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祖硯齋主人
攝,不是官職,是大臣在皇帝尚幼時代行的最高權力。兼,兩種以上的職位。領,指擔任。
2樓:塵境心影錄
1、攝唐以後謂詔除而非正命為「攝」。
《文獻通考•職官一》:「﹝唐神龍初﹞遂有員外、檢校、試、攝、判、知之官。」注:「攝者,言敕攝,非州府版署之命……皆是詔除而非正命。」
2、兼漢制,以本官任他職者曰「兼」。
明陸深《玉堂漫筆》:「漢制以本官任他職者曰兼,常惠以右將軍兼典屬國是也。」
3、行宋朝列銜,凡階**卑則稱「行」。
明王鏊《震澤長語•官制》:「宋朝列銜,凡階**卑則稱行。」
4、領漢代以後,以地位較高的**兼理較低的職務,謂之「領」;也稱「錄」。
明代·陸深《玉堂漫筆》:「漢制……以**攝卑職者曰領,劉向以光祿大夫領校書是也。」
清代·袁枚《隨園隨筆·領行兼假之分》:「漢官以上兼下曰領,霍光以大將軍領尚書事是也。」
5、平漢代指參與評議某官政事,多用於平尚書之事。
《後漢書·樑冀傳》:冀「十日一入,平尚書事」。李賢注:「謂平議也。」
文言文中的暑,兼,領,行,守,分別是什麼意思
3樓:匿名使用者
你說的這些詞語都是文言文學習中古代官場的術語,現在就此範圍內的詞語的意思分別解釋如下:
1、署:署理;暫任、**或試充某一官職。如《明史·宋禮傳》:「成祖即位,命暑禮部事。」
2、兼:同時具有或涉及幾種事務或若干方面。如兼署,即官吏除本職外又兼理其他職務。如宋文天祥《〈指南錄〉後序》:「丞相兼樞密使。」
3、領:擔任,特指兼任。如《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頃之,又領益州牧。」
4、行:(1)巡行;巡視。如《後漢書·馮異傳》:
「異間出行屬縣。」(2)兼代(官職)。唐宋官制,小官兼代大官之事叫守某官,大官兼管小官之事叫行某官。
如《三國志·魏志·武帝操傳》:「太祖行奮武將軍。」如歐陽修《瀧岡阡表》:
「觀文殿學士特進行兵部尚書。」
5、守:(1)主管;管理。如《左傳·昭公二十年》:
「山林之木,衡鹿守之。」(2)攝;暫時**某一較高職務,即小官兼大官。如《新唐書·百官志》:
「至於檢校、兼、守、判、知之類,皆非本制。」
4樓:
暑:天氣炎熱
特指盛夏
兼:1同時進行幾件事或具有幾樣東西
2兼併,合併
引申義倍,加倍
領:1脖子
2衣領3統率,率領
引申義兼任較低的官職
4領會,欣賞
5量詞,多用於衣服
6通「嶺」,山嶺
行:1路
2行走引申義離去
3運動,執行
4做,執行,實行,行動
5品行6**(官職)
7將要8行列,輩分
9古代軍隊編制,二十五人為一行
守:1掌管,管理
引申義職責
2防守,保衛。與「攻」相對
留守,守衛
3守候,看守
4遵守,操守
5保持,保有
6官名,郡州一級的最高長官
5樓:閭卿吉谷雪
暑:炎熱,炎熱的季節。
兼:兼任,合併,雙倍,二,而。
領:脖子,衣領,領取,件。
行:行走,道路,運動,列行。
守:防守,遵守,守候,官名。
詳細解釋如下
一、【暑】音:shŭ
部首:日
部首筆畫:4,總筆畫:12
筆順:豎折橫橫橫豎橫撇豎折橫橫
詳細釋義
①《形》炎熱。《芙蕖》:「避暑而暑為之退,納涼而涼逐之生。」
②《名》炎熱的季節;盛夏。《賣柑者言》:「杭有賣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潰。」
二、【兼】jiān
部首:丷
部首筆畫:2
總筆畫:10
筆順:捺撇橫折橫橫豎豎撇捺
詳細釋義
①《副》同時佔有幾樣東西或進行幾件事情。《魚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②《動》兼職;兼任。《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
③《動》兼併;合併。《過秦論》:「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眾。」
④《形》加倍的;雙倍的。《漢書·韓信傳》:「受辱於跨下,無兼人之勇,不足畏也。」
⑤《數》兩;二。《獄中雜記》:「一人倍之,傷膚,兼旬愈。」
⑥《動》加上;加之。《孔雀東南飛》:「我有親父母,逼迫兼弟兄。」
