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儒家思想的精粹,傳承至今.
論語名句的出處及解釋最好有感悟
2樓:金山毒霸的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註釋】 飯疏食,飯,這裡是「吃」的意思,作動詞。疏食即粗糧。 曲肱:
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彎著胳膊。【譯文】 孔子說:
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評析】 孔子極力提倡「安貧樂道」,認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會總是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對於有理想的人來講,可以說是樂在其中。
同時,他還提出,不符合於道的富貴榮華,他是堅決不予接受的,對待這些東西,如天上的浮雲一般。這種思想深深影響了古代的知識分子,也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論語的不同解讀
3樓:城南
1000個讀者就有1000個哈姆雷特,所以說每個人對濃郁的解讀也是不一樣的,因為每個人他的想法不一樣,所以他看待每個事物的角度也不同,得出的答案結論也是不同的,一壺烈酒耳側生風餘生我跟你走。一段故事眼餘風箏天涯心不再有。
17. 相信人生不會虧待你,你吃的苦、你受的累、你掉進的坑、你走錯的路,都會練就 獨一無二 成熟堅強感恩的你。
18. 我這一生都是堅定的唯物主義者,唯有你我希望有來生。——***。
19. 世上的事情都經不起推敲,一推敲,哪一件都藏著委屈。——劉震雲。
20. 「路還很長,別太絕望。」
21. 曾經擁有的東西被奪走,並不代表就會回到原來沒有那種東西的時候。——東野圭吾。
22. 如果敵人讓你生氣,那說明你還沒有勝他的把握。
23. 「很多事情不是不記得了,只是不想記得了。」
24. 「我也試過銷聲匿跡 最終無人問津」
25. 乙個不成熟的人的標誌是他願意為了某個理由轟轟烈烈地死去,而乙個成熟的人的標誌是他願意為了某個謙恭的理由活著。——塞林格。
26. 「海底月還需霧裡看,心上人惟願夢中藏」27. 「散夥是人間常態,我們又不是什麼例外」
28. 你說你孤獨,就象很久以前,火星照耀十三個州府。——海子《歌或哭》
29. 當實力撐不起野心時,請你努力。
30. 「唯願你以後有酒有肉有姑娘,能貧能笑能幹架,此生縱情豁達。」
31. 青春一經典當即永不再贖。
32. 環遊整個星系找不到比你更亮的星星。
33.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徐志摩。
34. 聽到一些事明明不相干的也會在心中拐好幾個彎想到你——張愛玲。
35. 「不爭不讓,事不過三。」
36. 「我命由我不由天」——哪吒》
37. 「我在黃昏上寫一封書信 載著落日的餘暉和銀河的浪漫 寄給你 寄給溫柔本身」
38. 秉燭挑燈,為前程,又何妨。
39. 真正不羈的靈魂不會真的去計較什麼,因為他們的內心深處有國王般的驕傲。——傑克·凱魯亞克 《在路上》
40. 悄悄地去努力吧,這才是你現在需要當作目標的事。
怎樣解讀《論語》
4樓:the丶begin開始
看原著,然後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再加上其他有名的論語註解。
跪求、這幾句論語的解釋、
5樓:網友
孔子講:「我的文化傳承原則,是尊重前人文化的原本的歷史意義和事實精神,並不將自己的沒有確定的理解強加其中;我熱愛學習前人經驗和教訓的智慧和理性總結,但是學習並能夠加以證實才是我接受它們的原則;我個人人生的志向,就是能夠成為老,彭一樣的偉大智慧擁有者和文。
內質勝過外文就會野,外文勝過內質就會史。外文和內質相同生長,這樣才是君子。出自《論語》
上斯斯此人,下斯斯此德」是《論語集註》裡關於「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的一句註釋。上斯應該指「斯焉取斯」中的第乙個斯,下斯指第二個斯。
上斯斯此人,下斯斯此德」的意思就是前面的那個斯字指的是子賤這個人,後面的那個斯字指的是君子之德。
一則論語名句賞析,論語的名句賞析
學而時習之 巧言令色 吾日三省吾身 入則孝,出則弟 為政以德 吾十有五而內志於學 溫故知新 學而容不思,思而不學 知之為知之 人而無信 現過知仁 朝聞夕死 君子懷刑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見賢思齊 聽言現行 不恥下問 三思而後行 孔子之志 孔子好學 不遷怒,不貳過 賢哉回也 入之生也直 知之 好之...
《論語》的經典名句有哪些,論語中的經典名句有哪些?
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子曰 巧言令色,鮮仁矣。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
誰對佛學中的無上正真真言有獨到見解,請賜教於我
我的理bai解 無上正真 四字,關鍵在du zhi無上 世俗的所謂 dao正 是相對於 邪 內 而言,所謂的 真容 相對於 假 而言。說 真 即 隱含著 假 說 正 即隱含著 邪 而以佛的境界來看,無正無邪,無真無假,無次第,無分別。因此,用 無上 來區分俗諦的 正 和 真 無 是對 有 說無 是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