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咪浠w眯兮
中國古代三大著名的青銅鼎分別是:四羊方尊、司母戊鼎、毛公鼎。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偏早青銅器。屬於禮器,祭祀用品。是中國現存商代青銅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
3釐米,重近34.5公斤,2023年出土於湖南寧鄉縣黃村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現藏於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
司母戊鼎,是中國商代後期(約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王室祭祀用的青銅方鼎,2023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陽市一片農地中出土,因其鼎內部鑄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銅器的代表作,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銅器物,道光末年出土於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由作器人毛公(廠音)得名。直耳,半球腹,矮短的獸蹄形足,口沿飾環帶狀的重環紋。
銘文32行499字,乃現存最長的銘文。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館。
四羊方尊被史學界稱為「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2023年5月,中國歷史博物館首次遴選館藏青銅器十大頂級國寶,四羊方尊位列其中。2023年08月19日,四羊方尊被確定為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的文物名單。
出土的同類青銅器有人面方鼎等。
後母戊鼎紋飾美觀莊重,工藝精巧,一向為世人所欽羨。它的價值因此而更高。鼎身四周鑄有精巧的盤龍紋和饕餮紋,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
饕餮是傳說中喜歡吃各種食物的神獸,把它鑄在青銅器上,表示吉祥、豐年足食。耳廓紋飾俗稱虎咬人頭紋,這種紋飾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頭繞到耳的上部張口相向,虎的中間有一人頭,好像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還有兩尾魚形。
足上鑄的蟬紋,圖案表現蟬體,線條清晰。
毛公鼎通高54釐米,腹深27.2釐米,口徑47釐米,重34.5千克,由作器人毛公而得名。
鼎為直耳,半球腹,足為獸蹄形,矮短而莊重有力,鼎的口沿還裝飾有環帶狀的重環紋。整個造型渾厚凝重,飾紋簡潔古雅樸素,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是西周晚期的鼎由宗教轉向世俗生活的代表作品。
2樓:墨漾似魂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偏早青銅器。屬於禮器,祭祀用品。是中國現存商代青銅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
3釐米,重近34.5公斤,2023年出土於湖南寧鄉縣黃村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現藏於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
司母戊鼎是中國商代後期(約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王室祭祀用的青銅方鼎,2023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陽市一片農地中出土,因其鼎內部鑄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銅器的代表作,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銅器物,道光末年出土於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由作器人毛公(廠音)得名。直耳,半球腹,矮短的獸蹄形足,口沿飾環帶狀的重環紋。
銘文32行499字,乃現存最長的銘文。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館。
中國古代四大名鼎
3樓:淚
中國古代四大名鼎: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毛公鼎、大克鼎。
1.後母戊鼎(一稱司母戊鼎),全稱為後母戊大方鼎。原器2023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後母戊鼎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後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長方形,口長112釐米、口寬79.2釐米,壁厚6釐米,連耳高133釐米,重達832.84公斤。
鼎身雷紋為地,四周浮雕刻出盤龍及饕餮紋樣,反映了中國青銅鑄造的超高工藝和藝術水平。
2.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銅禮器,祭祀用品。2023年出土於湖南寧鄉縣黃材鎮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四羊方尊是中國仍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邊邊長為52.4 釐米,高58.3釐米,重量34.
5公斤,長頸,高圈足,頸部高聳,四邊上裝飾有蕉葉紋、三角夔紋和獸面紋,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個卷角羊頭,羊頭與羊頸伸出於器外,羊身與羊腿附著於尊腹部及圈足上。同時,方尊肩飾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龍紋,尊四面正中即兩羊比鄰處,各一雙角龍首探出器表,從方尊每邊右肩蜿蜒於前居的中間。
3.毛公鼎(duke mao tripod),西周晚期毛公所鑄青銅器,清道光二十三年(2023年)出土於陝西岐山(今寶雞市岐山縣),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鼎高53.8釐米,口徑47.9釐米。圓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口沿飾環帶狀的重環紋,造型端莊穩重。
4.大克鼎(big grams tripod)又稱膳夫克鼎,西周晚期(孝王時期)一名叫克的大貴族為祭祀祖父而鑄造的青銅器。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2023年(清光緒十六年)陝西扶風(今寶雞市扶風縣法門鎮任村)出土,收藏於上海博物館。
鼎腹內壁亦鑄有銘文2段,共28行,290字,主要記錄克依憑先祖功績,受到周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隸的賞賜的內容。
4樓:匿名使用者
司母戊鼎是中國商代後期(約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王室祭祀用 的青銅方鼎,2023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一家的農地中出土,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又稱司母戊大方鼎,高133釐米、口長110釐米、口寬79釐米、重832.84千克,鼎腹長方形,上豎兩隻直耳,下有四根圓柱形鼎足,是中國目前已發現的最重的青銅器。
該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所鑄。 四羊方尊商晚期偏早器。是我國現存商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釐米,重近34.5公斤,2023年出土於湖南寧鄉縣黃村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
現藏於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方口,大沿,長頸,高圈足。頸飾三角夔紋和獸面紋。
肩飾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龍紋,龍首探出器表,從方尊每邊右肩蜿蜒於前居的中間。肩部四隅是四個卷角羊頭,尊腹即為羊的前胸,羊腿則附於高圖足上。羊的前胸及頸背部飾鱗紋,兩側飾有美麗的長冠鳳紋。
圈足上是夔紋,全體飾有細雷紋。器四隅和中間等分線上都沒有稜脊 毛公鼎 西周晚期器物。道光末年出於陝西省岐山縣。
由作器人毛公(廠音)得名。直耳,半球腹,矮短的獸蹄形足,口沿飾環帶狀的重環紋。銘文32行499字,乃現存最長的銘文:
完整的冊命。共五段:其一,此時局勢不寧;其二,宣王命毛公治理邦家內外;其三,給毛公予宣示王命之專權,著重申明未經毛公同意之命令,毛公可預示臣工不予奉行;其四,告誡勉勵之詞;其五,賞賜與對揚。
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大克鼎 西周孝王(公元前10世紀末) 鼎是青銅禮器中的大類,在古代社會裡曾是統治階級劃分等級和權力的標誌。 鼎也有烹煮肉食,實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種用途。 大克鼎為西周後期著名重器,清光緒年間出土於陝西扶風法門寺任村.
