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是什麼道理

2021-03-07 00:30:00 字數 4979 閱讀 7832

1樓:野有蔓草

1、概述:

這句話表達了孔子禮樂治國的政治理想,也揭示了教育和學習過程中道、德、仁、藝的不同位置和作用。也就是說,道是一個目標,德是根本,仁是依據,藝是追求仁德過程中的活動方式。這句話告訴我們儒家的行為準則,向我們揭示了儒家修身的方法和道理。

2、出處:

這句話出自《論語·述而》篇: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3、譯文:

孔子說:「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根據,以仁為憑藉,活動於(禮、樂等)六藝的範圍之中。」

2樓:我是外星人7號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假如有人問,孔子的學術思想真正要講的是什麼?可以大膽地引用這四句話作答,這就是他的中心。也可以說是孔子教育的真正的目的,立己立人,都是這四點。

關於這四點的教育方法,也就是後面《泰伯》篇中孔子說的「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第一項所說的「志於道」,又學個什麼道呢?一般人說孔子說的是人道,不講天道,因為天道渺遠,屬於形而上的範圍。

究竟有沒有神的存在?生命是怎樣開始的?宇宙是如何形成的?

這些都是屬天道。「天道遠」並不是說與我們的空間距離遠。如照現代觀念來說,更不合理了,目前到月球只不過幾天的事,怎麼說遠?

這個遠字實際上是高遠的意思,指距離人類的知識程度太遠。「人道邇」,人道比較淺近易懂。所以過於高遠的暫時不要講它,先把人們自己切身的問題解決了,再講宇宙的問題,一般人說孔子只講人道,這是後代的人為孔子下的定義,事實上孔子並沒有這樣說,當時,只有他的學生子貢說: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見《公冶長》篇。

根據子貢這裡的話,再看孔子在《易經》中所講的學問,他絕對懂天道——宇宙的**。所以子貢便說,他講人道,我們聽得懂,他講宇宙的奧妙,因為我們的學問還不夠,實在聽不懂。

因此孔子在這裡所講「志於道」的「道」,我們不能硬性替它下一個範圍,說他只講人道,不講天道。如果要研究孔子的思想,必須研究《易經》的《系傳》,他許多的重要思想,都表現在《系傳》中,有關形而上的學問,也在《系傳》裡。那麼孔子在這裡所說的道是什麼?

我們可以很老實的作答:「孔子自己沒有下定義,所以我們很難替他下定義。」至於他在這裡講的「志於道」可以列舉很多,證明他是懂得形而上道。

由人生的普通行為——形而下開始,一直到最高的天地萬物的玄妙之道,他全懂。不過一般學生們程度不夠,他沒有偏向這方面講,如果專講這方面,孔子就變成一個宗教的教主了。儘管後人稱他為儒教教主,他自己在當時非常平實,不走教主的路線。

根據原文「志於道」,可以解釋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遠,要希望達到的境界。這個「道」就包括了天道與人道,形而上、形而下的都有。這是教我們立志,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目的。

至於是否做得到,是另一回事。正如大家年輕時剛出社會做事,都立志取得功名富貴。就以賺錢為目的來說,起碼也希望賺到幾千萬元。

但立志儘管立志,事實上如今一個月只賺幾千塊。如果因立志幾千萬,只拿幾千元,「不為也!」不願幹回去好了!

這說明立的志能不能實現,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孔子說,作學問要把目標放得高遠,這是第一個「志於道」的意思。

「據於德」,立志雖要高遠,但必須從人道起步。所謂天人合一的天道和人道是要從道德的行為開始。換句話來說,「志於道」是搞哲學思想,「據於德」是為人處世的行為,古人解說德就是得,有成果即是德,所以很明顯的,孔子告訴我們,思想是志於道,行為是依據德行。

如果根據這裡的四點來分析《論語》中所講的道理,有許多都是「據於德」的說明。

「依於仁」,已經說過,仁有體有用。仁的體是內心的修養,所謂性命之學、心性之學,這是內在的。表現於外用的則是愛人愛物,譬如墨子思想的兼愛,西方文化的博愛。

「依於仁」,是依傍於仁,也就是說道與德如何發揮,在於對人對物有沒有愛心。有了這個愛心,愛人、愛物、愛社會、愛國家、愛世界,擴而充之愛全天下。這是仁的發揮。

「依於仁」然後才能「遊於藝」。遊是游泳的遊,不是遊戲的遊,在這裡我們要特加註意,遊戲的遊是「辵」旁,這裡是水旁的游泳的遊,「遊於藝」的藝包括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孔子當年的教育以六藝為主。

