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一下荀子,簡述先秦時代孔子孟子莊子荀子的主要思想及作品的藝術特色

2021-05-25 13:00:33 字數 6247 閱讀 2688

1樓:江漢之盟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因避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回孫」二字古音答

相通,故又稱孫卿。漢族,周朝戰國末期趙國猗氏(今山西安澤)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時人尊稱「荀卿」。

曾三次出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今山東蘭陵)令。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常被與孟子的性善論比較。對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當的貢獻。

荀子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2樓:哈哈欠為你違逆

荀子作品:《荀子》,主要思想是仁義、王道;「君舟民水」的關係;性惡論。

3樓:匿名使用者

重視社會秩序,重視人為的努力。孔子中心思想為「仁」,孟子中心思想為「義」,荀子繼二人後提出「禮」,荀子認為人與生俱來就想滿足慾望,若慾望得不到滿足便會發生爭執,因此主張人性本惡,須要由聖王及禮法的教化.也提倡法治,教育出了李斯和韓非子。

就他是否是儒家也有一定爭議。

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異同 簡述孔子和孟子君子觀的異同

4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孟子、荀子的相同點是「仁」和「民本」思想.但是他們的人性論各異,孔子的人性論是性相近、孟子人性論是性善論、荀子的人性論則是性惡論.

思想主張

孔子 提出「仁」與「禮」的學說,主張在人人道德自覺的基礎之上建立一個禮樂文明的社會. (孔子注重政治與人事,對鬼神抱著敬而遠之的態度.孔子死後,其言論被編纂成《論語》一書.)

孟子 繼承併發揮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學說.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從而提出了「君輕民貴」的思想.

荀子 1在天人關係上,一方面強調「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2繼承並深入討論了儒家「禮」的思想.他說,學習的最高目標是把握「禮」.

簡介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年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者。名丘,字仲尼,魯國人。 首先,他提出「仁」的學說,即要求統治者能夠體貼民情,愛惜民力,不要過度壓迫剝削人民,以緩和階級矛盾。

其次,他主張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

孟子(前372-前289)戰國時思想家。名軻,字子輿,鄒國人。 孟子認識到人民的力量不可輕視,說:

「民為貴」,「君為輕」。他主張實行「仁政」,讓農民有一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的勞動時間,並放寬刑罰,減輕賦稅。但孟子又宣揚「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這是一種為統治階級辯護的思想。

荀子(前313-前238)戰國後期思想家。名況,趙國人。 荀子是一位唯物主義思想家。

他認為星墜日食,颳風下雨,春生夏長,是自然界的變化,自然界的變化又是有一定規律的。人力能夠征服自然,應該利用自然為人類服務。這是一種人定勝天的思想,它反映了戰國時期人們對自然鬥爭力量的加強。

論述孟子、荀子的人性觀

5樓:海底捉粽子

孟子人性本善

荀子人性本惡

6樓:中國歷史地圖

戰國時期孟子提出的一種人性論。孟子認為,性善可以通過每一個人都具有回的普遍的心理活動加以驗證。答既然這種心理活動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據的,是出於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稱之為「良知」「良能」。

荀子性惡論則認為人性只限於食色、喜怒、好惡、利慾等情緒慾望,不論「君子」「小人」都一樣。所以荀子說:「人之生也固小人。

」「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惡」。至於仁義,則是由後天所學、所行、所為而獲得的。

7樓:雞飛蛋打半兵衛

孟子性善論

荀子:性惡論

8樓:雲橫秦嶺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王德峰教授講座

簡述先秦時代孔子、孟子、莊子、荀子的主要思想及作品的藝術特色

9樓:

孟子: 孟子自幼受儒家思想的熏習,對儒家思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後又「私淑孔門後學」,以繼承和光大儒學為畢生追求,形成了以「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論」為主要內容的孟子學說,為儒家學說的發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民本:

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華所在。先秦民本思想淵源已久,《尚書?夏書?

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穀梁傳?

恆公十四年》:「民者,君之本也。」孟子對民本思想給以系統的發展和闡述。

民本思想在孟子的政治思想中佔有突出的位置。他明確提出只有「保民」才可以「王」天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

梁惠王上》)他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他認為決定統治者統治地位的政治基礎是民心的向背,民心歸服是一統天下的決定性因素,「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孟子?離婁上》),從某種意義上說人民比君主更重要,基於這種觀點,他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公孫丑下》) 仁政: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在孔子仁政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將其發揚光大,建立起自己完整的仁政學說體系。

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現在養民、教民兩個方面。 養民---一要制民之產,「是故明君必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孟子?

