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花開丶丁肖灣
本文通過記述孔子和四個**言志的一次談話,反映了儒家「足食足兵」「先富後教」「禮樂治國」的政治思想及孔子循循善誘、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孔子的政治思想,既有其保守的一面,如他的「禮樂治國」實際上是主張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也有其積極的一面,如「足食足兵」「先富後教"的思想,就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因素。我們對於孔子的政治思想,既不可不加分析地全盤繼承,也不可不加分析地全盤否定。
本文雖然是語錄體,但人物的語言能鮮明表現其性格特徵,少量的行動描寫,也能表現出各自不同的神情。孔子的謙和,子路的粗豪率直,冉有和公西華的謙謹,曾皙的雍容飄灑,都躍然紙上。
2樓:因為不懂才註冊
最重要的是"禮"的 思想,治國為人都要"以禮行之"
關於「吾與點也」(詳見後第三問)
孔子為什麼說「吾與點也」,對這個問題,歷來是有爭議的.對曾皙說的那段話(「暮春」至「詠而歸」),有的是從積極方面理解的,認為曾皙是主張以禮治國,他說的是禮治的結果,是太平盛世的圖景,與孔子的「仁政」「禮治」「教化」的政治主張相符,因此孔子說「吾與點也」(教材採用這種理解).(另一種是從消極方面理解的,認為曾皙是主張消極避世,符合孔子「道不行,乘桴浮於海」的主張,因此孔子說「吾與點也」.
)孔子的有關思想主張
1.孔子主張禮治,反對法治.
2.在經濟方面,他反對封建的田賦制度而極力維護西周以來的田賦制度.
3.孔子主張維護等級制度的正名思想.
4.孔子主張克己復禮.
5.在倫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張仁.
6.在哲學上,孔子主張天命觀.
7.在教育上,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
8.在品德方面,他主張「寬、恥、信、敏、惠、溫、良、恭、儉、讓」等.
區域性思想內容的理解及評價
問:子路、冉有、公西華三個學生的言志,那些不同,那些相同?孔子是怎樣表示態度的?
答:三個人的志向各有側重,子路直爽,敢作敢為,其理想側重於強國(有勇知方);冉有其理想側重於經濟生活,富民(可使足民);公西華側重於禮樂教化,以禮治邦(宗廟會同)但都願意在仕途上創一番事業.對三個學生言志的內容,孔子當場都未置可否.
問:寫曽皙答話時的動作為什麼比較詳細?曽皙的答話跟子路等三人有什麼不同?
答:寫曽皙答話時的動作比較詳細,子路等三人回答問題表述志向時,曽皙正在鼓瑟,表現他志向高潔,淡泊功名,突出他與子路等三人相異之處,為寫曽皙的特殊志向、引起孔子的感嘆和讚賞張本.子路等三人雖然**不同,但都講為政;而曽皙認為在亂世中不能推行正道,因此要潔身自好.
曽皙所說的時間、地點、同遊的人物,描寫的是一幅太平盛世的和樂景象圖,人們瀟灑自得,樂趣天然,天下太平,人民生活美好,人與自然和諧.
問:曽皙言志後,「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為什麼孔子表示贊同?
答:曽皙的言志與其他人不一樣,他沒有直接用理性的語言述說自己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語言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樂景象,在這充滿詩意的理想藍圖中,人們瀟灑自得,樂趣天然,家國安寧,人民生活美好,人與自然和諧.這種表述深深打動了孔子,他「喟然嘆曰:
『吾與點也.』」
或 曽皙言的志,抒發的是春風沂水的情懷,實際上是人生的一種藝術審美境界,是人際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的一種美好理想的充分展示和流露.它既符合儒家的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的心態.「夫子喟然嘆曰:
『吾與點也.』」既讚許曽皙言的志,又表達了自己對這理想境界的嚮往.
或 曽皙言志後,「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表現孔子具有熱愛自然,陶醉自然的樂天態度.也反映出他對自己的理想得不到實現的悵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體現了孔子怎樣的政治思想
3樓:因為不懂才註冊
最重要的是"禮"的 思想,治國為人都要"以禮行之"
關於「吾與點也」(詳見後第三問)
孔子為什麼說「吾與點也」,對這個問題,歷來是有爭議的.對曾皙說的那段話(「暮春」至「詠而歸」),有的是從積極方面理解的,認為曾皙是主張以禮治國,他說的是禮治的結果,是太平盛世的圖景,與孔子的「仁政」「禮治」「教化」的政治主張相符,因此孔子說「吾與點也」(教材採用這種理解).(另一種是從消極方面理解的,認為曾皙是主張消極避世,符合孔子「道不行,乘桴浮於海」的主張,因此孔子說「吾與點也」.
