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姓 二、越國,中國春秋末霸國。《史記》以為其君主是夏王少康的苗裔,為姒姓。《世本》則以為乃姓。
春秋中期始見其與楚盟會,後吳楚交兵,楚採取聯越制吳的策略,越人常隨楚交兵,楚採取聯越制吳的策略,越人常隨楚攻吳,吳、越遂成世仇。西元前506年,吳王闔閭破楚入租灶鋒郢,越軍乘虛入吳,為楚聲援。越王勾踐元年(前496),吳王闔閭伐越,戰於檇李(今浙江嘉興南),吳軍兵敗,闔閭受傷致死,其子夫差立志報仇。
勾踐三年,夫弊晌差大破越軍,勾踐率5000殘兵退保會稽山,忍辱乞降。勾踐臥薪嚐膽,不忘會稽之恥,著手改革內政,休養生息,以恢復實力。勾踐十五年,越軍終於趁夫差北上爭霸而國內空虛之機,襲破吳都,殺死吳太子。
夫差返國後無力報復,只得忍讓言和。 其後越軍不斷進攻,勾踐二十四年,吳都被圍3年後城破,夫差自殺 ,吳國終被越國吞併。勾踐破吳後,亦北上聘問中原諸侯,宋、鄭、魯、衛等國歸附,並遷都琅邪(今山東膠南部),與齊、晉諸侯會盟,經周元王正式承認為霸主。
當時齊、晉內部矛盾尖銳,楚國元氣未復,越在四強中最為強盛。進入戰國,越勢漸衰,越王翳遷都還吳(今江蘇蘇州)已無力與諸強角逐。楚威王時,越王無彊興兵伐楚,大敗被殺,越遂衰敗。
三、「越即粵,古代粵、越通用。越族就辯畝是生活在長江以南的乙個古老的民族。夏朝稱「于越」;商朝稱「蠻越」或「南越」;周秦時期的「越」,除專指「越國」外,亦同樣是對南方諸族的泛稱。
周朝稱「揚越」、「荊越」;戰國稱「百越」。」有「斷髮文身」的風俗。秦時吞併百越地區,秦末農民起義時當地秦軍將領成立「南粵國」。
摘自黃現璠撰《試論百越和百濮的異同》 四、星官名。位於女宿。古代認為天上星與地上地區對應,故有許多地名星官。
參看「分野」。
越南姓氏 越南姓氏有什麼
2樓:星恩文化
1、越南姓氏大多來自中國,例如阮、範、陳、吳、黎、鄭、李、丁等等。越南幾個王朝的開國國王本人或其始祖全為華裔,例如吳朝的吳權(冀人)、丁朝的丁部領(粵人)、前黎朝的黎桓(蜀人)、李朝的李公蘊(閩人)、陳朝的陳日煚(閩人)(煚讀jiong3聲)、胡朝的胡季犛(浙人)、莫朝的莫登庸(粵人)、後黎朝的黎利(閩人)、鄭朝的鄭檢(閩人)、阮朝的阮福映(閩人)等等。
2、同時也有古代安南征服南方佔婆族、真臘族國家後引入的姓氏,數量比較少。
越姓的研究現狀
3樓:
摘要。1、出自姒姓,得姓始祖夏禹。
越姓的研究現狀。
1、出自姒姓,得姓始祖夏禹。
越姓最早起源於姒姓,是夏禹的後代,屬於孝畝碰以國名為氏。夏禹(大禹)本名叫姒文命,他因治水有功成為禹王。禹王死後,他的兒子夏啟(姒啟)繼承了父親的職位,後建立夏朝巧談。
夏朝傳承到第五代少康時,少康將庶子無餘封在會稽主持禹的祭祀,無餘的後人建立了越國。春秋時,越國被楚國所滅,越國的耐念公族子孫有的便以原國名命姓,稱越氏,故越氏後人奉夏禹為越姓的始祖。。
越姓在中國比較罕見,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均未列入前三百位,據估計不超過萬人,所以在歷次統計公佈中搏謹均因人口較少而沒有可以見到具體資料。今湖南、重慶市、四川、山西、湖基畝基北、吉林、河南、黑龍江、廣東、內蒙耐冊古等地,均有越氏族人分佈。
越姓的研究 結論。
姓氏越,拼音yuè,2021年全國總人口約8 萬人,是我國罕見姓氏之一,在按人口數量排序的當今中華百家如知凳姓排名最新名列猛攜第 468 位渣旅。
您好,第乙個就是研究結果,研究的結果就是越姓起源於姒姓,得姓始祖夏禹。
為什麼說區姓是古南越族特有的姓?
