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三達德指的是仁、智、勇三大美德。
「三達德」的說法是《中庸》提出的,孔子沒有說過「三達德」,但孔子分別說過知、仁、勇三個規則。這裡的「孔子說三達德」只是一種方便說法而已。
孔子就是以「仁、智(知)、勇」為核心建立起他的基本道德規範體系的,其基本目的是為了培養和規範一種理想的主體人格——孔子認為具有仁、智、勇三種德性,才是完全的人格。所以,孔子希望自己的**能具備這三德,成為真正的君子,進而要求學生「通習六藝,臻於三德」。
孔子之後,《中庸》才從理論高度進一步將「仁、知、勇」 概括為「三達德」。「達」是通達的意思,「達德」指通行不變的道德,「三達德」則意指「仁」、「智」、「勇」為三種古今通行天下的品德。
擴充套件資料
1、何謂「仁」?
孔子「仁」的基本內涵是「仁者愛人」,即「仁」以「愛人」為根本內容。
這裡講的「愛人」,並非特指愛某類人群,而是泛指愛一切人。「愛人」的「起點」表現為愛親,即孝悌之情。「愛人」的「終點」即實現愛一切人,而最廣泛的人則是天下之「民」。
孔子從「仁」的基本內涵出發,既提出瞭如何達到「仁」的境界的內在要求,又闡發瞭如何實行「仁」的外在行為原則。
2、何謂「智」(「知」)?
在《論語》中,孔子講的「知」大致有三種涵義:認知、瞭解和把握;知識;通「智」,即睿智、智慧。這裡主要側重於第三種涵義。
智慧不等於知識,知識只是通向智慧的工具或手段,但智慧作為一種運用知識的方法或能力,又是離不開知識的。所以,孔子常常把兩者相聯絡,通讀《論語》會發現,孔子所講的智慧主要涉及四個方面的知識,即自然知識、倫理道德知識、社會政治知識、天命之知。
3、何謂「勇」?
在傳統倫理中,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勇」都是一個重要的道德範疇。在中國,儒家把「勇」列為「三達德」之一,與「仁」、「智」並提;在西方柏拉圖的《理想國》裡,勇敢則與智慧、節制、正義一起,構成了美德的核心內容,被稱為「四主德」。
在孔子的「三達德」體系中,可以清楚看到,孔子把「勇」作為實行「仁」的條件之一,提倡的是君子之勇,必須以仁義禮智為規範,否則便是小人之勇、匹夫之勇。所以,理解孔子的君子之勇只需解決兩個問題:勇於行什麼?
怎樣勇於行?前者是關於勇的性質問題,後者是關於勇的度量問題。
2樓:匿名使用者
君子仁、智、勇三達德
可以說,在傳統文化中,儒家的君子人格是中國人文精神的重要體現,而孔子的君子觀又是儒家君子人格的基礎與核心。在今日中國,瞭解孔子的君子觀,提倡儒家的君子人格,對於道德的重建,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我們知道,任何一種道德,除去因素外,都必然建立在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崇高的人格基礎之上。
中國要想建立自己成型、有序的道德倫理,必須在中國固有文化傳統中尋找自身的人文精神,這其中,君子人格是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
本文主要介紹孔子的君子觀,為了便於,我借用《中庸》中君子「三達德」的觀念來敘述孔子的君子思想。
一君子一詞,在孔子以前,只是指國王以下、大夫以上的**,常與小人對舉,如「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左傳》),「君子務治,小人務力」 (《國語》)。但是,孔子把這個只是身份、地位含義的稱謂一變而為儒家道德人格的一種理想,他提出了「君子儒」的概念。他對門人子夏說:
「女(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儒是古代對讀書人的稱謂,朱熹說:「儒,學者之稱。
」由此可知,在孔子看來,儒(學者)是一個人外在的身份,而君子則是一個人內在的修養,按照儒家的習慣,應該說是內修的工夫。那麼,這種內修的工夫指的是什麼呢?
