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改革和需求側改革的區別

2021-03-06 05:51:48 字數 4757 閱讀 2258

1樓:牛羊羊的牛羊羊

供給側改革:

1.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

2. 供給:經濟學中的供給是指生產者在某一特定時期內,在某一**水平上願意並且能夠提供的一定數量的商品或勞務。

3.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需求側改革:

1. 需求側改革主要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要素。

2. 需求側:需求是在一定的時期,在一既定的**水平下,消費者願意並且能夠購買的商品數量。

2樓:雪人晒太陽

需求側相對於供給側,供給側改革是指從供給方面入手,需求側改革從國民需求入手

1.供給側改革針對結構性問題而推進的改革,調整經濟結構,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要素。

2.需求側改革就是拉動國民需求,拉動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以促進經濟發展。

3.供給側生產要素投入,如勞動投入、資本投入、土地等資源投入、企業家才能投入、**管理投入,分別對應著收入法計算的gdp中的工資、利息、地租、利潤、稅收;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由制度變革、結構優化「三大發動機」決定。

3樓:亦若

分析如下:

1、具體要素不同

需求側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創新四大要素;

2、對於如何拉動經濟增長的理念不同

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

供給側管理則認為市場可以自動調節使實際產出迴歸潛在產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謂的「刺激政策」來調節總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率需要提高生產能力即提高潛在產出水平,其核心在於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同時供給側管理還強調通過提高生產能力來促進經濟增長,

而需求側管理則強調可以通過提高社會需求來促進經濟增長,

擴充套件資料

供給側,即供給方面。國民經濟的平穩發展取決於經濟中需求和供給的相對平衡。供給側,相對於需求側。

若是要比較清晰地弄清供給側應先了解供給。

供給,經濟學中的供給是指生產者在某一特定時期內,在某一**水平上願意並且能夠提供的一定數量的商品或勞務。

2023年12月14日,該詞入選《咬文嚼字》雜誌社釋出的「2023年十大流行語」。

4樓:小兔

具體要素不同

需求側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創新四大要素;

對於如何拉動經濟增長的理念不同

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

供給側管理則認為市場可以自動調節使實際產出迴歸潛在產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謂的「刺激政策」來調節總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率需要提高生產能力即提高潛在產出水平,其核心在於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同時供給側管理還強調通過提高生產能力來促進經濟增長,而需求側管理則強調可以通過提高社會需求來促進經濟增長,

5樓:友

所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指從供給側入手,針對結構性問題而推進的改革。

供給側包含兩個基本方面:一方面,生產要素投入,如勞動投入、資本投入、土地等資源投入、企業家才能投入、**管理投入,分別對應著收入法計算的gdp中的工資、利息、地租、利潤、稅收;

另一方面,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由制度變革、結構優化(如工業化、城鎮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等)、要素升級(即生產要素質的提升,與生產要素量的投入增加不同,包括技術進步、知識增長、人力資本提升等,創新驅動即是解決這些問題)「三大發動機」(其中制度變革又是根源性發動機)決定。

結構性問題主要包括產業結構問題、消費結構問題、區域結構問題、要素投入結構問題、排放結構問題、增長動力結構問題、收入分配結構問題等。

從供給側入手、針對結構性問題而推進的改革幾乎包括所有重要的改革。

如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產權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國有企業改革、財稅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制度改革、社會福利制度改革、生態制度改革等。可以說,從「需求側」轉向「供給側」相當於從「**調控側」轉向「全面改革側」

另外,二者包含的理論內容完全不同。

現代供給學派理論的核心內容,一是倡導並恢復對傳統古典政治經濟學中「薩伊定律」的信仰,極力宣揚供給會自動創造需求的信條。

認為發展生產才能消除經濟不均衡,實現充分就業並消除通貨膨脹,並由此順勢推匯出達致經濟均衡的著眼點,應當是刺激國民收入方程式的生產方面;

二是針對凱恩斯需求調控理論進行批判,極力否定需求自動創造供給的假設,主張經濟應當由市場自動調節,反對凱恩斯需求干預政策。

與供給學派的這些系統理論表述不同,我國目前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通過「問題導向」推動和改進實際經濟工作的思路,是針對性很強並且具有高度操作性的有效舉措,尚未形成系統的理論內容。

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路的主旨看,它不是一般地否定需求方面的調控,而是強調在保持總需求適度的同時,側重供給方面進行調整和改革。

可以說,供給側改革思路並不著重依據某個特定理論學派或反對某個學派,其可能形成的理論框架及其包含的理論內容,還有待於我國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來進一步深化,也有待於理論工作者對我國的新鮮經驗和中國模式的進一步提煉和概括。

其次,二者產生的經濟背景不同。

現代供給學派理論產生於發達經濟體,是發達國家在經濟發達階段的產物,屬於成熟經濟中的供求總量在週期波動中如何實現均衡的理論;

