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號廟號還有其他號怎麼分年號,廟號,諡號都有什麼不同?

2021-05-16 21:23:18 字數 5485 閱讀 4933

1樓:匿名使用者

年號是中國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紀年的名號。年號被認為是帝王正統的標誌,稱為「奉正朔」。認為中國皇帝的最後一個年號為清末的「宣統」(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

廟號是中國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廟裡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一般認為,廟號起源於商朝,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如漢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後面的皇帝一般稱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

「祖」之氾濫,始於曹魏。到十六國時期,後趙、前燕、後秦、西秦等等小國,其帝王廟號幾乎無不稱祖。諡號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大臣等死後,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諡或諡號。

皇帝的諡號是在嗣位皇帝的參與下得到的;末代皇帝的諡號由下一王朝的帝王追贈,或者由遺民政權上諡,比如明崇禎帝的諡號。南明上的是「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清代定鼎中原後,追贈崇禎的諡號為「莊烈帝」。大臣的諡號是朝廷賜予的,一般由禮部(禮官)主持,在皇帝同意的情況下賜諡。

尊號一般很長,因為大臣們會盡量把好的詞語都往皇帝身上加,尊號一般在皇帝在世之時便開始有群臣上請,並不斷加長。如唐玄宗的尊號是「開元天地天寶聖文神武孝德應道皇帝」,宋太祖為「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太后相應的也有類似的號,名為徽號,如慈禧的徽號就是「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聖母皇太后」。由於尊號太長,所以平民百姓很少稱呼皇帝的尊號。

2樓:匿名使用者

年號是歷代帝王紀年的名號,也是時代的標誌。

廟號是中國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廟裡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

諡號是中國古代帝王、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蹟與品德修

養,評定褒貶,而給予一個寓含善意評價、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

希望對你有幫助,望採納

3樓:秋色梧桐

我國古代的皇帝有年號、廟號和帝號之分。

年號是封建帝王為記在位的年代所定的名號,始與漢武帝時期。在此之前,或用甲子紀年,或以帝王名號紀年,如周平王三年。 漢武帝時始建年號,如公元前116年,稱元鼎元年。

帝王的年號在實行初期,常常出現一帝多元的情況。如漢武帝在位54年,就用了11個年號。到了明清兩朝,採用了一帝一元制,並逐漸形成了以年號來稱呼皇帝的習慣,如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等都是以年號來稱呼的。

廟號是指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表示對死者的追憶和崇敬。如高祖、太宗等。唐太宗是李世民的廟號,明太祖是朱元璋的廟號。

每個朝代的末代皇帝都很少有廟號,因為當王朝覆滅時,皇室成員要被治罪或誅殺。

帝號是指帝王在開始稱帝時給自己取的稱號。在我國帝號始於秦始皇,他的帝號是始皇帝。但並不是每一位皇帝都有帝號,如明清時期,帝號逐漸被年號代替,用年號來稱呼皇帝。

4樓:風輕雲淡皮卡丘

廟號:中國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廟裡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一般認為,廟號起源於商朝。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廟號的選字並不參照諡法,但是也有褒貶之意。

太祖、高祖開國立業,世祖、太宗發揚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號,仁宗、宣宗、聖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賢主,中宗、憲宗都是中興之主。另外,哲宗、興宗等都是有所作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業不足,德宗、寧宗過於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虛,文宗、武宗名褒實貶,穆宗、敬宗功過相當,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國。

諡號:為東亞古代君主、諸侯(包括中國、朝鮮、越南、日本)、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蹟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一個寓含善意評價、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例如明成祖的諡號為:

後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又如曾國藩的諡號為」文正「。

年號:所謂年號,是中國曆代帝王用以紀年的名號,往往也是時運變化的標誌。按慣例,新君即位大多會頒行新年號,稱為改元。

年號蘊涵著帝王君臨天下、宣示正統的特殊意義,君臣朝野為之矚目,司其事者索遍枯腸,絞盡腦汁。年號被認為是帝王正統的標誌,稱為「奉正朔」。一個政權使用另一政權的年號,被認為是藩屬、臣服的重要的標誌之一。

例如乾隆、康熙等,一般讀史書紀年例如乾隆元年,乾隆二年。。。。。。

簡述帝號、廟號、年號的區別

5樓:我是誰

1、概念不同

帝號是中國封建政權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包括諡號、廟號、年號和尊號屬於帝號。

廟號是皇帝於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

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亦可以作為表示年份),一般由君主發起。

2、起源不同

廟號起源於重視祭祀與敬拜的商朝。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如漢高祖、唐高祖;後面的皇帝一般稱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