梁惠王上》)「民之為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孟子?

滕文公上》)孟子的仁政就是要合理解決土地、衣食、教育等基本問題,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問題,「仁政必自經界始。」(《孟子?滕文公上》)二要使民以時。

孟子認為統治者在徵用勞役時就以「不違農時」為前提,同時也反對濫捕亂伐,「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

」(《孟子?梁惠王上》)當時戰爭不斷,而農業生產的季節性強,頻繁的戰爭必然貽誤農時,影響農業生產。其「數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時入山林」則反映了注重保護自然資源的可貴思想。

三要取民有制。他主張薄稅輕斂,「取民有制。」(《孟子?

滕文公上》)「省刑罰,薄稅斂。」(《孟子?梁惠王上》)不能濫徵,不能搞苛捐雜稅。

他把這看作是富民之道,說:「易(治)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孟子?

盡心上》)他把「什一之稅」描繪為最理想的稅制,認為這種十分抽一的稅率不能再提高,而且還須根據實際收成情況而減徵或緩徵。他列舉當時賦稅繁多的情況說:「有布縷之徵,粟米之徵,力役之徵。

」(《孟子?盡心下》)徵布、徵糧,還要徵勞役,三重負擔加在一起,人民是不堪忍受的:「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離。

」(《孟子?盡心下》)他要求對這種重稅加以寬減,「君子用其一,緩其二。」(《孟子?

盡心下》)還罵那些自稱能為君「闢土地,充府庫」的所謂「良臣」是「民賊」。(《孟子?告子下》) 教民---向人民施以教化。

他屢屢說:「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孟子?

梁惠王上》)「設為庠序學校以教育之。」(《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也。

聖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孟子?滕文公上》)他認為教化是保證社會和諧的重要措施,教化可以使人「明人倫」,從而達到「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滕文公上》) 王道:「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國家政治的最高理想。

孟子認為民本與仁政能否實現,關係到能否實現「王道」這一目標。孟子所謂「王道」,即「以德行政者王」,他列舉商湯、周文王行王道的例子:「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孟子?公孫丑上》)在孟子看來,實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樂以天下,憂以天下。

」(《孟子?梁惠王下》)正因為孟子把實現王道作為最高的政治理想,所以凡不以「王道」治國者,便都被他視為「罪人」,視為「**民賊」,遭到他的猛烈抨擊。 性善:

在孟子思想中,性善論是其倫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孟子認為,人的本性與動物本性的不同之處在於人有道德,即人生而具有仁、義、禮、智等道德品質,人們都有一種先天向善的能力,即「良知」、「良能」:「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其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孟子?

盡心上》)意思是說,人們無須乎學就會做的,這是他們的良能;無須乎用腦筋思考就知道的,這是他們的良知。兩三歲的孩童,沒有不知道愛他們的父母的,等到長大了,又沒有不知道尊敬其兄長的。親愛父母便是仁,尊敬兄長便是義。

為了使人們確信人性本善的結論,孟子進行了論證,提出人皆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種心向。此四種心向乃是仁、義、禮、智發生的根源。惻隱之心是仁發生的根源,羞惡之心是義發生的根源,辭讓之心是禮發生的根源,是非之心是智發生的根源。

而四人的四種心向所產生的仁、義、禮、智四種品德是屬於善的品德。因此,人的四種心向是向善之心向,而人之向善之心向是根源於人性的,由此可知,人性當是善的。孟子認為:

「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孟子?公孫丑上》)在孟子看來,沒有同情、羞恥、辭讓、是非之心的人,簡直不是個人。人有這種心向,就好比人有四肢一下,是自然而然的。

因此「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仁義禮智這些美德,不是由外面給予或施加的,而是人本身就生而具有的,只不過人們不去想它罷了。

孟子學說,作為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除了上述幾點外,還有許多精彩而豐富的內容,如「養氣」說,「人格修養說」,「盡心、知性、知天」說,「以意逆志」說等等。孟子學說對儒家學說起到了一個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奠基作用,他與孔子學說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國儒學思想發展的基礎---孔孟之道,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主幹。 %9答案補充 %9孔子:

孔子思想形成的原因概括為:(1)春秋時代的需要。(2)歷史文化的積累。

(3)生活實踐的昇華。孔子思想體系的特點總結為:一是體仁,二是中庸,三是修禮,四是行道。

孔子學說是仁學,源於民本主義,其主要內容是繼承西周以來的敬德保民思想;「禮」是孔子禮的思想的直接**。孔子的禮,大則治理國家之**,小則為人處事之禮貌;無所不及的中庸思想,是孔子學說的哲學方法,也是孔子的唯物主義思想部分中最核心的內容,是辯證法在孔子思想中的典型運用;大同思想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組織部分,寄託了孔子的遠大政治理想,是孔子入仕行道,終生為之奮鬥的最終目的。孔子軍事思想盡管未成體系,但仍是很有價值的。

