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座位制度古代座位制度

2021-05-16 11:39:50 字數 4881 閱讀 9616

1樓:小雨手機使用者

要了解古人的座次尊卑,首先要了解古代的堂室制度。

(1)在古代,貴族不論住的寢也好,還是祭祀用的廟也好,一般都是堂室結構,即這種建築有堂有室。堂與室同建在一個高出地面的臺基上,臺基根據主人地位的尊卑,有高低的不同,所以堂有前階。

(2)要進入堂室必須升階,這就是古人常說的「升堂」。堂和室上面同為一個房頂所覆蓋。堂在前,室在後,堂大於室。

(3)堂室之間以牆相隔,在牆的西邊有窗(牖you),靠東邊、北、西三面有牆,東牆叫東序,西牆叫西序,南邊鄰廷(院落)大開,形式彷彿今天的戲臺。堂中有兩個大明柱(楹)。

(4)荊軻刺秦王,秦王繞柱逃避,就是這種堂間大柱。堂上不住人,是貴族們議事、行禮、交際的場所。室為東西長而南北窄的矩形,分寢室和廟室兩種。

2樓:匿名使用者

我國古代十分重視座次,因為座次是分別尊卑的重要標誌。《儀禮》《禮記》都有關於座次尊卑的規定。如《儀禮·士昏禮》中的夫妻對席禮,夫坐東面西,妻坐西面東,這一座次就表示夫尊妻卑。

在封建官場中,是以官階大小來分座次的,而座次的尊卑則是通過方向來表示的。如皇帝聚會群臣,最尊貴的皇帝座位是坐北向南的。

因此,古代常把稱帝叫作「南面」,而把稱臣叫作「北面」。大臣們一般面向北而坐,按官位高低從東往西排列。這樣,官位高的居右,官位低的居左,這也是古代「右為上」的道理。

我國古代貴族的房屋一般都是堂室結構,它坐北朝南,前堂後室。在堂上舉行的禮節活動,以「南向為尊」;而在室內,則以「東向為尊」。

這是因為室一般是長方形,東西長而南北窄,故室內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東,其次是坐北面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後是坐東面西。由於大量的日常活動一般皆在室內進行,因此,這種室內的禮節性位次尊卑影響也就更為廣泛。

古人除了重視座位禮儀,還有以下傳統日常禮儀:

1、行走之禮

古稱「趨禮」,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過時,一定要低頭彎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對尊者表示禮敬。傳統趨禮中還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門」的原則,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間,應該靠邊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門中間。既表現對尊者的尊敬,又可以避讓行人。

2、 飲酒之禮

古代飲酒禮儀最早見於《尚書》和《詩經》。我國古代飲酒有以下一些禮節:主人和賓客一起飲酒時,要相互跪拜。晚輩在長輩面前飲酒,叫侍飲,通常要先行跪拜禮,然後坐入次席。

長輩命晚輩飲酒,晚輩才可舉杯;長輩酒杯中的酒尚未飲完,晚輩也不能先飲盡。古代飲酒的禮儀約有四步:拜、祭、啐、卒爵。

就是先作出拜的動作,表示敬意,接著把酒倒出一點在地上,祭謝大地生養之德;然後嚐嚐酒、味,並加以讚揚令主人高興;最後仰杯而盡。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時還有說上幾句敬酒辭。客人之間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時還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

敬酒時,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為度。

3、筵席之禮

所謂「筵」就是鋪在地上的蒲葦編織物,而「席」是放置在「筵」之上的萑草編織物或皮料。秦漢時期,人們在讀書、待客、飲宴等日常活動時,均席地而坐,其坐姿不是盤腿大坐。

而是跽,即雙膝著地,腳底朝上,上身挺直,姿勢像跪,但臀部是坐在腳跟上的,所以也稱跪坐。古人筵席席面一般是4人,一個方向一個人。

設在「堂」上的筵席比較正式,座次一般以南向為尊,故主賓座位在北,而主人、副賓、主方陪同座位則分別在東、南、西,西座為末座。而設在「室」內的宴飲活動,帶有因私性質,多以東向為尊,故主賓在西,而主人、副賓、主方陪同分別在北、南、東,東座為末座。

3樓:匿名使用者

在封建官場中,是以官階大小

來分座次的,而座次的尊卑則是通過方向來表示的。

夫妻對席禮中夫坐東面西,妻坐西面東。

室內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東,其次是坐北面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後是坐東面西。