同出器物多件,都屬於一個名叫克的貴族。 大克鼎形體巨大,高93.1釐米,重201.
5公斤。口沿飾獸面紋,腹部飾流暢的波曲紋。腹內壁有銘文二百九十字,字型工整,筆勢圓潤,銘文前段14行有陽線格欄,後段格欄制範時除去。
銘文用筆厚重質樸,筆勢遒勁雄偉,形體舒展、挺拔,雖用圓筆,也有其偉岸與雍容之態度。「大克鼎」出土於清末金石學和金石書法鼎盛時代,故其銘文書法在當時倍受推崇。
5樓:匿名使用者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毛公鼎、大克鼎。
6樓:北境陌上子
中國古代四大名鼎: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毛公鼎、大克鼎。
1、司母戊鼎,全稱為後母戊大方鼎。原器2023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2、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銅禮器,祭祀用品。2023年出土於湖南寧鄉縣黃材鎮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3、毛公鼎,西周晚期毛公所鑄青銅器,清道光二十三年(2023年)出土於陝西岐山(今寶雞市岐山縣),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4、大克鼎又稱膳夫克鼎,西周晚期(孝王時期)一名叫克的大貴族為祭祀祖父而鑄造的青銅器。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2023年(清光緒十六年)陝西扶風(今寶雞市扶風縣法門鎮任村)出土,收藏於上海博物館。
中國 三大鼎
7樓:匿名使用者
司母戊大方鼎
毛公鼎
子龍鼎
四羊方尊:
世紀寶鼎
前兩個肯定是三大鼎其中的,但是最後一個,有人說是四羊方尊,也有人說是子龍鼎,也有說是送給聯合國的世紀寶鼎
8樓:匿名使用者
毛公鼎,臺北故宮。大克鼎,上海博物館。大盂鼎,中國歷史博物館。
9樓:匿名使用者
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中國商代後期(約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王室祭祀用的青銅方鼎,2023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一家的農地中出土,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又稱司母戊大方鼎,高133釐米、口長110釐米、口寬79釐米、重832.84千克,鼎腹長方形,上豎兩隻直耳(發現時僅剩一耳,另一耳是後來據另一耳複製補上),下有四根圓柱形鼎足,是中國目前已發現的最重的青銅器。
該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所鑄。
四羊方尊,(商代)
通高58.3釐米
2023年湖南省寧鄉縣出土
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商代方尊的代表
銅尊盛行於商代和西周時期,是一種飲酒用具。這件四羊方尊是我國現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重達34公斤,加上它獨一無二的造型,理當進入文物精品之寶庫。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偏早青銅器。屬於禮器,祭祀用品。是中國現存商代青銅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
3釐米,重近34.5公斤,2023年出土於湖南寧鄉縣黃村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現藏於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
四羊方尊器身方形,方口,大沿,頸飾口沿外侈,每邊邊長為52.4釐米,其邊長几乎接近器身58.3釐米的高度。
長頸,高圈足。頸部高聳,四邊上裝飾有蕉葉紋、三角夔紋和獸面紋。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
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四個卷角羊頭,羊頭與羊頸伸出於器外,羊身與羊腿附著於尊腹部及圈足上。尊腹即為羊的前胸,羊腿則附於圈足上,承擔著尊體的重量。
羊的前胸及頸背部飾鱗紋,兩側飾有美麗的長冠鳳紋,圈足上是夔紋。方尊肩飾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龍紋,尊四面正中即兩羊比鄰處,各一雙角龍首探出器表,從方尊每邊右肩蜿蜒於前居的中間。全體飾有細雷紋。
