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帶電量為什麼與電子無關?

2025-02-20 13:05:05 字數 3794 閱讀 1983

1樓:網友

原子的帶電量是和電子有關的,而不是無關。

原子是由帶正電的原子核和核外帶負電的電子構成。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氫原子核只由乙個質子構成,無中子),質子帶乙個單位的正電荷,而中子是不帶電的。原子本身不帶電,說明原子核內的質子所帶的正電荷數和核外的電子數量是相等的,對外不顯示出帶電現象。

遊離態的金屬鈉在氯氣中燃燒,能夠生成氯化鈉。在反應中,鈉原子失去了最外層的乙個電子,這時鈉元素呈+1價,氯原子得到了乙個電子,這時氯元素呈-1價。兩種原子都帶上了不同性質的電,這種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叫做離子。

帶正電的離子叫做陽離子,帶負電的離子叫做陰離子。這兩種離子帶了不同的電荷,因而有靜電引力,會相互接近,同時它們的原子核之間以及電子之間又有斥力,當引力和斥力達到平衡時,就形成了化合物——氯化鈉。所以,氯化鈉是由離子直接構成的,不存在乙個乙個的氯化鈉分子。

2nacl,不表示「兩個氯化鈉分子」,只表示氯化鈉前面的係數是2。

希望我能幫助你解疑釋惑。

2樓:一笑生陶伯

原子,是乙個電中性粒子。對外不呈電性。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

繞核運動的電子數,等於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荷數。所以,原子不帶電。因為自身的正負電荷是平衡的。

如果,電子數,與核電荷數不同,那就成了離子。

原子和電子的關係是什麼?

3樓:網友

原子不帶電,電子帶負電;原子核內部有質子和中子,質子帶電,中子不帶電,原子核密度極大,電子質量極輕一般可忽略不計。原子體積由外圍電子層數多少決定,質量由原子核的中子數與質子數共同決定。

質子+質子=原子核。

原子核+電子=原子。

根據夸克模型, 夸克是帶分數電荷的,每個夸克帶+2/3e或-1/3e電荷(e為質子 電荷單位)。

一箇中子由兩個下夸克和乙個上夸克組成,由於上夸克帶 +2/3e電荷,下夸克帶-1/3e電荷q=-1/3e*2+2/3e=0,中子不帶電。

乙個質子由兩個上夸克和乙個下夸克組 成,由於上夸克帶 +2/3e電荷,下夸克帶-1/3e電荷,2/3e*2-1/3e=e,質子帶乙個正電荷。

原子內部含有帶電荷的質子和電子,但是為什麼整個原子卻不顯電性?

4樓:黑科技

原子可以分為原子核和核外電子,原子核又分為質子基梁和中子,乙個質子帶乙個單位正電荷,中子不派磨帶電,在原子核心內質子數等於核外電子數,乙個電子帶乙個單位負電荷,所以原子核所帶電量和核外電子所帶的電量相等,電性相反,所以整個原子不顯電性.

故答案為:質子所帶的正電荷和電子所帶的負電荷電量相等,電搏羨運性相反,相互抵消,所有不顯電性.

原子失去電子後帶什麼電荷

5樓:亞浩科技

原子失去電子後,就帶有正電荷,成為陽離子。原子得到電子,就帶有負電荷,成為陰離子。物質失去電子的性質稱為還原性,還原劑是電子的給予體。

物質得到電子的性質稱為氧化性,氧化劑是電子的接受體。在氧化還原反應中,還原劑失去電子總數一定等於氧化劑得到的電子總數。

從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判斷:

1、當最外層電子數少於4個時,一般容易失去電子而變成8個電子的穩定結構。如:鈉原子的最外層只有1個電子,很容易失去,變為鈉離子。

2、當最外層電子為4時,如碳族,既易失去最外層電子,又易得到電子,所以與別的原子以共價鍵化合。

3、當最外層電子數5-7個時,一般容易得到電子而變成8個電子的穩定結構。如:氯原子的最外電子層有7個電子,在化學反應中容易結合乙個電子變為氯離子。

4、當最外層電子為8時,如稀有氣體,已經達到穩定結構,不容易得電子也不容易失電子,幾乎不與別的元素化合。

反之我們把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所帶的電荷叫做負電荷。

電荷是物質的三種"性態"之一:電荷性態、質量性態、能量性態。電荷是物質能量性態與質量性相互作用轉化的結果。是物質基本相互作用的主體之一。

電荷間相互作用的規律:同種電荷互相排斥,異種電荷互相吸引。

正負電荷的區別:失去電子的物質帶正電荷,獲得電子的物質帶負電荷。

帶正電荷的原子核在凝聚態下只在原**動,帶負電荷的電子可自由移動。

正電荷定向移動的方向為電流的方向。

負電荷 就是電子(電子帶負電)是可以移動的 而正電荷實則為不可移動的質子。

原子帶電嗎?為什麼

6樓:世中景象崔嵬

原子不帶電。原子可以簡單地定義為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的中性粒子。定義中即限制了原子是中性粒子。

另外離子不能認為是「帶電的原子」。除了上述定義的原因外,離子未必是由原子經過一次電子得失後形成的。離子可能是簡單離子,其中含有乙個原子核(如na+、cl-);也可以是乙個原子團,其中含有多個原子核(如nh4+、so4(2-))後一種情形顯然不能按「帶電的原子」來理解。

所以原子不帶電。

原子,電子,中子,質子,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哪些是不帶電的?

