這顆星星就是我國一位科學家發現的,然後科學家們就把這顆中國星的名字以一位科學家的名字來命名。

中國人發現的第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什麼

16樓:凝春之曦

中國人第一次發現小行星是在1928年。23歲的中國青年張鈺哲前往美國芝加哥大學。

天文繫留學,成為中國第乙個學天文的留學生。1928年冬,張鈺哲終於發現了一顆舊星空圖上沒有的小行星。他經過大量準確的計算,並通過權威的小行星中心站鑑定,最後證實:

他發現了一顆從未被人發現的小行星。按慣例,發現人自己可以給這顆小行星命名。張鈺哲面對自己的成功,想到的是祖國當時正受帝國主義。

列強的侵略和欺凌,要為中華民族。

爭光,於是毅然決定以「中華」來命名這顆小行星。這顆小行星的國際編號是「1125」,這是第一顆由中國人命名的小行星。

中國人發現的第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什麼

17樓:網友

第一顆在中國土地上發現的小行星:139 九華星(發現者。

第一顆由中國人發現的小行星:1125/3789 中華星(發現者張鈺哲,後1125更改為3789)

第一顆以中國人名命名的小行星:1802 張衡星(發現者紫金山天文臺)

第一顆以中國地名命名的小行星:2045 北京星(發現者紫金山天文臺)

第一顆以中國縣名命名的小行星:3611 大埔星(發現者紫金山天文臺)

第一顆以臺灣人名字命名的小行星:2240 蔡星(蔡章獻)(發現者哈佛天文臺)

第一顆以中國太空船名字命名的小行星:8256 神舟星(發現者紫金山天文臺)

為表揚香港中學生陳易希在發明上的成就命名的小行星:20780 陳易希星(發現者linear小組)

為紀念北京奧運會而命名的:2008北京奧運星。

二零三四年小行星撞地球是不是真的啊

就算是一個最差的結果,2036年撞擊地球吧,在2029年飛掠之後,一切都會揭曉。人類有整整七年的時間加以干預,就憑現在的技術,單發火箭都能把十幾噸的飛行器送到這顆小行星附近的能力。也不用擔心會面臨太大的危機.可以想象,2029年,世界各國還會繼續扯皮,網路上還會繼續危言聳聽。我們的地球還會照常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