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為什麼要反覆強調禮的重要性

2021-03-06 22:38:29 字數 5106 閱讀 8532

1樓:自然

「禮」是處理各種行政事務的規則、準則,也是個人為人處世的重要尺度。孔子認為,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一個人都要恪守「禮」的尺度。恭敬、謹慎、勇敢、直率,本來是一個人的優秀品德,但是若「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學而第一)。

對人過分恭敬的確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某單位有一名公務員,為了博得領導和眾人的好感,幾乎對所有人的態度都是畢恭畢敬,見面後先是握手,然後就是沒完沒了的寒喧,見什麼人說什麼話,以至於人們遠遠看到他,都繞道走。既要動腦,又要動口、動手,你說這樣的人累不累?

過分謹慎的人往往顯得懦弱無能,有的人一出家門就害怕下樓梯崴腳,走在馬路上害怕被汽車撞,做事前怕狼、後怕虎,這種人能成什麼大事?相反,有的人倒是非常勇敢,天不怕、地不怕,什麼事都敢做,但就不知道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結果犯下了搶劫偷盜、**腐敗、殺人越貨的彌天大罪,這種過分的勇敢往往會導致社會的動亂。

孔子提倡「直」,但不提倡過分的「直」。有些人非常直率、坦白,做事堅持原則,丁是丁,卯是卯,但說話不注意場合,不講分寸,心直口快,當著眾人的面直接頂撞上司或長輩,讓人下不了臺,這種人可能心地非常善良,但說話、做事很容易傷人。魯迅先生有一篇短文叫《立論》,說是一家人家生了一個男孩,閤家都高興的不得了,抱出來給客人看。

一人說:「這孩子將來是要發財的。」他於是得到一番感謝;一人說:

「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他於是得到一頓痛打。儘管他說的是事實,但這一事實在這樣一種場合說出來卻是對主人的無禮,被痛打一頓正應驗了孔子所說的「直而無禮則絞」。

恭、慎、勇、直是人的優秀品德,這些品德必須以禮來節之,以禮來「中和」,否則就會變成勞、葸、亂、絞,這就是儒家所倡導的「中庸」之道。把握了這一尺度,君子就會按照禮的要求「篤於親」,老百姓就會「興於仁」;同樣,君子依禮「故舊不遺」,老百姓就不會人情淡薄,一個以禮治、仁政為信念的理想社會就會變為現實。

2樓:優質賬號

克己復禮謂之「仁」

在社會生活的其他方面,禮表現為對傳統文化習俗的整理、定型和對社會個體成員道德修養的文明規範。

我們知道,孔子倫理道德思想的核心是「仁」,而「仁」的客觀標準則是禮——「克己復禮為仁」。所謂克己復禮,就是要求人們自覺地約束自己,在既定的位置上以禮的標準正確地處理上下左右的關係,如為父要慈,為子要孝,為友要信,為臣要忠,為君要善,要愛民,等等。這樣,社會個體成員道德境界的提高與整個社會文明政治秩序的穩定與推進便是一個和諧統一的相輔相成的過程。

禮要求每個社會成員恪守既定的社會關係,也賦予他們一定的道德責任。如果人們都恪守這些關係,履行其道德責任,社會就穩定,反之,秩序受到破壞,社會便動盪不安。

「克己復禮為仁」的詳細含義還包括對人們所有言行舉止的規範,這便是孔子對顏回解釋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在這方面,禮既表現為規範化的文明儀態,也表現為在傳統習俗的基礎上加以整理定型的許多具體儀式。文明的儀表標誌著一個人的素養,對具體禮節儀式的熟悉則可以使人在一切社交場合中都能應付自如。

所以,孔子認為,對禮的學習和實踐是一個人在社會上安身立命的起碼條件。他告誡自己的兒子說:「不學禮,無以立」(《季氏》)。

孔子本人在這方面則堪稱身體力行的楷模。請看《鄉黨篇》中這些生動的描述:

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

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後,襜如也。趨進,翼如也。賓退,必覆命曰:「賓不顧矣。」

過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

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

沒階,趨進,翼如也。

這是他從事政務活動時的情形。其中有的是對約定俗成的傳統政習的遵守,但更多的則是通過小心翼翼的舉止言談乃至一定的面部表情體現出對君臣關係的恪守和對君王權威的維護。日常生活中,同樣一絲不苟:

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也。

問人於他邦,再拜而送之。

見齊衰者,雖狎,必變錠嘗赤妒儔德稠泉椽滬。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

升車,必正立,執綏。

席不正,不坐。

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

3樓:匿名使用者

禮就是做人做事的原則,沒有原則了,這個世界豈不大亂?

