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網友
我國古代還有把夜晚分為五個時段的方法,叫五夜或五更,情況如下。
五更與現今時間比較表。
夜間時辰 五 夜 五 更 時 間。
黃 昏 甲 夜 一 更 19—21
人 定 乙 夜 二 更 21—23
夜 半 丙 夜 三 更 23—1
雞 鳴 丁 夜 四 更 1—3
平 日 戊 夜 五 更 3—5
我國古代紀時,還有更細的分法。最初分一晝夜為100刻。這辦法一直沿用到東漢,許慎《說文寬陸解字》:
漏以銅壺盛水,刻節,晝夜百刻。"後來由慎搏頃銀鋒於晝夜100刻與分為十二時辰不能相配,使用不便,曾改分為120刻,96刻,108刻。但大多使用百刻制,到清代才改為96刻制"和十二時辰配合使用。
2樓:網友
有個有趣的故事:有夫妻兩口爭論一夜有幾個更次的問題,夫謂一夜埋胡五更,三更是半夜,妻彎伍攔謂,既然一夜五更,理當二更半才是半夜。一直爭執到很晚。
丈夫說服不了妻子就揍她,妻子被揍嗷嗷叫,罵丈夫三更半夜還打人,丈夫橘段說,你早說三更半夜,我就不揍你了,妻子呢,依然還是。
可見,更次的說法,頗有點數學味,值得回味。像上答劃分,若在壓點時打更,聞更的人難斷定是前一更次,還是後一更次?
「五更」指的是哪幾個時間段?
3樓:職場達人小裡
「五更」指的是現代的03:00 - 05:00。
人類很早就利用太陽的射線方向、長短來判斷時間,並且製作了專門的儀器:圭表和日晷兩種「太陽鍾」。圭表就是一根垂直在地面的石柱或者杆子,來觀察太陽的影子,甚至可以推斷出冬至、夏至等各節氣。
因為「太陽鍾」在沒太陽的情況下會失效,後期人們又發明了沙漏、油燈鍾、蠟燭鍾、漏刻、水運渾天儀等,都是人們想了解大自然的規律,能夠掌握時間。
<>根據更夫提醒的時間,人們好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古人的計時法也有百刻制、十二時辰制、十六時辰制等,如果用「更」為單位,那就是把一夜分成了五更。並且五更裡面又分成了五份,每份為一點。
古代沒有準確的時鐘,計時手段有限才會採取這個做法
或問:『一夜何故五更?更何所訓?
答曰:『漢魏以來,謂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云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為節……更,歷也,經也,故曰五更爾。』」自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書證》。
五更這個時間點,雞在打鳴,人們組建開始甦醒,因此叫做「平旦」,在寅正四刻。
一更是處於黃昏時期,在戌初一刻,現代時間是19:00 - 21:00。
二更是人也安定了要去睡覺,在亥初三刻,現代時間是21:00 - 23:00。
三更屬於夜最深的那一刻,在子時整,現代時間是23:00 - 01:00。
四更是人們睡最深的時候,在醜正二刻,現代時間是01:00 - 03:00。
4樓:科普小星球
五更是凌晨3:00-5:00這個時間段。在古代一天分為12個時辰,夜裡一共有五更,每更兩個小時。
5樓:墨墨天予
一更在戌初一刻,稱黃昏。二更在亥初三刻,名定昏。三更在子時整,名夜半。四更在醜正二刻,名雞鳴。五更在寅正四刻,稱黎明。
6樓:秋水是條狗子
黃昏 一更 19-21點,人定 二更 21-23點 ,夜半 三更 23-1點,雞鳴 四更 1-3點,平旦 五更 3-5點。
古代三更指的是幾點
7樓:甜筒第二支免單
三更又名子時,古代時間名詞。
古代一晝夜分十二時辰或一百刻,其中完全屬於夜晚的有四十刻,每十刻一段,連同首尾共五個節點,稱為五更。 把晚上戌初一刻作為一更,亥初三刻作為二更,子時整作為三更,醜正二刻為四更,寅正四刻為五更。
三更就是半夜,而三更天則是三更附近,也就是在當天的23:00~第二天1:00。
引證解釋。指半夜十一時至翌晨一時。《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二·子夜變歌一》:「三更開門去,始知子夜變。」唐崔顥《七夕詞》詩:「 班姬此夕愁無限,河漢三更看鬥牛。」
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時秋七月中旬,見田中早稻已熟,吩咐軍士假扮作商人模樣,將車埋伏各村裡,三更時分,一齊用力將禾頭割下,五鼓取齊。」
指三更更鼓。郭沫若《高漸離》第四幕:「 懷貞夫人 倚門而立者有間,室外有打三更之聲。」
時間名詞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乙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名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公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代中國人民「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晡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時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時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古代的一到五更天具體指什麼時候
8樓:汽車資訊推送
看過古裝電視劇集的夥伴都知道,在古代有一種職業叫做更夫 ,他們三更半夜不睡覺,而是拿著個木梆子沿著大街叫喊。有時候是天乾物燥小心火燭,有時是關好門窗防賊防盜,古人晚上為什麼要打更呢?
