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金果
「天欲其亡,必令其狂」是出自老子,但是並沒有在老子的著作中體現,我們只能把他理解為古訓,相傳為老子所處。
原文:天欲其亡 必先令其狂。
這句話的意思是教導別人想獲得成功,就一定更要謙遜,是符合老子道義的古訓。
2樓:沐霙罹憂
出處:「天欲其亡 必令其狂 英雄之道 先狂後亡 凡人之心 先亡後狂 我自狂之 奈何我亡」這句話是唐太宗說,針對的是突厥。唐朝初年,突厥經常南下侵犯,唐太宗決心消滅突厥,說了這句話(引用了老子),意思就是:
想要它滅亡,一定要先讓他驕傲自滿。唐太宗曾派人送大量金寶給突厥,助長其驕傲的氣勢。
西方有一句諺語:「上帝要滅亡他,必定讓他先發狂!」
但《老子》並沒有查到原文。
還請各位予以賜教!!!
天欲其亡,必令其狂!利令智昏,鼠目寸光!
小人伎倆,必不久長!害人害己,為禍四方!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天欲其亡必令其狂,利令智昏鼠目寸光對於人生的警戒意義及價值
3樓:匿名使用者
通過這句話就是在尋道我們。做人要恪守本分,不能輕狂,一旦輕狂人就喪失了準確客觀判斷失誤的能力。沒有清醒的頭腦,和長遠的眼光。
人生的路也不會久遠。所以做事情要能解決的當下的問題,還能夠為長遠做考慮,才是重要的,這就是可持續發展的意思。當下許多行為了違背了這層道理,導致了很多問題。
例如,食物新增劑,為了讓食物的色澤更好,味道更香。食物中新增了不少化工成分,雖然商品的**更實惠了,味道和色澤更好了,但是長期食用,人的體質越來越差,堆積成疾。甚至無藥可醫。
4樓:匿名使用者
有什麼可解釋的嗎?既知需警戒,意義就是前人總結的精華,後人需謹記在心。價值就在於可以讓你更好的做人,做更好的人
5樓:
人類本來就是這樣的一種生靈呀。
天欲其亡,必令其狂出處
6樓:寂滅五使
「天欲其亡,必令其狂」是出自老子,但是並沒有在老子的著作中體現,我們只能把他理解為古訓,相傳為老子所處,原文:天欲其亡 必先令其狂。
這句話的意思是教導別人想獲得成功,就一定更要謙遜,是符合老子道義的古訓。
「天欲其亡,必令其狂。英雄之道,先狂後亡。凡人之心,先亡後狂。我自狂之,奈何我亡」這句話是唐太宗說,針對的是突厥。
唐朝初年,突厥經常南下侵犯,唐太宗決心消滅突厥,說了這句話(引用了老子),意思就是:想要它滅亡,一定要先讓他驕傲自滿。唐太宗曾派人送大量金寶給突厥,助長其驕傲的氣勢。
西方的《聖經·舊約》有「驕傲在敗壞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古希臘作家歐底庇德斯說「神欲使之滅亡,必先使之瘋狂」。
擴充套件資料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字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釋出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7樓:度新興產業
這句話本來是唐太宗說的,當時突厥屢屢進犯,眾將狂張,唐太宗卻說:「天欲其亡,必令其狂」而後,突厥果然失敗了,意思是:失敗總是因為太狂妄,教導大家要謙遜。
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與歐底庇德斯有相似的見解:「上帝欲使之滅亡,必先使之瘋狂。」 也有人說「上帝欲其死亡,必先令其瘋狂 」出自莎士比亞的《麥克白》。
神要使一個人遭難,總是讓他忘乎所以。
天欲其亡,必令其狂!利令智昏,鼠目寸光!
小人伎倆,必不久長!害人害己,為禍四方!
擴充套件資料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一說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生於武功之別館(今陝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侯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不久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
李世民在位期間,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因病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
李世民愛好文學與書法,有詩作與墨寶傳世。
8樓:now小脾氣
出處:「天欲其亡 必令其狂 英雄之道 先狂後亡 凡人之心 先亡後狂 我自狂之 奈何我亡」這句話是唐太宗說,針對的是突厥.唐朝初年,突厥經常南下侵犯,唐太宗決心消滅突厥,說了這句話(引用了老子),意思就是:
想要它滅亡,一定要先讓他驕傲自滿.唐太宗曾派人送大量金寶給突厥,助長其驕傲的氣勢.
西方有一句諺語:「上帝要滅亡他,必定讓他先發狂!」
但《老子》並沒有查到原文.
還請各位予以賜教!
天欲其亡,必令其狂!利令智昏,鼠目寸光!
小人伎倆,必不久長!害人害己,為禍四方!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9樓:baby鞋子特大號
唐太宗李世民對突厥說的。唐朝初年,突厥經常南下侵犯,唐太宗決心消滅突厥,
說了這句話:「天欲其亡,必令其狂,英雄之道,先狂後亡,凡人之心,先亡後狂,我自狂之,奈何我亡」。如今流傳的是這句話出自老子,唐太宗是引用老子的話。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本來就狂妄,我的狂是與生俱來的,不是老天讓我狂的,老天又怎麼能使我滅亡呢?
西方有一句諺語:「上帝要滅亡他,必定讓他先發狂!」
擴充套件資料:
1、李世民(598年1月28日【一說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生於武功之別館(今陝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2、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侯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
3、李世民在位期間,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10樓:七月語音標註
據傳是唐太宗針對突厥說的。意思是:想要它滅亡,一定要先讓他驕傲自滿。
唐朝初年,突厥經常南下侵犯,唐太宗決心消滅突厥,說了這句話:「天欲其亡 必令其狂 英雄之道 先狂後亡 凡人之心 先亡後狂 我自狂之 奈何我亡」。
也有傳言說「天欲其亡 必令其狂」是出自老子,但是並沒有在老子的著作中體現,我們只能把他理解為古訓,意思是:失敗總是因為太狂妄,教導大家要謙遜。
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與歐底庇德斯有相似的見解:「上帝欲使之滅亡,必先使之瘋狂。」
也有人說「上帝欲其死亡,必先令其瘋狂 」出自莎士比亞的《麥克白》。神要使一個人遭難,總是讓他忘乎所以。
11樓:趙曉東的
天欲其亡,必令其狂,出處出自老子著作。我們只能把它理解為古訓。
12樓:翁典司馬家馨
老子的格言「天令其亡,必令其狂」。
13樓:戒菸
《老子》三十六章:「將欲奪之,必固予之。」《戰國策·魏策一》《周書》曰:「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欲握玫瑰,必承其傷是什麼意思
表層意思是 要想戴王冠,就必須能承受它的重量。王冠本身很重 要想拿一束玫瑰,就要能忍受它的刺帶來的傷。深層意思是 要想擁有更美好的東西,就必須能接受各種苦難,不畏懼任何艱險。這句話的處出處。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這句話是外國諺語,原話是 the one trying to wear the cr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