孔子為什麼高度重視禮儀?

4樓:雄霸天不是夢

禮的介紹

禮在中國古代是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範。作為典章制度,它是社會政治制度的體現,是維護上層建築以 中國書法「禮」及與之相適應的人與人交往中的禮節儀式。作為道德規範,它是國家領導者和貴族等一切行為的標準和要求。

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禮、殷禮、周禮。夏、殷、週三代之禮,因革相沿,到周公時代的周禮,已比較完善。作為觀念形態的禮,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是同「仁」分不開的。

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他主張「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德治,打破了「禮不下庶人」的限制。

到了戰國時期,孟子把仁、義、禮、智作為基本的道德規範,禮為「辭讓之心」,成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為重視禮,他著有《禮論》,論證了「禮」的起源和社會作用。他認為禮使社會上每個人在貴賤、長幼、貧富等等級制中都有恰當的地位。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修養起了重要作用;同時,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禮不斷被賦予新的內容,不斷的發生著改變和調整。

在古代,禮維持社會、政治秩序,鞏固等級制度,調整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社會關係和權利義務的規範和準則。禮既是中國古代法律的淵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

孔子(見孔丘)說,殷因於夏禮,而有所損益,周因於殷禮,而有所損益。由此可知夏、殷時代已有禮。孔子又說,他能講述夏禮和殷禮,但由於文獻不足,他雖能言之,卻不能「徵之」。

也就是說禮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改變的,不能當作絕對不變的僵化的內容而一味復古。

周公制禮,典章制度較前代更為完備,發展到了「鬱郁乎文哉」(《論語·八佾》)的程度,使孔子讚歎不已,宣稱「吾從周」。周人本以「尊禮」著稱,到了春秋時代,王室衰微,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陪臣執國命,等級制度破壞,統治者內部對於禮任意僭用,禮崩樂壞,所以司馬遷說,「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史記·孔子世家》)。但由於周代禮制非常完善、周密,仍為士大夫所向往,力圖予以恢復。

春秋時代,孔子以前的人,如師服、內史過等,與孔子同時的人,如叔向、晏嬰、遊吉等,論禮的很多。但論禮最多,並自成體系的首推孔子。他一生以詩書禮樂教**,《論語》中有34處記載孔子論禮。

他從理論上說明禮的重要性,立身治國都非有禮不可。禮與仁義是儒家學說的核心。

儒家認為,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為規範,便「禮達而分定」,達到孔子所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貴賤、尊卑、長幼、親疏有別的理想社會秩序便可維持了,國家便可以長治久安了。反之,棄禮而不用,或不遵守符合身份、地位的行為規範,便將如周內史過所說的:「禮不行則上下昏」,而儒家所鼓吹的理想社會和倫常便無法維持了,國家也就不可得而治了。

因此儒家極端重視禮在治理國家上的作用,提出禮治的口號。孔子說:「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記》雲:

「禮者君之大柄也……所以治政安君也」,可見禮是實現國家穩定和諧人民幸福的重要工具。「為政先禮,禮其政之本歟!」儒家認為推行禮治即是為政。

師服雲:「禮以體政」;孔子說:「為國以禮」;晏嬰說:

「禮之可以為國也久矣」;《左傳》引君子曰:「禮經國家,定社稷」;女叔齊雲:「禮所以守其國,行其政令,無失其民者也」;荀子云:

「國之命在禮」。從這些話裡可以充分看出禮與政治的密切關係,國之治亂繫於禮之興廢。所以荀子說:

「禮者治辨之極也,強國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總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隕社稷也」;《禮記》雲:治國以禮則「官得其體,政事得其施」,治國無禮則「官失其體,政事失其施」,結論是:「禮之所興,眾之所治也;禮之所廢,眾之所亂也」。

