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肝主藏血:肝藏血是指肝臟具有貯藏血液、防止出血和調節血量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海之稱。
①貯藏血液:血液**於水谷精微,生化於脾而藏受於肝。肝內貯存一定的血液,既可以濡養自身,以制約肝的陽氣而維持肝的陰陽平衡、氣血和調,又可以防止出血。
因此,肝不藏血,不僅可以出現肝血不足,陽氣升騰太過,而且還可以導致出血。
②調節血量:在正常生理情況下,人體各部分的血液量是相對恆定的。但是,人體各部分的血液,常隨著不同的生理情況而改變其血量。
當機體活動劇烈或情緒激動時,人體各部分的血液需要量也就相應地增加,於是肝臟所貯藏的血液向機體的外周輸布,以供機體活動的需要。當人們在安靜休息及情緒穩定時,由於全身各部分的活動量減少,機體外周的血液需要量也相應減少,部分血液便歸藏於肝。所謂「人動則血運於諸經,人靜則血歸於肝臟」。
因肝臟具有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作用,故肝有「血海」之稱。
肝藏血功能發生障礙時,可出現兩種情況:一是血液虧虛。肝血不足,則分佈到全身各處的血液不能滿足生理活動的需要,可出現血虛失養的病理變化。
如自失血養,則兩目乾澀昏花,或為夜盲;筋失所養,則筋脈拘急,肢體麻木,屈伸不利,以及婦女月經量少,甚至閉經等。二是血液妄行。肝不藏血可發生出血傾向的病理變化,如**、衄血、月經過多、崩漏。
肝的疏洩與藏血之間的關係:肝主疏洩又主藏血。藏血是疏洩的物質基礎,疏洩是藏血的功能表現。
肝的疏洩全賴血之濡養作用,又賴肝之功能正常才能發揮其作用。所以肝的疏洩與藏血功能之間有著相輔相成的密切的關係。就肝之疏洩對藏血而言,在生理上,肝主疏洩,氣機調暢,則血能正常地歸藏和調節。
血液的執行不僅需要心肺之氣的推動和脾氣的統攝,而且還需要肝氣的調節才能保證氣機的調暢而使血行不致瘀滯。在病理上,肝失疏洩可以影響血液的歸藏和執行。如肝鬱氣滯,氣機不暢,則血亦隨之而瘀滯,即由氣滯而血瘀。
若疏洩太過,肝氣上逆,血隨氣逆,又可導致出血。就肝之藏血對疏洩而言,在生理上,肝主藏血,血能養肝,使肝陽勿亢,保證肝主疏洩的功能正常。在病理情況下,肝之藏血不足或肝不藏血而出血,終致肝血不足。
肝血不足,血不養肝,疏洩失職,則夜寐多夢,女子月經不調等症相繼出現。
(2)肝主生血:肝主生血是指肝參與血液生成的作用。肝不僅藏血,而且還能生血。
「肝……其充在筋,以生血氣」(《素問·六節髒象論》),「氣不耗,歸精於腎而為精。精不洩,則歸精於肝而化清血」(《張氏醫通·諸血門》)。可見,肝參與血液的生成。
肝主疏洩與肝主生血:肝以血為體,以氣為用。「肝主血,肝以血為自養,血足則柔,血虛則強」(《溫病條辨·卷六》)。
肝生血,血足則肝體自充。剛勁之質得為柔和之體,通其條達暢茂之性,則無升動之害。疏洩與生血,肝氣與肝血,相互為用,動靜有常。
肝血不足則肝氣有餘,疏洩太過,而為肝氣、肝火、肝風之災。故曰:「肝血不足,則為筋攣、為角弓、為抽搐、為爪枯、為目眩、為頭痛、為脅肋痛、為少腹痛、為疝痛諸證」
脾統血是指脾具有統攝血液在經脈中執行,防止其溢位脈外的作用。《難經·四十二難》曰:「脾裹血,溫五臟」,指出脾具有包裹血液、防止血溢的作用。
明代薛立齋在《薛氏醫案》中說:「心主血,肝藏血,亦能統攝於脾。」脾的統血作用是以脾主運化為基礎的,脾氣健運,氣血充足,統攝力強,則血行脈中,而不溢位脈外。
故此武之望在《濟陰綱目》中說:「血生於脾,故曰脾統血。」若脾失健運,脾氣虧虛,統攝無力,則致血溢脈外,而見**、衄血、便血、尿血、**出血,月經過多,甚或崩漏症。
正如尤在涇在《金匱翼》中所說:「脾統血,脾虛則不能統血;脾化血,脾虛不能運化,是皆血無所主,因而脫陷妄行。」
肝藏血與脾統血是相互關聯的。血液之成,源於脾胃;既成之血,藏之於肝,依機體所需而執行諸經。血液之行,以心肺之氣為動力,以肝脾之氣為約束。