其中的「禮」,以現代而言,包括了哲學的、政治的、教育的、社會的所有文化。至於現代藝術的舞蹈、影劇、**、美術等等則屬於樂。「射」,軍事、武功方面。

過去是說拉弓射箭,等於現代的射擊、擊技、體育等等。「御」,駕車,以現代來說,當然也包括駕飛機、太空船。「書」,文學方面及歷史方面。

「數」則指科學方面的。凡是人才的培養,生活的充實,都要依六藝修養,藝絕不是狹義的藝術。原來繪畫是文藝,現在美術卻與文藝分開,越分越細,但也越分越窄。

有人說科學分得如此細,走向一種病態了。舉例來說:有人鼻子不通去看醫生,鼻科醫生說也許受牙齒的影響,先到牙科檢查,然後放射科、神經科、心電圖各種查完,再回到原來的鼻科。

這時鼻科醫生對病人說,你找錯醫生了,我是專門治左鼻孔的,你是右鼻孔不通,要找那一邊的醫生。這是用醫病來諷刺科學分類的過分。中國古代不這樣細分,凡屬六藝範圍的都是藝。

人生對於道、德、仁、藝這四種文化思想上修養的要點都要懂。這四個重點的前一半「志於道,據於德」包括了精神思想,加上「依於仁,遊於藝」作為生活處世的準繩,是他全部的原則,同時告訴每個人,具備這些要點,才叫學問。如無高遠思想就未免太俗氣,太現實的人生只有令自己厭煩。

沒有相當的德行為根據,人生是無根的,最後不能成熟。如果沒有仁的內在修養,在心理上就沒得安頓的地方。沒有「遊於藝」,知識學問不淵博,人生就枯燥了。

所以這四點統統要,後人對這四個重點都有所偏重,其實講孔子思想,要從這裡均衡發展。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假如有人問,孔子的學術思想真正要講的是什麼?可以大膽地引用這四句話作答,這就是他的中心。也可以說是孔子教育的真正的目的,立己立人,都是這四點。

關於這四點的教育方法,也就是後面《泰伯》篇中孔子說的「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第一項所說的「志於道」,又學個什麼道呢?一般人說孔子說的是人道,不講天道,因為天道渺遠,屬於形而上的範圍。

究竟有沒有神的存在?生命是怎樣開始的?宇宙是如何形成的?

這些都是屬天道。「天道遠」並不是說與我們的空間距離遠。如照現代觀念來說,更不合理了,目前到月球只不過幾天的事,怎麼說遠?

這個遠字實際上是高遠的意思,指距離人類的知識程度太遠。「人道邇」,人道比較淺近易懂。所以過於高遠的暫時不要講它,先把人們自己切身的問題解決了,再講宇宙的問題,一般人說孔子只講人道,這是後代的人為孔子下的定義,事實上孔子並沒有這樣說,當時,只有他的學生子貢說: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見《公冶長》篇。

根據子貢這裡的話,再看孔子在《易經》中所講的學問,他絕對懂天道——宇宙的**。所以子貢便說,他講人道,我們聽得懂,他講宇宙的奧妙,因為我們的學問還不夠,實在聽不懂。

因此孔子在這裡所講「志於道」的「道」,我們不能硬性替它下一個範圍,說他只講人道,不講天道。如果要研究孔子的思想,必須研究《易經》的《系傳》,他許多的重要思想,都表現在《系傳》中,有關形而上的學問,也在《系傳》裡。那麼孔子在這裡所說的道是什麼?

我們可以很老實的作答:「孔子自己沒有下定義,所以我們很難替他下定義。」至於他在這裡講的「志於道」可以列舉很多,證明他是懂得形而上道。

由人生的普通行為——形而下開始,一直到最高的天地萬物的玄妙之道,他全懂。不過一般學生們程度不夠,他沒有偏向這方面講,如果專講這方面,孔子就變成一個宗教的教主了。儘管後人稱他為儒教教主,他自己在當時非常平實,不走教主的路線。

根據原文「志於道」,可以解釋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遠,要希望達到的境界。這個「道」就包括了天道與人道,形而上、形而下的都有。這是教我們立志,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目的。

至於是否做得到,是另一回事。正如大家年輕時剛出社會做事,都立志取得功名富貴。就以賺錢為目的來說,起碼也希望賺到幾千萬元。

但立志儘管立志,事實上如今一個月只賺幾千塊。如果因立志幾千萬,只拿幾千元,「不為也!」不願幹回去好了!