其依據的經濟背景是在經濟總量一定的前提下,總供求在經濟週期中此消彼長相互適應的格局,其中決定經濟規模邊界的主要變數都已經達到最大。

與之不同,我國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屬於經濟總量增長中的問題,是在推動經濟規模擴充套件過程中根據相關條件,有時側重供給方面發力,有時可能側重需求方面出招,從而持續性推動經濟增長和發展的問題。

因為在我國經濟中決定經濟規模邊界的變數,大多都處於低位待發展狀態,保持中高速增長的潛力還很大。這與現代供給學派所賴以產生的經濟背景大不相同。

構成經濟背景差異的主要因素,首先是人口增長態勢不同。人口規模是決定經濟增長邊界的重要因素。

我國人口規模還未達到頂峰,而在大多數發達國家人口規模早已越過峰值,進入人口零增長或負增長階段,從而由人口和勞動決定的經濟潛力已經達到了邊界。

二是基礎設施完善程度不同。基礎設施是否完善是決定增長邊界的另一重要因素。

如果一個經濟社會的基礎設施已基本完善,則此經濟體的經濟增長潛力即接近最大可能。我國基礎設施近三十多年來有了很大改進,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差別仍然較大。

三是城鎮化程度不同。城市化率從人口區域結構變動角度決定經濟規模邊界,其制約作用是綜合性的。我國城鎮化還遠未完成。而發達國家的城鎮化早已結束,發達經濟體早成為一元經濟。

為一元經濟服務的供給學派理論不可能指導二元經濟中的供給側改革實踐。四是失業性質與就業態勢不同。

發達國家作為成熟經濟體,由於勞動總量已經達到增長邊界,通常是在經濟週期變化中出現結構性失業或週期性失業,現代供給學派的任務是消除這兩種失業而保證正常生產。

我國則不同,我國每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以千萬計,同時存在大量城鎮登記失業人口,以及更大量鄉村潛在失業農民。

增量失業與潛在失業並存情況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根本不同於現代供給學派所依據的週期波動失業的經濟背景。

再次,二者面對及需要解決的問題不同。

現代供給學派面對的主要問題是西方世界普遍出現的「滯脹」難題,即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停滯同在,投資需求過度與高失業率並存,凱恩斯等理論學派的需求調控理論對此束手無策,從而催生了現代供給學派理論。

然而,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所面對的問題迥然不同。我國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短期看主要針對的是生產質量和效率問題,比如減成本、增效益、補短板、調結構、減庫存、降產能,而從長期看主要是解決如何推動持續經濟增長,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

二者主要差異體現在,一是我國經濟與發達經濟的增加值財富含量不同。同樣新增一個億的gdp,發達經濟gdp增加值中的技術含量和產品質量都要更高。

我國經濟與發達經濟的匹配性有差別。我國新增產值中不配套問題嚴重,導致閒置甚至長期無用,從而增加庫存量。

三是我國經濟多屬於重型、汗水型、資源消耗型,與發達國家輕型經濟結構不同。四是我國新生產產值中往往有很大部分是對往年gdp生產中破壞性伴生現象的補償,這導致我國經濟財富積累緩慢。

而發達國家的基礎設施如路、橋、樓房等真正實現百年工程,財富日積月累。五是我國目前人均gdp還很低,基數還太小,因此體現在供給側的選擇性上必然較小。

面對如此不同的問題而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路,必然根本不同於植根於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基礎之上以消除「滯脹」為目標的現代供給學派。

拓展資料

我國提出供給側改革思路一年多來,理論界對此了廣泛的討論。有人認為是借鑑現代經濟學中供給學派的理論;

也有人認為其與現代供給學派理論有異有同。本文認為我國不可能照搬西方現代供給學派的理論,因為二者存在根本區別,從基本方面是不同的。

弄清這些問題,有助於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語境下講好中國故事,從而有助於創新中國特色政治經濟學理論。

如果用一個公式來描述人們口頭上所說的「供給側改革」,那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含義是: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階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

6樓:廣發**

供給側與需求側相對應。需求側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決定短期經濟增長率。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創新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條件下所實現的增長率為中長期潛在經濟增長率。

7樓:匿名使用者

空軌側改革和需要需求側改革的區別,這兩個區別沒有什麼多大的區別,你就看廁改和工改的需求,他們之間的問題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改革背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抄,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經濟大國。但隨著人口紅利衰減 中等收入陷阱 風險累積 國際經濟格局深刻調整等一系列內因與外因的作用,經濟發展正進入 新常態 2015年以來,我國經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主要經濟指標之間的聯動性出現背離,經濟增長持續下...

簡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哪些意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含義和意義

含義 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階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意義 1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需求側改革主要有投資 消費 出口三駕馬車,供給...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含義和意義

含義 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階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意義 1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需求側改革主要有投資 消費 出口三駕馬車,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