脾氣健運,血液化生充足,則肝有所藏;肝血充足,行之於經,則脾有所統,二者息息相關,相輔相成。正如沈金鰲在《雜病源流犀燭·諸血源流》中所說:「血生於脾,統於心,藏於肝,宣佈於肺,根於腎,灌溉一身,出入於脈。
」若脾氣虧虛,氣血生化乏源,影響肝的藏血功能,則常致頭暈目澀,肢麻筋攣等肝血不足之證;若肝脾虧虛,收攝力弱,血溢脈外,而見各種出血證,稱為肝不藏血或脾不統血。
2樓:匿名使用者
「統」是統攝、控制的意思。脾統血是說脾具有統攝和控制血液在經脈中執行而不溢位於脈外的功能。皮既是生化之源,又有統攝血液的作用,這種統攝的功能,主要是通過『氣攝』和『脾升』的功能來實現的。
脾氣健旺上升正常(脾升),則血液受脾氣控制而能正常執行於脈道之內不至外溢。如果脾氣虛弱失去統攝作用,氣不攝血,則血離脈道,而出現各種出血症,如長期便血、崩漏等。臨床上對於「脾不統血」的出血症,常採用「補脾攝血」法而收效。
所以有「治血先治脾」的理論。肝藏血是指肝臟具有貯藏血液和調節雪量的功能。肝藏血並不是單純貯存的意思。
因為人體內各部分血液常隨著不同的生理情況而改變血流量,所以肝是根據機體動和靜對血液需要情況,通過對血流量的調節而達到藏血的。這就是說,當人體在休息和睡眠時,機體的血液需要量減少,多餘的血液藏於肝;當勞動和工作時,機體的血液需要量增加,肝臟就排出儲藏的血液,以供給機體活動的需要。古人所說的「肝藏血,心行之,人動則血歸於肝臟」,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肝臟的藏血功能失常,就會引起血液方面的病變。例如,肝血不足,則可見兩眼昏花.筋肉拘攣.
屈伸不利以及婦女月經量少,甚至閉經等症;若肝氣橫逆,又可出現**.婦女崩漏等病變。
3樓:匿名使用者
肝不藏血則血虛,脾不統血則血行脈外就是出血。
脾統血與肝藏血的區別
4樓:匿名使用者
一、原理不同
1、脾統血:脾有統攝血作用,使血液循經脈執行,不至溢位於經脈之外,這全賴於脾氣的統攝。
2、肝藏血:肝有藏血的生理功能,是指肝臟具有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功能。
二、出處不同
1、肝藏血:出自戰國時期的人(佚名)寫的《黃帝內經·靈樞》。
2、脾統血:出自戰國時期醫學家扁鵲創作的一篇散文《難經·四十二難》。
三、特點不同
1、肝藏血:肝藏血與人體血流量的增減情況有關:如人體內各部分的血液,常隨著不同的生理情況而改變其血流量。
當人在體息和睡眠時;機體的血液需要量就減少,大量的血液歸藏於肝。當勞動或工作時,機體的血液需要量增加,肝就排出其貯藏的血液,以**機體活動的需要。
2、脾統血:脾有統攝血作用,使血液循經脈執行,不至溢位於經脈之外,這全賴於脾氣的統攝。
5樓:匿名使用者
「肝藏血」與「脾統血」分別闡述了肝脾兩髒在血液執行中的作用。肝藏血,始見於《內經》。《素問·調經論》曰:
「肝藏血」。肝藏血是指肝具有貯藏血液、調節血量、防止出血的作用。肝藏血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①貯藏血液。肝如同「血庫」一般,能夠貯藏一定的血液,以供人體活動所需,發揮其濡養臟腑組織、維持相應功能作用。正如《靈樞·本神》所說:
「肝藏血,血舍魂。」《素問·五臟生成》亦云:「故人臥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
」②調節血量。肝除藏有一定的血液外,還具有依據機體之需,調節迴圈血量作用:當機體處於安靜休息,或睡眠狀態時,機體所需血量減少,部分血液迴流入肝,並貯藏起來;而當人體在工作,或劇烈活動時,機體所需血量增加,血液則由肝臟輸送到經脈,以供全身各組織器官所需。
即如王冰在《黃帝內經素問》中所說:「肝藏血,心行之。人動則血運於諸經,人靜則血歸於肝臟。
何也?肝主血海故也。」「血海」之名,除指任脈中一穴位外,一般是指衝脈而言。
《靈樞·海論》曰:「衝為血海」,強調衝脈氣血充足對人體的重要性。肝的疏洩與藏血功能,相反相成,共同維持肝的貯藏血液與調節血量的作用,故又有「肝主血海」之稱。
實際上,「衝為血海」的作用是通過肝的貯藏血液、調節血量作用而實現的。③收攝血液,防止出血。肝藏血還能使血液收攝於經脈之中,不致溢位脈外而出血的作用。