⑦《連》並且;而且。《赤壁之戰》:「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
三、【領】lĭng
部首:頁
部首筆畫:6
總筆畫:11
筆順:撇捺捺折捺橫撇豎折撇捺
詳細釋義
①《名》脖子;脖頸。《促織》:「俄見小蟲躍起,張尾伸須,直齕敵領。」
②《名》衣領。《荀子·勸學》:「若挈裘領。」
③《動》率領;帶領。《群英蔣幹中計》:「吾自領軍以來,滴酒不飲。」
④《動》領取;領受。《失街亭》:「汝以全家之命,領此重任。」
⑤《動》領導;倡導。《圖畫》:「而標新領異之才亦時出於其間焉。」
⑥《量》件;張。《竇娥冤》:「要一領淨席。」
【領會】⒈遭遇。⒉理解;體會。
【領解】科舉考試中,鄉試錄取。
四、【行】拼音:xíng,
háng,hàng,
xìng,
héng
部首:行
部首筆畫:6
總筆畫:6
筆順:撇撇豎橫橫豎
詳細釋義
①《動》行走。《論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②《動》出行。《餚之戰》:「為吾子之將行也。」
③《動》執行。《刻舟求劍》:「舟已行矣,而劍不行。」
④《動》傳佈。《原毀》:「士之處此世,而望名譽之光,道德行,難已。」
⑤《動》實行;做。《訓儉示康》:「君子寡慾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
⑥《名》動作;行動;舉動。《鴻門宴》:「大行不顧細謹。」
⑦《名》品行。《屈原列傳》:「其志潔,其行廉。」
⑧《副》將;即將。《歸去來兮辭》:「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⑨《量》遍;次。《訓儉示康》:「客至未嘗不置酒,或三行五行。」
háng
①《名》道路。《詩經·七月》:「遵彼微行。」
②《名》行列;隊伍。《國殤》:「凌餘陣兮躐餘行。」
③《名》輩;輩分。《蘇武傳》:「漢天子,我丈人行也。」
④《量》指成行的事物。《孔雀東南飛》:「出門登車去,涕落百餘行。」
【行宮】皇帝外出臨時居住的地方。
【行將】即將。
【行李】⒈使者。⒉行裝。
【行人】⒈出使的人。⒉行路人。⒊出征的人。
【行者】⒈行路人。⒉出征的人。⒊出家而受大的佛教徒;去遊四方乞食的為生的僧人。
【行裝】出門攜帶的衣物。
五、【守】shŏu
部首:宀
部首筆畫:3
總筆畫:6
筆順:捺捺折橫豎捺
詳細釋義
①《動》防守;守衛。《過秦論》:「乃使蒙田北築長城而守藩籬。」
②《動》守候;看守。《五蠹》:「守株,冀復得兔。」
③《動》守住;保持。《諫太宗十思疏》:「豈取之易守之難乎?」
④《動》遵守;奉行。《察今》:「守法而弗變則悖。」
⑤《動》在不利的情況下堅持按自己的理想道德處世。《芋老人傳》:「村南有夫婦守貧者。」
⑥《名》操守;節操。《易·繫辭》:「失其守者辭守屈。」
⑦《名》官名,也稱太守,秦朝郡的最高長官。後代稱州郡一級的長官。《雁蕩山》:「謝靈運為永嘉守
古代官職升降用語
6樓:慕斯
一、表示任職的:
1、任:擔當,擔任。
2、徵:由皇帝徵聘社會知名人士充任官職。
3、授:給予官職。
4、拜:授予官職,任命。
5、舉:推薦,推舉,也指由地方向**推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
6、起:重新啟用,任以官職。
7、簡:任命,選拔。
8、進:出來做官。
9、拔:提升沒有官職的人。
10、闢(音b):徵召,由**官署徵聘,然後向上薦舉,任以官職。
11、賜:賞賜有功之臣以爵位。
12、除:任命、授職,一般指免去舊職授予新職。
13、選:通過推薦或科舉選拔任以官職。
14、復:恢復原職務。
15、仕:做官。
二、表示升職的:
1、升:升官。
2、陟:進用,升職。
3、擢:由選拔而提升。
4、遷:調動官職,一般是提升呼叫。但左遷則是指降職、貶官。
5、徙:升職。
6、超遷:越級破格提升。
7、加:加封,即在原來官銜上增加某種榮銜,一般可以享受一些特權。
8、拔:提升沒有官職的人。
9、提:提拔。
10、晉、進:晉升官職,提高職位或級別。
三、表示降職、免職的:
1、貶:降職。
2、謫:被罰流放或降職。