7樓:張嘉年

1,原子核和外圍電子組成原子。

2,中子和質子組成原子核。

3,原子和中子不帶電。

原子,原子核,電子,中子,質子-內部結構模型**上圖中π介子是傳遞核強力的中間媒介強子,核強力是組成原子核之力。

圖中+-號代表不可分割的最小正負電磁資訊單位-量子位元(qubit)(名物理學家約翰。惠勒john wheeler曾有句名言:萬物源圖於位元 it from bit

量子資訊研究興盛後,此概念昇華為,萬物源於量子位元)注:位元即位元。

原子,原子核,電子,中子,質子,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哪些是不帶電的

8樓:網友

原子是由原子核與電子構成的,原子核又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當然也有例外,氫原子的原子核只有質子而沒有中子),其中質子和電子顯電性,質子帶正電荷,電子帶負電荷,中子不帶電。因為原子核一般由質子和中子構成,所以原子核顯正電。又因為在乙個原子中,質子的數量與核外電子的數量相等(即核電荷數等於核外電子數),所以原子不顯電性。

但是原子在失去或得到電子後就對外顯電性,此時對外顯電性的微粒就不再被稱為原子,而是被稱作離子。當核外電子數大於質子數的時候,該離子顯負電,被稱作陰離子。當核外電子數小於質子數的時候,該離子顯正電,被稱為陽離子。)

原子不帶電和原子不顯電性說法都正確嗎

9樓:匿名使用者

總體來說,原子是帶有電荷,只是正負電荷相等故整體不顯電性,當乙個原子接受或電離出乙個電子時,就會對外表現為帶負電或正電。因此,後乙個說法更嚴謹。

10樓:沒有愛情家不還

a、原子是由為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2,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2,乙個質子帶乙個單位正電荷,中子不帶電,在原子核心內質子數等於核外電子數,乙個電子帶乙個單位負電荷,所以原子核所帶電量和核外電子所帶2電量相等,電性相反,所以整個原子不顯電性.故此選項錯誤; b、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2,水電解是一種化學變化,氫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組合成氫分子和氧分子,而不是水中含有氫分子和氧分子,故說法錯誤; c、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其它物質2分子,故原子是在化學變化中不能再分,是化學變化中2最b微粒,故說法正確; d、根據元素2概念,不同元素2本質區別是原子中所含2質子數不同而不是相對原子質量,故說法錯誤;故選c.

11樓:喪病嬌

原子核帶正電,核外電子帶負電,總體呈電中性,所以原子不顯電性的說法相對是比較準確的。

12樓:網友

原子是正負電中和外表不帶電。

13樓:網友

這是兩種常見的說法。。但不顯電性是較確切。

電子為什麼繞著原子核轉,為什麼電子會繞著原子核旋轉其原理是什麼

當然會有停止的那一天,而且這樣的案例不在少數,宇宙中似乎充滿了這樣的天體.中子星就是電子不再繞原子核運動,而是因強大的壓力墜入了原子核,與其中的質子中和成了中子!儘管中子星是超新星爆發而來的,但內部模型轉變就是由這樣的過程!比較符合實際的原子內部模型,原子核內是質子與中子,而電子則在原子核的外圍以概...

為什麼鈉原子失去乙個電子就帶上1個單位的正電荷? 50

為什麼鈉原子失去乙個電子就帶上個單位的正電荷?首先要知道我們的原子是電中性的,也就是不顯電性的。那為什麼不顯電性呢?因為原子帶的正電荷和負電荷是等量的,正負電荷相互抵消,整體就不顯電性。我們再把原子分開來,很明顯,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原子核帶正電而核外電子帶負電,兩者電荷數相等,整體不顯電...

為什麼聲波的能量和它的強度有關,與頻率無關

因為聲波強度能改變能量的佔空比,而頻率不能改變能量的佔空比,所以聲波能量與聲波強度有關,與頻率無關。能量同種物質頻率波能量都頻率關頻率越高能量越聲波作種機械波能量振幅關振幅能量 以上說法本身就有錯,聲強 聲波的強度 是指單位時間內通過垂直聲波傳播方向的單位面積上的能量,聲強和能量的關係是對應滴 聲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