在《儀禮》《禮記》都有關於座次尊卑的規定。如《儀禮·士昏禮》中的夫妻對席禮,夫坐東面西,妻坐西面東,這一座次就表示夫尊妻卑。

在封建官場中,是以官階大小來分座次的,而座次的尊卑則是通過方向來表示的。如皇帝聚會群臣,最尊貴的皇帝座位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代常把稱帝叫作「南面」,而把稱臣叫作「北面」。

大臣們一般面向北而坐,按官位高低從東往西排列。

這樣,官位高的居右,官位低的居左,這也是古代「右為上」的道理。

我國古代貴族的房屋一般都是堂室結構,它坐北朝南,前堂後室。在堂上舉行的禮節活動,以「南向為尊」;而在室內,則以「東向為尊」。這是因為室一般是長方形,東西長而南北窄,故室內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東,其次是坐北面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後是坐東面西。

由於大量的日常活動一般皆在室內進行,因此,這種室內的禮節性位次尊卑影響也就更為廣泛。

誠然,以上所說的只是位次尊卑最一般的形式。在歷史的長河中,由於時代的變遷,位次尊卑也會有種種變化。如明人餘繼登的《典故紀聞》卷一所載:

「至吳元年十月,太祖始令百官禮儀俱尚左,改右相國為左相國,餘官如之。」

古代禮儀制度

4樓:愁妖

中國古代有「 五禮 」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四種人生禮儀。實際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

政治類包括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祭先師先聖、尊師鄉飲酒禮、相見禮、軍禮等。生活類禮儀的起源,按荀子的說法有「三本」即「 天地生之本 」,「 先祖者類之本 」,「 君師者治之本 」。在禮儀中, 喪禮 的產生 最早 。

喪禮於死者是安撫其鬼魂,於生者則成為分長幼尊卑、盡孝正人倫的禮儀。 在禮儀的建立與實施過程中,孕育出了中國的宗法制(見中國宗法)禮儀的本質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們認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見的鬼神在操縱,履行禮儀即是向鬼神討好求福。

因此,禮儀起源於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種特殊體現形式。 「三禮」(《儀禮》、《禮記》、《周禮》)的出現標誌著禮儀發展的成熟階段。宋代時,禮儀與封建倫理道德說教相融合,即禮儀與禮教相雜,成為實施禮教的得力工具之一。

行禮為勸德服務,繁文縟節極盡其能。 到現代,禮儀才得到真正的改革,無論是國家政治生活的禮儀還是人民生活禮儀都改變成無鬼神論的新內容,從而成為現代文明禮儀。 [ 編輯本段 ] 古代政治禮儀 ① 祭天 。

始於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國都南郊圜丘舉行。古人首先重視的是實體崇拜,對天的崇拜還體現在對月亮的崇拜及對星星的崇拜。所有這些具體崇拜,在達到一定數量之後,才抽象為對天的崇拜。

周代人崇拜天,是從殷代出現「帝」崇拜發展而來的,最高統治者為天子,君權神授,祭天是為最高統治者服務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結束。 ② 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禮儀與祭天大致相同。

漢代稱地神為地母,說她是賜福人類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漢代以後,不宜動土的風水信仰盛行。

祭地禮儀還有祭山川、祭土神、穀神、社稷等。 ③ 宗廟之祭 。宗廟制度是祖先崇拜的產物。

人們在陽間為亡靈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廟。帝王的宗廟制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不準設廟。

宗廟的位置,天子、諸侯設於門中左側,大夫則廟左而右寢。庶民則是寢室中灶堂旁設祖宗神位。祭祀時還要卜筮選屍。

屍一般由孫輩小兒充當。廟中的神主是木製的長方體,祭祀時才擺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時行九拜禮:

「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肅拜」。宗廟祭祀還有對先代帝王的祭祀,據《禮記·曲禮》記述,凡於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嚳、堯、舜、禹、黃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漢代起始修陵園立祠祭祀先代帝王。

明太祖則始創在京都總立歷代帝王廟。嘉靖時在北京阜成門內建立歷代帝王廟,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 對先師先聖的祭祀 。

