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歷史意義

2021-05-23 15:04:08 字數 5552 閱讀 4346

1樓:嗯崔達布

昭君出塞歷史意義是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後來呼韓邪單于在西漢的支援下控制了匈奴全境。昭君出塞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故事。

後來也有根據這個故事創作的詩歌、琵琶曲、戲劇、電視劇等藝術作品 。

王昭君被譽為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其人其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成為自古以來書畫家、詩詞家和戲劇家筆下久遠的主題。但有關王昭君及昭君出塞的文化主題基調與其說是悽美,不如說是哀怨、同情。

2樓:紫翼m夢幻

她的歷史意義至少有以下三點:

其一,昭君出塞是漢匈雙方由戰爭政策轉向和平政策的產物,此後五六十年沒有發生互相仇殺的戰爭。因此,無論是漢朝還是匈奴,都非常重視這次和親。呼韓邪單于號昭君為「寧胡閼氏」(顏師古曰:

「言胡得之,國以安寧也。」)就證明了這一點。漢元帝為了紀念這次大事特改元「竟寧」(邊境安寧),也證明了這一點。

此外,2023年在內蒙古包頭附近麻池鄉漢墓中發現了印有「單于和親」、「千秋萬歲」、「長樂未央」等文字的瓦當。據考古工作者鑑定,是西漢末葉製造的。還有傳世的單于和親磚,上面也印有「單于和親、千秋萬歲、長樂未央」等文字,和瓦當上的文字幾乎完全相同,可能是同一時代製造的。

如果這些磚瓦確屬西漢末葉的遺物,那一定是為紀念昭君出塞而製作的,因為這個時期只有這麼一次和親。

漢朝和匈奴如此重視這次事件,足見昭君出塞對當時政治產生的巨大影響及其歷史作用。

其二,從《後漢書》的記載看,昭君是由於「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的。在臨辭大會上,她又是那樣「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看來,她不是被迫遣嫁,至少沒有哭哭啼啼。

當然,現在還沒有歷史資料可以證明,當時她是抱著為實現漢匈和好的願望而出塞的,她的動機很純淨,目的也很明確。這是不能妄加臆斷的。但是,歷史也沒有記載她象細君公主那樣,到烏孫後愁悲作歌曰: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託異國兮烏孫王;穹廬為室兮氈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鶴兮歸故鄉。」而是和呼韓邪單于生了一個兒子伊屠智牙師。特別在呼韓邪死後,按照匈奴習俗,復株纍若鞮單于要求復尚昭君公主,成帝勅令她「從胡俗」時,她忍受了漢族人不能接受的綱常倫理,而做了後單于的閼氏,並且生了兩個女兒。

我們可以想象,她當時經歷了怎樣激烈的思想鬥爭,終於服從了大局的需要。我們不能不說,為了和平安寧,昭君忍辱作出了某種犧牲,而對鞏固歷史上的那段和平局面起過一定的作用。我們當然不知道昭君當時具體的思想認識,但她的行動說明她為兩個民族的友好團結做出了重要貢獻。

作為文藝作品的《王昭君》,曹禺根據歷史真實的記載加以想象,補足了產生人物行為的思想活動。他對一段簡略的歷史資料反覆咀嚼,啜其英華,按照人物可能有的思想(當然也必須反映當今社會的時代精神),塑造了一個有思想、有感情、有性格、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我以為這是在歷史真實的基礎上進行的藝術想象與虛構,是對歷史事件和具體人物精神內蘊深入開掘的結果,是藝術的真實,也不違背歷史的真實。

因而不能輕率地說是拔高了古人。

其三,昭君出塞,不僅鞏固了漢與匈奴的友好關係,加強了匈奴與漢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促進了兩個民族的互相學習,而且,還以身譜史,播下了兩個民族長久友好的種子。

王昭君死後,一直到王莽執政期間,漢與匈奴雙方還在利用王昭君的關係來緩和民族之間的矛盾。昭君的女兒、女婿、外孫繼續為漢匈兩族的和平友好而努力奔走。史載漢平帝時(公元1至5年),王莽曾邀請王昭君長女須卜居次雲訪問長安。

