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建國後,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建國初期沒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為農民所有制,實行個體經營;保護富農經濟。
原因:小農枯拿盯經濟影響農民生活、農村經濟發展、國家工業化的進行(客觀)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需要,過渡時期總路線和一五計劃的要求(主觀)蘇聯農業敏激集體化模式的影響沒和(外因)。
1956年把土地等主要生產資料由私有變為公有,實行集體經營,按勞分配。 成立了互助組--初級合作社--高階合作社。 結果:
農村生產資料由農民私有制變成了集體所有制,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
原因:1956年起中國開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1958年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提出黨內主要領導人的主觀願望。 建立「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分配上平均主義嚴重。
1984年開始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分戶經營,自負盈虧1984年以後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鄉鎮企業和非農產業。
原因:人民公社體制嚴重影響了農民生活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業的緩慢發展影響現代化的程序文革結束,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及其決策總結建國以來正反經驗教訓。
確切時間段分佈:
1950-1952年土地改革。
實施原因:民主革命的遺留任務解放生產力、鞏固政權發展經濟的需要新解放區尚未土改。
1953-1956年農業合作化運動。
實施原因:小農經濟的影響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需。
要和要求蘇聯集體化模式的影響。
1958-1978年人民公社化。
實施原因:1956年開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1958年總路線提出黨的領導人主觀願望。
1978-至今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實施原因:人民公社體制的弊端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建國以來的經驗教訓。
以上,希望對你有幫助。
建國後農村生產關係的四次調整
2樓:幹辣椒麵面
第一次是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廢除封建氏敬土地沒核山制度,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解放農村生產力,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②第二次是1953-1956年的農業生產合作社,是把土地等主要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公有制,引導農民走集體化道路,結果進一步提高了農業生產力。③第三次是1958年的枯中公社,盲目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擴大公有制規模,結果挫傷了生產者的積極性。
第四次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它是在堅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革土地的經營管理方式。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推動了農業生產的大發展。
農村生產關係的根本性變革
3樓:惠企百科
農村生產關係是指人們在農村生產中相互的經濟聯絡和社會關係。過去的農村生產關係主要為農民自耕自種、自留自用、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模式,這種模式存在著土地私有、奴隸統治等問題,嚴重製約著農村的發展。如今,隨著中國不斷深入地進行改革開放,農村生產關係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
土地集體化和家庭承包制。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開始實行土地集體化經營,取消了傳統的「耕者有其田」。通過土地集體化,農村的土地變成了村民共同佔有和管理,不再由少數富裕家庭壟斷。此外,1980年代末期開始實行的家庭承包制,也是農村生產關係根本性變革的體現。
家春帶含庭承包制的實施,使得農民都能擁有自己的土地,而且可以自己經營、處理和支配,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和生產效率。
農村精準扶貧。
農村精準扶貧是以農村貧困人口為切入點,通過精準識別、因人施策,精準扶持貧困人口脫貧致富。近年來,中國**對農村精準扶貧工作給予越來越高的重視。通過實施一系列扶貧政策,以幫扶物件為中心,從土地、財產、住房、公共設施、基本生活設施等方面進行扶持,有效提高了貧困扒笑地區農民的生活質量和生產條件,併為農村生產關係的改革全面推進奠定了基礎。
現代化農業和農村產業公升級。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中國的農業正在向現代化、產業化的方向發展,而且農村的一些傳統產業也在迅速公升級和轉型。比如,行舉新興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自主創新和規模化種植,推動了現代化種植、高效農業等技術的運用。此外,城鄉一體化的推進,也為農村的產業公升級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農村集體經濟和農民合作社。
近年來,農村集體經濟和農民合作社的發展也為農村生產關係的變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通過農民合作社的組建,農民可以在組織化的基礎上共同實現生產、銷售等環節的集約化和規模化,進一步優化了農業生產和銷售面貌。同時,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和土地流轉的推行,也擴大了農村經濟的發展空間和經濟效益。
總之,農村生產關係的根本性變革,對於中國農村的現代化建設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未來,我們需要繼續以農村為中心,著力推進農村生產關係的改革,進一步激發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創新精神,為農村全面振興打下牢固的基礎。
我國農村改革是從調整農民和什麼的關係開啟的
4樓:菜參戒杵鈴
我國農村改革是從調整農民和土地的關係開啟的。
農村改革的重點:
一是重塑城鄉關係,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城鎮和鄉村是互促互進、共生共存的。一方面,要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促進農業轉移人口穩定融入城鎮。