漢魏以後,以周公為先聖,孔子為先師;唐代尊孔子為先聖,顏回為先師。唐宋以後一直沿用「釋奠」禮(設薦俎饌酌而祭,有**沒有屍),作為學禮,也作為祭孔禮。南北朝時,每年春秋兩次行釋奠禮,各地郡學也設孔、顏之廟。

明代稱孔子為「至聖先師」。清代,盛京(遼寧瀋陽)設有孔廟,定都北京後,以京師國子監為太學,立文廟,孔子稱「大成至聖文宣先師」。曲阜的廟制、祭器、樂器及禮儀以北京太學為準式。

鄉飲酒禮是祭祀先師先聖的產物。 ⑤ 相見禮 。下級向上級拜見時要行拜見禮,**之間行揖拜禮,公、侯、駙馬相見行兩拜禮,下級居西先行拜禮,上級居東答拜。

平民相見,依長幼行禮,幼者施禮。外別行四拜禮,近別行揖禮。 ⑥ 軍禮 。

包括征伐、徵稅、狩獵、營建等。

中國古代朝代各有什麼制度

5樓:白色的明

1、夏商周時期的封王制度

這一時期是從原始的部落聯盟向統一國家轉變,因而封王制度有著部落時期的特徵。其中西周建立時期的分封制度最為完善,周王把王族、功臣和貴族分封到各地做諸侯,建立諸侯國。

西周分封七十一國,五十三是姬姓國,其中周王的近支分佈在鎬京,洛陽附近拱衛。外姓諸侯國主要是夏、商以及上古其他聖人的後代。這一制度確立了周王的絕對權威,周朝800年也是中國最長的朝代。

2、秦漢時期的郡縣制

經過春秋戰國,秦國統一天下,中國進入封建社會。秦國能統一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採取了郡縣制,縣字同「懸',就是**直屬的意思,秦朝沒有封王,能夠集中全國力量進行戰爭。

到文景時期,諸侯國佔據全國三分之二領土,影響著**集權,在七國之亂之後,通過推恩制手段將諸侯國逐漸削弱。同樣,東漢建立後也實行了同姓封王制和推恩制,東漢再沒出現西漢那樣的七國之亂。

3、金朝的猛安謀剋制

金建立後,為了加強統治力量,阿骨打推行猛安謀剋制,它是一種兵農合一的制度,猛安謀克既是軍事組織,又是地方行政組織,推進了女真族的封建化程序。

4、元朝的行省制

元朝是當時地域空前遼闊的封建國家,為了對各地實行有效的管轄和統治,元**建立了行省制度。它的確立,鞏固了國家統一,使**集權在體制上得以保障,是繼秦朝郡縣制後,我國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項重大變革。元朝的行省制度對後世的政治制度影響深遠,行省從此成為我國的地方行政機構,明清沿用此制,一直保留到今天。

5、明朝土司制

明朝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沿襲元朝的統治辦法,在那裡實行土司制度,這些由當地少數民族擔任的土司官,對轄區內的行政有自主權,且可以世襲,擁有很大的權力,逐漸演變成一種割據勢力。

古代制度和現代制度有什麼區別古代科舉制度和現代教學制度有什麼區別?

中國的古代的社會制度,是以道德代法制的。也就是說,用道德和禮儀管理社會,治理國家。這種管理方式就是 德治 和 禮治 不是我們現在的 法制 也不是通常以為的 人治 古代制度不十分贊 治,當然也不十分反對人治。中國文化認為,再好的法,也要人來執行。如果人不行,那麼法再好,也不頂用。但是法制不行,人治就行...

古代官職品級,古代官員的等級(品級)制度

1 正一品 太師 太傅 太保 殿閣大學士。2 從一品 少師 少傅 少保 太子太師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協辦大學士 各部院尚書 督察院左右督御史。3 正二品 太子少師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各部院左右侍郎 內務府總管,各省總督。4 從二品 內閣學士 翰林院掌院學士 巡撫 布政使司布政使。5 正三品 督察...

古代印度種姓制度的特徵

回答您好,您的問題我已經看到了,正在整理答案,請稍等一會兒哦 親,四大種姓在理論上皆為職業世襲 內部聯姻和排斥外人的社會集團,各種姓的法律地位 社會權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種姓制度強調種姓內通婚,但是,並不絕對。各種姓男子可以娶與自己種姓相同或低於本種姓的女子為妻,而女子不能嫁給比自己種姓低的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