王莽執政後,推行一種分化匈奴人的政策(大分匈奴為十五單于),又要把大漢習俗強加於匈奴人(如強制匈奴單于改用漢式單名),特別是為了確立他的**對匈奴的政治統屬關係而更換「匈奴單于璽」為「新匈奴單于章」,以及妄斬匈奴侍子登,使雙方的關係非常緊張。發展到始建國三年(公元11年)以後,匈奴單于遂發兵進擾,王莽也準備以三十萬兵馬進行反擊。雙方劍拔弩張,其勢一觸即發。

這時,昭君的女兒雲、女婿須卜當挺身而出,設法彌合。始建國五年(公元13年),烏珠留單于死,雲、當欲與漢和親,又素與鹹友好,見王莽曾拜鹹為孝單于,故越輿而立鹹(輿與鹹皆為烏珠留單于之弟)為烏累若鞮單于。烏累既立,雲、當勸他與漢和親。

天鳳元年(公元14年),雲、當派人到西河虎猛制虜塞下求見和親侯王歙。王莽派王歙和他的弟弟展德侯王颯(歙、颯俱為昭君之兄子)使匈奴,賀單于初立,並贈**、衣被、繒帛。在雲、當的斡旋及單于的努力下,漢匈關係又出現了一線光明。

但因「其後莽復欺詐單于,和親遂絕」。天鳳二年(公元15年),王莽遣王歙與五威將王鹹等送還前所斬匈奴侍子登,單于派雲、當子男大且渠奢(即須卜奢)等至塞迎接。後來,漢封須卜當為後安公,當子須卜奢為後安侯。

天鳳五年(公元18年),烏累單于死,弟左賢王輿立,為呼都而屍道皋若鞮單于。(匈奴謂「孝」曰「若鞮」。自呼韓邪後,與漢親密,見漢諡帝為「孝」,慕之,故皆為「若鞮」。

這也是昭君和親的一點影響。)為了再次爭取漢匈關係的和好,匈奴單于又派遣須卜居次雲及其婿須卜當,兒子須卜奢,還有王昭君次女當於居次的兒子醯櫝王(醯櫝王中途回匈奴)再度出使長安。王莽並把他的庶女陸逮公主王捷嫁給須卜奢。

想出兵輔立須卜奢為匈奴單于。恰在這時,王莽被殺,雲、奢亦死。

從這段歷史發展來看,漢匈雙方都在利用王昭君的親屬,如女兒、女婿、外孫等充當政治交往的代表,可見昭君出塞在漢匈關係中的重要作用及其深遠的影響。

王昭君曾經是兩個民族的和親使者,她在我國歷史上已經成為民族團結的象徵。

3樓:_歲月飄雪

和親,保證邊界穩定,促進文化交流和社會穩定發展!

4樓:自由仙

給少數民族混入了漢族血脈,加快了民族融合。

5樓:瀦仔靤

昭君出塞的歷史作用

漢匈兩族之間的和平友好關係之取得及其後之所以能夠在一定期間維持和鞏固,是基於漢匈兩族長期歷史的必然趨勢。這其中一方面是漢朝自武帝以來,經過幾十年的對匈戰爭,雖然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但也付出了不少的代價,以致「傾國殫貨」,「百姓流離」,「化海內虛耗,戶口減半」,在人力、物力、財力和國力上都損失很大;另一方面,匈奴經受了漢朝多次的沉重打擊以後)人口和性畜大量死亡,遊牧地區大大縮小,生產日趨萎縮,統治集團內部**,部族生存受到威脅,因而雙方都不願也不能繼續戰爭。就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通過呼韓邪的附漢,北邊六十年和平局面的基礎便奠定了。

在這些歷史條件沒有發生變化以前,漢匈的友好關係不會發生變化。因此昭君之出塞,雖然對這種和平友好局面的鞏固和加強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比起呼韓邪單于及其後繼者的作用來,卻不能同日而語,更不用說昭君一人能造成六十年的和平局面了。有人說:

「由於她去匈奴,漢匈團結得到鞏固,出現了'黎庶亡干戈之役 (人民毋須從軍),數世不見『煙火之警'(沒有戰爭的警報),『牛馬布野』,『人民熾盛',以及『開關合市'的繁榮局面。」這種說法,便是把漢匈友好的全部功績歸立於昭君一人,顯然是不妥當的。