年號於漢武帝即位後首創,始創年號為建元,先秦至漢初無年號。自漢武帝后形成制度。

3、開始使用時間和數量不同

廟號是最高統治者死後追加的稱號,是後世對亡帝的稱呼。一般帝王有一個廟號,但有的君主死後,會有多個廟號,廟號並不唯一,這是追尊、改諡等原因造成的。

年號是最高統治者為紀在位之年而立的名號,帝王在位時開始使用,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

6樓:歲月不寒

帝號包括 諡號 廟號 尊號 年號 國號

廟號、諡號為最高統治者死後追加的稱號,是後人及後世對亡帝的稱呼國號是一個國家的稱號,即國家的名稱或名號

年號,為最高統治者為紀在位之年而立的名號

例如康熙皇帝

諡號:仁

廟號:聖祖

年號:康熙

國號:清

尊號:應該是後人對過世皇帝的尊稱,如康熙皇帝,後人稱為「仁皇帝」或「聖祖皇帝」

7樓:匿名使用者

廟號與諡號都是在帝王死後才有的。我國古代帝王死後,往往要在太廟裡立一個廟室,供後人祭祀,並給每個廟室取一個名號,這就是廟號。廟號起源於商代,秦王朝是一個短命的王朝,秦始皇死後還沒有來得及立廟室,秦王朝就滅亡了,秦朝沒有廟號。

不是每個帝王都有廟號,一般是那些具有傑出貢獻的帝王,後人才會為其立廟供奉,才有廟號。自漢以後,廟號有一些約定俗成的不成文規則,一般開國者大多稱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後的稱太宗、高宗、世宗、英宗、中宗等。

古代帝王死後,後繼者往往要同大臣們共同討論,根據其生前品行,給予一種特殊的稱號,這就是諡號。諡號起起周初,文王、武王、武帝都是諡號,諡號以褒揚的字眼為主。秦朝始皇帝廢除諡法,規定自其以後以二世、三世乃至萬世為號,但王朝太短命了,漢朝又恢復了諡法,諡號開始的時候只有帝王有,後來一些帝王為了籠絡臣下,會賜予一些有過突出貢獻的死去的大臣以諡號。

諡號大體可分為美諡、惡諡、憫諡三大類。美諡有文、武、景、明、惠、平等,惡諡有靈、煬、厲、幽等,憫諡有哀、懷、愍等。

年號是帝王活著的時候就有的,有的皇帝只用一個年號(如明清時期),所以年號也有指稱皇帝的作用。年號起始於漢武帝時候,他把自己即位的這一年稱建元元年,自此開始到清宣統三年(2023年)兩千多年間,除了一些短命皇帝或在位時間很短的以外,每一個皇帝都有自己的年號。而且無論是統一政權,還是割據政權,無論是農民起義政權還是少數民族政權,一旦稱王稱帝,都要建立年號。

就連只做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凱也有一個「洪憲」的年號。有的皇帝一生中會用幾個年號,變換年號叫改元,漢武帝在位54年,改元10次,武則天在位21年,改元16次,晉惠帝在公元304年一年中用了四個年號。年號一般是兩個字,也有少數三四個的,最長的年號有六個字,帝王在挑選年號的用字時只會選用一些吉利字眼,因此歷史上出現了大量重複使用的年號。

明清之際的皇帝(除明英宗兩度登位有正統、天順兩個年號外)都只用一個年號,如明神宗朱翊鈞在位48年,只用一個「萬曆」年號,清聖祖玄燁在位61年,只用「康熙」年號,這樣年號就成了明清帝王的一個別名。

帝號是記載在史書上的對皇帝的正式稱呼,比方說,李淵建立唐朝,史書是就稱呼他為「唐高祖」,他的兒子李世民後來也做了皇帝,史書是就稱呼李世民為「唐太宗」。

8樓:匿名使用者

關於年號、諡號、帝號、廟號

中國古代帝王,除了他們的姓名外,一般在死後都有廟號、諡號。

所謂「廟號」,就是帝王的子孫在宗廟祭祀他時給他特立的名號。 「諡號」產生於周朝。

但是,諡法在秦朝時也曾一度中斷。這是因為,秦王贏政於公元221年統一中國後,認為加諡號是「子議父,臣議君」,不可取。於是下令廢除了諡法,自稱「始皇帝」。

後世子孫世代相傳,即二世、三世皇帝。後來到了漢朝,廟號、諡號才恢復過來。如漢武帝,他本名劉徹,廟號「世宗」,諡號「孝武」,全稱是「世宗孝武皇帝」,簡稱漢武帝。

那麼,我們在實際的學習和工作中,怎麼區分「廟號」和「諡號」呢?一般說:凡稱某某祖、某某宗的就是廟號,凡稱某某帝的便是諡號。

但在歷史各階段習慣上的稱呼又有些不同。開啟中國歷史年表,就會發現唐朝以前,一般都只稱「諡號」,如漢光武帝,魏武帝,隋煬帝等等。唐朝以後,一般都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明神宗等等。