器四角和四面中心線合範處均設計成長稜脊,其作用是以此來掩蓋合範時可能產生的對合不正的紋飾。
據考古學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兩次分鑄技術鑄造的,即先將羊角與龍頭單個鑄好,然後將其分別配置在外範內,再進行整體澆鑄。整個器物用塊範法澆鑄,一氣呵成,鬼斧神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四羊方尊集線雕、浮雕、圓雕於一器,把平面紋飾與立體雕塑融會貫通、把器皿和動物形狀結合起來,恰到好處,以異常高超的鑄造工藝製成。
在商代的青銅方尊中,此器形體的端莊典雅是無與倫比的。此尊造型簡潔、優美雄奇,寓動於靜。被稱為「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
酗亞方尊 容酒器。商代晚期鑄品。清宮舊物,現藏故宮博物院。
原器通高45.5釐米,寬38釐米。大敞口,寬折肩,高圈足。
肩四隅有四立體有角象首,肩中部有四雙角分叉龍首。頸飾蕉葉紋,肩及圈足飾鳥紋。腹部與圈足有曲折角型大獸面紋,圈足曲折角雕成龍形。
器四隅及每壁中心線皆設有稜脊,上端侈出器口,形象莊嚴
龍虎尊 商器。原器一九五七年出土於安徽阜南縣。器高五十點五釐米,口徑四十四點九釐米,重約二十公斤,是一件具有喇叭形口沿,寬折肩、深腹、圈足,體形較高大的盛酒器。
龍虎尊的肩部飾以三條蜿蜒向前的龍,龍頭突出肩外。腹部紋飾為一個虎頭兩個虎身,虎口之下有一人形,人頭銜於虎口之中。虎身下方以扉稜為界,飾兩夔龍相對組成的獸面。
圈足上部有弦紋,並開有十字形鏤孔。 龍虎尊紋飾的主題是"虎口銜人"。關於這一主題,有人認為:
在這裡,"人"應是那些奴隸,"虎口銜人"反映奴隸社會的殘酷、恐怖。對於這種傳統的解釋,另外一些考古學家則提出質疑,他們認為這應該是在表現一種巫術主題。青銅器在當時是十分重要的禮器,這樣的紋飾應是巫師作法的情景紀實。
張開的虎口在古代是分割生死兩界的象徵,虎口下的人很可能就是巫師,巫師在祭祀中通過老虎的幫助而表現出一種能夠通天地、感鬼神的能力。"虎口銜人"這一圖案的含義究竟是什麼,我們還不能做出精確的解釋,但在當時一定是和某種神話和宗教信仰相聯絡的,在祭祀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此尊是商代青銅器中與四羊方尊齊名的珍品
鴞尊 歷史:商代後期
尊為古代盛酒器。銅尊,最早見於商代。鴞,俗稱貓頭鷹。
在古代,鴞是人們最喜愛和崇拜的神鳥。鴞的形象是古代藝術品經常採用的原形。商代的王器、石器、陶器、青銅器中,都有精美的鴞形。
此鴞尊即是商代鳥獸形青銅器中的精品。
鴞尊一九七六年出土於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原器為一對兩隻,鑄於商代後期。原器通高四十五點九釐米,外形從整體上看,為一昂首挺胸的貓頭鷹。通體飾以紋飾,富麗精細。
喙、胸部紋飾為蟬紋;鴞頸兩側為夔紋;翅兩邊各飾以蛇紋;尾上部有一展翅欲飛的鴞鳥,整個尊是平面的立體的完美結合。尊口內側有銘文「婦好」二字。
「婦好」應是商王武丁之妻。據殷墟甲骨文記載,婦好是一位能幹、有魄力的女子。生前,她曾參與國家大事,主持祭祀,還帶兵征伐過羌、土方等國家,頗具傳奇色彩。
原物現存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中國古代青銅器發展的特點中國古代青銅器有什麼特點
就世界範圍來說,青銅器是所有文物中比較重要的一類,而在中國這一點尤其突出。青銅器以其量大 精品多 藝術與科學價值高而飲譽海內外,因此青銅器的鑑定也成為文物鑑定中最重要的一門學問。中國青銅器究竟有多少,沒有做過精確的統計,其原因也在於它的數量太大,到處都有,難以確知。就陝西而言,從1949年10月到1...
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戲曲家是誰,中國古代著名戲曲家
明代的湯顯祖?最著名的肯定是元雜劇家關漢卿了,以 竇娥淵 最為著名 李漁 1611 1680 初名仙侶,後改名漁,字謫凡,號笠翁。生於雉皋 今江蘇如皋 明末清初文學家 戲曲家。18歲,補博士 員,在明代中過秀才,入清後無意仕進,從事著述和指導戲劇演出。後居於南京,把居所命名為 芥子園 並開設書鋪,編...
中國古代著名醫學著作有那些,中國古代五大醫學著作有哪些?
1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 分 靈樞 素問 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 其餘三者為 難經 傷寒雜病論 神農本草經 黃帝內經 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 陰陽五行學說 脈象學說 藏象學說 經絡學說 學說 病機學說 病症 診法 論治 及 養生學 運氣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