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陪你一起過二年
總是 [zǒng shì] 生詞本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永遠地;無例外地
近反義詞近義內詞老是
容反義詞偶爾
百科釋義詞目:總是發音:zǒng shì英語:always日語:〔副詞〕いつも.いつまでも(...である).
老漢語拼音的歷史
2樓:匿名使用者
我國原來沒有拼音字母,採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來給漢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註明漢字的讀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讀不出來。反切是古人在「直音」、「讀若」之後創制的一種注音方法,又稱「反」、「切」、「翻」、「反語」等。
反切的基本規則是用兩個漢字相拼給一個字注音,切上字取聲母,切下字取韻母和聲調。周有光先生稱反切是「心中切削焊接法」。這兩種注音方法,用起來都不方便。
明朝末年西方傳教士來中國傳教,為了學習漢字,他們開始用拉丁字母來拼寫漢語。
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出版物,比「小經」用阿拉伯字母給漢字拼音稍晚,「小經」(又名「小兒經」、「小兒錦」)大概是最早用字母文字給漢字拼音的嘗試。
中國的漢語拼音運動是從清朝末年的切音字運動開始的。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挽救民族危亡和振興中華的熱情,激發著一些愛國知識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國的主張,梁啟超、沈學、盧戇章、王照都一致指出,漢字的繁難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因此,掀起了一場「切音字運動」。
202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就馬上著手研製拼音方案,欲廢除漢字,改用拼音文字。2023年10月成立了民間團體「中國文字改革協會」,協會設立「拼音方案研究委員會」,討論拼音方案採用什麼字母的問題。
在2023年,***就指出:「文字必須改革,必須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但是,究竟採用什麼形式的拼音方案,他本人也是經過了反覆斟酌的。
***到蘇聯訪問時,他曾經問斯大林,中國的文字改革應當怎麼辦;斯大林說,中國是一個大國,可以有自己的字母。***回到北京之後,指示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制訂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同時,上海的新文字研究會停止推廣北方拉丁化新文字,等待新方案的產生。
3樓:奶糖奶思
漢語拼音是在2023年-2023年文字改革時制定出來的。制定方是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
我國古代是沒有拼音字母的,而是採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來給漢字注音。直音,是用同音字註明漢字的讀音。反切,就是用兩個漢字來給另一個漢字注音。
4樓:匿名使用者
從2023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通過《關於漢語拼音方案的決議》,批准並決定推行《漢語拼音方案》起,漢語拼音已經走過六十年。從學習漢字到推廣普通話,從文字輸入到資訊溝通,從教育普及到國際交流,漢語拼音早已嵌入到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須臾不可缺少。
百年探索,凝聚數代人智慧的結晶
新中國成立之時,多年的戰亂令社會滿目瘡痍。根據相關資料統計,當時全國5億多人口中,文盲率高達80%。回憶起當年制訂並推行《漢語拼音方案》的初衷,時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吳玉章之孫吳本淵說:
「其實當初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要用一個好方法來掃除文盲。」
2023年10月10日,新中國成立的第十天,中國文字改革協會宣告成立。擺在吳玉章及專家們面前的第一道難題,就是採用什麼樣的字母形式來制定漢語拼音方案。
明清時期,來華傳教士利瑪竇最早使用拉丁字母為漢字注音。後來,英國人創制的「威氏拼音」一度盛行。不過,著名語言學家周有光認為,這些外國人給漢字注音只能算是「外國人為外國人而拼音化」,「是他們自己為了便於學習中文而創造的權宜之計」。
中國人對拼音的探索,始於盧戇章2023年所著《一目瞭然初階》,創造了57個音節雙拼的符號。在此之後,相繼出現了王照的官話合聲字母、章太炎的注音符號、趙元任的國語羅馬字、瞿秋白的拉丁化新文字等。但這些漢語拼音方案都因為無法準確適應漢語的特點,最終沒能推廣下去。
在當時,拼音方案的選擇也引起了社會群眾的廣泛參與。周有光先生曾在文章中記載,從2023年協會成立至2023年,共收到全國各地和海外華僑共633人寄來的655個漢語拼音文字方案。
數番討論、幾易其稿,《漢語拼音方案》終於在2023年2月11日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被正式批准通過。方案採用了國際通用的拉丁字母,實行音素化的拼音方法。從當年秋季起,全國的小學一年級開始教學拼音字母。
華夏五千年的漢字語言從此有了標準、規範的讀音,「語同音」從夢想照進現實。
教育部副部長、國家語委主任杜佔元在《漢語拼音方案》頒佈60週年紀念座談會上表示,方案既承繼歷史,又發展創新,既是許多代人智慧的結晶,又充分發揮了現代知識分子和廣大人民群眾的聰明智慧。
60年來,推行《漢語拼音方案》與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三大語言文字工作任務,在普及國民教育、提高國民素質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我國的文盲率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80%以上下降到4.08%,識字人口使用規範漢字的比例超過95%,普通話普及率達到73%以上。