說昭君出塞不能造成漢匈兩族北邊六十年的和平局面,並不等於抹殺或貶低昭君出塞在歷史上的應有作用。根據史實,她的作用可以從下列三方面反映出來:

第一,昭君出塞,在漢匈雙方都認為是一件政治上的大事,並很重視這件事。呼韓邪單于號昭君為「寧胡閼氏」(顏師古曰:「言胡得之,國以安寧也。

」)可以充分說明這一點。一九五四年在內蒙古包頭市召灣的漢墓裡,曾出土屬於西漢後期的「單于和親」、「千秋萬歲」、「長樂未央」等陶片瓦當殘片,也說明漢朝對於昭君出塞這件事也是十分重視的。

第二,昭君的出塞,播下了漢匈兩族的和平友好的種子,因而在她死後,她的女兒須卜居次雲,女婿須卜當,仍秉承她的生平之志,繼續為漢匈兩族的和平友好而努力奔走。王莽執政以後,由於採取對匈奴的錯誤政策,如貶改「匈奴單于印」為「匈奴單于章」,擬大分匈奴為十五單于及妄斬匈奴侍子登等等,造成漢匈關係的緊張。發展到公元11年 (始建國三年)以後,匈奴單于便發左右部兵馬進擾北方地區,王莽也動員三十萬眾準備反擊,雙方劍拔弩張,戰爭一觸即發。

這時雲、當二人便挺身而出,設法彌合。史載公元13年 (始建國五年),烏珠留單于死,雲、當欲與漢和親,又素與鹹友好,故越輿而立鹹 (輿與鹹俱為烏珠留之弟)為烏累若鞮單于。烏累既立,雲、當遂勸他與漢和親。

公元14年 (天鳳元年),雲、當派人到西河塞 (在今內蒙古準格爾旗)下求見和親侯王歇 (音吸)。王莽因命歇及歇弟諷(音薩)使匈奴,賀單于初立,並賜**、衣被、繒帛。在雲、當的居中斡旋及單于的努力下,漢匈關係復呈現出一線光明。

但因「其後莽復欺詐單于,和親遂絕」。雲、當對漢匈關係的彌合雖然沒有成功,但也盡了最大的努力。

第三,王莽時,漢匈雙方交涉大多是通過昭君的家族關係來進行的。而王歙之所以被任用為和親侯和王颯之所以被派遣為出使匈奴的使節,很明顯是因為他們與昭君有親 (歇、颯俱為昭君之兄子)。公元15年 (天鳳二年),莽復遣王歙與五威將王鹹等送還前所斬匈奴侍子登,單于遣雲、當子男大且渠奢 (大且渠是官號,奢是名;且音沮)至塞迎。

公元18年 (天鳳五年),烏累單于死,呼都而屍若鞮單于立,為了再一次爭取漢匈關係的和好,復遣大且渠奢與雲女弟當於居次子醯櫝王(醯音兮,櫝音獨)奉獻至長安。莽以其庶女妻大且渠奢,又欲出兵輔立奢為單于,會莽被誅,雲、當亦死。從這裡可以看到,當時代表漢匈雙方出面居中折衝的人物;如須卜居次雲、須卜當、大且渠奢、當於居次之子醯櫝王等,或是昭君的女、婿,或是昭君的外孫,總之都是昭君的親屬。

因而可以看出昭君在漢匈關係中原來地位的重要及其所遺留下來的深遠的影響。

6樓:匿名使用者

基礎知識目標:冒頓單于統一蒙古草原;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呼韓邪歸漢;昭君出塞。

能力培養目標:通過觀察匈奴金屬製品的圖畫,培養觀察能力和歷史地看待歷史事物的能力。通過記者採訪的活動,培養通過歷史活動創意和交流的能力。通過閱讀有關材料,培養闡釋能力。