顯而易見,放棄禮和禮治,理想的社會便無法建立和維持了。

「尊重」原則:要求在各種型別的人際交往活動中,以相互尊重為前提,要尊重對方,不損害對方利益;同時又要保持自尊。

禮的四個原則

「遵守」原則:遵守社會公德,遵時守信,真誠友善,謙虛隨和。

「適度」原則:現代禮儀強調人之間的交流與溝通一定要把握適度性,不同場合、不同物件,應始終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把握好一定的分寸。

「自律」原則:交流雙方在要求尊重自己之前,首先應當檢查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禮儀規範要求。

5樓:曉秋槓槓

孔子是儒學學說的創始人和集大成者,他的哲學思想提倡「仁義」,「禮樂」,「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為體」。他創立的儒學思想,滲入中國人的生活,文化領域中,同時也影響了世界上其它地區。

對孔子的經歷記載比較全面,在那個禮樂崩壞的年代,幼年的孔子便對禮儀非常感興趣,表現出了自己的與眾不同,他常將祭祀用的禮器(俎豆)擺設起來,練習行禮演禮,作為一種遊戲。可見,孔子從小對此感興趣,長大後(三十歲後),孔子主要從事教學,這給孔子提供一個教授和傳遞個人思想的平臺。

孔子的主要思想中,「禮」是一個方面,全面的提法是"仁、義、禮"(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其思想影響中國兩千餘年。

6樓:精銳學霸

儒家學說,仁愛,遵循三綱五常,人有長幼尊卑之分

孔子提出的"禮樂",禮是什麼意思,樂是什麼意思?

7樓:匿名使用者

「禮」包括人的行為準則、道德規範、尊卑秩序以及禮儀規矩等等。人的嗜慾好惡,都由禮來節制。在古人看來,人與動物的不同就是因為懂得禮。

禮與法有點相似,但又不同,法是強硬的、缺少人情味的,而禮則是有溫情的,是與道德、教養相聯絡的。

「樂」是指**。「禮」負責規範人的行為, 「樂」則負責調和人的性情,人的喜怒哀樂之情,都可以通過樂來表達,同時也可以在樂聲中化解。

「禮樂」的目的在於教化,誘導人向善,讓社會處於平和的狀態中。現在一提到「教化」,人們就會與「政治」、「封建」聯絡起來,這顯然存在著很大偏見。所謂「教化」,就是教育感化,使人在教育中,將仁義禮智信等社會道德內化為自己的心靈,從而在行為上表現出來。

擴充套件資料

「禮樂文明」可以說是人類的一種文明制度,孔夫子一生奔波,所追求的目標就是「禮樂制度」的實現。

《禮記•哀公問》說:「夫禮所以制中也。」意思是說,禮要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調節到合適的程度。

其中還說「非禮無以節事天地之神也,非禮無以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也,非禮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婚姻疏數之交也。」意思是說,如果沒有禮,就不能調節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就不能辨別君臣上下長幼各自應處的地位,不能區別男女父子兄弟的親疏,不能區別婚姻遠近的交情。

拉班為什麼要強調「力效」的重要性

拉班之所以在其動作分析的理論中強調認識 力效 的重要性,是因為他認為 力效 訓練對於人格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種訓練能夠喚醒運動因素協調的人體感覺。拉班強調認識 力效 的重要性的原因是什麼?拉班之所以在其動作分析的理論中強調認識 力效 的重要性,是因為他認為 力效 訓練對於人格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

為什麼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學習的重要性

對於知識的作用和價值,古人已有認識。人有知學,則有力矣 這是漢朝哲人王充的論斷。近代英國學者培根也強調了同樣的觀點 知識就是力量 今天,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 不斷深化的社會變革,尤其是加入wto之後面臨的新機遇和新挑戰,使我們對知識與力量的關係有了新的體驗,學習的重要性日顯突出.學習對每一個人都是重要...

為什麼要遵紀守法遵紀守法的重要性

遵紀守法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社會責任和道德義務。一個國家即使經濟實力再強,假如沒有健全的法制,沒有遵紀守法的國民,仍不能算是一個真正文明 強大的國家,照這個標準來看,我們離真正的 強盛 還有相當一段距離。雖然,我國目前已經構建起了比較完備的法律框架,普法教育也搞了多年,但實事求是地講,遵紀守法 四個字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