3、出:離開京城外調,一般指貶官(與入相對,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為榮)。
4、左遷:降職(貶官)。
5、放:特指京官改任外官(地方官),也指貶官流放。
6、遷:流放,放逐。
7、奪:削除。
8、黜:**因過失而解除職務。
9、竄:放逐、貶官。
10、免:罷免官職。
四、表示兼職的:
1、領:本職之外兼較低它職。
2、假:暫時**。
3、行:**官職。
4、署:指**無本官的職務。
5、兼:同時掌管,兼任。
6、權:暫代官職。
7、判:高位兼低職。
8、攝:暫代官職。
五、表示職位調動的:
1、調:調動官職。
2、**轉任,平調。
3、徙:調動官職。
4、改:改任官職。
5、補:補任空缺官職。
6、遷:調動改派,調職。
7、累遷:表示多次調動。
8、出:京官外放,與放意思相近。
六、表示辭官、退休的:
1、告老:**年老辭職。
2、解官:辭去官職。
3、乞骸骨:古代官吏請求退職,意思是使骸骨歸葬故鄉。
4、請老:古代官吏請求退休養老。
5、乞身:古時認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軀體不再由自己支配,因此稱請求退職為乞身。
6、移病:上書稱病,為做官者請求退職的委婉語。
7、謝病:託病引退或謝絕賓客。
7樓:
一、關於提升職務的有:
擢、升、拔擢(用於由低階到高階的升遷)——《漢書·趙充國傳》:「擢為後將軍。」(後將軍:
武官名。);李密《陳情表》:「過蒙拔擢,寵命優渥。
」進(用於較高職務)——《史記·孫臏傳》:「於是忌進孫子於威王。」
起復(恢復原職務)——《紅樓夢》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蘆僧判斷葫蘆案》:「雨村道:「你說的何嘗不是。
但事關人命,蒙皇上隆恩起復委用,正竭力圖報之時,豈可因私枉法,是實不忍為的。」
超遷、超擢(越級破格提升)—— 《譚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銜軍機章京,與楊銳、林旭、劉光第等同參預新政」;《史記·賈誼傳》:「孝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
」二、關於調動職務的有:
轉、移、調、徙(一般的調動,調遷)——《漢書·袁盎傳》:「調為隴西都尉。」;《史記·淮陰侯列傳》:
「徙齊王信為楚王。」;《宋史·理宗紀》:「程大元、李和以下將士六百一十三人補轉官資有差。
」遷(調動官職,一般指升官)——《漢書·翟方進傳》:「方進轉為博士。數年,遷朔方刺
史。」;《後漢書·張衡傳》:「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徵,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
出(指出京受任)——《張衡傳》:「永和初,出為河間相」(指張衡離京任河間王的相。)
陟(升遷,指官吏的提升和進用)——諸葛亮《出師表》:「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補(補充缺職或由候補而正式任命)——《漢書·蕭望之傳》:「是時選博士諫大夫通政事者補郡國守相,以望之為平原太守。」
三、關於降級免職的有:
罷、免、解、黜、奪(**因過失而解除職務)——《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竇太后大怒,乃罷逐趙綰、王臧等。」;《漢書·貢禹傳》:
「免官削爵。」;《國語》:「公將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齊。
」;韓愈《送李盤谷序》:「理亂不知,黜陟不聞。」;《書博雞者事》:
「使者遂逮守,脅服奪其官」。
放(「委任委派」的意思,有時也指京官調任外地)——《譚嗣同》:「即放寧夏知府,旋升為寧夏道。」
貶、謫(因過失而降級)——《舊唐書·劉禹錫傳》:「貶連州刺史。」;《岳陽樓記》:
「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革、褫(皆為「革除」的意思,指撤職查辦。褫,音chì)——謝莊《上搜才表》:「張勃進陳湯而坐以褫爵。」(張勃因推薦陳湯而被革除爵位)
