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兩句話有什麼相同點?

2025-03-29 23:15:19 字數 3040 閱讀 3034

1樓:帳號已登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自己不喜歡的,也不要親自強加給對方。出自《論語·顏淵篇第十二章》。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一般指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意為同朋友交往時說話要講誠信。出自《論語·學而》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意思是如果不用圓規和曲尺,也不能準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出自《孟子》的《離婁章句上》。

孟子要求當政者實戚蔽施仁政的吶喊。具體落實到兩個方 面:一是「法先王」;二是選賢才。

所謂「不以規矩,不沒仔並能成方圓」的說法成為了人們在生活中常用的格枯跡言警句。

擴充套件資料:孔子與孟子的思想的差異,在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當中有詳說。

從孔孟的思想發展到宋明這一時期來看,差距主要體現在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分歧上。

程朱理學承孔子,說「格物致知」;陸王心學承「孟子」,說「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意思是:聖人之道,我的本性自足,向他求理在事物是錯誤的。

兩者正好相反:程朱理學是要向身外求理,而陸王心學說「心外無物」。

2樓:蛋娃子

其所不欲勿施於人凱枝絕,與朋搭悄友交言而有信,這兩句話有什麼盯姿相同的?第乙個就是我不想要的,也不能給別人。二句就是朋友在一起聊天兒,要有信守承諾。

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對這句話的認識是什麼?

3樓:芊芊和你說民生

自己不願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給別人。

原句:忠恕。

違道不遠。施諸己而族橘不願,亦勿施於人。

解釋手敬:乙個人做到忠恕,離道也就差不遠了。自己不願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給別人。

出處:《中庸·第十三章》

意思相近的句子。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釋義:自兆薯團己不喜歡的,也不要親自強加給對方。「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最早是周禮。

的準則,受到儒家始祖孔子。

推崇。也就是,你要求別人做什麼時,首先自己本身也願意這樣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別人這樣了,那麼你的要求才會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別人去做到。

出自:《論語·顏淵篇第十二章》

4樓:楊老師秒懂課堂

己所欲,亦勿施於人」的意思是:即使是你想要的東西或想做的事,也不能強加給別人。

這句話是告訴人們,無論是否「己所欲」,都不能「施」即強加給別人,給別人的東西,只有乙個標準,即以別人意願為標準。要看別人自己是否願意,而不能依據我們的標準來強加給別人。

己:自己。欲:想,想做。勿:不要。施:施加。於:介詞,在。人:這裡解釋為對方,與原文前面的「己」相對。

這句話的典故出自於《論語·顏淵》篇第二章,與「己所不欲逗旦,勿施於人」相對應,原文如下:

仲弓問仁並指舉。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白話譯文】仲弓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出門辦事如同去接待貴賓,使喚百姓如同去進行重大的祭祀,(絕碧都要認真嚴肅。

自己不願意要的,不要強加於別人;做到在諸侯的朝廷上沒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裡也沒人怨恨(自己)。」仲弓說:「我雖然笨,但一定照您的話去做。

>以憲法為核心的健全的法規體系;比較高的國民素質;有足夠的能力參與國際間的市場競爭。其中國民素質不僅包括文化知識、技術技能、體能,還包括與之相適應的倫理道德。社會越發達,對信用的要求越高。

信用度高,成本會低。

所以,倫理道德不僅是社會規範,更是社會資源。假煙、假酒、假商標、假學歷、假數字……前段時間報道的有毒大公尺、有毒餅乾,假到了「禍國殃民」的程度。人們痛心疾首,深感信用資源被嚴重糟蹋。

從倫理學的角度看,「底線倫理」是最保守意義上的道德規範。

《論語》告訴我們「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讀了這些話語我明自了什麼?

5樓:我是龍的傳人

明白了:1.要尊重對方衝哪的想返基法,不散世碼要把我們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

2.做人要講誠信。

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差不多的名言!急

6樓:學海語言教育

首先 說下這句成語的意思。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出自《論語》

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的名言。解釋為自己不希望他人對待自己的言行,自已也不要以那種言行對待他人。

樓主 不好意思。

與這句話類似的名言我只找友猜絕到一句。

與人方便,自己方便「

出處。元·施惠《幽閨記·皇華悲遇》:「罷罷罷,自古道與人方便,自己方便。看你這二個婦人,也不是已下人家的。」明·吳承恩《西遊記》

第十八回:「施主莫惱。『與人方便,自己方便。』你就與我說說地名如何?我也可解得你的煩惱。」

相類似成語有如下:

推己及人 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別人的心意。指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

出處:《論語·衛靈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朱熹。

集註:「推己及物。」

將心比心。拿自己的心去衡量別人的心,形容做事應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

出處:宋·朱熹《朱子語類·大學三》:「俗語所謂將心比好姿心,如此則各得其平矣。」

設身處地。解 釋 設:假設;處:處地。設想自己處在別人的那種境地。指替別人的處境著想。

出 處 宋·朱熹《禮記·中庸》注:「體謂設以身處其地而察其心也。」

以己度人。度:揣度,推測。拿自己的心思來衡量或揣度別人。

出處 漢·韓嬰《韓詩外傳。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與朋友友交,言而無信下一句

7樓: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與朋友友交,言而無信下一句。

這句話出自《出自論語 顏淵篇第二章》原文:仲弓問仁。子曰:

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滾仿」——論語·顏淵》翻譯:仲弓問孔子如何處世才能合乎仁道?孔子道:

出門與同仁行禮如見貴客一般,對民如大祭一樣凝大埋纖重,自己不喜歡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如此在朝上就不會招誰怨,在家中私下的交往也不招誰恨。」仲弓感謝道:

我雖遲鈍,但一定要牢記先生的話。」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什麼意思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什麼意思

出自 論語 意思為自己不喜歡的言行,就不要以那種言行對待他人。自己不願意做的事,不要強加在他人的身上。自己不願承受的事,也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此語出於 論語 顏淵篇 是孔子經典妙句之一 亦是儒家文化精華之處。中國的 論語 就如同西方的 聖經 一般,是對一個民族或一個區域文化的概括...

解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什麼意思

出自 論語 意思為自己不喜歡的言行,就不要以那種言行對待他人。自己不願意做的事,不要強加在他人的身上。自己不願承受的事,也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自 論語 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解釋為自己不希望他人對待自己的言行,自已也不要以那種言行對待他人。希望能幫到您!己所不欲勿施於...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的前一句是什麼

一 bai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du的前一句是 出門如見大賓,zhi使民如承大dao祭。釋義 如果自己都內不希望被人此般對待容,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二 出自於 論語 顏淵 仲弓問仁。子曰 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 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釋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