4樓:稻子
在華族的千千萬萬個姓氏當中,不少姓氏是源自同乙個祖宗,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由於逃亡、遷徙、避難以及其它原因,同乙個祖宗的後人分別擁有不同的姓氏。關於歐氏的傳自越王勾踐,歷來有關的姓氏古籍都已有過考證,《路史》所記載的:「越王無疆次子,封烏程歐餘山之陽,後有歐氏,歐陽氏」;以及《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詳載的:
出自姬姓,夏少康庶子封於會稽,至越王無疆,為楚所滅,無疆子蹄,更封烏程歐餘山之陽,為歐陽亭侯,遂以為氏」;和《姓氏考略》上所說的:「越王無疆之次子封於烏程歐餘山之陽,後有歐氏、歐陽氏、歐侯氏,望出平陽。」由此可見,歐氏和歐陽氏都是越王無疆的第二房子孫,而越王無疆,根據考證,則是距今2440多年前越王勾踐的七世孫。
換言之,歐氏和歐陽氏的得姓歷史,算起來至少也已經在2400年以上,真是名副其實的源遠流長。這個家族的子孫尤其值得自傲的是,他們的家世源流,不但可以源源本本地推溯到春秋時代的越王勾踐。而且,更可以遙遠地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聖君夏禹;因為,先秦時期位於浙江的越國,正是由夏禹的五世孫,那位曾經中興夏室的少康之子所傳。
換句話說,不論是歐氏,抑是歐陽氏,都擁有四五千年的悠久家世源流。作為乙個歐姓人還有什麼比這份榮譽更值得自豪的!區、歐、歐陽三姓同宗。
區、歐、歐陽都是春秋時代那位「臥薪嚐膽」的越王勾踐的後人。在區、歐、歐陽三姓當中,歐氏和歐陽氏是老大,很早就出現這兩個姓氏,區氏是在漢朝才出現的,因此,區氏族人謙稱是小區,稱「歐」氏為大歐。據《區渭泉祖家譜》又說,廣東新會區氏的始祖竹谿公於宋度宗鹹淳年間(1265-1274年)從粵北南雄珠磯巷遷徙到廣東新會。
在這之前他們的祖先居住在福建莆田。其實,不論是區氏、歐氏或歐陽氏,他們的祖先都是從中原,經過莆田,南下福建、廣東各地。 不論在中國或海外華人當中,區、歐、歐陽三姓都是少數族群,相比之下,這三個姓氏的名人也就不如其它大姓的名人那麼眾多。
5樓:花道食冤球我
那就只有問調查民族姓士的專家拉,我恐怕就沒辦法您拉,抱歉。
越姓的姓氏源流
6樓:網友
越(yuè)姓源出有: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拓拔部中有越勒氏、越強氏、越質氏、越質詰氏等部落。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巨集(元巨集)於太和十七~二十年(西元493~496年)遷都洛陽入主中原後,大力推行的漢化改革政策實施過程中,越勒氏、越強氏、越質氏、越質詰氏等部落中有改為漢字單姓為越氏者,後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源於錫伯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錫伯族高越羅氏,在清朝早期歸入索倫部,後改編入滿州八旗。
清乾隆二十九年(西元1764年),高越羅氏部落被以「披甲」名義(即徵兵)徵調到新疆戍邊。到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越氏、高氏、羅氏等。
越姓的遷徙分佈
7樓:夙歆
越氏是乙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三百六十六位門閥。越姓在大陸和臺灣都列入百家姓第14位。根據《萬姓統譜》的記載,越氏有三支,第一支是越王勾踐的後代,是乙個以國為氏的姓氏;第二支越氏是由越強氏改為單姓越氏;第三支越氏是由越質氏改為越氏。
越姓出自姒姓。夏朝時,帝少康封他的庶子無餘在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讓他負責祭祀祖先的各項事宜。後來,無餘便在會稽山一帶建立起小國,自號為越,國民就以越為姓氏越國發展非常迅速,也出現過如越王勾踐的偉人,因此越姓得到了很快的發展。
北魏孝文帝時,鮮卑族越勒氏、越質詰氏進入中原時,為適應漢族文化,也改為越氏。
今湖南省的花垣縣,重慶市的涪陵區、巴南區,四川省的鄰水縣,山西省的忻州市,湖北省的武漢市、荊州市,吉林省的長春市農安縣,河南省的商丘市民權縣,黑龍江省的梅里斯市,廣東省的廣州市,內蒙古烏海市,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等地,均有越氏族人分佈。
韓國人和越南人的姓氏為何和中國一樣
這是儒家文化的影響,分子人類學也證明了,越南人和韓國人的父系單倍群中分別有四成來自中國人。2 他們當時是中國的附屬國,為了順應宗主國的習慣,就改為漢姓了。這類似於中亞人在 統治時期,在自己本族名的後面加上了俄語尾音。都不正確,還有一種可能,他們當時沒有自己的文字,到中國學習後慢慢改進的。歷史上這些國...
玉開頭的日本姓氏,中國的姓氏中有姓玉的嗎?
玉 tama 姓氏人口排名25555位,約有200人。玉山 tamayama 排名3487位,約有3800人。玉宮 tamamiya 排名51798位,約有40人。玉森 tamamori 排名12093位,約有600人。玉水 tamamizu 排名11604位,約有600人。玉谷 tamaya 排名...
中國姓氏裡有 明 這個姓嗎,中國姓氏中有沒有」來」這個姓?
有啊 明氏的起源有四 1 出自譙明氏。燧人氏為部落首領的時候,他的部下有一個叫明 由的,因為才能而很受燧人氏看重,是譙明氏的後裔,為 四佐 之 一。明由的後代便以祖上的名字作為姓氏,所以得到明姓。2 出自姬姓。是春秋時期虞國公族的後代。秦國丞相百里奚的兒 子名叫視,字孟明。是一個將軍。取得過很多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