左遷(降級使用,貶官)——《三國志·魏書·盧毓傳》:「心猶恨之,遂左遷毓。」
還有開缺(**因故去職或者死亡,職位一時空缺,另選他人充任)、致仕(帶職退休)等等。
擴充套件資料:
古代官職指的是古代的從政人員的官職。古代官職的情況涉及官署名、官名、**的職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大體可分為**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
選官用人是國之大事,為了保證人才選拔,國家一方面大力發展教育;另一方面不斷探索和完善選官制度。
中國古代的人才制度主要有兩大類:世襲制和選拔制。
秦以前主要是世襲制度。西周時,天子以及諸侯分封天下。管理國家由天子、諸侯、卿、士分級負責;而各階層按倫常,依照血緣世襲。
到了東周,穩定的制度開始崩潰,於是有「客卿」、「食客」等制度以外的人材為各國的國君服務。
而選拔制主要有察舉、徵辟制、九品中正制和科舉制。
察舉制實行於漢代;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選官制度;科舉制存在的時間最長,從隋朝一直延續到清末。
從明代起,科舉制的考試方法又產生巨大變革,改用八股方式衡文取士。歷代**以及人們對科舉制的詬病,大多不是針對科舉制本身,而是針對明清以後的八股文取士。
從歷史發展脈絡來看,春秋以前,官吏主要通過「世卿世祿」制度產生。戰國時,「世卿世祿」制逐漸廢除,官吏的選舉發生了根本變化。秦在統一之前,「仕進之途,唯闢田與勝敵而已」,而勝敵是其主要途徑。
秦統一後的官吏,也就多出于軍功。
到了漢代,朝廷為了適應**主義**集權封建國家統治的需要,在秦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了一整套選舉統治人才的選官制度。這套制度包括察舉、皇帝徵召、公府與州郡闢除、大臣舉薦、考試、任子、納資及其他多種方式,不限於一途,而且還可以互動使用。
以後,我國古代官吏選用又分別出現了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及隋唐濫觴的科舉制。這些選官用人制度對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時也表現出各種弊端。
「中興以人才為本」,自古有「得人者昌」,「失賢者亡」之說。因此認真總結中國古代選官用人的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國古代官職中的尚書 侍郎 等 各是什麼級別
六部和其他部院的長官叫尚書,副職叫侍郎。也就是尚書相當於現在的部長,侍郎相當於副部長 相當於現在的部長 副部長級別。尚書 侍郎 員外郎誰大?分別是幾品 尚書是六部主官,侍郎是尚書佐官,員外郎是具體執行者,分別為 一 二品 尚書正部級,從一品。侍郎,正二品,副部級。員外郎,這個不清楚,大概從五品,局級...
古代官職與現在的官職對應是什麼職位
清朝官制 總表 文京內官 武京內官 武京外官 大清朝 等級分 九品十八級 每等有正從之別,不在十八級以內的叫做未入流,在級別上附於從九品。正一品 正國級 文職京官 太師 太傅 太保 榮譽官職,相當於人大 政協之類的 殿閣大學士 政治局常委 文職外官 無 武職京官 領侍衛內大臣 北京軍區司令 掌鑾儀衛...
古代三公是什麼官職,古代的「三公」是什麼樣的官職
三公 是中國古代朝廷中最尊顯的官職的合稱,其說法各異。不同朝代所指官職也不同。周代己有此詞,指太師 太傅 太保。尚書 周官 立太師 太傅 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竟邦,燮理陰陽,官不必備,惟其人。秦以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為三公 漢初,循秦朝例,後改以丞相 大司馬 御史大夫為三公 西漢末至東漢初期演變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