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概念與自我效能的區別

2025-03-30 10:25:24 字數 4394 閱讀 5123

1樓:網友

自我概念(self-concept),即乙個塌凳棚人對自身存在的體驗。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指人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它與自我能力感是同義的。一般來說,成功經驗會增強自我效能,反覆的失敗會降低自我效能。

簡單說,自我概念是感知到自己是存在的,自我效能就是像自信感一類的東西……在我看來,二者團則貌似都傾向粗粗於主觀唯心……

自我效能感的**是?

2樓:教育小百科是我

自我效能感的**是:「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班杜拉認為除了結果期望外,還有一種效能期望。

結果期望指的是人對自己某種行為會導致某一結果的推測,如果人**到某一特定行為將會導致特定的結果,那麼這一行為就可能被啟用和被選擇。

與其它理論的關聯:

1)與成就動機理論的關係。一些持傳統成就動機理論的學者將自我效能感作為成就動機中的乙個積極成分, 甚至提出用自我效能感取代成就動機作為人的行為的解釋因素。另一些學者認為,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動機一起作為成就目標的前提,間接地對成就行為產生影響。

2)與目標設定理論的關係。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與目標設定高度,兩者基本存在著正相關。

3)與動機歸因理論的關係。自我效能感影響到人們的歸因模式。在尋求困難問題解決之策時,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傾向於將失敗歸因於努力不足,低自我效能者則易歸為能力不足。

進一步的研究發,自我效能感與歸因之間存在互為因果的關,比如將低績效歸因於個人侷限性會損害其自我效能感。

自我功效理論是自我效能論嗎

3樓:來自龍門澗豐盈窈窕的徐盛

是。翻譯問題,都是self efficacy。班杜拉提出的。

主要內容就是行為既受結果要素(強化)影響,也受先行要素(期待)影響。他認為有兩種期待,一種是結果期待,另一種是效果期待,這個效果期待就是理論的核心即自我效能感。(在此懶得闡述自我效能感的定義了,有需要可自行)班杜拉屬於新行為主義流派的代表人物,也就是說繼承了行為主義發展了認知主義,強化還是行為,期待就屬於認知了。

在此也懶得闡述期待了,有需要自行)

4樓:曜

社會學習理論。

的創始人班杜拉。

albert bandura)從社會學習的觀點出發,在1977年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論,用以解釋在特殊情景下動機產生的原因。

自我效能感。

是個人對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能力的主觀評估。評估的結果如何,將直接影響到乙個人的行為動機。自我效能理論一經提出,就引起了動機心理學家們的極大興趣。

自我效能理論(self-efficacy theory)——班杜拉對心理學的主要貢獻之一在於他提出了社會學習理論。在社會學習理論中,既可以看出行為主義的影子,又可以看到認知心理學。

的影響。他堅持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一些基本觀點,如強調研究人類的行為,強調客觀化的研究原則,強調學習中強化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他也探索了內部的心理過程,強調自我因素對行為的中介調節作用。他主張行為和認知的結合;主張必須以環境、行為、人三者之間的互動作用來解釋人的行為。

自我效能屬於自我認知嗎

5樓:可心

自我效能感讓我們確信,自己擁咐卜有在特定生活領域的能力。

自我效能感信念在**結果方面,比自信心這個指標更有用。

自我效能感是自我調節和實現目標的關鍵因素。

大部分的人,渴望成功,同時,大部分的人不知道如何獲得成功。

當你有個大的目標時,很快,你可能就會想到:這簡直是天方夜譚,這只是乙個夢想,是沒辦法實現的。然後這些念頭就把自己打敗了。

當然也有很多勇敢者,他們邁出了達成目標的第一步。他們嘗試去做各種各樣的努力,但是中途就被各種困難打倒。一次次地失敗,再次證明,你真的做不到。於是人們不得不放棄目標。

很多年前,我也擁有成為心理諮詢師的夢想,上述兩種情況我都經歷過,並且一度把我擊垮,甚至懷疑人生。於是這個想法,就被擱置了若干年。

直到某一天,我開始意識到,我的這種固定型思維模式,於是,我看了一些書,上了一些課,開啟了自我探索之路。最重要的是,我發現了乙個開啟達成目標動力的鑰匙——自我效能感。

幾年前,在開始乙個大型新專案之前,我買了一張用金色字母拼寫的衡巖穗帶框紙條,上面寫著:

她相信自己能做到,所以她做到了。

我不知道她是誰,她做了什麼,但不知何故,這些話鼓勵了我開展自己的事業。

人們直截了當地用最崇高的夢想簽訂了行動的合同。是的,我們需要技能來實現我們的目標。是的,我們還需要努力,戰略,資源,創造力,性格,甚至運氣。

但在我們啟動夢想世界之前,我們需要乙個來自內在盟友的祝福,無論是乙個眼神還是一首歌曲,讓我們相信我們可以。

這種讓我們確信自己擁有特定生活領域的能力,稱為自我效能感。在研究自我效能感數十年後,心理學家詹姆斯·馬杜克斯(james maddux)得出結論:相信我們可以完成我們想要完成的事情,是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事實上,無數的研究表明,擁有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可以幫助我們追求目標,有效地應對壓力,從事促進健康的行為,並擁有更好的心理健康。

為什麼我們的思想和信念對我們如此重要?是因為它們鼓勵了人們傳遞夢想?還是它們在我們跌倒時伸出援助之手?