肝藏血功能失常,臨床可見兩種情況:一是肝血虧虛,肝之經筋、組織失養,稱為「肝血不足」。血虛目失所養,則兩目乾澀,頭暈眼花,甚至夜盲;血不捨魂,則失眠多夢,或見夢遊;血不養筋,則見肢體麻木,手足拘攣,屈伸不利;血海空虛,胞宮失養,則見月經後期、量少色淡,甚或閉經等等。
二是肝氣虛,不能收攝血液,血不循經而妄行,即「肝不藏血」。臨床可見**、衄血,以及月經過多,甚或崩漏等症。
脾統血是指脾具有統攝血液在經脈中執行,防止其溢位脈外的作用。《難經·四十二難》曰:「脾裹血,溫五臟」,指出脾具有包裹血液、防止血溢的作用。
明代薛立齋在《薛氏醫案》中說:「心主血,肝藏血,亦能統攝於脾。」脾的統血作用是以脾主運化為基礎的,脾氣健運,氣血充足,統攝力強,則血行脈中,而不溢位脈外。
故此武之望在《濟陰綱目》中說:「血生於脾,故曰脾統血。」若脾失健運,脾氣虧虛,統攝無力,則致血溢脈外,而見**、衄血、便血、尿血、**出血,月經過多,甚或崩漏症。
正如尤在涇在《金匱翼》中所說:「脾統血,脾虛則不能統血;脾化血,脾虛不能運化,是皆血無所主,因而脫陷妄行。」
肝藏血與脾統血是相互關聯的。血液之成,源於脾胃;既成之血,藏之於肝,依機體所需而執行諸經。血液之行,以心肺之氣為動力,以肝脾之氣為約束。
脾氣健運,血液化生充足,則肝有所藏;肝血充足,行之於經,則脾有所統,二者息息相關,相輔相成。正如沈金鰲在《雜病源流犀燭·諸血源流》中所說:「血生於脾,統於心,藏於肝,宣佈於肺,根於腎,灌溉一身,出入於脈。
」若脾氣虧虛,氣血生化乏源,影響肝的藏血功能,則常致頭暈目澀,肢麻筋攣等肝血不足之證;若肝脾虧虛,收攝力弱,血溢脈外,而見各種出血證,稱為肝不藏血或脾不統血。
臨床對於血虛或出血病證,當根據其特點及其兼證,辨別其屬肝、屬脾,而審證治之。如血虛因失血過多,或久病損耗所致,症見目澀夜盲、頭暈目眩、肢麻爪淡,月經量少,甚至或經閉等症者,多屬肝血不足,**以補血養肝,可選用四物湯加減;而血虛因過勞、久思,或生化不足所致,而見頭暈面白、心悸失眠,伴有倦怠懶言、少氣乏力等症者,多為脾虛氣弱,治當健脾益氣養血,方選當歸補血湯或四君湯加減。肝藏血或脾統血,臨床皆可見各種血證,若出血色淡,並伴有明顯氣虛者,多為脾不統血,治當健脾益氣攝血,可選歸脾湯或補中益湯加減**;若出血見於上部(**、衄血、咯血),且血色鮮紅,伴有煩躁易怒、面紅目赤者,多為肝氣上逆、血隨氣逆,**當平肝潛陽、清熱涼血,方選羚角鉤藤湯或柴胡疏肝散加生地、赤芍、丹皮等藥。
總之,各種血證,出血伴有虛證者,多屬脾病;出血而有實證者,則多為肝病。臨證之時,當詳察脈證,細心辨析,以便因證論治,提高療效。
什麼叫脾統血?脾統血的機理是什麼?脾不統血的基本變化為何
脾統血指脾有統攝血液在經脈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脈外的功能。脾主統血的主要機理,實際上是氣的固攝作用。脾氣健運,則氣血充盈,氣的固攝作用健全,故血液不會逸出脈外而致出血。故脾統血的主要作用機制是控制血液在脈內的執行。脾不統血是指脾氣虛弱,不能夠統攝血液,致使血液容易溢位脈外。脾不統血的症狀 不容易止血或...
黑血藤和雞血藤有什麼區別大血滕和雞血藤的區別
黑血藤,別名為老鴉花藤,為豆科植物長莢油麻藤的老莖。生於海拔1000 1200m的山谷疏林中。分佈於臺灣 廣東 海南 廣西 貴州 雲南等地。有補血活血 清肺潤燥 通經活絡的功效。雞血藤,為五味子科 大血藤科 菟絲子科 蝶形花科等多種植物的別稱 8 9月採收,分佈於我國華東 華南地區及湖北 雲南等地。...
白燕窩和血燕窩的區別,白燕窩與血燕窩有什麼差別
這兩種燕窩會分成顏色,形狀和形態 按顏色分 血燕 一定是洞燕 黃燕 白燕。按規格分為 燕盞 燕條 燕絲 燕餅 燕碎 燕角。按出產形態分 草燕和毛燕 在各種官燕中,以白燕盞最嫩,比較不耐火。尤其是屋燕。這是因為在燕屋內,燕窩的採摘時間最短 平均每三個月就採摘一次 另外,因築巢的金絲燕種類不同,屋燕及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