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意思「七十者衣帛食肉」?
1樓:晚夏落飛霜
釋義:認真的興辦學校教育,反覆用孝悌的道理教化百姓,頭髮花白的老人就不會揹著或頭頂著東西奔走在道路上了。
出處:先秦·孟子《寡人之於國也》
原文(節選):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翻譯:在五畝大的住宅田旁,種上桑樹,上了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著絲綢了;雞鴨豬狗不失時節地繁殖飼養,不失時節地繁殖飼養,上了七十歲的人就可以經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戶所種百畝的田地,不誤農時得到耕種,數口之家就不會鬧災荒了。
注重鄉校的教育,強調孝敬長輩的道理,鬚髮花白的老人們就不再會肩挑頭頂,年滿七十歲的人能穿上絲綢、吃上魚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這些而不稱王於天下的是決不會有的。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是什麼意思?
2樓:帝都小女子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應怎樣理解翻譯?
高中語文第一冊《教參》譯文為「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絲織品了」,我認為將「五十者」譯為「五十歲的人」與文意不合。
記得前兩年從乙個雜誌上讀到過關於這一句文意理解的分析,說是古代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一般老百姓在平時是不能常穿絲衣常吃肉的,還說有《曹劌論戰》中的「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為證。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老百姓無論富有還是貧窮就都不能隨便穿絲衣吃肉的了,「五十歲的人」」七歲的人「也是老百姓,為什麼他們說可以呢?
有的老師說那是敬老愛老,是當時的社會風俗。或者因為他們年齡大理應受人尊重,或者因為是當時的一種規定,人只有到這個年齡才可以這樣的。但我想即使是這樣也有乙個問題存在著:
為什麼五十歲的人才可以穿絲衣,七十歲的人才可以吃肉呢?如果說真的是當時的一種規定,那定為五十歲的人都可以穿絲衣吃肉不更好一些嗎?況且,那時的人們壽命本不高,能活到五十歲的人就算大福了,至於「古稀」之歲的人恐怕更少了吧。
更何況,人到五十再穿絲衣還有什麼意思,到七十歲上吃肉牙也都掉差不多了吧。
以上理解都與孟子「保民」「養民」從而使「民加多」的文意不相符。哪怎樣理解這兩句才能與使文意貫通呢?
我認為只有一種,即將「五十者」「七十者」翻譯為「百分之五十的人」和「百分之七十的人」。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的前兩句
3樓:琦桂花富羅
《寡人之於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我姓徐,下一句是什麼,下一句是什麼
我姓徐 願許你一生 擴充套件資料 徐姓,中華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嬴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夏朝徐若木為徐姓始祖。徐姓 在宋版 百家姓 中排名第一百五十位。至2010年,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按人口排序,徐姓 在中國大陸列第十一位 在中國臺灣列第二十位 大陸人口近200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 1.43 源...
我姓於下一句是什麼,下一句是什麼
我姓於,卻不能與你白頭偕老。當他真的愛你的時候,他對你沒有任何祕密,也不會有任何的隱瞞 當他不愛你了,他對你的隱瞞有很多,對你而言已經看不清楚他是誰了。因為在他的心裡你已經不重要了,他的心累了,又或是他不愛了。再好的感情也禁不住時間的流逝,再牢固的感情經不起冷漠的對待。其實,不是他願意離開,也不是你...
鷸蚌相爭的下一句是,鷸蚌相爭下一句是什麼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鷸蚌相爭下一句是什麼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戰國策 後用來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讓第三方趁機佔了便宜。漁人得利 趙國將要討伐 攻打 燕國,蘇代回為燕國去遊說趙文惠王說 今答天我來,渡過易水時,看到有個河蚌剛剛開啟晒太陽,一隻鷸飛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