古代沒有鐘錶,人們基本上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天還能根據太陽方位來判斷時間,到了晚上沒有太陽,就完全沒有時間的概念了。因此,打更這種民間的報時方式就應運而生,當人們半夜在家裡聽到更夫的吆喝聲時,就能知道現在是什麼時刻,該做什麼事情了。
古代乙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小時,更夫每兩個小時打一更,打五次之後就到了五更天了,這時候天剛剛亮,大家開始起床幹活。
那麼更夫自己是如何確定時間的呢?首先是通過燃香來進行判斷,太陽下山之後,更夫會點燃一柱香,然後通過香的燃燒程度來判斷時間過了多久 。
其次是用滴漏,滴漏是一種古代的計時工具, 原理是用乙個容器蓄水,然後在容器底下開個小孔,再通過水滴下落的數量來判斷時間。
還有的更夫更厲害,他們精通星象學,能夠通過星辰運轉來確定時間,打更之人大多是普通的老百姓,他們不但要承擔報時的職責,一旦發現火災或者強盜小偷,還要及時地進行救災和通報。一直到上世紀的初期 鐘錶慢慢普及之後,更夫這個角色才慢慢退出歷史舞臺。
大多數更夫用漏壺計時,簡易方便。漏壺分播水壺和受水壺兩部。播水壺分二至四層,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後流入受水壺,受水壺裡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隨蓄水逐漸上公升,露出刻數,以顯示時間。
而一晝夜24小時為100刻,即相當於現在的1440分鐘。可見每刻相當於現在的分鐘。所以「午時三刻」相當於現在的中午1時分。
白天人們可看太陽、日晷或計時的「銅壺滴漏」之類東西判斷時間,夜晚則不知時間了,於是由專人看著「銅壺滴漏」,按照時辰打鼓告訴民眾。
9樓:匿名使用者
一更天約在19:00時至21:00時之間; 二更天約在21:
00時至23:00時之間; 三更天約在23:00時至次日1:
00時之間; 四更天約在1:00時至3:00時之間; 五更天約在3:
00時至5:00時之間之間。 古人計時很不準的。
10樓:匿名使用者
五更計時法: 舊時夜間計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半夜為三更。由此推算:
一更天約在19:00時至21:00時; 二更天約在21:
00時至23:00時; 三更天約在23:00時至次日1:
00時; 四更天約在1:00時至3:00時; 五更天約在3:
00時至5:00時。
11樓:匿名使用者
一更天:戌時 19:00 - 21:00
二更天:亥時 21:00 - 23:00
三更天:子時 23:00 - 01:00
四更天:丑時 01:00 - 03:00
五更天:寅時 03:00 - 05:00
12樓:泰麗庹棟
一更天即戌時指晚上7點到晚上 9點;
二更天即亥時指晚上9點到晚上11點;
三更天即子時指晚上9點到凌晨1點;
四更天即丑時指凌晨1點到凌晨3點;
五更天即寅時指凌晨3點到早上5點。
五更天是什麼意思五更天的意思是什麼
五更天是指早上4 48左右。古代城鎮,通常在戌時一刻 19 12 關閉城門,寅正四刻 4 48 開啟版城權門。關閉 開啟城門,以鼓聲為號,關閉城門時鼓聲稱為 關鼓 開啟城門的鼓聲稱為 亮鼓 夜間派人巡城,前半夜 後半夜,各分兩班,以鼓聲為 訊號。四班巡城,共有三次 連同關鼓 亮鼓,共有五鼓。開班 三...
三更,四更,五更分別指什麼時候三更和五更分別指什麼時候
漢代皇宮中值班人員分五個班次,按時更換,叫 五更 由此便把一夜專分為五更,每更為屬一個時辰。戌時為一更,亥時為二更,子時為三更,丑時為四更,寅時為五更,其對應如下 一更天 戌時 19 00 21 00 二更天 亥時 21 00 23 00 三更天 子時 23 00 01 00 四更天 丑時 01 0...
古代的三更指的是什麼時候三更和五更分別指什麼時候
古代的三更指半夜十一時至翌晨一時。我們現時每晝夜為24小時,而在古時則為12個時辰。三更指的是幾點,當年西方機械鐘錶傳入中國,人們將中西時點,分別稱為 大時 和 小時 隨著鐘錶的普及人們將 大時 忘淡,而 小時 沿用至今。古時的時 大時 不以一二三四來算,而用子醜寅卯作標,又分別用鼠牛虎兔等動物作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