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網友
楊伯峻譯註。
譯文]孔子在衛國,一天正敲擊著磬,有乙個挑著筐子的漢子卡在門前走過,便說道:「這個擊磬是有深意的呀!」等一會又說道:
磬聲硜硜的,可鄙呀!(它好像在說,沒有人知道我呀!)沒有人知道自己,這就罷休好了。
水深,索性連衣裳走過去;水淺,無妨撩起衣裳走過去。」孔子道:「好堅決!
沒有辦法說服他了。」
註釋]深厲淺揭——兩句見於詩經邶風匏有苦葉。這是比喻。水深比喻社會非常黑暗,只得聽之任之;水淺比喻黑暗的程度不深,還可以使自己不受汙染,便無妨撩起衣裳,免得濡溼。
子擊馨於,衛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馨乎!」繼而曰:「鄙哉,硜硜乎!莫己知也,斯己而
2樓:網友
翻譯:孔子在衛國,一天正在擊磬,有個挑著草筐的人從孔子門前走過,說道:「有心思啊,擊磬以宣洩!
仔細聽了一會兒又說:淺薄啊,硜硜的聲音好像是說沒有人理解自己啊!那麼,你自己應該知道自己,沒有人能理解你就算了吧。
就好像過河,水深就踩著石頭過去,水淺就撩起衣服過去。」(何必自尋煩惱啊!)孔子說:
說得好乾脆啊!象那樣就沒有什麼難處了。」
為了你能夠真正理解,再給你說明一下。
磬(qìng):一種打擊樂器。用玉或石製成。
荷蕢(kuì):擔著草筐。荷,擔,挑。蕢,盛土的草筐。
鄙:見識短淺。
硜硜(kēng):擊磬的聲音。這裡含有褊狹固執的意思。
斯己而已矣:「己」之前省略了乙個「知」字。
深則厲,淺則揭:這兩句詩選自《詩經•衛風•匏有苦葉》。這裡用來比喻人的進退應該審時度勢,不能「知其不可而為之」。厲,石頭,踩著石頭過河。揭,撩起衣服過河。
文中的這個荷蕢,他知道孔子滿腹心思,譏諷其志雖高遠,但不務實的處世態度;
而你所說的丈人是《論語·微子》中的,罵孔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也是譏諷其志雖高遠,但不務實的處世態度,表現對孔子等不參加生產勞動卻熱衷於政治而去周遊列國的不滿;
但荷蕢語意溫和,寬慰孔子,並進一步給他指明出路,勸孔子「深則厲,淺則揭。」而丈人只是否定了孔子積極處世的政治觀,態度倨傲。
祝你學習古文愉快!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題。(6分)子擊磬於衛。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
3樓:發展以文明
小題1:知其不可而為之。
小題2:選擇一:認同荷蕢者的看法。
在踐行自己的思想學說受到挫折時,內心確實要寬闊,不能偏狹,要聽得進別人的勸告,也要敢於接受現實。
別人不瞭解,不支援自己的學說,或正說明推行「道」的時機還不到,自可保持高潔。可學著及時調節自己,如荷簣者那樣通達權變,要麼改變思想主張,要麼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等。
孔子的思想確有為「道」的原則所累的成分,在適應社會,靈活應對現實禮崩樂壞的局面上,缺乏一些權變的空間。(考生答案在結合材料的前提下,分析有條理,有自己的理解和評價,能自圓其說皆可)
選擇二:不認同。
孔子不是不會通達權變,「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就說明主張中庸之道的孔子是非常看重通達權變的。
孔子堅守的「道」,則是他變通的基本原則,在「守死善道」前提下權變。
孔子擔心的並不是自身是否為人所知,也未因此否定自己的「道」,只是擔心自己能力不夠,做得不夠。因此對荷蕢者,知其不可說服,也就通達權變以待。(考生答案在結合材料的前提下,分析有條理,有自己的理解和評價,能自圓其說皆可)
小題1:試題分析:此題要在整體感知文章大意的基礎上,從中找出關鍵詞句進行概括。「篤信好學, 守死善道」表明了孔子的堅持不懈的精神或者說成知其不可而為之。
小題2:試題分析:答題時,要先明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然後結合著具體的孔子和荷蕢的言論、思想來闡述自己的理由。如要選擇認同。就要從文中找到表明孔子思想缺乏變通的語句進行分析。
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表明孔子踐行自己的學說受到挫折時,聽不進別人勸告就表明孔子不善於變通。如要選擇不認同,就要從文中關於孔子的言行中,找出關鍵的語句作為理由。
如「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就表明了孔子善於變通。
4樓:創作者
子擊磬於衛,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
鄙哉,硜硜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
子曰:「果哉!末之難矣。
解讀:孔子在衛國,一次正在擊磬,有乙個挑著草筐的人經過孔子門前說:有閒心呀!