《中庸》引孔子的話說:「知(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這就是後世所謂的三達德。
不過,單說智、仁、勇,還是抽象了一些。到底這三個字包含著什麼樣的,孔子在《論語》中是有論述的。
《論語》中有兩處提到智、仁、勇,一處說道:「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懼。
」另一處幾乎一樣,「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這裡所謂的「道」,完全可以理解為內修的工夫。雖然孔子自謙地說,我沒有能力達到這個「道」,但他還是給我們說清楚了,仁、智、勇這三者,是君子必須做到的事情。
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達到了這三項要求,他就可以算得上君子。
二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因而孔學又被稱為仁學。一般儒學者都以為,仁之核心體現在下面這句話中:「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這是一種克己的工夫,也就是內修的工夫,所以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關於這兩句話的討論,實在已經很多很多了,用不著我再羅嗦。
仁當然可以說是愛,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人有仁,有愛,有不忍人之心。需要說清楚,孔子的愛,並不是卿卿我我、男歡女愛的那種愛。孔子的仁是本體的愛,這種愛的體現就是孟子所說的「仁者愛人」。
總之,孔子講的愛是推己及人的愛,是從人自身開始的愛,而這種愛的根本是仁。孔子講仁,是從本體上、人之為人的根本上說,而不是從情感上說。
三智與知密切相關,但並不相同。從知的角度看,智是知積累到一定時候所達到的境界,這個境界就是孔子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達到這種境界的人,之所以「不惑」,貴在自知,誠如孔子言: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是知也」的「知」,就可以理解為智。
今人往往誤以為讀的書多、知識多就是有智慧,甚至以為智慧不過是聰明的另一種說法。其實不然。知是知,智是智。
知至多不過的技能,依靠它,人可以做許多事情,可以造出常人做夢都想不出來的機器、**。智卻關係到一個人的生命價值,關係到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知識多不一定解決人生的困惑,智卻可以做到這一點。
四勇不是指孔武有力,不是不怕死的勇敢,而是指見義而為的勇氣。孔子說:「見義不為,無勇也。
」如果一個人有勇無義,那麼他必然是一個莽夫,有道德修養的莽夫會給社會帶來混亂,無道德修養的莽夫會以盜為生,為害社會。這是孔子在回答他的學生子路的時說的:「子路曰:
『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
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讀了上面兩句話,什麼是「義」我們應該有些清楚了。按照儒家的理解,義與利相對,利是指個人的事,相反,義就是指眾人的事,或者說是對眾人有利的事,所謂「義者宜也」。
所以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而義是需要才能瞭解的,因此好勇必須好學,因為「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
」五顯然,三達德中,仁是最根本、最核心的修養。智和勇既是達到仁的手段,又必須依賴於仁方可正確運用。這一點,無須我多說,孔子已經說得很清楚。
他說:「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又說: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六孔子關於三達德的話中,還有三個重要的詞:不憂、不惑、不懼,我只解釋了不惑,這裡再把不憂和不懼稍加解釋。孔子所說的不憂不懼,實在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的內心修為,這種內心修為令他達到這樣的境界:
仰觀於天,俯察於地,皆無愧於心。這就是不憂不懼。孔子與學生司馬牛有一段關於「不憂不懼」的對話: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
』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
『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用今天的話說,不憂不懼就是坦然。坦然是一種理想的生活態度,這是君子所擁有的,小人無法坦然。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七儒家並不提倡獨善其身的個人修養。既然如此,孔子強調君子仁、智、勇的內修工夫是為了什麼呢?關於這一點,在孔子與學生子路的對答中即能瞭然。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
『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
』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子路問何為君子?孔子答以嚴謹的態度內修。子路再問就是這樣嗎?
孔子再答內修的目的是為了「安人」。子路又問就是這樣嗎?孔子又答內修的目的是為了「安百姓」。
既然知道了什麼是君子,那麼,應該怎樣做才能達到孔子所說的君子的程度呢?最為關鍵的可能有兩條:「博學於文」與「約之以禮」。「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八首先來看「博學於文」。在《論語》中,一般說到「文」都是指孔子用於教學的詩、書、禮、樂。但是,我們必須注意,這裡所謂的「學」,當然不是指一般的文化知識而言。
結合整本《論語》來看,孔子所謂學,應該是指對人生意義的**,是性與命之學,是仁學。那麼,為什麼要提到「文」呢?孔子並沒有把詩、書等當作文學作品來讀的,而是把它們當作一種性命之學來的。
我們以《詩》為例,孔子就直言不諱地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朱熹在其寫作的「詩經傳序」中開篇就說:
「或有問於予曰:詩何為而作也?予應之曰:
人生而靜,天地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慾也。夫既有欲矣,則不能無思;既有思矣,則不能無言;既有言矣,則言之所不能盡而發於諮嗟詠歎之餘者,必有之音響節族音奏而不能已焉。此詩之所以作也。
」九再來看「約之以禮」,「約」是指規範,這是從外在的行為說的。「禮」固然是指一些成形的秩序,但對孔子來說,外在的禮與內在的仁互為表裡,而仁是根本。他說: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總之,要達成君子人格,從內,必須「博學於文」,借用古人的智慧來充實自己的內在,淨化自己的內心;從外,必須「約之以禮」,做一個懂規矩、守秩序的人,這樣做,並不是因為畏懼和**,而是要服從於內心所持守的仁。唐耕省
3樓:匿名使用者
《論語》中沒有直接提到「三達德」或者「三大德」。《論語》記載孔子提出君子有「三戒」、「三畏」。「三戒」是「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三畏」是「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季氏》)。另外,《子張》篇中記載子夏說「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這些是不是就是君子的「三達德」或者「三大德」?
中國現代文學中的“論語派”指的是什麼呀
因 論語 半月刊而得名。代表人物林語堂 刊物 論語 以小品文為主,主張 以自我為中心,以閒適為筆調 論語派提倡的 無所為的幽默小品筆調 採取與政治保持距離的自由主義立場。因 論語 半月刊而得名。代表人物為林語堂。提倡幽默,倡言 不談政治 反對涉及 黨派政治 提倡的 無所為的幽默小品文 在當時實際起了...
單相三線制插座中的單相指的是什麼
發電bai 機輸出三根 火線,他們du的區別是zhi相位互差120度 初相dao角 這三根線稱為三專相,由其中一根屬線和零線組成的供電系統稱為單相系統,為了安全通常採用保護接地系統。所以單相三線插座中的三根線分別為 火線 零線 保護地線。單相在低壓系統中就是一火一零,電壓值為220v,單相三線制就是...
皈依三寶指的是什麼佛教中的皈依三寶指什麼?
佛教中的皈依三寶是指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一 皈依三寶的內容是 1 皈依佛,兩足尊 皈依法,離欲尊 皈依僧,眾中尊 2 皈依佛,不墮地獄 皈依法,不墮餓鬼 皈依僧,不墮旁生 3 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