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人類的科學發現,常常是經歷了一段艱辛、拍洞曲折的摸索之後,又回到原來的出發點。1774年,飢雀英國化學家普利斯特列(j.priestley,1733-1804)又進行燃燒的實驗,在給氧化汞加熱時,得到一種新氣體,這種氣體既能助燃,又能支援人的呼吸。事實上,普利斯特列已經得到了氧氣,但他不能正確地認識這種氣體。
普利斯特列由於受「燃素說」的影響,錯誤地認為,這種新氣體是「無燃素的空氣」。
在普利斯特列之前,瑞典化學家舍勒在加熱硝酸鹽的過程中,也曾得到這種氣體,並發現這種氣體能使點燃的蠟燭更加激烈燃燒。事實上,舍勒先於普利斯特列也獨立地獲得了氧氣,但可惜,舍勒也是「燃素說」的信奉者,他錯誤地認為,這種氣體是「火氣」,燃燒正是燃素與火氣的結合。
就這樣,由於「燃素說」的束縛,在本來已經得到氧氣的情況下,還是沒有發現氧氣。
與此同時,拉瓦錫進行多次反覆的實驗,又經過長時間的醞釀,大膽地提出這樣的假設:金屬鍛燒,並不是放出燃素,而是與空氣相結合而成新的化合物。如果這個假設是正確的,那就一定能從這種鍛燒後的金屬灰燼中再將那部分空氣析出。
拉瓦錫沿著這個正確的思路,反覆做了多次實驗,都沒有找到理想的物質。當然,這主要是實驗條件的限制。正當拉瓦錫一籌莫展的時候,1774年普利斯特訪問了巴黎。
在宴會上,普利斯特列向拉瓦錫介紹了他關於氧化汞加熱實驗的全部情況。這使拉瓦錫一下子就豁然開朗。拉瓦錫沿著普利斯特列的思路,反覆進行了一系列較為精確的定量實驗,最後終於找到了他所要尋找的那種純淨的空氣,當時他把這種純淨的空氣命名為「氧氣」。
就這樣,經歷了一段不平坦的道路,終於由拉瓦錫宣告了氧氣的發現,從而推翻了長期統治化學領域的「燃素說」,同時,也結束了氧氣發現過程中的蒙難史。氧氣的發現是化學領域裡的一場深刻革命。拉瓦錫在日記中這樣寫道:
在我敘述了空氣從物質中釋放出來以及空氣與物質結合的全部歷史後,這些(解釋上的)不同就會充分顯示出來。這個目的的重要性促使我全面襲肢枯地從事這一工作,因為我覺得這注定要在物理學和化學上引起一次革命」。發現氧氣不是一件尋常的事情,發現者必須具有革命批判的銳氣,衝破傳統「燃素說」的迷霧,才能見到真理的曙光。
所以說,伴隨著氧氣的發現,必然是化學領域裡的一場深刻的革命。
2樓:匿名使用者
大家都知道布魯諾為維護哥白尼日心說被燒死,實際上,布魯諾不是科學家,是乙個教徒,他信仰的教崇拜太陽神,所以他才支援。。。而當時鑑於觀測水平清芹巨集有限,加上那時還沒有牛頓定律,日心說很難被證實,地心說是更有說服力的,當時的科學家並不僅僅守舊或害怕教會,他們也經過首畢了嚴格的考證,支援答冊地心說。
張衡的貢獻有哪些張衡在科學史上做出了哪些貢獻
張衡 78 139 字平子,南陽西鄂 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 人。他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為我國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數學 地理 繪畫和文學等方面,張衡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指出月球本身並不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射 他還正確地解釋...
科學史上的幾大突破,請指出人類歷史上的十大科技突破
科學是創新還是發現?科學既不是發現也不是創新。首先要知道發現是最難的和最前端的。其實看見不是發現,如樹上的果子落在地上,這個現實人人都能看見,但是隻有牛頓的看見為發現,因為他從中產生了疑問,通過思考這個疑問,他產生了萬有引力的思想,通過計算和驗證,他得出了萬有引力的定律,這個定律是科學。創新則是更低...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科學史上,這樣的事例豈止
愛迪生髮明瞭電燈。牛頓發現了地心引力和本文中波義耳發現啦紫羅蘭的變色等等 這樣的事bai例指偶然 發現問題,隨後du研究問題,zhi最後解決問題的事例dao。版課文中的三個事例指 洗澡水的權漩渦 紫羅蘭的變色 睡覺時眼珠的轉動。這樣的事例還有 1 牛頓躺在蘋果樹下,被蘋果砸到,經過許多努力,發現了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