態度價值觀:體驗匈奴的興起對我國多民族國家歷史的貢獻。

體驗張鴦通西域的艱辛及勇於開拓、不畏艱險的精神;認識絲綢之路開闢的重要價值。正確評價昭君出塞的歷史作用。

昭君出塞和張騫通西域

兩漢時匈奴與漢朝的關係較複雜,有戰有和,如何看待歷史上的民族關係,是教學重點

講述法多**課件

一、匈奴的強大

這一目主要目的是使學生了解匈奴的發展、漢初的「和親政策」和漢武帝反擊匈奴。教學內容主要是:**冒頓單于統一蒙古草原的原因;在瞭解漢初漢與匈奴關係的基礎上,理解漢朝採取和親政策的原因及作用。

可先讓學生觀察課本中《匈奴的牛形銅飾》圖,提出問題:匈奴的金屬製品多以動物為圖案,如牛、羊、鹿、馬等,這說明了什麼?以此問題引出匈奴是生活在我國北方的遊牧民族,然後再讓學生回憶學過的秦朝同匈奴關係中的有關事件:

秦始皇派蒙恬北擊匈奴,奪取河套一帶,修築長城等,說明秦末漢初,中原內亂,北方匈奴強大起來。

在處理和親政策時,建議從「是什麼?」「為什麼?」和「怎樣看?」三個方面考慮:

「是什麼」可以讓學生閱讀課本,得出答案。

「為什麼」;可以引導學生聯絡雙方漢初的政治、經濟等情況,說明「和親」是在漢朝政局不穩、國力空虛、匈奴強漢朝弱的特殊情況下所採取的政策。

「怎樣看」漢朝以有限的犧牲來換取整頓內政、休養生自、、發展經濟、積蓄力量的時間。和親暫時緩和了匈奴與漢朝間的矛盾,減少了匈奴野蠻的軍事掠奪,避免了漢、匈兩方大規模的戰爭,但匈奴對漢朝沿邊的襲擾、攻掠從未停止過,只是規模較小、範圍不大。「和親」促進了中原與匈奴間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使雙方形成相互依存的密切關係。

關於漢武帝時反擊匈奴的三次大規模戰爭,主要的是使學生對漢武帝時對匈奴的大規模作戰及其結果有所瞭解,歷史地看待這時漢與匈奴的「戰」。

教學的邏輯順序可以安排為:為什麼在漢武帝時開始對匈奴的反擊漢與匈奴是怎麼激戰的、結果如何你怎樣看待漢與匈奴的「戰」。當然,教師也可以按照別的思路教學,如先引導學生觀察《漠北之戰繪畫》,教師描述激戰,然後再追因

關於為什麼在漢武帝時開始對匈奴的反擊,教師可引導學生聯絡學過的內容,並加以歸納概括,如經濟上漢武帝

昭君出塞有什麼意義昭君出塞說的是什麼?有什麼意義

歷史意義 王昭君的歷史功績,不僅僅是她主動出塞和親,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後,以其寬和柔膩的博大心靈和傾國傾城的美貌感化了呼韓邪單于與匈奴民族,用自己寶貴而燦爛的生命,使漢朝與匈奴和好,讓邊塞的烽煙熄滅了50年,增強了漢族與匈奴民族之間的民族團結,是符合漢族與匈奴民族人民利益的。總之,昭君出塞,為漢匈的...

怎麼評價昭君出塞這一歷史現象快啊。。急用

權宜之計,不得已而為之 一言以蔽之 為國,為民。用當時的看法是,漢文帝忍辱負重換來了漢武帝的橫掃匈奴。昭君出塞不僅對鞏固和加強漢匈兩族團結友好關係起過一定的促進作用,而且還給後來的漢匈關係與和睦相處局面的發展留下了深遠的影響。如何看待昭君出塞?王昭君出塞時的歷史背景 對昭君出塞的評價與看法100字左...

昭君從那裡出塞的,是玉門關嗎,關於昭君出塞的問題

北大考古學院林梅村教授認為 所謂 龍城 亦稱 蘢城 有漠南龍城和漠北龍城之分。漠南龍城實乃頭曼城別稱,也即德嶺山水庫大壩東山匈奴古城。漢書 匈奴傳 記載 自馬邑軍後五歲之秋,漢使四將各萬騎擊胡關市下。將軍衛青出上谷 今河北懷來縣小南辛堡鎮大古城村 至龍城 今德嶺山水庫東山匈奴古城 得胡首虜七百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