)孔子的有關思想主張
1.孔子主張禮治,反對法治.
2.在經濟方面,他反對封建的田賦制度而極力維護西周以來的田賦制度.
3.孔子主張維護等級制度的正名思想.
4.孔子主張克己復禮.
5.在倫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張仁.
6.在哲學上,孔子主張天命觀.
7.在教育上,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
8.在品德方面,他主張「寬、恥、信、敏、惠、溫、良、恭、儉、讓」等.
區域性思想內容的理解及評價
問:子路、冉有、公西華三個學生的言志,那些不同,那些相同?孔子是怎樣表示態度的?
答:三個人的志向各有側重,子路直爽,敢作敢為,其理想側重於強國(有勇知方);冉有其理想側重於經濟生活,富民(可使足民);公西華側重於禮樂教化,以禮治邦(宗廟會同)但都願意在仕途上創一番事業.對三個學生言志的內容,孔子當場都未置可否.
問:寫曽皙答話時的動作為什麼比較詳細?曽皙的答話跟子路等三人有什麼不同?
答:寫曽皙答話時的動作比較詳細,子路等三人回答問題表述志向時,曽皙正在鼓瑟,表現他志向高潔,淡泊功名,突出他與子路等三人相異之處,為寫曽皙的特殊志向、引起孔子的感嘆和讚賞張本.子路等三人雖然**不同,但都講為政;而曽皙認為在亂世中不能推行正道,因此要潔身自好.
曽皙所說的時間、地點、同遊的人物,描寫的是一幅太平盛世的和樂景象圖,人們瀟灑自得,樂趣天然,天下太平,人民生活美好,人與自然和諧.
問:曽皙言志後,「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為什麼孔子表示贊同?
答:曽皙的言志與其他人不一樣,他沒有直接用理性的語言述說自己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語言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樂景象,在這充滿詩意的理想藍圖中,人們瀟灑自得,樂趣天然,家國安寧,人民生活美好,人與自然和諧.這種表述深深打動了孔子,他「喟然嘆曰:
『吾與點也.』」
或 曽皙言的志,抒發的是春風沂水的情懷,實際上是人生的一種藝術審美境界,是人際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的一種美好理想的充分展示和流露.它既符合儒家的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的心態.「夫子喟然嘆曰:
『吾與點也.』」既讚許曽皙言的志,又表達了自己對這理想境界的嚮往.
或 曽皙言志後,「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表現孔子具有熱愛自然,陶醉自然的樂天態度.也反映出他對自己的理想得不到實現的悵惘.
論語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這一課體現孔子怎樣思想
4樓:匿名使用者
循循善誘,因材施教.孔子教育學生不倚老賣老,不居高臨下,不盛氣凌人,而是表現出一副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姿態,他和顏悅色地對學生說:「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
」意思是你們不要因為我的所紀比你們稍長一點就不敢說話,你們大可不必緊張,也無須顧忌,隨心所欲,大膽直言,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怎樣說就怎樣說.從這裡我們看到了孔子的教學習慣,那就是平等、民主,朋友式的對話閒聊,不存在年齡、輩份長幼之別的顧慮,學生當然願意在一種和諧、民主的氛圍裡暢所欲言.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文章中,孔子贊同誰的觀點,為什麼?
5樓:匿名使用者
師:請問他們各自的「志」是什麼?
生:子路要去拯救一個危機重重的大國,三年的時間使人人勇敢善戰,而且還懂得做人的道理。
生:冉有想要治理一個小國,讓人民都富足起來。
生:公西華想要做一個小司儀。
生:曾皙似乎只想想要過安樂無憂的簡單生活。
師:孔子怎麼看待他們的志?
生:孔子贊同點的志向。
生:孔子聽了子路的是微微一笑,「哂之」。
師:具體而言是什麼情緒?
生:不滿。否定他的觀點。
生:治理國家要用禮,可是子路的話毫不謙讓。
生:文章中並沒有告訴我們孔子贊同點的原因。
師:這位同學讀書很是仔細,我們一起來**原因。首先大家想一想,孔子對子路的志是不看好的,那冉有和公西華應該說比子路更謙虛一點,為什麼孔子唯獨肯定曾皙?
生:似乎他們的目的都是一樣的。
生:他們都是為了做官,從政。
師:很好。他們三人的志向雖有驕謙之分,卻無本質之別,都志在為政。
師:再繼續思考,曾皙的志向反映出他的人生追求是什麼?
生:平平淡淡。
師:你推崇嗎?