或是因為當我們相信自己時,我們可以「懷著好奇心、發自內心地,獲得揭示人棗梁類精神的體驗」,正如詩人卡明斯( cummings)所寫的那樣。

自我效能的**包括

6樓:恭鴻暢

自我效能的**包括替代經驗、言語勸說、情緒喚醒、情境條件。

1、增加個體對成功的體驗,自我效能感作為個體對自己與環境發生相互作用的效能的主觀判斷,不是憑空做出的而是以個體多次親身經歷某一同類工作而獲得的直接經驗為依據的。它是獲得自我效能感最重要的途徑,並且也是對個體已形成的自我效能感進行驗證的基本途徑。多次的失敗會降低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多次成功的體驗則會提高個體的自我效能感。

2、增加替代性經驗,替代性經驗指個體通過觀察能力水平相當者的活動,獲得的對自己能力的一種間接評估。它是一種間接經驗。它使觀察者相信,當自己處於類似的活動情境時,也能獲得同樣的成就水平。

3、語言說服,指通過他人的指導、建議、解釋及鼓勵等來改變人們的自我效能感。當個體總能獲得外界的關心和支援時,他的自我效能感就會增強。人們對自身能力的知覺在很大程度上受周圍人評價的影響,尤其當評價來自於有威信或對個體來說比較重要的人。

自我效能感,是個人對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能力的主觀評估,評估的結果如何,將直接影響到乙個人的動機。社會學習理論認為,自我效能是人類行為的決定性因素。社會學習理論的創始人班杜拉認為,人類的行為不僅受行為結果的影響,而且受通過人的認知形成的對自我行為能力與行為結果的期望的影響。

自我效能感絕不僅僅是由當前的活動結果和他人的評價被動決定的,在很大程度上,它是由人們對先前活動結果的歸因決定的。同樣是失敗的經驗,它可能降低乙個人的自我效能感,而不一定降低另乙個人的自我效能感。只有把失敗歸因於自己的能力不足這種內部的、穩定的因素時,個體才會產生較低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的作用

7樓:乾萊資訊諮詢

自我效能同時也標誌拿磨首了人們對自己產生特定水準的,能夠影響自己生活事件的行為之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的信念決定了人們如何感受、如何思考、如何自遊知我激勵以及如何行為。自我效能決定了員工對自己工作能力的判斷,積極、適當的自我效能感使員工認為自己有能力勝任所承擔的工作,由此將持有積極的、進取的工作態度;而當員工的自我效消數能比較低,認為無法勝任工作,那麼他將對工作將會有消極迴避的想法,工作積極性將大打折扣。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指乙個人在特定情景中從事某種行為並取得預期結果的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指個體自己對自我有關能力的感覺。自我效能也是指人們對自己實現特定領域行為目標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簡單來說就是個體對自己能夠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

自我效能與自尊

8樓:愛情調味劑

許多人分不清自我效能與自尊的區別。

很多家長在教育引導孩子的時候,經常會說「你是優秀的」、「你是特別的」。這是在公升伏掘培養孩子的自尊。

同樣如果我們由衷的喜歡自己,這就是自尊。

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長也經常會說「我知道你能行」,其實這是在培養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同樣如果我們相信自己有能力做一些事情,這就是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與自尊是有相互聯絡的。

一項研究顯示,自我效能感的反饋(「你真的已經很努力了」)會比自尊的反饋(「你真的吵核很棒」)引起更好的表現。

如果我們跟孩子說他們很廳咐棒,他們的內心有時候會恐於再次嘗試,因為他們有時候會擔心自己下次萬一表現不那麼好怎麼辦。

而那些能夠激勵他們繼續努力的讚揚則會讓他們在下一次付出更大的努力。

因此,如果我們要鼓勵乙個人,那就要提公升他們的自我效能感而不是他們的自尊,這樣會讓鼓勵更加有效果。

什麼是自我概念?在自我概念形成過程中,人的著裝行為有何變化

自我就是內心深處的自己,真實的自己,自己毫不掩飾的一面。心理學上的自我 ego 這個概念是許多心理學學派所建構的關鍵概念,雖然各派的用法不盡相同,但大致上共通是指個人有意識的部分。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組成部分。這裡,現實原則暫時中止了快樂原則。由此,個體學會區分心靈中的思想與圍繞著個體的外在世界的思想。...

自我概念的形成與發展大致經歷階段,即

答案 c 答案解析 自我概念是個體對自己存在狀態的認知,包括對自己生理狀態 心理狀態 人際關係及社會角色的認知。其形成與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從生理自我到社會自我,最後到心理自我。自我意識的發展經歷哪三個階段 自我意識經歷的bai三個階段,du依次序是生理自我zhi 社會自我 心理自我。生理da...

簡述自我概念是通過哪些渠道逐漸形成和發展的

一般而言,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可以通過以下四個主要渠道而逐漸形成與發展的。1 重要他人的評價。他人的評價是客觀認識自己的一面鏡子,可以幫助自己瞭解 現實自我 的形象,知道 自己在別人心目中所處的地位。2 他人的態度與反應。有時,他人特別是與我們無關係的人,並不會給予我們清晰的反饋與評價,但我們可 以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