孔子為了使魯國立於不敗之地,提出了「文事」「武事」兼備的著名國策。孔子十分重視軍隊的教育和訓練,提出了「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的命題,不僅在理論上是正確的,而且在實踐上也是有效的。孔子又提出「足食、足兵」,這是其軍事政治思想的中心。

他又提倡「義勇」,所謂「義」實際也就是一定的政治觀點問題,由此可認為他在治軍上已開始重視政治思想教育。他還提出「征伐自天子出」的命題和主張,在古代軍事思想史上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9答案補充 %9莊子:

在宇宙觀方面,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認為道是「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的,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這種超越感覺的道,卻是世界萬物的本源,具有泛神論的色彩。同時,莊子又進而認為我即道,道即我,道就成為主觀精神的東西。

但是,由於老子在肯定客觀事物矛盾對立而相互轉化的同時,卻忽略了矛盾轉化的條件和新舊質的區別,莊子把樸素的辯證法進而引向了相對主義。他認為「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世界上沒有是非、善惡、美醜之分,莊子是「小國寡民」思想的典型表現。 莊子發展了老子社會政治學說,要求回到「渾沌」世界去,即所謂「至德之世」他說:

「至德之世,不尚賢,不使能;上如標枝,民如野鹿。」可見莊子所向往的社會是沒有階級壓迫和戰爭禍害的大同之世,這在當時固屬幻想,但要求恢復「素樸」即人的自然屬性,人人平等,沒有剝削和壓迫,在人類思想政治史上是有深遠影響的。 %9答案補充 %9荀子:

荀子是戰國末期最後一位儒學大師和成就卓著的思想家、文學家。荀子的思想以儒家為中心,並具有兼融百家的色彩。(1)荀子繼承並發展早期儒學的「禮樂」思想,並吸納了法家的法治思想。

主張禮法並重、王霸兼行。(2)荀子發展了先秦時期的自然論,提出了具有樸素唯物色彩的天道觀。(3)荀子在人性論上與孟子相對抗,提出了「性惡論」。

荀子的藝術成就:《荀子》一書多為長篇專題性**,涉及了哲學、政治、經濟、文學、藝術等眾多領域。體系博大,思想精深,內容廣博,而且說理散文的藝術水平達到了相當的高度。

首先,其書體系完備,構思嚴謹,中心突出,論述周詳,說理透闢。其次,善用鋪陳手法和排比句式,以加強文章的氣勢和感染力;善用形象的事物和繁富的比喻,來深入淺出地說明抽象的道理。第三,《荀子》的語言風格質樸縝密,明晰曉暢,而又淳正渾厚。

此外,荀子在文學形式上還有特別的貢獻。

簡述《秋夜》的時代背景誰能幫我簡述一下《家》的時代背景?謝謝大家!

秋夜 選自魯迅的散文詩集 野草 寫於 五四 退潮後的苦悶彷徨期。魯迅的苦悶彷徨是他秉承 五四 新文化精神在進取搏擊途中難於避免的,他以求索而產生的苦悶,戰鬥而引來的彷徨釀就了 野草 野草 是 廢弛的地獄邊沿的慘白色小花,證明封建軍閥統治著的黑暗年代,仍然有生命存在,這頑強的生命之花不是為著粉飾鬼蜮世...

簡述一下柔道的發展歷史?

柔道起源於中國,為什麼卻盛行於日本?柔道起源於中國,也許在中國並沒有那樣發揚光大,但在日本,柔道卻很盛行因為在日本人眼中,柔道是一種很值得流傳的運動技能,他們這麼多年研究柔道,他們也把柔道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首先,柔道之所以在日本盛行,是因為日本人看重柔道有以柔克剛,剛柔並濟的特點。因為日本人的身高比...

簡述一下中國的服飾發展歷史

一 先秦時期 婦女不穿褲子穿裙子,人們常說的衣裳指的是衣服和裙子,上為衣,下為裳。二 漢朝時期 最有名的是留仙裙,而且漢朝女人每層衣服的領子必須露出。層層疊疊可以超過3層,名曰三重衣。三 魏晉南北朝時期 這時的條紋間色裙走紅,飄逸的長裙是諸位貴族女士的標配,而曳地五尺是常用標準,寬大的袖口綴有不同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