學生之間開始討論。
生:似乎不太積極。有點消極避世。當時的讀書人大多都很想為政,為朝廷效忠。
生:應該也有積極的一面,這也許是他所向往的社會的美好縮影。
師:儒家的核心是仁政,要以禮治國。從積極方面理解,他說的應該是禮治的結果,是太平盛世的圖景。
生:孔子周遊列國,推行自己的主張,怎麼可能消極避世。
師:這位**說的非常好。縱觀孔子的一生,應該說積極救世是其思想的主導方面。
可如果這樣他應該不會贊同曾皙的觀點的。大家看看這是發生在孔子人生什麼時期的故事?
生:在孔子晚年。
師:周遊列國遊說成功了嗎?
生:沒有。
師:到處碰壁,有時也流露出消極情緒,晚年回魯國後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
6樓:流雲瀟雪
儘管孔子最後是「喟然而嘆:『吾與點也。』」但因為孔子以及儒家學派積極入世的思想是貫徹始終的思想主線,所以當治國平天下的目標還遠遠沒有達到時,孔子為什麼居然會萌發出道家歸隱思想呢?
這個問題其實困擾了古往今來無數儒生學者,各種解釋五花八門。不過在下倒是最欣賞這樣一種解釋。
錢鍾書先生在《**識小》一文中曾經引證,孔子「喟然而嘆」而不是「莞爾一笑」,正表明孔子其實並不是真正欣賞曾皙所說。結合孔子當時的經歷我們大致可以猜想他的心情。他滿腹經綸才華驚世,可是最終懷才不遇巨集圖不展。
這個時候孔子自己不可能沒有一點傷心難過,也不可能沒有一點怨天尤人的思想。而這個時候,曾皙的一番話著實讓孔子在這種心境中看到另一條路。試想,倘若孔子真的是嚮往過曾皙所說的那種類似隱士一樣的生活,那麼與《論語》中其他地方相比,這個感嘆實在發得令人費解。
怎麼可能你讓別人猜你的志向,別人說中了你反而像是從來沒想過這件事一樣一聲長嘆呢?可能的解釋是,孔子在曾皙說話之前的確沒有想到曾皙居然會說出這種話,他自己也可能沒有考慮過這種生活。但是曾皙一旦說破,孔子不禁有了點小孩子脾氣,這番話正觸動了孔子內心深處一些鮮為人知的不滿與怨憤。
孔子不是神,他也有脾氣。於是在這種情況下不禁長嘆一聲,贊同了曾點的話。但其實回過頭來,曾皙留下來以後,孔子也沒有再對他的理想發表任何看法。
這也是與孔子以前指導學生的做法不一樣的。平常如果有學生能夠與孔子「有慼慼焉」,那孔子的話匣子可少不了溢美之詞。然而這一次孔子卻沒有什麼更多的表示。
孔子的修養是何等境界,事後平靜下來,立刻想到這一反常態的表示是不太正確的,所以也就不會繼續多說什麼了。
那麼孔子贊同誰的志向呢?若論志向與自己能力是否相當,其實孔子最稱賞其實是他「哂之」的子路。他對子路的看法不過是因為子路比較魯莽,並沒有否定子路的能力。
但是後面的學生一個比一個謙虛,謙虛得過分,反而令孔子不太滿意。孔子對後面兩個學生的評價都有一句「唯×則非邦也與?」明顯表示出他對他們這種不必要的謙虛頗有微詞。
因為他自己一開始就說「毋吾已也」,結果出了一個子路其他人全都不敢說出真實想法,一味謙虛,這其實也是不符合孔子要求的。
孔子最欣賞的人應該是公西華,他認為公西華的才能很高,就做一個小相豈止是浪費。但是公西華自己卻沒有明確表示出治理大國的想法,這不禁令孔子又多了一層傷心:難道說我門下的得意**居然僅僅就能做一個小相?
所以孔子對公西華的回答是不滿意的。冉有也是這樣。
子路曾哲冉有公西華侍坐譯文,論語 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華侍坐的全文翻譯
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華四個人陪孔子坐著。孔子說 我年齡比你們大一些,不要因為我年長而不敢說。你們平時總說 沒有人瞭解我呀!假如有人瞭解你們,那你們要怎樣去做呢?子路趕忙回答 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中間,常常受到別的國家侵犯,加上國內又鬧饑荒,讓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們勇敢善戰,...
孔子在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華侍坐中喜歡誰的意見
夫子喟然嘆曰 吾與點也!因此,孔子喜歡曾皙的意見。在 論語 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一篇,孔子說自己贊同誰的志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最欣賞誰為什麼 最後孔復子說 吾與點也 意思制 是贊成點的看法,曾皙名叫點,字皙,孔子認為子路的觀點輕率而不謙虛,應該以禮治國,而不單純靠武力 冉有的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