另一方面,要鼓勵人才投身鄉村振興,培育造就一支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提公升鄉村人才質量;鼓勵工商資本下鄉,落實和完善融資貸款、稅費減免等扶持政策,為鄉村發展注入「活水」。
二是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促進共同富裕。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是鄉村振興的制度基礎。我國農業發展正處於歷史轉型期,農民對農地的經濟依賴度下降,消費需求變化促進農業從數量農業向質量農業轉變、農業發展向提高碼腔勞動生產率聚焦,農業的內涵、功能、要素組合、業態等呈現出新的變遲攜衫化。
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主線仍然是處理好農民與土地的關係,必須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堅隱汪持家庭經營的基礎性地位,穩定土地承包關係。
三是深化農村綜合改革,以體制機制創新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新時代的鄉村振興是全面的振興,要統籌謀劃、協調推進。農村綜合改革是乙個系統工程,應著力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做好制度建設,在完善農業支援保護制度等方面切實發力。
農村土地改革:
農村土地改革(rural land reform)是土地改革政策。正在召開的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把農村的改革發展作為討論的主題,這實在是乙個明智的選擇。說它明智,是因為它找到了解決中國發展的乙個大問題——內需問題的——鑰匙。
建國以來,我國農村生產關係的改革和調整經歷了哪幾個步驟?
5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次,1950—1952年土地改革。
背景:全國廣大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廣大農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新生政權需要鞏固;恢**展農業生產的需要。
內容: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特點:儲存富農經濟,政治上中立富農政策。
意義:廢除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剝削土地制度,廣大農民在政治、經濟翻了身,鞏固了國家政權;解放了農村生產力;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國家工業化開闢了道路。
2、第二次,1953—1956年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背景:小農經濟束縛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主義工業化起步,分散的小農經濟不能滿足工業化建設需要。
內容:把土地等主要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公有制;並實行集體經營,取消個體經濟。
影響:結果進一步解放農村生產力,農民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但在社會主義改造後期,由於對農業改造要求過急,工作過粗以致遺留了一些問題,長期抑制著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3、第三次,1958—1978年的人民公社化道路。
背景:左傾錯誤擴充套件到經濟: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的錯誤指導;***一些領導人的錯誤認識,片面追求社會主義建設的高速度,同時認為農業合作化的規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赿高,就赿有利於促進生產的發展。
內容: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擴大規模。
結果:是黨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反映了人民要求快速建成社會主義的願望;但嚴重違背了生產力發展水平,損害了農民利益,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給社會主義建設帶來嚴重困難。
4、第四次,1978年以來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背景:人民公社化道路嚴重阻礙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黨和**及時總結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經驗教訓,作出了實行經濟體制改革的決策。
內容:廢除人民公社化體制;堅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變經營管理方式,實行分戶經營、自負盈虧;發展鄉鎮企業和非農產業。
6樓:渠渺荊雯華
答:經歷了四個步驟: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什麼是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到底指什麼
生產關係主要包括人們在生產活動中的地位 生產資料由誰所有 生產成果怎樣分配。生產關係 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所結成的社會關係。它是生產方式的社會形式。又稱社會生產關係 經濟關係。生產關係就文字而言就是在社會生產中形成的關係,就是因為勞動 社會實踐而產生的關係 生產關係和生產力的關係就是生產力決定生...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如何理解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一定的生產關係只能依據一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建立起來,任何生產關係都是一定的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例如,在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極低,人們使用極其簡陋的生產工具,從事捕魚 打獵 採集等生產活動。在這種情況下,要想獲得生活資料,就必須採取集體勞動的形式。這就決定了社會成員共同佔有生產資...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 求舉例說明
生產力量不能決定生產關係!舉例子 一共有100個會做蛋糕的人,沒有擁有生產資料 生產資料私有制,他的底層基礎的生產資料相反是公有制!會做蛋糕的人不能決定生產關係!此時的做蛋糕的人還是奴人傭人,奴人傭人歸用人單位或用工單位管理,如果生產的生產物件既是蛋糕1000噸也不屬於會做蛋糕的人!壓迫這100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