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毅木訥近仁,巧言令色鮮矣仁什麼意思?

2025-04-02 14:50:08 字數 1940 閱讀 9031

1樓:小熊生活百科

這句話的意思是:性格剛毅說話木訥的人往往有一顆仁慈的心,而那些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人,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出處:《論語·學而》

原文:子曰:「剛毅木訥,近仁,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孔子。

說:「性格剛毅說話木訥的人往往有一顆仁慈的心,而那些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解讀。反思:孔子時代講禮,從「禮儀」的「儀」便是保持自己的獨立尊嚴,同時使的他人愉悅。

用語言來使得他們歡喜和產生其他情緒是一種自我表達,孔子致力於建立自己的學說,怎麼會這樣子來駁斥自告姿己?所以源友納明顯有誤!

正解:致力於巧妙的言語,鑽研說話的技巧,會讓人看起來變成他了所想要變成的樣子,然後止步不前。而短期的來說,語言技巧是很有用的,所以眾人掉進了這樣的乙個陷阱雹沒,這就是為什麼仁德變得稀少!

2樓:敖英發卿愫

這句話的意思是:性格剛鎮碧銀毅說話木訥的人,往往有慧謹一顆仁慈的御宴心,而那些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人,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剛毅木訥近乎仁,巧言令色鮮矣仁什麼意思

3樓:剛陽文化

剛毅木訥近乎仁,巧言令色鮮矣仁」意思是:意志剛強、性格堅忍果決、言語謹慎而遲鈍,這些品質接近仁。而那些喜歡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人,這種人的碰者仁心就很少了。在《論語》

中孔子經常把「仁」和人的樸素氣質歸為一類。

名句出處:第一句出自《論語·子路第十三》:子曰:「剛、毅、木、訥,近仁。」第二句出自《論語·學而》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作者簡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時魯國。

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儒家學派創始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學家,對中國森吵脊思想文化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論語·子路》篇名句:1、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2、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2、欲速則不達。4、居此滲處恭、執事敬、與人忠。5、言必信,行必果。

4樓:僧奕聲練婉

這句話出自《論語·子路》,意思悶譽是:剛強、果敢、樸實、謹慎,這四種品德接近於仁。花啟如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螞旁段仁心就很少了。

剛毅木訥近乎仁,巧言令色鮮矣仁的意思

5樓:琪琪猴的救贖

這是古代哲學家孔春配滾子在《論語》中的名言,原文為:「剛毅木訥近乎仁,巧言令色鮮矣仁」。其意思是:

堅毅正直、沉默寡言的人比較接近仁德的境地,而機智善辯、能言善辯的人很難達到仁德的境界。

這句話中,孔子用「剛毅木訥」和「巧言令色」兩組對比來闡述仁德的內涵和外在表現。學者對這兩種人格特質的評價也是不同的:孔子認為沉默寡言的人在表現仁德方面更加的真誠、坦率、堅定,而能言善辯的人由於熱衷於口才和外表扒餘,容易表現出虛偽、刻薄和空洞。

總之,「剛毅木訥」,即思想堅定,但話少不多賣尺;「巧言令色」,即口才優秀,但善於言辭欺騙。這句話的意思是指,有些人雖然不太會說話、表達自己,但是心地善良,講究道義;而有些人口才極佳,但所說的話卻不一定真實,而真正的仁德需要更多的是內心的真誠和堅定。

剛毅木訥近仁,巧言令色鮮矣人什麼意思

6樓:匿名使用者

剛、毅、木、訥,近任:

剛強、果決、質樸、言語謹慎的人近乎仁德。

巧言令色鮮矣仁:

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討好別人的人的仁心很少。

7樓:北京王嘉化妝學校

巧言令色。

拼 音】:qiǎo yán lìng sè【解 釋】:令色:討好的表情。形容用花言巧語和諂媚的態度討好於人。

出 處】:《論語·學而》:「巧言令色;鮮矣仁。」

示 例】:這個人常~;討好他人;藉以達到個人的某種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