在這擊磬呢。聽了一會兒說:是個鄉巴佬呀(什麼都不知道)!
硜硜呢(疑問)?怎麼沒硜硜敲呀!人家擊磬都是硜硜敲的。
快天黑了自己知道了,就自己乙個人所以就停下來不敲了(沒有人聽)。沒人聽的時候你就要默默的努力,到了都聽你的時候就把你彰顯出來了。
孔子說:結束了呀!樹枝末梢無法在生長是因為樹遇到了冬天這個難的原因。任何事情無法在繼續下去成為末是因為難的緣故。一件事情結束的產生都是因為難的緣故。
人的死這個結果是因為難以活著了。離婚這個結果是因為難以在一起生活了。辭職這個結果是難以在這工作了。
沒有人講誠信了是因為講誠信太難了。
子擊磬於衛翻譯
5樓:臺禮宦採萱
孔子。在衛國,一天正敲著磬,有乙個挑著草筐子的漢子恰在門前走過,便說道:「這個敲磬是有深意的呀!
等一會又說道:「磬聲踁踁的,可鄙呀,[它好像在說,沒有人知道我呀!]沒有人知道自己,這就罷休好了。
水深,索性連衣裳走過餘碧去;水淺,無妨撩起衣裳走過去。」 孔子道:陵毀旁「好堅決!
沒有辦法說服他了。」 深厲淺揭——兩句見於《詩經·邶風·匏有苦葉》
尺橡這是比喻。水深比喻社會非常黑暗,只得聽之任之;水淺比喻黑暗的程度不深,還可以使自己不受沾染,便無妨撩起衣裳,免得濡溼。
孔子擊磬處的簡介
6樓:科密系列
明萬曆十五年(西元1587年)衛輝知府周思宸建立「餘韻亭」,清拍敏搏乾隆十五年(西元1750年)重修,現存有方亭一座,門襲祥楣上有「玉振遺韻」石刻一塊,亭內有御碑一通,陽刻「孔子擊磬處」五字,碑陰刻詩一首:「荷蕢人過識有心,既譏揭淺厲於深拿緩,知其一未知其二,玉振金聲冠古今。」均為清代乾隆皇帝手書。
現有孔子講學堂一座。
孔子擊磬處的介紹
7樓:威武且委婉丶標兵
孔子擊磬處位於河南省衛輝市市區南關附近的擊磬1路上,《論語·憲問》記載「子擊磬於衛」,孔子周遊列國著書講學,曾在此擊磬講學,也在衛輝(古衛國)這片古老土地上留下了清脆的古磬餘韻。歷史記載,衛輝地區的孔子擊磬處北魏時期就有紀念性建築,明朝萬曆十五年(西元1587年)衛輝知府周思宸建「餘韻亭後廢,清朝乾隆十五年(西元1750年)知府王祖晉,知縣吳悶局溶敬修分亭,據說,1923年華新紗廠經理吳潘也曾修過。孔子擊磬處從歷史上講,歷史久遠在北魏時期就有紀念性建築物,明代、清代有詳細的記載,特別判李是明代的擊磬亭,確實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亭為兩層樓櫊式的三間亭,四周為巡迴走廊,明柱環繞,亭角為雙層排角,房脊為捲棚式頂,到清代乾隆的御筆「孔子擊掘罩遲磬處」五個大字,筆體天骨開張,氣魄渾厚,充分展示乾隆皇帝的書法英姿,為研究書法藝術具有一定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