這說明立的志能不能實現,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孔子說,作學問要把目標放得高遠,這是第一個「志於道」的意思。

「據於德」,立志雖要高遠,但必須從人道起步。所謂天人合一的天道和人道是要從道德的行為開始。換句話來說,「志於道」是搞哲學思想,「據於德」是為人處世的行為,古人解說德就是得,有成果即是德,所以很明顯的,孔子告訴我們,思想是志於道,行為是依據德行。

如果根據這裡的四點來分析《論語》中所講的道理,有許多都是「據於德」的說明。

「依於仁」,已經說過,仁有體有用。仁的體是內心的修養,所謂性命之學、心性之學,這是內在的。表現於外用的則是愛人愛物,譬如墨子思想的兼愛,西方文化的博愛。

「依於仁」,是依傍於仁,也就是說道與德如何發揮,在於對人對物有沒有愛心。有了這個愛心,愛人、愛物、愛社會、愛國家、愛世界,擴而充之愛全天下。這是仁的發揮。

「依於仁」然後才能「遊於藝」。遊是游泳的遊,不是遊戲的遊,在這裡我們要特加註意,遊戲的遊是「辵」旁,這裡是水旁的游泳的遊,「遊於藝」的藝包括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孔子當年的教育以六藝為主。

其中的「禮」,以現代而言,包括了哲學的、政治的、教育的、社會的所有文化。至於現代藝術的舞蹈、影劇、**、美術等等則屬於樂。「射」,軍事、武功方面。

過去是說拉弓射箭,等於現代的射擊、擊技、體育等等。「御」,駕車,以現代來說,當然也包括駕飛機、太空船。「書」,文學方面及歷史方面。

「數」則指科學方面的。凡是人才的培養,生活的充實,都要依六藝修養,藝絕不是狹義的藝術。原來繪畫是文藝,現在美術卻與文藝分開,越分越細,但也越分越窄。

有人說科學分得如此細,走向一種病態了。舉例來說:有人鼻子不通去看醫生,鼻科醫生說也許受牙齒的影響,先到牙科檢查,然後放射科、神經科、心電圖各種查完,再回到原來的鼻科。

這時鼻科醫生對病人說,你找錯醫生了,我是專門治左鼻孔的,你是右鼻孔不通,要找那一邊的醫生。這是用醫病來諷刺科學分類的過分。中國古代不這樣細分,凡屬六藝範圍的都是藝。

人生對於道、德、仁、藝這四種文化思想上修養的要點都要懂。這四個重點的前一半「志於道,據於德」包括了精神思想,加上「依於仁,遊於藝」作為生活處世的準繩,是他全部的原則,同時告訴每個人,具備這些要點,才叫學問。如無高遠思想就未免太俗氣,太現實的人生只有令自己厭煩。

沒有相當的德行為根據,人生是無根的,最後不能成熟。如果沒有仁的內在修養,在心理上就沒得安頓的地方。沒有「遊於藝」,知識學問不淵博,人生就枯燥了。

所以這四點統統要,後人對這四個重點都有所偏重,其實講孔子思想,要從這裡均衡發展。

——《論語別裁》南懷瑾

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魋是什麼讀音?)

魋 tu 1 2 古書上說的一種毛淺而赤黃 形似小熊的野獸。3 姓。4 鄭碼 njni,u 9b4b,gbk f473 5 筆畫數 17,部首 鬼,筆順編號 32511355432411121 詳細註解 魋 tu 名 1 神獸 god animal 魋,神獸也。說文 2 獸名,似小熊,毛淺而赤黃 b...

把1832等於576改寫成兩道除法算式是括號和括號

18 32 576,除法運算算式 乘數 積除以另一個乘數 576 18 32,576 32 18。把七分之三乘八分之五等於五十六分之十五改寫成兩道除法算式 1.15 56 3 7 5 8 2.15 56 5 8 3 7 用分式,去掉括號 分數不好打,給你舉個例子,照著做就行了 2x3 6 6 2 3...

我叫於道寬,剛才有電話來說我有包裹在郵局,想問一下到底有沒有

你可以到郵局的官網上去查詢下 也可以打郵局的 諮詢 絕大部分這種 是騙人的。我也曾經接到過這種 用普通市話號碼撥打過來。我回撥,自稱郵局的人要我的姓名及身份證號碼等,這就有問題了,因為查包裹一類的東西郵局都只認通知單,需要通知單號碼。騙人的,親身經歷,就是 我剛才也接到一個這樣的 叫我打 過去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