不過在這期間,也有稱諡號的:如唐玄宗李隆基的廟號是「玄宗」,諡號是「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這中間關鍵的是「明」字,因而唐玄宗又被稱為「唐明皇」。明朝中葉後,帝王的稱號又有所改變,多數以年號來稱呼。

如明朝末年皇帝朱由檢,人們都叫他「崇禎」,「崇禎」就是他的年號。到了清朝,皇帝也都以年號相稱,如康熙、乾隆、光緒等。

總之,只要我們在讀書看報時對於我國朝代、古代帝王稱號留心注意,分清它們的歷史異同,掌握它們的規律,那麼正確地區別和掌握它們是不困難的。

9樓:匿名使用者

帝號就是所謂的年號,是一個皇帝在世時為了紀年而設定的。

諡號就是皇帝(包括一些特殊的人)死後後來者根據他在世時的所做所為而給的一個稱號。

廟號就是一個皇帝在太廟(皇室的廟堂)中的牌位號。

10樓:匿名使用者

建議看看《後漢書》或者《中國上下五千年》

11樓:匿名使用者

廟號,使後人對亡軍醫生的評價 。年號用於記年的,例如康熙46年

年號,廟號,諡號都有什麼不同?

12樓:沉雨落鳳

年號是帝王用以紀念的名號,而廟號和諡號都是當一個人死後,對他做出的一生的評價。

廟號和諡號的區別,在於廟號只用於帝王,而諡號可以用作帝王、后妃、大臣。

以下是年號、廟號、諡號各自的簡介:

1、年號,是中國曆代帝王用以紀年的名號,往往也是時運變化的標誌。按慣例,新君即位大多會頒行新年號,稱為改元。年號蘊涵著帝王君臨天下、宣示正統的特殊意義,君臣朝野為之矚目,司其事者索遍枯腸,絞盡腦汁。

2、一般認為,廟號起源於商朝,如太甲為太宗、太戊為中宗、武丁為高宗(成湯有可能是太祖)。廟號最初非常嚴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凖,開國君主一般是祖、継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周朝確立諡號制度,對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為給予蓋棺定論的評價。

廟號制度被廢止。秦朝連諡號制度也廢止了。

3、諡號,為東亞古代君主、諸侯(包括中國、朝鮮、越南、日本)、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蹟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一個寓含善意評價、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根據對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的研究表明,遲至周穆王前後,給地位較高或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諡號的做法已比較多。古代除對帝王可以稱呼其「諡號」外,稱呼大臣、學者名流的「諡號」也是一種尊重的稱呼;有些人的諡號由於經常被後人稱呼,幾乎成為他們的別名,如曾文正(曾國藩)、**穆(岳飛)、陶靖節(陶淵明)等。

如何區別年號,懿號,廟號,怎樣區分年號廟號諡號

年號是皇帝在位的時候就有的,古代沒有公元紀年,用年號來紀年。比如 貞觀 開元 康熙 乾隆,明朝以前一個皇帝不只有一個年號,明朝以後皇帝一般只有一個年號,所有後人以年號代稱皇帝 比如說康熙皇帝 實際康熙是年號 廟號是顧名思義就是宗廟裡供奉而起的稱呼 一般是xx宗 xx祖 唐太宗 宋高祖 清聖祖 康熙黃...

歷代所有皇帝的帝號,溢號,廟號,年號,尊號是什麼

中國曆代皇帝表 中國曆代皇帝表上古時代 1 炎帝 神農氏 2 黃帝 軒轅氏 3 少昊 金天氏 4 顓頊 高陽氏 5 帝嚳 高辛氏 6 帝摯 高辛氏 7 唐堯 放勳 8 虞舜 重華 夏 啟以後 公元前2197 1766 共432年 姓,共傳十四世,十七王,建都 安 今山西雯縣 1 宗神夏禹 年 2 帝...

什麼是廟號,宗號,年號,諡號。請詳解來歷,發展,有什麼寓意

年號 是封建皇帝紀年的名號。廟號 是封建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諡號 是後人根據死者生前事蹟評定的一種稱號。帝號 是在中國古代統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後,給他另起的稱號,包括諡號 廟號 年號和尊號。自西漢至隋朝的皇帝多稱諡號,自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多稱廟號。年號 由西漢武帝首創,他的第一個年號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