融入時代,古老漢字駛入資訊化快車道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尤其是資訊科技應用帶來的深刻變革,漢語拼音早已不再是單純的掃盲工具。在推動漢語現代化和資訊化、少數民族文字創制、手語和盲文研製、漢語國際教育等方面,漢語拼音彰顯出強大而持續的生命力,遠遠超出了制訂者們的最初構想。
現如今,以漢語拼音為基礎的漢字輸入法已經被普遍應用到電腦、手機等終端裝置,為網際網路的迅速普及起到了奠基作用。得益於當年方案所採用了拉丁字母,當我們輸入漢字時,無需改造就可以直接使用國際標準鍵盤。
在人名地名拼寫、圖書排序檢索、旗語燈語設計、產品型號編制、人事檔案、戶籍管理等領域,漢語拼音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半個多世紀來,《漢語拼音方案》的推行,讓古老的漢字走上了服務社會的「快車道」。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南方科技大學李藍說,「在壯、布依、苗、侗、哈尼、傈僳、佤、黎、納西、白、土、瑤等少數民族研製新文字時,漢語拼音方案是其的重要基礎和前提。」據瞭解,以《漢語拼音方案》為依據,國家幫助12個少數民族創制和改進了16種拉丁字母形式的民族文字。
漢語拼音同樣深刻影響了我國殘疾人教育事業的發展。中國盲文出版社黨委書記、社長張偉表示,「《漢語拼音方案》的推行使手語、盲文和漢字、普通話有了密切聯絡,為國家通用手語和通用盲文的研製、推廣和使用創造了條件,為殘疾人平等充分參與社會生活、共享社會文明的發展成果提供了便利。」
近年來,漢語國際教育的快速發展,也直接得益於《漢語拼音方案》的制定和推廣。「由於漢字表意文字的特殊性,外國人無法從漢字字形上獲得讀音,所以初級階段一般都採取拼音先行的方法來幫助漢語初學者快速入門。」國家漢辦副主任趙國成說。
目前,在全球147個國家和地區設立的526所孔子學院和1113個孔子課堂中,漢語拼音是重要的教學手段和工具,大大推動了中國語言和文化的傳播。
面向未來,搭建國際交流的文化津樑
周有光先生在《漢語拼音方案》行世五十週年時曾撰文:「五十年來,漢語拼音的應用擴大,快速驚人。原來主要應用於教育領域,現在顯著地應用於工商領域。
原來主要是小學的識字工具,現在廣泛地發展為資訊傳輸的媒介。原來是國內的文化鑰匙,現在延伸成為國際的文化橋樑。」
作為中國代表,周有光在2023年向國際標準化組織提出把《漢語拼音方案》作為國際標準的建議。2023年,《iso 7098 文獻工作——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在國際標準化組織第19屆會議上正式通過,漢語拼音從中國的國家規範成為國際標準,邁出了走向世界的步伐。
北京的城市譯名從「peking」變為「beijing」 奧運會吉祥物「福娃」譯名由「friendlies」改為拼音「fuwa」......時至今日,《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寫中國地名、人名和中文的標準,已成為國際共識。
87歲高齡的國家語委原副主任陳章太用「前後兩個30年」來評價《漢語拼音方案》頒佈六十年來的實踐。在他看來,前30年主要是為漢字注音,拼寫普通話,掃除文盲,普及學前教育,促進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後30年則主要體現在為滿足國家改革開放和大資料時代的要求,在資訊網路化、智慧化、國際化等方面作用的充分呈現。
「造福社會,聯結古今,融通中外,影響深遠。」在紀念座談會上,杜佔元談到《漢語拼音方案》的歷史功績時說。他同時指出,「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新時代賦予了語言文字事業發展新內涵,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
他強調,要進一步發揮漢語拼音在農村和民族地區等教育薄弱區域的基礎工具作用,為實現「語同音」的千年夢想打通「最後一公里」;進一步發揮漢語拼音在資訊科技與人工智慧發展中的基礎作用,提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資訊處理智慧化水平;進一步加強漢語拼音理論和實際應用研究,加強語言文字規範標準建設;進一步發揮漢語拼音文化工具和國際標準的橋樑紐帶作用,助力文化強國建設。
六十載滄桑砥礪,一甲子春華秋實。從識字工具到文化津樑,漢語拼音身披榮光,再踏征程。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語言文字先行「開路」,喚起民心相通,一幅共同發展繁榮的時代畫卷正徐徐。
面向未來,漢語拼音與千年漢字雙翼齊振,讓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讀懂中國。
5樓:六六
學習和記憶文字發音的方法:我國原來沒有拼音字母,採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來給漢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註明漢字的讀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讀不出來。
反切,就是用兩個漢字來給另一個漢字注音,反切上字與所注字的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注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周有光先生稱反切是「心中切削焊接法」。
歷史:明朝末年西方傳教士來中國傳教,為了學習漢字,他們開始用拉丁字母來拼寫漢語。
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出版物,比「小經」用阿拉伯字母給漢字拼音稍晚,「小經」大概是最早用字母文字給漢字拼音的嘗試。
2023年,法國耶穌會傳教士金尼閣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資》,這是一本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字彙。注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瑪竇方案的基礎上修改的。
利瑪竇和金尼閣的方案是以「官話讀書音」為標準設計的,適於拼寫北京語音。這種新穎的拼音方法給中國學者以很大的啟迪。明末音韻學家方以智說:
「字之紛也,即緣通與借耳。若事屬一字,字各一義,如遠西因事乃合音。因音而成字,不重不共,不尤愈乎?
」清代學者楊選杞說:「辛卯戶餬口舊金吾期翁家,其猶子芸章,一日出《西儒耳目資》以示餘,予閱未終卷,頓悟切字有一定之理,因可為一定之法」。但是,在兩三百年間,利瑪竇和金尼閣的方案只是在外國傳教士中使用,沒有在中國人當中廣為傳播。
2023年到2023年之間,在廣州傳教的英國傳教士馬禮遜編了一部《中文字典》,這是最早的漢英字典,字典中用他自己設計的拼音方案來拼寫漢語的廣東方言,實際上是一種方言教會羅馬字。接著,在其他的方言區也設計了不同方言的方言教會羅馬字。其中廈門的「話音字」2023年開始傳播,僅在2023年就印刷**五萬冊讀物,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前,大約還有十萬人左右使用這樣的方言教會羅馬字。
其他各地的方言教會羅馬字,在南方的通商口岸傳播,主要用來傳教。
2023年,英國大使館祕書威妥瑪(thomasf.wade)出版了北京語音官話課本《語言自邇集》,他設計了一套拼寫法,用拉丁字母來拼寫中國人名、地名和事物的名稱,叫做「威妥瑪式」。
2023年到2023年間,有兩個外國傳教士提出了「辣體漢字」,這是一種根據《廣韻》設計的、以音節為單位的漢語拉丁字母文字,同音字幾乎都有不同的拼寫法,拼寫的是方言。
中國的漢語拼音運動是從清朝末年的切音字運動開始的。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挽救民族危亡和振興中華的熱情,激發著一些愛國知識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國的主張,梁啟超、沈學、盧戇章、王照都一致指出,漢字的繁難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因此,掀起了一場「切音字運動」。
梁啟超在《沈氏音書序》中指出,「國惡乎強?民智斯圖強,民惡乎智?盡天下之人而讀書,而識字,斯民智矣」。
沈學說:「歐洲列國之強,......有羅馬之切音也。人易於讀書,則易於明理,理明,利弊分析,上下同心,講求富強」。
盧戇章說:「以切音以識漢文,......全國皆能讀書明理,國家何致貧窮?人民何致魚肉?
」王照說:「列位啊,咱們個人都要點兒強吧,瞧瞧咱們中國都成什麼樣兒啦?」「中國**非注意下層教育不可,欲去下層教育的障礙,非制一種溝通語言的文字使言文合一不可」。
盧戇章(1854-1928)是我國第一個創制拼音文字的人。2023年,他在廈門出版《一目瞭然初階》,公佈了他創制的「中國切音新字」,用拉丁字母及其變體來拼廈門音,聲韻雙拼,左右橫寫,聲母在右,韻母在左,另加鼻音符號和聲調符號,增加聲母后還可兼拼泉州音和潮州音。盧戇章並不要求廢除漢字,他主張「切音字與漢字並列」。
後來,他又編寫了《中國字母北京切音教科書》和《中國字母北京切音合訂》,用切音字來拼寫官話。
拓展資料:
漢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頒佈的漢字注音拉丁化方案,於2023年-2023年文字改革時被原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現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該拼音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註,作為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2023年2月11日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公佈該方案。
2023年,成為國際標準iso7098(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
部分海外華人地區如新加坡在漢語教學中採用漢語拼音。2023年9月,中國臺灣地區確定中文譯音政策由「通用拼音」改為採用「漢語拼音」,涉及中文音譯的部分,都將要求採用漢語拼音,自2023年開始執行。
經常的拼音是什麼,總是的拼音是什麼
經常的拼音是 j ng ch ng 經常的近義詞 一 常常 ch ng ch ng 事情的發生 不止一次,而且時間相隔不久。二 頻繁 p n f n 次數 多。引證 徐遲 生命之樹常綠 重大的科學研究成果,連線不斷地取得了一百多項。喜訊頻繁,捷報紛傳。擴充套件資料經常的反義詞 一 有時 y u sh...
「萌」是的拼音是什麼,那又是什麼意思
萌拼音 m ng 基本資訊 部首 艹,四角碼 44627,倉頡 tab86五筆 ajef,98五筆 ajef,鄭碼 ekq統一碼 840c,總筆畫數 11 基本解釋 1 植物的芽 萌櫱。2 發芽,開始發生 萌生。3 古同 氓1 萌 拼音 m ng,筆劃 11 部首 艹 五筆輸入法 ajef 基本解釋...
一片草地的拼音,草地上是的拼音
一片草地的拼音 y pi n c o d 拼音,是拼讀音節的過程,就是按照普通話音節的構成規律,把聲母 介母 韻母急速連續拼合並加上聲調而成為一個音節。y pi n c o d 草地上是的拼音 草地 這個詞 拼音 c o d 釋義 1.長草的地方 2.種植牧草的大片土地 小羊和小馬在草地上吃草的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